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2652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答.docx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答.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答.docx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答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答

湖北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心理学关于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探讨人的内在心理规律

  B人的行为受内隐心理活动支配

  C心理学只研究人的外显特征

  D同样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2.有研究者通过分析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史、档案、日记、书信等来了解其心理特征,这种研究方法是(A)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3.英语考试中的完形填空题目,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的情境及已有知识填空,这里所运用的知觉特征是(C)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整体性

  D知觉的选择性

  4.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应注意字体颜色的搭配,这是因为(C)

  A活动的物体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B新形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C色彩对比鲜明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D刺激强度大的物体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5.学生作业出现错误时,老师让他把该题重做10遍,这属于(C)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自我强化

  6.根据耶基斯一的德森定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A在学生学习较容易的任务时,应尽量使学生紧张一些

  B在学生学习较复杂的任务时,应尽量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愤

  C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尽量心平气和的慢慢引导

  D不论学生任务难易都应保持同样的动机水平

  7.学生背诵课文时常常是开头,结尾部分容易记住,中间部分容易出错,这主要是由于(D)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缺乏提取中介

  D既有前摄抑制也有倒摄抑制

  8.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宣布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时,此时全场都非常兴奋,大家都鼓掌以示高兴,这种情绪属于(A)

  A.应激

  B.激情

  C.心境

  D.情操

  9.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以后遇到同样类型的问题还会采取先前的思维模式去解题,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B)

  A.原型启发

  B.定势

  C.迁移作用

  D.功能固着

  10.初中生在解决问题时已出现抽象思维,这种现象在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中属于那一阶段(D)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1.学生做作业时,有的学生喜欢和别对答案,不敢肯定自己的回答,有的学生坚持自己的答案。

坚信自己答案的学生认知风格属于(C)

  A沉思型

  B冲动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12.研究发现,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知识一般能记住25%,通过听觉能力记住15%,如果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是65%这种促进记忆提高方法是(A)

  A多感官参与

  B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C复习方式多样化

  D及时复习

  13.考试后,学生分析考试成败原因,并做出下一步计划和安排,这属于(B)

  A精加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组织策略

  D复述策略

  14进入中学,学生经常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未来应怎样”等问题,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B)

  A信任感

  B自我同一感

  C主动感

  D勤奋感

  15.学生由于喜欢某个教师所教的课程。

这是(C)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效应

二、名词解释题

  16.动机:

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17.学习:

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8.自我效能感:

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与1977年提出的,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9.罗生塔尔效应:

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三、简答题。

  20.如何明确的陈述教学目标?

  答:

传统的教学目标的弊端是目标陈述上的含糊性和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

考\试\大#这样陈述的目标是含糊不清的,无法观察,无法测量,更无法在教学中加以具体操作。

如何明确陈述教学目标呢?

  第一,教学目标要用可观察的行为来陈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要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明确化的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

①行为目标陈述法。

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的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

②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伦兰提出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表述教学目标的观点。

先陈述内部心理过程的目标,然后列出表明这种内部心理变化的可观察的行为样例,使目标具体化。

格伦兰将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既克服了严格的行为目标只顾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也同时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的含糊和不可操作性的弊端。

因此,该方法受到普遍认可和采纳。

  21.简述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论。

  奥苏伯尔虽与布鲁纳一样都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强调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即原有的认知结构的作用),但奥苏伯尔对布鲁纳认为发现是主要的学习方式的观点持强烈的批评态度,他认为接受学习才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学生主要把教师讲授的内容整合进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以便将来能够提取或应用。

他认为把接受学习等同于机械的,把发现学习等同于意义的是错误的。

学习是否有意义不取决于学习的方式是发现的还是接受的,而是取决于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只是符合这两个条件就是意义学习。

第一,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

第二,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这里的心向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新学习的内容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结果,学生的旧知识得以改造,新知识获得了新的意义。

  22.简述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

  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称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

⑴教师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⑵教师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⑶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我国学者申继亮经研究发现,有三种技术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①角色改变技术。

其目的是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其参加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自觉地实现角色的改变。

②教学反馈技术。

其目的在使教师对自己教学各环节有一个准确而客观的认识。

③现场指导技术。

帮助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背景,选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其最终能达到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调节和校正。

  23.简述弗落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答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一出生就有性欲,只不过不是以成人的方式表达而已。

人在不同的年龄力比多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获得满足,他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区,并以性感区的变化来划分人格发展的阶段。

人生全程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

其中前三阶段(从出生到6岁)的发展状况对以后一生的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弗洛伊德的这种观点称为早期经验决定论。

在前三阶段,如果力比多的满足过分放纵或过分限制,就会导致人格发展的停滞,这种现象叫做固着,即人的生理年龄虽然在增长,人格却没有相应地成长,即使到了成年,心理还处在儿童的水平上。

四、论述题:

  24.论述题:

结合实际论述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

考\试大#学生的认知学习就是获得知识结构的过程。

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

主要不同在于,基本结构不仅指一般原理的学习,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如何去获得学科的基本结构呢?

