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A Method 202 中文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4917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EPA Method 202 中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EPA Method 202 中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EPA Method 202 中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EPA Method 202 中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EPA Method 202 中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EPA Method 202 中文版.docx

《EPA Method 202 中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PA Method 202 中文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EPA Method 202 中文版.docx

EPAMethod202中文版

排放管道中可凝结性微粒检测方法

一、方法概要

以本署公告检测方法(如NIEAA212)收集排放管道内可过滤性微粒(FilterableParticulateMatter,FPM,以下简称FPM)后,再以冲击瓶组与滤纸收集排放管道中可凝结性微粒(CondensableParticulateMatter,CPM,以下简称CPM)。

样品采集后立即用氮气吹拂冲击瓶与滤纸之内容物以去除溶解性二氧化硫等气体,再用水和己烷分别萃取采样管、冲击瓶与滤纸中无机与有机之CPM;而相关样品携回实验室再经由干燥与称重,其总量即为CPM。

二、适用范围

本方法说明检测CPM所需的设备和采样分析方法,其仅适用于固定污染排放源。

量测时机是在排放气体自管道抽出并经滤纸过滤之后,如果排放气体被过滤时的温度(GasFiltrationTemperature)超过30℃(85℉)时,原生性微粒(PrimaryParticulateMatter)的总量必须是FPM与CPM方法量测结果的加总。

而当气体过滤温度低于30℃(85℉)时,则FPM采样的结果即可代表原生性微粒的总量。

当排放管道中含有水滴(droplet)时,本方法应结合NIEAA212方法,且采样温度应足够使经过采样管的水滴变成气态(vaporous)。

三、干扰

略。

四、设备与材料

(一)FPM采样设备可参考本署公告检测方法NIEAA212,CPM设备如下所述:

1.采样延伸管与内衬:

连接冷凝管与FPM微粒过滤器之间的设备,内衬应为玻璃或铁氟龙材质,并应维持管内温度于120~134℃间。

2.冷凝管:

详细规格参考本署公告检测方法NIEAA807四、

(一)7.中所述。

3.冲击瓶:

冲击瓶组参考本署公告检测方法NIEAA807四、

(一)10中所述,在冷凝管后方需先安装一短头式水凝结冲击瓶(waterdropoutimpinger,简称D瓶),并后方再连接一Greenburg–Smith修正冲击瓶,此瓶为后置(backup)冲击瓶(其吸收管末端为内径1.3公分距冲击瓶底部1.3公分之玻璃管,简称B瓶)。

最后再接水气捕捉瓶(moisturetraps,简称M瓶)及硅胶捕捉瓶(silicageltraps,简称S瓶)。

4.可凝结性微粒滤纸固定器(CPMFilterHolder):

材质可为玻璃、不锈钢(316或同级材质)或被覆铁氟龙材质之不锈钢。

可采用市售滤纸固定器,包含可装载47毫米(mm)或更大的滤纸,市售滤纸固定器包含铁氟龙材质密封垫圈、可装载滤纸的不锈钢、陶瓷或铁氟龙材质之滤纸支撑体、及另一侧铁氟龙材质密封垫圈。

5.热电偶:

连接可凝结性微粒滤纸出口端,与气体接触部分材质须为被覆铁氟龙或不锈钢。

6.长杆冲击瓶内管:

当进行采样管线氮气净化时,需要将水凝结冲击瓶(D瓶)中的短杆替换成长杆。

(二)可凝结性微粒回收设备

1.氮气净化管路:

使用惰性管线与接头(fitting)来输送至少14公升/分之钢瓶氮气到冲击瓶组中。

管径应为0.6cm(1/4英吋),可结合可调式压力调节器和针形阀之迫紧式接头。

2.浮子流量计:

量测流量最高可达20L/min,精密度须达全幅5%。

3.氮气净化系统:

配置超高纯度氮气钢瓶、调压阀和过滤器,系统需至少可连续1小时提供14L/min净化氮气通过采样组装。

4.棕色玻璃瓶:

500mL。

(三)分析设备

1.分液漏斗:

玻璃材质,1L。

2.秤重器皿:

玻璃蒸发瓶(glassevaporationvials)、内衬铁氟龙烧杯或铝材质秤重器皿,50mL。

3.玻璃烧杯:

300mL到500mL。

4.干燥设备:

内含无水硫酸钙干燥器,可维持容器中相对湿度低于10%,及具有温度控制功能之加热板或烘箱(Oven)。

5.玻璃滴管:

