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2271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知识点汇总.docx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知识点汇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知识点汇总.docx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知识点汇总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知识点汇总

一、选择题

1.给狗注射狂犬疫苗,可以预防狗得狂犬病.其中的疫苗和免疫类型分别属于(  )

A.抗体特异性免疫B.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C.抗原特异性免疫D.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接种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

所以,给狗注射的狂犬疫苗属于抗原.抗体具有特异性,注射狂犬疫苗产生的抗体,只能对狂犬病毒有免疫作用,因此这种免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

考点:

抗体和抗原。

2.医学上“现场初步急救基本技术”包括:

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及转运等五项。

下列有关急救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人发生溺水事故时,应立即采取图一所示的方法急救

B.图一所示急救方法中人工呼吸的频率越快越好

C.图二中伤口处血液颜色鲜红,随心跳涌出,应在伤口A端用止血带止血

D.发现有人煤气中毒时,应先将其移到通风处,然后拨打“120”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遇到意外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还要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如胸外心脏挤压、人工呼吸、止血等常用的急救措施。

图一为心肺复苏;图二为血管破裂。

【详解】

A.当人发生溺水事故时,首先请设法拨打号码120急救电话,清除口和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然后实施人工呼吸帮他恢复呼吸,故A错误。

B.人工呼吸是一种常用的急救方法,吹气次数应和呼吸频率相似,吹气次数为每分钟15——20次,故B错误。

C.出血包括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其中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血液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出血时应该在近心端止血。

图二中伤口处血液颜色鲜红,随心跳涌出,是动脉出血,应在伤口B端用止血带止血,故C错误。

D.煤气中毒又叫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缺氧窒息。

因此,发现有人煤气中毒时,应先将其移到通风处,然后拨打“120”,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掌握常用的急救措施,既解决题目,又会在必要的时候能用于救助他人。

3.当有人不小心被生锈的铁钉扎伤后,医生会给伤者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使可能侵入体内的病原体直接失去致病性。

注射的物质和采取的措施分别是

A.抗原、控制传染源B.抗原、保护易感者

C.抗体、控制传染源D.抗体、保护易感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

【详解】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破伤风抗毒血清,内有抗体注入人体内后直接杀死破伤风病毒,避免人体患破伤风;目的是保护受伤者,属于保护易感者。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抗体和预防传染病的措施,解答时可以从抗体的概念特点和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方面来切入。

4.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组成的多道防线。

如免疫物质①气管腺细胞分泌的黏液、②唾液中的溶菌酶、③血液中的溶菌酶、④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

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①②属于第一道防线B.①③属于第一道防线

C.②③属于第二道防线D.③④属于第三道防线

【答案】A

【解析】

【详解】

①气管腺细胞分泌的黏液属于第一道防线,②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③血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④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①②属于第一道防线。

5.当前吸烟、酗酒、吸毒等不良生活习惯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社会问题。

如下图所示的是某个人群中15~34岁年龄组和35岁以上的人中死于不同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的百分比。

有人分析了该图,得出以下结论。

其中正确的是(  )

A.35岁以上的人中没有死于吸毒的

B.酒精对35岁以上的人伤害比年轻人大

C.年龄越大的人死于其他不良习惯的越多

D.随着年龄的增大,烟草的危害日趋明显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吸烟、酗酒、吸毒等都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图是每个人群中35岁以上的人和15--34岁年龄组中死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的百分比,分析解答。

【详解】

分析图形可知,35岁以上有死于吸毒的,但比例小,A错误;分析图形可知,酒精对35岁以上的人的伤害比年轻人小,B错误;分析图形可知,年龄较大的人死于其他不良习惯的少一些,C错误;分析图形可知,随着年龄的增大,烟草的危害日趋明显,约占死亡总人数的百分比65%,D正确。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提高我们分析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最近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在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体育锻炼时间少,青少年体质重要性被忽视.因此我们从小就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下有关体育锻炼对身心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使肌细胞体积变大、数目增多B.使参与呼吸的肺泡数目增多

C.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D.改善脑的营养,使人的思维和记忆力得到发展

【答案】A

【解析】加强对心肌的血液供应,使肌细胞获得更多的营养,使肌细胞逐渐变粗,体积增大,收缩力增强。

而不是肌细胞数量增加,A错误;

体育锻炼需要大量的氧气,而人体中血红蛋白中运输的氧气不能够提供足够多的氧气,所以能使参与呼吸的肺泡数目增多,B正确;

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C正确;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明显提高脑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使人的思维和记忆得到发展,D正确。

7.下列生命现象,属于免疫的是(  )

A.神经纤维传导兴奋B.肌肉细胞收缩和舒张

C.呼吸进新鲜空气D.免疫细胞产生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详解】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肌肉细胞收缩和舒张、呼吸进新鲜空气都是属于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人体免疫无关,A、B、C不符合题意;在异物长刺激下,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消灭异物,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所以通过免疫细胞产生抗体预防传染病属于免疫。

