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22040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考试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达州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王阳明语)不论是“心即理”还是“致良知”,从字面上看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可表现为自我生命活力的释放,也可能表现为随心所欲、恣意妾为。

所以,在心学体系里,王阳明对个体的主观意念做了限制,提出了明确的修养功夫论,这里的“知行合一”具有明显的道德内省标准,心有邪念,即是行恶。

此外,“知行合一”作为一种自我要求更是为了避免知而不行,只满足于训话条理和口舌之争。

“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耳!

”(王阳明语)日本学者冈田式唐认为:

“阳明学是培根之学’,偏重实行和事上磨炼,是其精神要旨所在,知而不行,只是不知,”企业家立“知行合一”之旨,便意味着严格自我要求的开始。

“知”有其独特的哲学含义,与“良知”相近,知行合一即表现为我的“良知”须化为真切实在的行为,而我的所作所为又都符合我的“良知”。

这里有着怎样的境界寓意?

知行合一的状态又具体化为“致良知”的过程,“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语)“归于寂”不是客观上的不存在,而是个体主观觉知的灭寂,即主观之间的隔绝,它表明一种我与万物相“绝”的状态,“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王阳明语)王阳明所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意味着使万物皆得吾心之理,也就是个体德性向客观事物的迁移,与之相对,这表明的是我与万物相“通”的状态,良知是个体的内在本质力量,“知行合一”就是把这种内在的本质力量,体现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自体的中正向客观性的迁移,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性存在。

在企业经管中,这意味着辩证理性的利他精神,企业有了这种利他精神,就能同时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幸福、企业盈利与顾客满意的目标。

超越“小我”而观“大我”,人的视角和世界观都会随之发生变化,企业家收获经济成就的同时,也收获人格成就。

企业家的最高形象如同“企业图腾”般存在,通过第一个阶段的自我修养达到第二个层次,也通过第一个阶段的言传身教,从而影响到每一个企业成员,“无为而民自化”。

企业家的个人境界与企业的卓越发展同步并行,企业家的价值追求与员工的价值实现同道相益,这样的企业一定是长盛不衰、基业长青。

(摘编自《经营与管理》2019年第二期《“阳明心学”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心即理”和“致良知”,是主观的东西,都表现为自我生命活力的释放和随心所欲、恣意妄为。

B.王阳明所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意味着使万物皆得吾心之理,表明的是我与万物相“通”的状态。

C.我的所作所为都要符合我的“良知”而我的“良知”须化为我的所作所为,这是“致良知”的具体表现。

D.如果把“知行合一”作为自我要求,目的虽然是避免知而不行,但只能满足于训话条理和口舌之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知行合一”的自我要求到超越自我的生命境界再到企业的经营境界层层深入论述。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王阳明的不少语录,增强了说服力,使论点更加明确。

C.文章在分析具体概念时用了比较的手法,使概念的界定更加准确,使读者容易理解。

D.文章用冈田武彦的看法来证明企业家践行“知行合一”要严格地从自我要求开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具有明显的道德内省标准,只要心有恶念,就是有恶行。

B.王阳明自己也认为,良知之说来之不易,理解起来很容易,但实践起来却很困难。

C.只要企业家的价值追求与员工的价值实现一致时,企业就会快速发展,长盛不衰。

D.“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中的“归于寂”是客观存在,主观的隔绝。

【分析】

(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解答】

(1)A.“都表现”绝对化,原文第一段是“可能表现”。

C.“我的所作所为都……的具体表现”原文第一段、第二段阐述的是概念“知行合一”而不是“致良知”。

 D.“目的虽然是避免知而不行,但只能满足于训话条理和口舌之争”理解错误,结合第一段可知,目的是为了避免知而不行,避免只满足于训诂条理和口舌之争。

(2)D.冈田武彦的看法不是证明“企业家践行‘知行合一’要严格地从自我要求开始”,冈田武彦的看法是为了展现出企业家要有精神的认同和价值的认可。

(3)C.“只要……就……”过于绝对。

答案:

(1)B

(2)D

(3)C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

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自5G面世以来,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就是,5G技术跟传统的30、4G技术有什么区别?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介绍,传统的30、4G技术主要影响人们的通信方式,而50主要应用于“人一机一物”互联,将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更多的是实现与垂直行业融合,提升垂直行业信息化水平,“5G的大规模应用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社会信息化水平将显著提升.人们每时每刻都能享受高速宽带网络冲浪服务,打破环境、时间限制。