5mL。

6.玻璃滴定管:

A级,容量为100mL,最小刻度0.lmL。

7.分析天平:

须可秤至0.0001g(0.1mg)。

8.pHmeter或酸碱试纸(ColormetricpHindicator):

最小读至0.1pH单位。

9.超音波震荡槽:

超音波频率需至少达20kHz,深度可符合样品萃取管(约10至16公分)。

10.防漏样品储存容器:

用于样品和空白样品回收,CPM残留物不可超过0.05mg。

11.清洗瓶:

任何材质均可,用于样品或空白样品回收时,CPM残留物不可超过0.1mg。

五、试剂

(一)样品收集

1.滤纸:

不与任何有机键结之聚合滤纸,此滤纸CPM残留物不可超过0.5mg。

须对0.3μm的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微粒有至少99.95%(低于0.05%穿透力)的捕捉效率。

滤纸效率可由供货商提供的测试数据证明。

2.硅胶(Silicagel):

使用6至16mesh指示型(indicating-type)之硅胶。

也可使用主管机关认可之其他种类效果相同或更佳的干燥剂。

使用过硅胶可置于175℃(350℉)烘干2小时后重复使用。

全新的硅胶显示能够收集水气,则无须进行干燥。

3.试剂水:

去离子水、超纯水,使用于回收与萃取,干燥残余物重量须低于1ppmw(1mg/L)。

4.碎冰。

5.氮气:

使用超高纯度氮气或是具有相同功能之气体来进行净化,其中氧气浓度需低于1ppmv,总碳氢化合物(碳当量)浓度需低于1ppmv,水分浓度需低于2ppmv,压缩氮气其残留物不可超过0.1mg。

(二)样品回收与分析试剂:

需要使用丙酮、己烷、无水硫酸钙、氨水与去离子水来进行样品回收与分析。

1.丙酮:

需储于玻璃瓶中。

不可使用金属瓶储存,因其在实验室或现场试剂空白中会产生大量残余物。

空白值需低于1.0ppmw(0.1mg/100g)的残余重量。

2.己烷:

ACS等级,空白值需低于1.0ppmw(0.1mg/100g)的残余重量。

3.试剂水:

去离子水、超纯水,残余之重量低于1.0ppmw(1mg/L)。

或低于冲击瓶内所回收之残留物

4.样品干燥剂:

在秤重前使用指示型无水硫酸钙,去除样品中水分和有机萃取残留物。

5.氨水(AmmoniumHydroxide):

0.1N,将7mL14.8M氢氧化铵以去离子水定量至1L,接着利用标准0.1NH2SO4进行标定计算实际当量(normality),使用两次分析平均来计算当量,滴定数值精准度需在1%或0.2mL之内(取较高值);或是购买市售可追溯NIST或相当等级之0.1N氢氧化铵,将当量浓度记录于表1。

6.标准缓冲溶液:

使用pH值中性缓冲液及pH值不低于4之酸性缓冲液。

六、采样与保存

(一)采样前准备:

在收集与分析样品前,应先清洗在本方法六、(三)中之所有玻璃器皿。

每次采样均应使用清洗过之玻璃器皿,每批次采样前应分析实验室试剂空白laboratoryreagentblanks(含水、丙酮与己烷)来确认样品空白符合标准。

(二)采样点、位置决定:

依据本署公告检测方法NIEAA212决定采样点数与位置。

至少包括:

决定采样的位置和采样点数、计算采样管与旋风器阻碍率(probe/cycloneblockage)、排放管道气紊流之确认与初步流速剖面、吸气嘴尺寸与采样流率之选择。

1.采样点位置:

依据本署公告检测方法NIEAA212来选择适当采样位置。

2.测定点:

依据检测方法NIEAA212来决定所需的测定点数目,并距离排放管道内壁2.54公分来避免扰流与微粒的干扰﹔如排放管道内径小于61公分时,则距离内壁不得少于1.27公分。

(三)采样系统准备:

采样系统示意图,如图一,所有用于采样和分析样品之玻璃器皿在测试前需以清洁剂清洗后,依序以自来水、去离子水、丙酮、己烷润洗,重要的是要完全去除样品回收时会暴露在己烷润洗接触面之硅胶油(siliconegrease)。

