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2363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2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2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2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2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2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2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docx

《22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2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docx

22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第二单元

(二)南州六月荔枝丹

Ø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理清思路,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Ø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了解在说明文中大量引用史料和诗文的作用。

Ø品读赏析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中感受作者严谨的科学研究的精神和写作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专业的感情。

建议一采用自主阅读、写作实践法

《南州六月荔枝丹》文字浅显,结构清晰,运用过去掌握的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学生不难把握本文的要点。

但要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运恰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征,还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本文可采用自主阅读法和写作实践法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形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拓充知识,更好地锻炼归纳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建议

1.本文是一篇典范的科学小品,同时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优美的文学性,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十分突出。

课前应布置学生复习说明文相关知识,如常用的说明顺序有哪些、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等,用知识引领学生的自主阅读。

2.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从阅读方法上给予指导,让学生学会通过抓关键语句(如段落的中心句、表示说明顺序的词语等)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理清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说明文要求用语准确,表达科学,本文是这方面得典范。

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文本,在具体的语境中去体会、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从中感受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

4.本文语言准确却并不古板枯燥,得益于打比方、引用这两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结合单元“体会科学之美”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此做重点研习,体会严谨的科学说明中充盈的文学艺术之美。

5.要学以致用,研读课文之后马上进行写作实践,或模仿、或借鉴,运用恰当的说明顺序和多种说明方法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物产。

*示例:

一、导入

多媒体图片展示“荔枝”的特写镜头,请学生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描述荔枝的外形和味道。

然后介绍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请学生比较自己和白居易的描绘,谁说得更形象、更优美。

最后引出贾祖璋对白居易的质疑,明确白居易的描写美则美矣,却不够准确。

二、复习说明文相关知识

1.常用的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重点说说空间顺序)

2.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基本作用:

下定义、作诠释、列数据、画图表、举例子、打比方、引用……

3.阅读方法指导:

抓段落中心句。

三、学生自主阅读,把握文章要点

1.文章依次说明了荔枝哪些方面的特点?

列出要点。

2.分析所列内容要点,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教师适时的点拨总结并利用多媒体演示出课文结构)

3.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请举例说明。

4.说明文语言的第一要求是准确,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5.除了准确,本文语言还有什么特点?

你是从何处感受到的?

四、写作实践

1.模仿或借鉴课文的说明顺序,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说明短文,介绍你家乡出产的一种水果或其他特产。

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地加以介绍;妥善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有意识地打比方,尽量使用引用,使文章通俗生动。

2.学生交换修改,指出对方的优缺点。

建议二采用自主阅读、活动教学法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典范的科学小品,同时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优美的文学性,是我们学习说明文的极佳材料。

同时,作者对大诗人白居易的质疑、对说明语言的准确使用,无不体现了作者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严谨之美。

本课教学,在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自主阅读文章,把握要点后,可设计一些语文活动,旨在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过程建议:

1.运用课文中介绍的关于荔枝果肉的知识,引导学生对生活常识产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先自主学习,独立理清说明顺序、结构,并画出本文结构图,然后找不同程度的几个同学讲自己的分析结果,其余的同学则认真听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做出判断。

根据学生的讨论和阐述,老师点拨,要充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语文活动的设计或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做更深的探究,或引导学生对课文做更广的扩展,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比如:

⑴收集更多的描写荔枝的诗文,就其中的比喻作比较:

谁更准确、谁更新奇、谁更形象?

⑵阅读其他说明荔枝的文章,比较它们不同的语言风格。

⑶对贾祖璋的质疑:

文学需要准确吗?

⑷针对家乡的某一物产,收集相关的诗文,选择其中一两首,也进行一番质疑。

⑸找找生活中有哪些人们习以为常却不尽正确的行为、观点,写一篇短文加以纠正。

*示例:

一、导入新课,激起兴趣

故事导入:

小猴吃西瓜,不知该吃皮、吃瓤还是吃籽。

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怎么吃荔枝吗?

是吃果壳、吃果肉,还是吃果膜呢?

二、复习说明文知识

在明确说明文阅读知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拟出本课阅读提纲。

三、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独立理清说明顺序、结构,并画出本文结构图,分析本课所用的说明方法,初步体会语言特色。

四、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评总结,形成共识。

五、拓展探究

⑴收集更多的描写荔枝的诗文,就其中的比喻作比较:

谁更准确、谁更新奇、谁更形象?

⑵对贾祖璋的质疑:

文学需要准确吗?

⑶找找生活中有哪些人们习以为常却不尽正确的行为、观点,写一篇短文加以纠正。

教学目标

1.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理清思路,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2.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了解在说明文中大量引用史料和诗文的作用。

3.品读赏析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中感受作者严谨的科学研究的精神和写作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专业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把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品读赏析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难点

品读赏析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方法

问答法、小组竞赛学习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预习布置

1.准备工具书,自查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2.参照书上“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图片展示“荔枝”的特写镜头,请学生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描述荔枝的外形和味道。

然后介绍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请学生比较自己和白居易的描绘,谁说得更形象、更优美?