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层累叠加,比如越来越快的处理器,越来越清晰的屏幕,以及越来越快的网络速度。

这些变化甫一出现,便将带来革命,科技创新无疑会使这场革命加速。

2019年将是5G元年,也将是5G竟争真正开始的一年……

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示,“人一机物”互联未来将成为常态,物联网或成为最大的主战场,各种物联应用将层出不穷,同时,彭木根也提醒,5G技术在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因其特有性质,也将带来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等方面的问题。

(摘编自《全国两会“联姻”5G:

科创引擎轰鸣,强国未来可期》,2019年3月3日,人民网)

材料二:

材料三: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消息,近期,西班牙、德国、奥地利、阿联酋等多国业界相继表示,不会排斥中国企业的5G技术,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示将向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当前,全球移动通信网络正面临从4G向5G过渡的关键时刻。

5G具有速度高、反应快容量大等特点,有助于大幅提升沟通效率,在与其他行业结合后,能够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

50的到来,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重大变革。

目前,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

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先实现5G商用的国家为了抢占先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在这个技术进步的潮流中落后。

欧洲等地区业界以及舆论普遍指出,排斥中国企业可能导致自身5G普及的速度变慢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所谓因“安全原因”而对中企采取压制的做法,业界广泛表示,网络安全的未来应该取决于事实而非臆断和凭空指摘。

欧盟委员会警告“不要在片面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80年代末国内出现的移动电话属于1G时代的产物,可移动通话,不可发送短信。

B.从1G时代到3G时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传送速度越来越快,传送内容越来越丰富。

C.由于4G技术开始传送视频、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其用户数比3G时代的两倍还多。

D.5G技术与前几代通信技术相比,不仅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而且可促使万物互联。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5G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显著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能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

追赶此轮技术进步潮流,就可能占据先机。

B.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5G商用技术的国家,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C.2019年是5G元年,拉开了5G竞争序幕,面对技术革新、互利共赢的潮流,海外各国纷纷对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

D.5G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技术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也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诟病。

6.5G时代为什么被称为“物联网时代”?

5G时代来临,我们应如何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6分)

【分析】

(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

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解答】

(1)C.材料二3G就可以传输视频了。

(2)B.“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5G商用技术的国家”未然误为已然,原文是“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先实现5G商用的国家”; C.“海外各国”扩大范围,原文是“一些国家”;D.美国等西方国家诟病的不是5G技术,是对中国的5G臆断和凭空指摘。

(3)第一问:

结合“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示,“人-机-物”互联未来将成为常态,物联网或成为最大的主战场,各种物联应用将层出不穷”等句子可以把握。

第二问:

结合“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层累叠加,比如越来越快的处理器,越来越清晰的屏幕,以及越来越快的网络速度”“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等句子可以具体把握。

答案:

(1)C

(2)A

(3)第一问:

5G主要应用于“人-机-物”互联,将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即万物互联。

第二问:

①叠加技术进步,加强科技创新。

②保持领先优势,引导技术潮流。

③破除藩篱,交流互通。

④拥抱合作,互利共赢。

【点评】解答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题的方法:

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

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步:

整体感知。

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

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

第二步:

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第三步:

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把黄河给你

曹蓉

  “我把黄河给你。

”陈直起身,把手上的一块石头给我。

  他说话的当下,我们正顶着烈日在黄河滩上拣黄河石。

  我吓了一跳。

他的口气好大。

好像黄河是他的,从渺远洪荒的太古奔腾至今的黄河是他的。

可他这么慷慨大方地就把黄河给了我。

  当然,他所说的黄河其实是一块像黄河的石头。

但是,我却相信,它是黄河。

因为它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从160万年前它就随黄河一路走来,然后一直安静地守在这片黄河滩上。

我能辨认它身上细致的水纹是黄河的血脉,那蜿蜒弯曲的姿势是黄河的形态,甚至我能感觉到八千年前伏羲经过黄河时在石头上留下的余温。

我一直相信,石头是有灵性的。

所以,我每到一处地方,只要有水流,有沙滩,我总会要拣一块小石带回去,其实是带回一段河流的记忆,带回一段如河流清澈的古老爱情。

  在这黄河滩上,我仍然期望找到一块美丽的石头,把黄河带回家。

而我的期望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

只是因为黄河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历史,有我们承载几千年的的情感。

  陈幸运地拣到了黄河石。

而我赤脚踏着滚烫的沙滩,在众石之中寻寻觅觅,却一无所获。

我不甘心,发誓要找到黄河石。

当很多文人朋友上筏子漂流去了,我却固执地留在沙滩继续寻找。

令我沮丧的是,我用了长长的时间,竟找不到一块烙下黄河印记的石头。

我开始感到失望。

  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长吟兄会把石头送我。

当时,我连一点半推半辞的矜持都没有,就惊喜若狂地收下了他送我的黄河。

  我是不是太贪心?