清洗后的玻璃器皿于每次采样前必须以300℃烘箱烘6小时,或是以现场空白验证(六、(五)10.11.)来取代清洗、烘烤程序。

在每次CPM采样进行之前,必须使用去离子水与超纯水(残余物低于1mg/L)充分润洗。

1.冷凝器与水凝结冲击瓶(D瓶):

冷凝管与水凝结冲击瓶连接在可过滤性微粒滤纸(A212方法中之滤纸)后方。

冷凝管出口温度应低于30℃。

2.后置冲击瓶(B瓶):

在水凝结冲击瓶(D瓶)后方设置一支已移除前方尖端之改良式冲击瓶,此为后置冲击瓶。

并将此二冲击瓶放入一水温低于30℃之水浴槽中,在采样开始前,冲击瓶内不应有水分或任何试剂残留。

3.CPM滤纸:

在滤纸固定器中放入符合本方法五、

(一)1.中之滤纸,在CPM滤纸后方与水气捕捉瓶间应有一防漏气设计之热电偶温度计。

(注意:

不可使用热电偶套管,因为装在氟聚合物或是金属壳内之热电偶温度计会与样品空气接触)

4.水气捕捉瓶(M瓶):

改良式的冲击器内装100ml的水,之后连接装满硅胶之冲击瓶(S瓶)来捕捉CPM滤纸后方之水气。

水气捕捉瓶出口气流温度应低于20℃。

5.硅胶捕捉瓶(S瓶):

将硅胶(200克~300克)装至S瓶容器中一起秤重,精密度须达0.5克,并将此重量记录至FPM纪录表上。

6.采样前测漏:

请依照以下程序进行测漏

(1)采样系统:

泄漏率不大于0.00057m3/min或者采样期间平均采样流率的4%,取其较小者。

同时须确认测漏时的真空压大于或等于采样期间的真空压,记录测试数据于现场采样表格中。

(2)皮托管组装:

采样系统泄漏检测后,执行皮托管组装的泄漏检查。

其程序依据NIEAA450六、

(一)9a。

(四)采样操作:

依据本署公告检测方法(NIEAA212)进行FPM和CPM组装,再依照下列步骤进行CPM采样。

1.冲击瓶与CPM滤纸组件

(1)监测水气在水凝结冲击瓶(D瓶)与后置冲击瓶(B瓶)中凝结的程度,如果D瓶内有明显凝结水,例如水位超过一半的容积或是淹没后置冲击瓶(B瓶)的长头,必须停止采样,记录两冲击瓶中水的重量并收集水分,之后再进行测漏程序才可继续进行采样。

在中止采样期间必须快速地进行氮气净化程序(如步骤六、(四)3.)。

(2)在计算水气含量时必须包含此冲击瓶中的水分。

(3)当采样中止时,使用FPM方法中之现场纪录表来记录采样开始时的CPM滤纸增加的温度。

在样品收集过程中,维持CPM滤纸温度于20~30℃间。

(注意:

尽量维持滤纸组件温度接近30℃)。

2.测漏采样管/采样系统组件(采样后测漏):

根据FPM方法来进行测漏,如果需要,在测漏时将真空压维持在等于或大于采样时的最大真空压。

如果测漏率超过0.00057m3/min或者采样期间平均采样流率的4%(取较小者),为测漏失败,必须重新进行采样。

3.采样完成后氮气净化:

当采样后测漏完成且通过后,尽快将FPM采样系统之采样头、旋风分径器、滤纸与CPM采样系统之冷凝管与冲击瓶组分开。

如果在CPM滤纸前方没有水份被捕集,则可以省略氮气净化过程并直接进行样品回收(如步骤六、(五))。

氮气净化可以采用加(正)压净化氮气或采样系统真空泵进行吹拂。

无论采用那一种方式,氮气必须先通过滤纸(inlinefilter)后才能进行氮气净化,氮气吹拂详细步骤如下:

(1)使用正压氮气吹拂采样系统时,可选择直接吹拂整体CPM采样系统(从冷凝管的入口到CPM滤纸固定器出口),或将冷凝管与水凝结冲击瓶(D瓶)中的水集中至后置冲击瓶(B瓶)中,然后仅吹拂后置冲击瓶及CPM滤纸固定器。