【点睛】

掌握免疫的含义和区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8.2011年4月12日,卫生部公布了3月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死亡人数居前5位的传染病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这5种传染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病名

发病数

死亡数

艾滋病

3551

1059

肺结核

135848

200

狂犬病

98

90

乙型肝炎

117553

65

流行性出血热

609

9

 

A.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B.都可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C.死亡率最高的是艾滋病D.居室消毒可以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A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详解】

A.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其中有细菌、病毒、真菌(如引起黄癣病的霉菌)、原虫(如疟原虫)、蠕虫(如蛔虫)以及螨类(如疥螨)等,表格中的疾病都属于传染病,都是有病原体引起的,A符合题意。

B.接种疫苗,即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如艾滋病目前还没研制出疫苗,还不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B不符合题意。

C.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发病后死亡率最高的是狂犬病,为90÷98≈91.8%,C不符合题意。

D.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

对居室消毒不能切断传播的途径,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传染病的相关内容,结合分析表中的内容来解答本题。

9.下列关于免疫和计划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疫苗是用变异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B.免疫对人体是有益的,人体的免疫能力越强越好

C.吞噬细胞消灭入侵的流感病毒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通过注射疫苗可以预防糖尿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制剂。

疫苗失去了致病性,但保留了病原菌的抗原性,人体注射疫苗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使人体获得相应的免疫力。

【详解】

A.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制剂,故A错误。

B.免疫对人体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但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对人体健康不利,例如防御功能过强,会导致过敏反应;防御功能过弱,会出现反复感染等,故B错误。

C.吞噬细胞都能消灭侵入到人体的病原体,从免疫的角度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对所有的病原体具有防御保护作用,没有选择性,所以吞噬细胞消灭入侵的流感病毒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C正确。

D.糖尿病主要原因是胰岛分泌胰岛素不足,吸收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减弱,从而导致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不能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而是注射胰岛制剂来治疗,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疫苗的概念和免疫原理。

10.下列有关急救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人受伤导致左臂伤口不断流出暗红色血液,应立即指压受伤血管近心端止血

B.进行人工呼吸前,使患者仰卧,解开衣领,松开腰带,清除口鼻内异物和污物

C.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应站在患者左侧,双手掌根按压胸骨上端,使其下陷5厘米

D.进行人工呼吸时,救护者用手托起患者下颌,深吸一口气对着患者口部用力吹入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遇到意外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还要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如胸外心脏挤压、人工呼吸、止血等常用的急救措施,分析解答。

 

【详解】

A、某人受伤导致左臂伤口不断流出暗红色血液,应立即指压受伤血管远心端止血,错误。

B、进行人工呼吸前,使患者仰卧,解开衣领,松开腰带,清除口鼻内异物和污物,正确。

C、急救者两臂位于病人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病人的胸骨下端,对中等体重的成人下压深度为3-4厘米,而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错误。

D、口对口吹气法正确的步骤为:

使病人仰卧,头后仰,将病人的衣领解开,腰带放松。

清除病人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救护者一只手托起病人的下颌,另一只手捏紧病人的鼻孔,然后深吸一口气,对着病人的口部用力吹入。

吹气停止后,救护者的嘴离开,并立即松开捏鼻的手,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内吹气次数为15-20次,错误。

故选:

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出血的初步护理,人工呼吸。

11.为了解不同浓度的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生物小组进行试验探究,得到以下数据,上述数据表明()

酒精浓度

0(清水)

0.25%

1%

10%

20%

每10秒的水蚤心跳次数(平均值)

35

45

30

23

死亡

 

A.10%以下浓度的酒精对水蚤没有危害

B.水蚤心率随酒精浓度升高而加快

C.只要酒精浓度不高,对水蚤心率没有影响

D.酒精浓度较低时对水蚤心率有促进作用,浓度稍高时有抑制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探究实验主要是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试验。

根据表格中酒精浓度不同,即变量是酒精浓度,变量就是所要探究的问题。

不同酒精浓度下,水蚤的心率不同。

【详解】

由图中可知当酒精的体积分数分别是0(清水)、0.25%、1%、10%、20%,对应的水蚤心率分别是35、45、30、23、0(死亡)。

表明水蚤心率很容易受到酒精浓度影响,低浓度的酒精能促进水蚤的新陈代谢,一定程度地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低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酒精对神经系统起麻醉作用,因此高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抑制作用。

因此可得出结论低浓度的酒精对心率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酒精对心率有抑制作用。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提高学生接受图表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12.下列急救措施正确的是()

