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考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2841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考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考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考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考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考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考察.docx

《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考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考察.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考察.docx

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考察

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概述

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

1.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作为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予以高度重视。

尽管美国无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名,也不大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它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等名义下却从事了大量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从1776年宣布独立至今,在200多年的历史中,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演变过程。

独立战争时期,一批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如托马斯?

潘恩、托乌斯·杰斐逊在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教育人们树立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和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独立战争后,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于进行“美国化”教育和扩张主义的宣传,大力培养“新的民族意识”。

19世纪3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废奴主义的宣传。

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转移到了宣扬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美德”,为调和国内日趋紧张的阶级矛盾提供“精神上的动力”,同时也解释有关战争的政治问题,为垄断资本的侵略、扩张寻求支持。

一战结束后,美国全国普遍开展了“好公民”教育活动,对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政治品格和道德品格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在这次活动中,许多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的教育界人士提出“反对把道德教育作为单独的科目”,强调教师的职责是“培养举止端庄、助人为乐的人,而不仅是教一些美德”。

这种重“行”轻“知”的道德教育后来基本上成为美国道德教育的主流。

二战爆发以来,美国加强了军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陆军把“宣传与教育”课列入各部队每周训练计划之中,并在战争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变化对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加快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步伐。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体现出了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力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包括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这一改革。

他们创立了许多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

其中较著名的有价值澄清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政治社会化理论等,其影响持续至今。

二是更加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

在学校中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实际生活的所有方面相结合,与学生道德发展的现有水平相适应。

学校不但要把政治、道德内容渗入文学、历史、地理、社会等课程之中,而且要把这些内容渗入课外、校外活动、教师职责、校政工作之中。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经过曲折的历史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严密和稳固的体系。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上看,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要在全体美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中培养资产阶级的政治道德意识从而为资产阶级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精神上的保证。

美国政府为实现培养忠于本阶级统治的具有民主理念和民主行为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力传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不遗余力地抵御与其格格不入的思潮。

曾有人认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性太强,如果像美国那样,把思想政治工作仅仅当作一门思想和心理沟通的艺术,淡化其政治色彩,可能更容易为人们接受。

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上来透视美国这个世界超级大国,可以发现在政治价值观念上其实质是一元化的。

在美国,不管是学校还是政府机关人员,绝不允许提出和传播与美国宪法、《独立宣言》等相对立的政治主张。

可见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似人们想象中的只是一门思想和心理沟通的艺术。

从内容上看,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三个方面,体现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等诸多内容上。

美国政府对待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的政策是截然不同的,对后两者的政策比较宽松,但在政治教育方面却十分严格。

在政治教育方面有许多硬性的规定,如对学校教育计划中教育科目的规定,对教师、校长和督学按一定的政治和道德要求进行严格的筛选等。

此外,美国许多州的大学都硬性规定,必须拿到政治科目的学分才能获得学位。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对资本主义及其优越性的教育、反共产主义教育、公民教育、国民精神教育这四个方面做到了一以贯之,毫不动摇,从不含糊。

特别是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最高经典进行传播和灌输,大力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

从形式上看,美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方面,采用显著课程、隐蔽课程和教育者的示范作用,采用政党和教会的社会组织及大众媒介的途径来进行。

美国的法律明文规定: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

小学讲美国历史故事,中学要用140多学时系统讲美国历史,使用教材共864页,还要补充大量的讲义和电影电视教材。

在大学,每个学生都必修一门美国历史课,如美国政治制度史、美国外交发展史等。

这些课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实际上是政治观和价值观教育。

美国大学很注意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学生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价值观,要求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都要回答三个问题:

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

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

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

例如建筑学、遗传学、工业化学专业的学生,要求考虑其工作的社会与伦理影响;学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如何适应和改革社会自然环境:

学物理学的学生,应讨论物理学在历史上的影响、它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以及物理学与伦理学的关系等。