记录水凝结冲击瓶及后置冲击瓶中的水体积或重量。

a.如果选择直接吹拂整体CPM采样系统,则必须将水凝结冲击瓶(D瓶)中的短杆内管替换成改良式冲击瓶长杆内管。

b.如果选择将冷凝管器与水凝结冲击瓶(D瓶)中的水集中至后置冲击瓶(B瓶)中,则必须吹拂后置冲击瓶及CPM滤纸固定器。

c.如果后置冲击瓶(B瓶)吸收管末端没有没入水面,则必须额外添加超纯水(残余物低于1mg/L)使吸收管末端没入水面下至少1公分,并记录添加于水凝结冲击瓶(表一)之水量,来修正排出气体之含水率。

(注意:

超纯水应先进行氮气吹拂15分钟以上,来移除溶解在水中氧气)

d.使用正压式氮气净化时,不应有其他气体流经净化管线与接头。

连接氮气过滤器出口与水凝结冲击瓶入口,并分离帮浦与硅胶水气捕集瓶之连结管线(如图2)。

如果在氮气净化前已先量测现场冲击瓶内之含水率,可以只吹拂整个CPM采样系统,不须连接后方之水气捕集系统。

在吹拂时应慢慢增加氮气钢瓶压力以避免冲击瓶内压力过大。

流量应控制在约每分钟14公升并吹拂最少一小时,在吹拂结束后关闭氮气输送系统。

(2)如使用采样系统真空泵来进行氮气吹拂,吹拂系统配置方式如图3所示,将水凝结冲击瓶(D瓶)中的短杆替换成改良式冲击瓶长杆,且其尖端必须延伸入水面下一公分。

a.使用此方法必须净化整个CPM采样系统,从冷凝管入口到硅胶捕集冲击瓶(S瓶)出口,如果冲击瓶吸收管末端无没入水面,则必须额外添加超纯水(残余物低于1mg/L)使吸收管末端没入水面下至少1cm,并记录添加于水凝结冲击瓶(表一)之水量,来修正排出气体之含水率。

(注意:

欲添加超纯水应先进行氮气吹拂15分钟以上,来移除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b.使用此方法来进行氮气净化时,不应有其他气体流经净化管线与接头。

连接过滤器出口与水凝结冲击瓶入口(如图3),为避免冲击瓶内压力过大,应逐渐调节帮浦分流(bypass)量或是氮气吞吐量,并将流量控制在约每分钟14公升,或者流经浮子流量计之正压流量小于每分钟两公升。

正压流量可保证氮气输送系统流量大于大气压力,并且避免外界空气进入冲击瓶内。

吹拂最少一小时,并每15分钟确认一次浮子流量计流量,在吹拂结束后关闭氮气输送系统。

c.在氮气净化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净化方式,持续运转冷凝器循环帮浦泵,并保持水凝结冲击瓶(D瓶)与后置冲击瓶内之气体,排放至CPM滤纸出口端的温度大于20℃及小于或等于30℃。

如果在氮气净化前,还未量测水气捕集冲击瓶(M瓶)中水的体积,维持CPM滤纸固定器后方的气体温度,避免水气被氮气移除,如果有需要,在氮气净化过程中增加更多的碎冰,以维持气体离开硅胶水气捕集瓶时的温度低于20℃。

持续吹拂氮气一小时,并持续确认浮子流量计读值。

在吹拂结束后同时关闭氮气输送及帮浦系统。

(3)如果在氮气净化前没有量测收集在冲击瓶与硅胶水气捕集瓶中的液体重量或体积,则进行此步骤。

量测水凝结冲击瓶中的水体积(精准至1mL)或是重量(精准至0.5g)。

将体积或重量记录下来,以利计算流出气体之含水率。

(4)如果现场使用天平秤重硅胶水气捕集瓶之重量,须注意硅胶颜色是否指示吸收饱和,并记录下来。

(五)样品回收:

依据本署公告检测方法NIEAA212回收FPM样品后,再进行CPM样品回收。

回收步骤如下所示:

1.CPMContainer#1(冲击瓶内水溶液):

将CPM滤纸前方的水凝结冲击瓶(D瓶)与后置冲击瓶(B瓶)内水分倒入干净密封容器中,连接玻璃器皿及CPM固定器前半部。

收集去离子水冲洗液,置于“CPMContainer#1”,并标记容器液位。

2.CPMContainer#2(有机冲洗收集液):

以丙酮冲洗采样管延伸管、冷凝器、冲击瓶、连接玻璃器皿及CPM固定器前半部。

收集丙酮冲洗液,倒入干净密封容器中,于容器外标注“CPMContainer#2,有机冲洗收集液”,然后使用己烷重复上述冲洗步骤两次,收集己烷冲洗液于“CPMContainer#2”中,并标记容器液位。