布鲁纳认为采用发现的方式学习,所谓发现是指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发现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索;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和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自行去发现材料的意义,从而自主地获得基本原理或规则。

布鲁纳认为,通过发现的方式学习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有利于使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有利于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五、案例分析

  25.“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会上,王老师说:

我的课没人听。

”李老师说:

“我们赞成陪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不知道怎么做。

”张老师说:

“考试是个指挥棒,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答辩时答案五花八门,学生怎能通过考试?

””请根据创造力培养的有关知识逐一回答老师们的困惑。

  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有:

(1)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的环境;

(2)实施教育创新,开展创新教育。

改革评价机制;改革现有课程;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发个体创造力的具体方法:

①智力激励法(头脑风暴法);②信息交合法;③联想法;④综摄法。

  26.孙丽是学生,成绩还可以,但在一次期中考试时成绩突然下滑而受到老师批评,(老师并不知道她带病)后来,她每次考试都很紧张,明明掌握的东西都知道,但都忘了。

同时,还有心慌,手发抖,出汗,小便急,全身紧绷等症状。

为此,她很痛苦,不知如何摆脱这种情况。

  ⑴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症状?

  ⑵造成这一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⑶针对这类问题,请列举两种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

  答:

  ⑴她主要表现为过度紧张,以致产生了一种习得无助感。

  ⑵紧张是在生活情境中,对威胁性的或不愉快的因素的情绪反应或唤起性反应。

它是由一定环境对个体所产生的压力而引发的反应。

紧张经常产生于人们知觉到的各种不同的要求和自己的能力之间的不平衡,即自己能力太小,解决不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任务。

这种不平衡性通常产生于生理上的不适应性与心理上的不适应性。

  ⑶过度紧张情绪的控制方法可以着眼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阻断导致紧张情绪的有关环节或途径,从根本上消除导致紧张的根源或刺激,以次得以放松;第二是改善环境,既要改善人生活与工作的物质环境,调节各种物质环境的刺激,使人能够较好的适应环境,又要改变心理环境,防止或消除各种矛盾、冲突和挫折因素;第三是改善和培养个体的应对能力,即培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既可以通过教育和锻炼,提高原有的能力,获得新的技能来实现,又可以通过锻炼和改进个性特征,以适应环境的要求来实现的;第四,言语放松训练,这种方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舒尔兹提出的,其基本内容是:

①我非常安静;②我的右(左)手或脚感到很沉重;③我的左(右)手或脚感到很沉重;④心跳很平稳、有力;⑤呼吸非常轻松;⑥腹腔感到很暖和;⑦前额凉丝丝的很舒服。

01历年特岗教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典型真题分析:

  1.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情感、意志、定势与思维等状态水平,可以将课堂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三种。

(2007年)

  【评析】对抗的。

本题旨在考查课堂气氛的种类。

  2.简述课堂有效管理的目标。

(2007年)

  【评析】

(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此题是对课堂管理的进一步考查。

  同步训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2.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3.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4.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B.只有小集团意义

  C.依赖兴趣的作用

  D.没有政治意义

  5.()的研究表明,群体对个人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体的活动起阻碍作用。

  A.斯金纳

  B.阿特金森

  C.阿尔波特

  D.布卢姆

  6.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A.群体压力

  B.群体动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7.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