在美国,宗教从一开始就与政治巧妙的地结合在一起,竭力为美国的独立打上了神圣的宗教色彩,把美国的独立说成是“上帝的安排”,这一点在《独立宣言》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宗教在美国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美国政府通过遍布全国的宗教团体和广泛的宗教活动,把民众的宗教信仰巧妙地转化为对政府的顺从。

美国政府极其重视利用公民宗教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公民宗教深刻信仰的“上帝”只不过是对美国社会、国家的信仰,实质上就是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仰、精神。

此外,宗教作为美国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手段的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美国的随军牧师。

美国学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通过鼓励、支持和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

美国的学生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极其普遍。

通过学生参与节庆庆典、文艺演出和参观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航空航天技术馆、国家公园等活动,来渗透爱国主义意识;通过学生参与竞选宣传活动,强化学生的民主意识,增强学生对资产阶级政权的支持;通过学生参与环境治理、慈善工作、社区志愿服务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美国,各地区修建了很多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国家公园。

美国把这些场馆看作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当作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美国传统教育、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而且向青少年免费开放。

大众传媒是美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和有力武器。

政府通过因特网、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媒介传播主流政治文化和资产阶级价值观,宣扬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起着导向性的“舆论监督”作用,影响公民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培养公民的政治兴趣,扩充公民的政治知识,强化公民对政治观念的认识和理解,动员公民参与政治活动。

从理论上看,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伊斯顿等人的政治社会化理论是其主要的指导理论。

2.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冠以“公民教育”等名称,其本意是培养人们做个好公民,并逐步摆脱了过去浓厚的宗教色彩。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与各科教学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校园美化相结合,与学生指导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看,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公民教育、宗教教育、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

公民教育。

1990年,英国前国家课程委员会将公民教育作为5个交叉课程主题之一正式纳入国家课程。

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在发展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应具备的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获得并理解公民的基本知识。

公民教育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社区,多元社会,公民自身,家庭,民主、公民和法律,工作、就业和休闲,公共服务。

其中还规定公民教育中的活动应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鼓励并建议他们发展对世界事务的关心及参与其中的欲望等。

1997年,新工党政府在其首份教育白皮书《追求更优质的学校》中做出加强学校中的公民教学和政治教育的决定。

同年11月成立学校公民教育与民主教学建议组。

其宗旨是:

为学校中的公民教育提供有效的建议――包括民主参与的特征与实践;作为公民应有的义务、责任和个人权利;团体活动中的个人和社会价值建议组就英国的公民教育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包括公民教育的内容、教学指导、目标等。

2000年9月,新的中小学国家课程在英国确立,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已正式作为英国中小学基础课程之一。

该课程要求5~16岁的学生发展以下技能:

调查和批判性思维;讨论与辩论;商谈与调解;参与学校和社区活动。

该课程还规定自2002年9月起,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将成为11~16岁学生第3阶段和第4阶段的国家教学大纲基础课程。

从此,公民教育作为一门特定的课程在英国的中小学实施。

宗教教育。

20世纪中叶以前,英国道德教育完全由宗教教育代行。

英国公立学校的宗教教育是非教派性的宗教教育,也就是只讲授基督教各教派统一接受的教义。

由于传统的宗教教育强调宗教信仰,要求学生接受宗教信条,它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发展。

在人们对“德育世俗化”的呼吁声中,近些年来教会已经在某些问题和教义上做出修改以适应现代社会,宗教教育的重心也逐渐从着重“宗教”到着重“教育”。

现在英国学校的宗教教育已不像过去那样带有强制性了,学生不参加宗教学习和集体礼拜在制度上也得到了允许。

但由于英国是一个宗教影响深远的国家,20世纪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又使得英国民众更需要宗教的安慰,因此官方仍然把宗教教育作为今天学校的一门课程。

在他们看来,通过宗教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

随着英国“德育世俗化”的呼吁,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许多学校开设了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有的学校则是将这两门课分开。