最后引出贾祖璋对白居易的质疑,明确白居易的描写美则美矣,却不够准确。

二、解题

1.课题出自明朝陈辉的《荔枝》诗(补充诗歌全文),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荔枝

(明)陈辉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署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讨论明确:

南州——荔枝的产地,泛指我国南部地区。

六月——荔枝的成熟期。

“六月”指的是荔枝成熟的季节,生活中观察很仔细的人就会发现实际上六月根本就没有荔枝,而是到七八月份才会上市。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里的六月实际上是指阴历的六月。

荔枝丹——说的是荔枝成熟后的颜色。

2.提问:

文章用诗句作题目有什么好处?

明确:

好处——言简意赅、生动形象。

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

此题内涵丰富,既说明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颜色,又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3.明确文体,复习说明文知识。

⑴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

科学小品:

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的一种文体。

特点:

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

⑵说明文相关知识复习。

①常见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说明。

空间顺序——即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如:

整体——局部上——下外——内远——近

事理顺序——即依据事物之间或某一事物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说明。

如:

一般——个别主要——次要原因——结果现象——本质

总述——分说简单——复杂特征——功用

②常用说明方法:

下定义、作诠释、列数据、画图表、举例子、打比方、引用……

三、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字词

褐(hè)色红缯(zēng)瓤(ráng)绛(jiàng)

贮(zhù)藏宠(chǒng)幸妃(fēi)阙(què)

囊(náng)襄(xiāng)粤(yuè)醴(lǐ)酪(lào)

啖(dàn)蘖(niè)龟(jūn)裂

四、概括要点,理清思路

1.学生自主阅读,通过抓中心句概括并列出要点。

2.教师明确结构图:

(课件演示)

3.根据所列的内容要点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

本文作者在充分掌握荔枝的外形特征及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将多种写作顺序汇于一体。

从全文看,作者是按照设疑问——讲知识——提建议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由于作者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所以,从文章主体部分看,又是按果实——花——产地及栽培史——古代讲荔枝的书——习性及生长北限这样一种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写进行说明的(主要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次要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

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即壳——膜——肉(假种皮)——核(种子)。

细而言之,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

这样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第二课时

一、说明方法分析

——从说明方法的分析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色:

内容的科学性和笔调的文艺性。

1.明确常用说明方法的基本作用。

2.学生判断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

3.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体会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

总结说明方法,明确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的具体作用。

打比方可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更加生动。

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等等。

列数字使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

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20多克”等等。

举实例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如说明荔枝的颜色时,就举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为例,为了说明荔枝肉质易变、不耐贮运,用了唐明皇为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都体现了作者注重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重点分析引用的作用。

⑴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下列古诗和文献资料具体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完成练习:

(小组合作)

①飞焰欲横天(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②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荔枝壳膜的形状和颜色)

③红云几万重(果实成熟时荔枝林的颜色和形态)

④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荔枝不耐贮藏)

5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古代历史上移栽荔枝的情形)

6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玄宗时以飞马运荔枝供宫中享用的情形)

8《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

(说明荔枝的大小重量)

⑵从作用来看,这些引用大致可分几类?

明确:

分为两类。

①引用诗文,增强文学性。

如“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

②引用古籍、史料,增强科学性,使说明有根据,更准确。

如引《四川果树良种图谱》的数字。

小结:

引用众多的资料,不仅为了充实内容、增添文采,也是为了纠正历来有关荔枝的记载中不实的或误传的成分,是出于科学性的考虑,是说明的需要,而不是无端炫耀知识的广博。

同时,作者这么写正是体现了本文科学小品的体裁特点。

二、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第一要求是准确。

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文章的科学性。

1.语言的准确一是表现在限定性词语的运用上。

说说下面句子加横线的词语的作用。

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

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

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

明确:

“通常”限定了范围,表示一般情况如此,但不排除特殊情况;“稍”、“微微”表明了小的程度和突起的程度;“浑圆”和“尖圆”则区别了两种不同程度的圆。

⑵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

明确:

用“现在知道的”加以限定,使说明更加客观、准确,因为“13种”仅是从目前发现的文献来判断,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

⑶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明确:

用“大多数”限定范围,不排除特殊情况,使说明更客观、准确。

2.语言的准确还表现在确数、约数词的运用上,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重达四五十克”等等。

这些词语的运用,十分准确表达了信息。

三、总结写作特点

1.条理分明,层次清楚,结构严密,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2.引用诗文,生动形象,富于文采;

3.事实确凿,数字具体,科学性强。

四、拓展阅读

白居易《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五、课堂小结

1.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

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

2.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

把握说明顺序,理解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感受语言魅力是学习科学小品的四大要素。

培养概括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是学习说明文的重要导向。

六、布置作业

1.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出产的一种水果或其他特产。

要求:

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地加以介绍;妥善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写作顺序;运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有意识地打比方、作引用,使文章通俗生动。

2.积累并尝试背诵下列古诗文:

苏轼《惠州一绝》、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白居易《荔枝图序》、陈辉《荔枝》、宋徽宗《宣和殿荔枝》、文征明《新荔篇》。