3.CPMContainer#3(CPM滤纸样品):

小心使用镊子及干净的抛弃式手套,将滤纸从固定器中移开,将滤纸移至贴上标签的培养皿中,标注“CPMContainer#3,CPM滤纸样品”。

4.CPMContainer#4(冷却冲击瓶水):

在现场或在样品分析时量测CPMContainer#4内之重量或体积。

如果Container#4内的水在现场已被量测,则可以将水倒掉。

如果无法在现场量测则将冲击瓶内捕集的水倒入干净密封容器,于容器外标注“CPMContainer#4,冷却冲击瓶水”,并标记容器液位。

Container#4内容物为排放气体中之液态水。

5.CPMContainer#5(硅胶吸附剂):

于现场或是样品分析时,量测CPMCointain#5之重量。

如果硅胶在现场已被量测其吸水量,可于量测后丢弃或是回收。

如果无法于现场量测,则将冲击瓶内硅胶倒入原来保存硅胶所使用的容器(标注“CPMContainer#5,硅胶吸附剂”)并且密封。

可使用漏斗和橡胶刮勺来回收冲击瓶内硅胶,残留于冲击瓶内壁的少量硅胶粒可以忽略不收集。

因为秤重是为了量测吸附剂中的水含量,因此不要使用水或其他液体来辅助回收硅胶吸附剂。

6.CPMContainer#6,(丙酮现场试剂空白):

从用于样品回收之干净丙酮冲洗瓶中取出约200mL之丙酮冲洗液,置于干净密封容器中,于容器外标注“CPMContainer#6,丙酮现场试剂空白”,并标记容器液位。

于测试中如有多瓶丙酮冲洗液,可任意择一瓶丙酮当为现场试剂空白。

7.CPMContainer#7,(试剂水现场试剂空白):

从用于样品回收之干净试剂水冲洗瓶中取出约200mL之试剂水冲洗液,置于干净密封容器中,于容器外标注“CPMContainer#7,试剂水现场试剂空白”,并标记容器液位。

于测试中如有多瓶试剂水冲洗液,可任意择一瓶试剂水当为现场试剂空白。

8.CPMContainer#8,(己烷现场试剂空白):

从用于样品回收之干净己烷冲洗瓶中取出约200mL之己烷冲洗液,置于干净密封容器中,于容器外标注“CPMContainer#8,己烷现场试剂空白”,并标记容器液位。

于测试中如有多瓶己烷冲洗液,可任意择一瓶己烷当为现场试剂空白。

9.若用于采样之玻璃器皿使用前没有依照本方法中六、(三)步骤300℃烘箱烘6小时,则需进行依照本方法中六、(五)10.及11.之程序进行现场设备空白验证(Fieldtrainproofblank)。

10.CPMContainer#9(现场采样系统无机物空白):

在采样开始前,以去离子水冲洗采样管延伸管、冷凝器、各冲击瓶、连接玻璃器皿与CPM滤纸固定器前半部共两次。

收集去离子水冲洗液,倒入干净密封容器中,于容器外标注“CPMContainer#9,现场采样系统无机物空白”,并标记容器液位。

11.CPMContainer#10(现场采样系统有机物空白):

制备完成CPMContainer#9后,接着以丙酮同样冲洗采样管延伸管、冷凝器、各冲击瓶、连接玻璃器皿与CPM滤纸固定器前半部。

收集丙酮冲洗液,倒入干净密封容器中,于容器外标注“CPMContainer#10,现场采样系统有机物空白”,然后使用己烷重复上述冲洗步骤两次,收集己烷冲洗液于“CPMContainer#10”中,并标记容器液位。

(六)样品运送:

所有样品容器必须在运送过程中全程均保持直立,可以不使用干冰或冷冻剂(dryorblueice),但温度须全程保持在30℃(85℉)以下。

七、步骤

(一)FPM分析数据表

1.参考本署公告检测方法(NIEAA212),将FPM数据记录于适合窗体中,确认数据纪录没有遗漏。

将凝结性微粒相关数据记录至表1。

2.量测所有容器内的液体体积(±1mL)或重量(±0.5g)。

确认是否在运送过程中有泄漏发生。

如果有显著的泄漏发生,则不可采用采样结果或是以主管机关可接受之方式来修正结果。

(二)CPM分析流程如图4所示,说明如下:

1.CPMContainer#3:

如果滤纸是在排放管道内温度低于30℃下,且检测方法为NIEAA212所取得,则将滤纸与其他可能遗漏之微粒,放置滤纸的容器中再移至玻璃秤重盘。

置入内含无水硫酸钙的干燥箱持续24小时,再秤重至恒重(6小时秤重间隔重量差异小于0.5mg),数据记录至0.1mg(注意:

当滤纸置于30℃以下之烟道内采样时,样品可能会包含可凝结性微粒与可过滤性微粒,此样品保存时应维持在≦30℃)。

而使用本方法所取得之CPM滤纸样品,则进行以下程序:

(1)萃取滤纸中水溶性(水性或无机性)CPM:

将滤纸对折成1/4并置于50mL萃取管中,加入超纯水直到覆盖过滤纸(约10mL),将管置于超音波震荡槽至少持续震荡2分钟,将萃取液倒入“CPMContainer#1”,再重复上述步骤两次(总共萃取3次)。

(2)萃取滤纸中有机物质:

完成上述步骤后,加入己烷直到覆盖过滤纸(约10mL),将管置于超音波震荡槽至少持续震荡2分钟,将萃取液倒入“CPMContainer#2”,再重复上述步骤两次(总共萃取3次)。

2.分析CPMContainer#1中水溶性物质:

将Container#1内容物倒入分液漏斗中,加入30mL己烷并充分混合,将上层有机相溶液倒出,再重复上述步骤两次(总共萃取3次)。

每次进行时保留少许己烷于分液漏斗中,确保水分不会被有机相收集。

收集三次己烷萃取液(约90mL),倒入Container#2中。

(1)量测无机物重量:

将分液漏斗中水溶液倒入500mL或更小的干净烧杯中,利用加热板或105℃烘箱将水溶液蒸发至不小于10mL,然后置于室温干燥(不可超过30℃)。

再进行非挥发性酸类中和前,必须要确认水分与挥发性酸类完全蒸发。

将干燥烧杯置入内含无水硫酸钙的干燥箱持续24小时后,接着执行间隔6小时秤重至恒重(精确至0.1mg),将结果记录至CPM记录表中(表1),并直接进行本方法步骤七、

(二)3.。

如果无法维持恒重,则将残余物溶解于100mL的去离子超纯水(残余之重量低于1.0ppmw)中,并进行七、

(二)2

(2)步骤。

(2)使用滴定法来中和样品里的酸类,并移除水分。

首先使用中性和酸性缓冲标准液校正pHmeter,接着以0.1NNH4OH将溶液滴定至pH等于7.0,记录滴定所使用的体积于CPM记录表中(表1)。

(3)使用加热板或105℃烘箱将滴定完之水溶液蒸发至接近10mL,将烧杯中溶液倒入一个50mL干净已秤重之锡盘中,置于实验室抽气罩中室温干燥(不可超过30℃)。

将已干燥锡盘置入内含无水硫酸钙的干燥箱持续24小时后,接着执行间隔6小时秤重至恒重,将结果记录至CPM记录表中(表1)。

(4)根据八、公式1计算校正因子,扣除因滴定造成NH4+存在样品中之干扰。

3.分析CPMContainer#2中有机物质:

将Container#2内容物倒入干净烧杯中,将烧杯置于实验室抽气罩中干燥至不少于10mL(不可超过30℃),接着将烧杯中溶液倒入一个50mL干净已秤重之锡盘中,置于实验室抽气罩中室温干燥(不可超过30℃)。

将已干燥锡盘置入内含无水硫酸钙的干燥箱持续24小时后,接着执行间隔6小时秤重至恒重,将结果记录至CPM记录表中(表1)。

4.分析CPMContainer#4中水量:

如果于采样现场没有量测Container#4中水量,藉由FPM记录表标注之液面高度,确认目前Container#4水量是否于运送中有损失,若有显著损失则本次采样无效,或使用主管机关可接受之方式修正结果。

若无明显损失,记录水量于FPM记录表中。

5.分析CPMContainer#5中硅胶重量:

记录Container#5中硅胶重量(精确至0.5g),此步骤可在现场进行,并记录于FPM记录表中。

6.分析CPMContainer#6丙酮现场试剂空白:

取150mLContainer#6中丙酮倒入干净之250mL烧杯中,将烧杯置于实验室抽气罩中室温干燥(不可超过30℃)至10mL左右,接着将烧杯中溶液倒入一个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