个人与社会教育课在英国学校中通常每星期上1~2节课,课程内容大多涉及德育内容,其中有些带有争议性,并且极深地触及个人、宗教和文化信仰以及价值体系。

个人与社会教育提供了一个机会去关注在核心和基础学科中容易被忽视的领域,例如,犯罪和惩罚、对法律的理解、权利和责任、国际关系、当前事务、为将来作父母而准备的教育、社区学习和服务等等。

在英国的学校中,大多开设了健康教育课程,英国的健康教育有9个组成部分:

物质的使用和误用、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安全、健康锻炼、食物和营养、个人卫生、健康教育的环境方面以及心理方面。

在每个阶段将给学生在每个领域(个人、团体和社会)发展理解力和技能的经验。

在英国2000年国家课程中,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被列为基础课程之一。

其教学要求是:

5~7岁:

学习怎样制定简单的目标,做出简单的选择来改善健康,注意安全,倾听他人说话,与他人玩耍和合作工作,尊重人们之间的异同,认识到恃强凌弱是错误的。

7~11岁:

学会认识成就与错误,制定个人目标,意识到不同类型的关系。

了解锻炼和健康饮食的益处、哪些物品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和危险的。

开发一些基本技能来对抗压力。

知道基本紧急援救步骤、种族主义和恃强凌弱的后果,接近青春期带来的变化。

11~14岁:

学习怎样计划――对14岁时的学习做实际的选择,能管理个人钱财。

了解与误食处方药相关的非法物品及其危害、基本事实和法规,避孕、艾滋病病毒、性传染和高风险的行为。

实践对抗威胁自身安全和人类的压力的方法。

知道基本紧急援救步骤及到哪里去寻求帮助。

理解偏见、歧视和陈规的影响,以及怎样自信地挑战它们,学会一些基本的人际关系处理技能。

了解在家族关系中,婚姻的作用与重要性。

明晰父母的责任与作用。

14~16岁:

学习在许多场合负责地介绍自己。

了解与误食酒精和药物相关的健康危害、早期性行为和怀孕,理解婚姻的本质和重要性是为了家庭生活和培养孩子。

理解父母及其对家庭生活的价值、和平处理争议的方法。

挑战犯罪行为,并积极提供和接受帮助。

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上看,主要是通过其他课程教育渗透、集体礼拜、社会活动以及大众传播来进行的。

其他课程教育渗透。

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既体现在一些与此有直接关系的课程如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宗教教育以及公民教育当中,在其他一些课程中同样渗透着德育的内容。

课程委员会的文件曾经指出:

“应试图引导学校对于精神和道德发展的理解,并阐明这些标准并不仅仅是用于宗教教育和集会,而且还有课程的每一领域以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在1993年的讨论文件《精神和道德发展》中也说道“做出负责并且有理性的判断的能力,应当通过课程的所有学科加以发展……道德问题将在如科学(涉及生活和死亡问题)、地理(环境问题)和历史(发展与忍耐)等学科中提出”

集体礼拜。

集体礼拜和宗教教育被认为对促进学生的精神发展方面起很大作用。

1996年的教育法继续要求所有学生每天都应参加集体礼拜活动,活动应全部或主要与基督教特征有关。

集体礼拜用于加强国家课程或宗教教育的学习,但并不是用来作为宗教教育的代替品。

集体礼拜一般都在学校举行,利用每天上课前的15~25分钟时间,将全校学生集中在一起。

在同一学校经常会举行不同教派的集体礼拜活动,有些是由校长或教师带领,有些则由学生发动,包括唱赞美诗、做祷告或者是校长讲话、阅读圣经和其他宗教文学作品。

有时集体礼拜活动则会围绕着“诚实”、“思考每一天”、“新学年,新开始”之类取自日常生活的主题展开。

集体礼拜通常经过仔细准备,由圣经故事或其他故事改编的剧本常被引入活动之中。

集体礼拜有时会让学生接触到一些有争议的公共政策问题,有时也会牵涉到一些新闻中的敏感事件。

总的说来,随着宗教在英国影响力的下降,今天英国学校中的集体礼拜不像过去那样受重视,大多数学校的集体礼拜活动都是断断续续的。

社会活动。

英国学校的社会活动一般有两种,即社会政治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

英国大多数的青少年会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去。

例如国际特赦组织、社会服务志愿者组织、绿色和平组织中的年轻成员占据了多数。

许多年青人也参与了青年工党、青年保守党、自由民进党等政治组织,可见英国的青少年对各种社会活动的参与率很高。

通过这些社会活动,使在校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社会群体人们的需要,增加他们对于社会结构和进程的认识,有利于他们的个人与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发展。