我要了黄河。

我要了轩辕的黄河,要了伏羲和女娲的黄河,要了每一个黄皮肤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黄河。

  这么重的礼物,我能载得动吗?

  返回成都之际,我把石头留在了西安。

黄河仍在那里流淌着。

它太重,太重,我载不动它。

它属于昆仑山,属于黄土高原,属于这片黄色的土地,和每一个炎黄的子孙。

  属你,也属我。

  “这是乾坤湾。

”他平静地说,那语气就像是每天都见到它而处美不惊。

“黄河乾坤湾。

”他又补充了一句,仍然很平静的表情。

  “黄河乾坤湾!

”我站在山巅惊呼起来。

我是一个见了山,见了水,就容易激动的女人,何况我面对的是黄河,是伏羲的乾坤湾,又怎么能做到不动声色?

  “你看,它像不像河图洛书?

”他指给我看。

  我极目远望,在沟壑纵横之间,在伏羲出生的叫伏义村的地方,与古道边一个叫河怀的村子之间,黄河到了这里,突然乾坤一转,来了一个S型的大转弯。

像一条从混沌而来蜿蜒而至的游龙,怀抱了两条“阴阳鱼”,浑若一幅大化而成的太极图。

真是啊,是玉帝丢落在黄土高原重峦叠障之中的河图洛书!

  它一直在那里,从四面八荒的太古,从刀耕火种的旧石器时代,它就在那里,等着世人来参。

  是谁发现了河图洛书?

最先参透了宇宙天机?

我故意考他。

  伏羲。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传说,在久远久远的以前,太昊伏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常常在这黄河古道上徘徊。

伏羲抬头看天,低头看地。

有一天,他登上山巅,俯视奔腾的黄河呈S形从他的脚下流过。

这时,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

他顿悟玉帝丢落在黄河中的“天书图语”,参破“天机”。

于是。

伏羲按天书图语,演成八卦,创立了黄河文化,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智慧。

自伏羲发现河图后,又差不多过了八百年,大地洪水泛滥。

大禹寻找治水良策。

相传有一天,他看见洛河中出现一只五彩神龟,背驮“洛书”,背上的纹理如同文字。

于是,大禹发现了洛书,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而就在这片土地上,女娲用黄河的水和泥,创造了人类,捏出了泥做的男人,水做的女人,捏出了天地万物。

西方人用上帝创世的传说,写下了一部经典传世的《圣经》,而中国人以自己诗意的方式,以自己独有的文化,打开了亘古永久的美丽神话,打开了文明之门。

  望着眼前奔来眼底的九曲黄河,我忽然发现,它不是一个偶然的转弯。

它是大化赋予给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命运转弯。

  中国人需要这样的转弯,历史需要这样的转弯。

  黄河是苍凉的。

从高耸的昆仑山到浩瀚的太平洋,经草原,越沙漠,它历尽了多少沧桑,见过了多少边关的明月,大漠的风沙。

  黄河是厚重的。

它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始祖,孕育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数风流人物。

它与长江一样,承载着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和历史沧桑。

  黄河是黄色的。

我骄傲,我的皮肤是它的颜色。

  黄河又是碧绿的。

我知道,它曾经是一条清澈的河流啊。

它是天上之水。

我深信并且坚持,终有一天人类会还原它的绿。

变绿了,变清了的黄河,仍是我心中那条悠悠万载滚滚东去的大河。

虽然我无法把黄河带回去,但它已经流入了我的生命和血脉,在我的心上流淌。

(摘编自“人民阅读”网2019年3月1日)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题目“我把黄河给你”中作者采用了借代手法,用黄河石代指黄河,引起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给人强烈的震撼。

B.文章依次叙述了得到黄河石、寻找黄河石、发现乾坤湾等事件,表现了作者对黄河文化的独到思考,表达了对黄河的眷眷深情。

C.陈捡到黄河石,在“我”因找不到黄河石而沮丧时把它送给了“我”,让“我”明白了自己太“贪心”,故把石头留在了西安。

D.文章中伏羲和大禹的河图洛书以及女娲造人的传说富有诗意,给文章增添了神奇的色彩,体现了黄河文明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感。

8.结合全文,说明画横线的句子中“转弯”的含义?