 

一、关于《南州六月荔枝丹》的通信

李乡浏同志在《贾祖璋和〈南州六月荔枝丹〉——回忆与贾老的一次通信》一文中说,他于1983年暑假备《南州六月荔枝丹》课,颇感课本注释不详,曾写信向贾老请教。

信中询及以下三点:

1.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全诗能否录示,以便解题;2.明代徐勃的《咏荔枝膜》诗,请示予全首,有助于分析“夸张的说法”;3.“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8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希望得悉这13种的书名及其作者。

贾老作复如下:

1.陈辉《荔枝》: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署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2.徐勃《咏荔枝膜》:

曾向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容消。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白玉薄笼妖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

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

3.《×广中荔枝谱》唐(?

)郑熊(粤×书已失传)

《荔枝谱》宋蔡襄(1059)闽

《×增城荔枝谱》宋张宗闵粤

《×莆田荔枝谱》宋徐师闵闽

《闽中荔枝谱》明屠本畯(1597)闽

《荔枝谱》明徐闽

《荔枝乘》明曹蕃(1612)闽

《荔枝食谱》明宗珏闽

《荔枝通谱》明邓庆采(1629)闽

《记荔枝》明吴载鳌闽

《荔谱》清陈定国闽

《荔枝谱》清陈鼎粤闽川

《岭南荔枝谱》清吴应逵粤

(摘自《中学诗文释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二、几点商榷(刘学仁)

1.第四段写“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

”理由,一是“有野生的荔枝林”;一是很早已在我国培植。

这两点似乎还不足以说明“原产我国”,是不是别国也有野生的荔枝呢?

是不是别国也早有栽培呢?

没有反面的论据。

如果确有根据,应该明确提出。

2.第六段说“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

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这两句话不易理解。

前一句是说“膜”,后一句是说“花纹”。

仔细体会好像是这个意思:

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着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由于壳的内壁有紫色花纹,透过白色薄膜可以看得很清楚,因而便把这紫色花纹看作是薄膜的花纹,而说成“膜如紫绡”了。

后面引徐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荷瓣”“桃花”,似乎是“壳”和“膜”分开了,似“荷瓣”“桃花”的是壳呢,还是膜呢?

好像是膜才恰当,“薄”才“盈盈”“片片”,才“娇”,才随“风”飘落,可是膜又是白的,不像“荷”也不像“桃花”了。

总之,这一段似乎说得不够明白。

3.第七段写荔枝“肉”也不够明白。

指出通常说的肉实际上是“假种皮”后,又说明前面说的“膜”才是真正的果肉。

下面接着说“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

”这句话里的“肉”指的是习惯上说的“肉”呢,还是前面已经讲清楚了的“膜”呢?

从后面的“入口……”看,应仍是指习惯上说的“肉”,那么这“肉”的“细胞壁”又指的是什么呢?

显然不会是“膜”(真正的肉),那是要扔掉的。

(摘自《高中语文教材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惠州一绝

北宋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看荔枝

[北宋]邓肃

荔枝有佳品,乃在府城东。

我来方秀发,红云几万重。

遥知香味色,已具碎花中。

凭栏一念足,不食意自充。

人世如梦耳,当体色即空。

谓是为真实,便可侑千钟。

谓是为非实,真饱亦何从。

虚实两无有,楼高雨溕溕。

《咏荔枝膜》——明朝徐渤

曾向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容消.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白玉薄笼妖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

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

荔枝明陈辉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荔枝图序白居易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宣和殿荔枝》宋·宋徽宗赵佶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玉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结水晶丸。

酒酣国艳非朱粉,风泛天香转蕙兰。

何必红尘飞一骑,芬芳数本座中看。

新荔篇明·文徵明

常熟顾氏自闽中移荔枝数本,经岁遂活。

石田使折枝验之,翠叶芃芃,然不敢信也。

以示闽人,良是。

因作《新荔篇》命璧同赋。

锦苞紫膜白雪肤,海南生荔天下无。

盐蒸蜜渍失真性,平生所见唯萎枯。

相传尤物不离土,畏冷那得来三吴。

顾家传来三四株,桂林翠幄森森殊。

远人无凭未敢信,持问闽士咸惊呼。

还闻累累生数子,绛绡裹玉分明是。

未论香色果如何,只说形模已珍美。

千载空流北客涎,一朝忽落馋夫齿。

白图蔡谱漫夸张,文饰寍如亲目视。

饱啖只于乡里足,鲜尝渐去京师迩。

不须更作岭南人,只恐又无天下痏。

朝来自讶还自疑,事出非常有如此。

虽云远附商船达,不谓滋培遂生活。

始知生物无近远。

故应好事能回斡。

卉物聊占地气迁,造化竟为人事夺。

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山来沃衍说吾乡,异品珍尝曾不乏。

不缘此物便增重,无乃人心贵希阔。

福山杨梅洞庭柑,佳名久已擅东南。

风情气味不相下,称绝今兼荔枝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