英国学校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借助于大众传播形式。

英首相撒切尔夫人在1985年7月的一次谈话中表示,“新闻机构成员要把占领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需求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而不是把职业的需求放在首位;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记者进行工作,就是直接参预国家的政治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

”按照撒切尔夫人的观点,新闻记者首先应是官方政治道德信息的传播者,他们的工作首先是代表官方进行大众的思想政治宣传和教育。

3.法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法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称为“公民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教育体制中央集权化的国家,法国有全国统一的教育计划,包括内容包括人权、民主生活、国家政体,爱国主义、伦理道德几方面,由国家统一规划和实施。

其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和负有责任,在于培养集体观念,使每个公民成为有教养的人。

法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实行统一管理。

法国的公民道德教育是由国家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的,显示出较高的组织化程度。

这一点与英德等主要西欧国家有明显区别。

第二,突出人权原则。

以人权原则为核心,是法国公民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法国的人权问题已得到妥善解决,恰恰相反,法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人权问题,正如某些法国报刊所揭露的那样,法国社会在对待外籍移民(主要来自北非和葡萄牙)的态度上,就“带有普遍的歧视和偏见”。

在法国校园里,殴打、侮辱外籍学生的事件近年来屡屡发生,而有关当局却难得认真查处。

第三,弱化宗教影响。

法国的公民道德教育较少依赖宗教形式,这也与大部分西欧国家的情况不同。

尽管学校在课时内规定一定时间让学生参加教堂活动,但从1881年起就取消了宗教课,总的来看,宗教思想对青少年的影响已大大减弱。

第四,分清对象层次。

法国的公民道德教育是严格按照对象层次进行的。

各级各类学校,各个年级均有适合自己学生层次特点的公民道德教育方案。

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很少对学生提出过高和过于空的要求。

第五,注重社会实践。

法国教育家认为,环境对人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有在社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在各方面适应社会的公民”。

因此,他们主张学生在学习公民道德理论之外,还应亲自参加社会实践。

实践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走出校门(参观、访问等);一是把学校、班级模拟成社会。

在法国学校中,经常组织一些模拟的“市长竞选”、“议会辩论”等活动,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国外的研究表明,与其他西欧国家的青少年相比,法国青少年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都是最强的。

二、俄罗斯(原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直至1991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的70余年中,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在领导俄国人民开展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列宁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观点、原则、方针及内容的沦述,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列宁提出的“灌输”理论,至今还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遵循的重要原则。

此外,苏联的许多教育家如克鲁普斯卡娅、加里宁、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人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留下了许多独到的论述。

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苏联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是以列宁的思想和遗训为依据的。

苏联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针是,在理论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依据,科学地总结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的实际经验;在实践上有目的地把共产主义思想灌输到群众的意识中去。

苏联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列宁主义原则,是根据列宁的思想提出来的,表现的是对教育内容和形式所要求的性质。

首先是党性原则,它的实质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出发,直截了当、开诚布公地评价各种社会现象,始终不渝地为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而斗争。

其次是客观性原则。

这条原则要求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能够客观地分析人们周围活生生的现实,全面地考虑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具体地历史地对待社会现象的评价问题。

最后是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够促使人们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参加对生产的管理。

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阶段的演变和发展,已经形成众多的方面。

其途径主要有宣传工作(包括政治教育系统、社会群众团体、舆论传播工具的宣传形式)文化艺术工作、群众团体、组织的教育工作。

其方法是采取综合教育的方法。

这是一种在考虑到不同群体劳动者各自特点的情况下,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手段和方法密切配合,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工作效果的方法。