A.静脉血管出血后应在伤口的近心端按压或绑扎止血

B.动脉血管出血后应在伤口的近心端按压并且长期绑压止血

C.发现煤气中毒病人需要就地将病人进行人工呼吸

D.对溺水病人可通过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进行抢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动脉出血应该在近心端进行压迫止血,静脉出血应该在近心端进行压迫止血;出现意外、危机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

【详解】

静脉的血液流动的方向是静脉流回心脏。

因此,静脉受伤出血时,正确的急救方法是采用指压法(或止血带)远心端按压或绑扎止血,A错误;

动脉出血应该压迫止血的部位是伤口的近心端,但不能长期绑压止血,B错误;

发现煤气中毒时,立即关闭气源并打开门窗通风,将中毒人员转移到空气清新处,再实施进行人工呼吸抢救,C错误;

发现有人溺水,立即将溺水者救上岸,用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进行抢救,D正确。

【点睛】

出血的初步护理,煤气中毒及其预防,急救的方法。

13.某犬先后接种同种抗狂犬病毒疫苗,血液中抗体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错误的判断是()

A.狂犬病毒疫苗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B.再次注射疫苗,短时间能够产生大量抗体

C.第一次注射疫苗,两周后产生抗体D.第一次注射疫苗后,抗体能持续保护机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

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详解】

狂犬病毒疫苗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A正确;再次注射疫苗,短时间能够产生大量抗体,B正确;第一次注射疫苗,两周后产生抗体,C正确;第一次注射疫苗后,产生的抗体较少而且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抗体并不能持续保护机体,D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疫苗免疫的原理、抗原、抗体特点。

14.健康人、流感、流感病人、流感病人的飞沫、流感病毒分别属于①传染源②病原体③传播途径④传染病⑤易感人群(  )

A.⑤④③①②B.⑤④①③②C.①⑤④③②D.⑤②③④①

【答案】B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易感人群、传播途径。

【详解】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健康人属于易感人群,流感属于传染病,流感病人属于传染源,流感病人的飞沫属于传播途径,流感病毒属于病原体。

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

【点睛】

掌握传染病的特点。

15.我国自主研制的埃博拉疫苗首次获得境外临床试验许可,在塞拉利昂启动Ⅱ期临床试验.接种这种疫苗属于(  )

A.非特异性免疫,保护易感人群

B.非特异性免疫,切断传播途径

C.特异性免疫,控制传染源

D.特异性免疫,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D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其他人所经过的途径或各种生物媒介,疫苗相当于抗原,能够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产生的这种抗体只针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所以接种疫苗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D符合题意。

【点睛】

知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即能正确答题。

16.在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青少年应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B.为尽快消除青春痘可以进行挤压

C.感冒发低烧可到药店自购处方药D.被狗咬伤后不去接种狂犬病疫苗

【答案】A

【解析】

【分析】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

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根据自己家人的疾病情况,要注意了解一些常用的药物。

【详解】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修复和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

青少年正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青少年应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A正确;挤压青春痘会造成皮肤二次伤害,青春痘恢复的更慢,B错误;处方药必须有医生的处方才能购买,C错误;狗咬伤后不去接种狂犬病疫苗,极易会患上狂犬病致人死亡,D错误。

【点睛】

本题涉及知识面较高,是综合题,结合题意解答。

17.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皮肤的屏障作用B.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C.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D.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察人体特异性免疫相关内容。

【详解】

特异性免疫指的是人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后天获得),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如:

患过天花病的人不会再患天花,或注射天花疫苗的人不会再患天花)的免疫。

故选C。

【点睛】

注意区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18.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常伴有发烧、皮疹等症状,其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和空气(飞沫)传播.下列预防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

A.对手足口病患者及时进行治疗B.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C.及时对病人使用过的衣服和被褥进行消毒D.少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答案】A

【解析】

【分析】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

【详解】

对手足口病患者及时进行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A正确;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属于切断传播途径,B错误;及时对病人使用过的衣服和被褥进行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C错误;少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属于保护易感人群,D错误。

【点睛】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考查的重点,多以选择题或是材料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19.当人体免疫功能过高时,会发生的疾病是()

A.艾滋病B.过敏反应C.肺结核D.肝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详解】

免疫的功能包括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防御感染(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维护人体健康)、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当免疫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疾病;例如防御感染的功能过强时,对进入人体内的某些药物和食物会发生过敏反应,当自身稳定的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时人体可能会发生肿瘤。

选项中艾滋病和肺结核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肝癌的致病因素复杂,可能与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过低有关,B符合题意。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免疫的功能:

防御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以及免疫功能异常时的表现。

20.将他人器官移植到患者体内不易成功。

从免疫概念分析,移植的器官相当于()

A.病原体

B.疫苗

C.抗原

D.抗体

【答案】C

【解析】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一定的抗体能够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但免疫并不是总对人体有益的,将他人器官移植到患者体内不易成功。

从免疫概念分析,移植的器官相当于抗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