  A.课堂规范

  B.课堂气氛

  C.课堂管理

  D.课堂纪律

  8.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

  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

  9.()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A.戴尔

  B.布鲁纳

  C.斯金纳

  D.勒温

  10.()型的课堂气氛最有助于知识的学习。

  A.集权

  B.权威

  C.教师主导

  D.民主

  11.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的创设的是()。

  A.规定限制

  B.理解

  C.协助

  D.同情

  12.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

  13.一般说来,群体问竞争的效果取决于()。

  A.群体内的合作

  B.群体内的竞争

  C.群体间的合作

  D.个体的能力

  14.()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

  A.积极

  B.权威

  C.民主

  D.消极

  15.问题行为与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

  A.对象相同

  B.概念不同

  C.都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

  D.都是一个教育性概念

  二、多项选择题

  1.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A.活动的难易

  B.竞赛动机的激发

  C.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D.注意的干扰

  E.群体的规模

  2.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是()。

  A.距离远近

  B.交往的频率

  C.态度的相似性

  D.个性的互补

  E.外形

  3.以下属于正式群体的是()。

  A.班级

  B.小组

  C.少先队

  D.小集团

  E.团员

  4.以下属于结构创设的是()。

  A.教师的指导

  B.规定限制

  C.采纳学生的意见

  D.安排日程

  E.奖励

  5.问题行为的一种分法是分为三种类型()。

  A.扰乱性问题行为

  B.心理问题行为

  C.品行性问题行为

  D.性格性问题行为

  E.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

  三、填空题

  1.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____。

  2.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____,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3.定型的期望包括人们对教师理应表现的行为及其所具有的_____和意向的期望。

  4.通常我们可以把学生的群体分为两种:

按照教育管理的要求组织起来的群体,如班集体,叫群体,通常所说的小团体或友伴群则属于_____群体。

  5.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_____和_____三个阶段。

  6.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在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即_____。

  7.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____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8.课堂的三大要素包括_____、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

  9.教师在分配学生的座位时,最值得关注的是对_____的影响。

  10.人际交往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_____和_____是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

  11._____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_____。

情感和谐及行动统一为特征。

  12.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_____和_____。

  13.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_____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与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

  14.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_____等手段。

  15.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_____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四、名词解释

  1.定型的期望

  2.人际关系

  3.合作

  4.竞争

  5.问题行为

  五、简答题

  1.简述群体的含义和特征。

  2.教师的期望通过哪四条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3.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课堂纪律分成哪四种类型?

  4.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哪些?

  六、论述题

  1.群体动力的表现。

  2.简述课堂结构。

  训练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2.A[解析]松散群体是正式群体形成的第一阶段,仅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结成群体,还没有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3.D[解析]略。

  4.A[解析]联合群体是正式群体形成的第二个阶段,它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5.C[解析]1920年阿尔波特让被试分别在单独情境和社会情境里工作,结果发现社会情境中的效果要比一个人单独活动好。

  6.B[解析]略。

  7.B[解析]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8.B[解析]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即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9.D[解析]略。

  10.D[解析]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11.A[解析]教师促成的纪律有结构的创设和体贴,规定限制是结构创设,BCD属于体贴。

  12.D[解析]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它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满足需要的程度。

  13.A[解析]略。

  14.A[解析]课堂里往往有消极和积极之分,积极的课堂行为是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际相联系的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是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

  15.B[解析]问题行为是一个教育性概念,差生、后进生和优秀生都有可能发生问题行为。

差生、后进生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但在正常的班级里人数较少,所以两者的概念是不同的。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解析]群体对个人活动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其决定因素是ABCD四个选项,和规模的大小没有关系。

  2.ABCDE[解析]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是学生在课堂里处于不同的地位。

题中的各项都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

  3.ABCE[解析]正式团体就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

D属于非正式团体。

  4.ABDE[解析]教师促成的纪律包括结构的创设和体贴,其中采纳学生的意见属于体贴的范畴。

  5.CDE[解析]问题行为的化分方法有多种,其中的一种是将它分为扰乱性行为和心理问题行为两种,还有一种是将它分为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和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

  三、填空题

  1.课堂情境

  2.人际关系

  3.动机

  4.正式;非正式

  5.联合群体;集体

  6.从众

  7.消极的

  8.学生

  9.人际关系

  10.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

  11.人际吸收;认知协调

  12.创设;体贴

  13.投射

  14.剥夺学习权利

  15.潜在威胁

  四、名词解释

  1.定型的期望:

人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执行任务往往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即使某一位教师的外貌谈吐并不符合这种固定的看法,人们还是会按照这种固定的看法去看待和解释教师们的行为。

  2.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3.合作:

学生们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二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4.竞争:

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5.问题行为:

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五、简答题

  [答案要点]

  1.群体.是介乎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人群结合体。

具体地说,就是指在组织机构中,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为实现目标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规定其行为规范的人群结合体。

它的基本特征有:

④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②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

协同活动;③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2.

(1)接受。

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社会情绪气氛。

(2)反馈。

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与批评等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

(3)输入。

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目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做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

(4)输出。

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都会对课堂气氛产生不同的影响。

  3.

(1)教师促成的纪律。

刚入学的小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监督和指导,需要教师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

这样的“结构”就是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他们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