苏联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开展时,主要是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进行的,其教育内容从苏维埃政权建立时列宁提出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共产主义劳动道德等教育内容外,以后又逐步增加了法制教育、经济教育、美育、体育、环保教育等内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第二节东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概述

一、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1、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日本把充实,强化道德教育置于教育改革的前沿。

1982年中曾根上台后把国际国家视为他任期内的最大任务,认为实现“国际国家日本”是日本“制定并推行一切世界政策的出发点”。

在国际事务中不仅要增加“作为经济大国的份量”,而且要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在国际政治领域中做出符合国情国力的贡献。

”这种新国家主义是日本统治者在新的形势下用以加强保守统治、统一民族思想,以便为达到新的目标创造相应的政治条件的思想工具。

究其性质“它与战前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不同,但也不是不要日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国际主义”,而是以爱国心为内涵,国际化为外延。

具体表现在强化国家观念,宣扬天皇的精神权威,灌输“国际意识”等三个方面。

进入九十年代后日本政治将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归结为:

1.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2.自由、自律等公共精神;3.面向世界的日本人。

这种贯穿新国家主义思想的教育目标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被视为与科学技术教育并列的道德教育为日本的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依靠道德课进行,而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使德育思想渗透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并通过正规课程、各科渗透、特别教育活动等三方面进行的。

正规课程主要有道德课、公民课(其中公民课下设现代社会、伦理、政治和经济三门课程)日本小学低年级开设有生活科,主要灌输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方法;小学高年级开设家政科,让学生学会较好地料理个人与家庭生活。

这些内容的学习,培养了学生从小热爱生活、了解生活、树立劳动观念的自觉性。

除开设上述课程外,日本还通过国语、地理、历史、科学史、音乐、图画、体育等各科渗透,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特别活动课也就是课外活动,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

目的是通过集体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培养集团意识和作为集团一员的应有觉悟。

特别活动课分为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和学校例行活动。

二、韩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1、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韩国在二战后,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几十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基本点始终不变。

以此为中心,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了迅速消除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进行反日教育,树立民族独立精神和民主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豪感;第二阶段,进行反共及道德教育,强调发扬国民精神,加强反共意识,并把“反共教育”写进“宪章”;第三阶段,进行国民伦理教育和国民精神教育,包括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国家生活和反共生活四个领域,强调“培养能够克服共产主义挑战的思想力量”,坚定和平与统一的信念。

可见,无论在哪个阶段,韩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都是维护资本主义民主的信念,进行反共教育,其政治色彩十分鲜明。

韩国把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由里到外,强调国民精神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公共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从内容上分为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国家生活和安全保卫等层次。

从教育对象看。

韩国把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进行不同的操作。

    

2、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多学科的综合运用,需要调动各种手段协调进行。

在韩国,特别注意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性和综合作用。

韩国强调把国民精神教育贯穿在所有课程之中和寓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中。

在“道德”、“国民伦理”课及社科教材中,要求直接反映国民精神教育内容,在“国语”课教材中要求间接反映国民精神教育内容;在理科教材和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中,要求精神教育系统化,进而要求国民精神要求系统化。

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韩国政府倡导实行全人教育,要求智育、美育、体育、德育诸方面全面协调发展,不偏重不偏废任何一方。

近年来,各大学还纷纷把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列为必修课,规定不获此门课程学分的学生不得毕业,目的是为了要制造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氛围。

三、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加坡在德育方式上实行七个结合,在德育方法上重视“六顺”。

“七结合”是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道德教育与生活需要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吓唬相结合,共性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无形教育与有形教育相结合,大与小(国家归属感的培养与班组、社区、公司归属感的培养)相结合,物质奖励与光荣感教育相结合。

“六顺”是顺情(动之以情)、顺性(根据人们的个性和年龄特性施教)、顺势(适时进行教育)、顺理(晓之以理)、顺利(因势利导)、顺真(讲真话,实事求是)。

此外,新加坡的教育界人士为了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