(6分)

9.文中三处画波浪线句子中的“陈”为什么不用“他”,请分别说明理由。

(6分)

7.C。

文本理解不当,不是贪心。

8.①黄河在流经伏义村时一转形成了仿如太极图的乾坤湾。

②伏羲创立了黄河文化使中华民族从愚昧混沌转向文明智慧。

③这是大自然赋予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命运转弯。

(每点2分)

9.①第一处如果用“他”,就会指代不明,显得突兀,人物缺乏真实性,甚至会影响主题的表达。

②因为前面有大段抒情,如果第二处用“他”,在内容上就不能很好衔接。

③第三处如果用“他”,缺乏亲切感,就不能够很好地表现好友对我的深厚感情,就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

(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邓愈传

邓愈,虹人。

初名友德,太祖为赐名。

父与元兵战死,众推愈领军事。

愈年甫十六,每战必先登陷阵,军中咸服其勇。

太祖起滁阳,愈自盱眙来归,授管军总管。

 愈为人简重慎密,不惮危苦,将军严,善抚降附。

其徇安福也,部卒有虏掠者。

判官潘枢入谒,面责之。

愈惊起谢,趣下令掠民者斩,索军中所得子女尽出之。

枢悉护遣还其家,民大悦。

已而遇春克襄阳,以愈为湖广行省平章镇其地,赐以书曰:

“尔戍襄阳,宜谨守法度。

山寨来归者,兵民悉仍故籍,小校以下悉令屯种,且耕且战。

尔所戍地邻扩廓①,若尔爱加于民,法行于军,则彼所部皆将慕义来归,如脱虎口就慈母。

我赖尔如长城,尔其勉之!

”愈披荆棘,立军府营屯,拊循招徠,威惠甚著。

   洪武元年,大军经略中原,愈为征戍将军,帅襄、汉兵取南阳以北未附州郡。

遂克唐州,进攻南阳,败元兵于瓦店,逐北抵城下,遂克之,擒史国公等二十六人。

隋、叶、舞阳、鲁山诸州县相继降。

攻下牛心、光石、洪山诸山寨,均、房、金、商之地悉定。

三年,以征虏左副副将军从大将军出定西。

扩廓屯车道岘,愈直抵其垒,立栅逼之,扩廓败走。

分兵自临洮进克河州,招谕吐蕃诸酋长,宣慰何锁南普等皆纳印请降。

追豫王至西黄河,抵黑松林,破斩其大将。

河州以西朵甘、乌斯藏诸部悉归附。

出甘肃西北数千里而还。

论功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同参军国事,岁禄三千石,予世券。

五年,辰、澧诸蛮作乱,以愈为征南将军,讨之。

愈帅杨璟、黄彬出澧州,克四十八洞,又捕斩房州反者。

六年,以右副将军从徐达巡西北边。

十年,吐番川藏为梗,剽贡使,愈以征西将军偕副将军沐英讨之。

分兵为三道,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留兵戍诸要害乃还。

道病,至寿春卒,年四十一。

追封宁河王,谥武顺。

(节选自《明史·邓愈传》)

注:

①扩廓:

扩廓帖木儿,沈丘人。

本姓王,字保保,是元平章察帖木儿的外甥。

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年吐番/川藏为梗剽贡使/愈以征西将军偕副将军沐英讨之/分兵为三道/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留兵戍诸要害/乃还/

B.十年/吐番川藏为梗/剽贡使/愈以征西将军偕副将军沐英讨之/分兵为三道/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留兵诸要害/乃还/

C.十年/吐番川藏为梗/剽贡使愈以征西将军/偕副将军沐英讨之/分兵为三道/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留兵戍诸要害/乃还/

D.十年吐番/川藏为梗/剽贡使愈以征西将军/偕副将军沐英讨之/分兵为三道/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留兵成诸要害/乃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

古代帝王的年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

B.禄:

古代官吏的俸给,又称禄米、禄位(借指官职)、禄食和俸禄。

古代官吏的俸给曾经以米粮计算,所以有“岁禄三千石”的说法。

C.世券:

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

D.谥:

又叫“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给予或褒或贬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愈年少领军,不负众望。

他刚满十六岁就领军,每次作战必先冲锋陷阵,军中将士全都佩服他的勇敢。

B.邓愈为人简练稳重,谨慎细致。

从来不害怕困难和危险,而且从来不包庇自己士兵的错误,有错就改。

C.邓愈忠心耿耿,深受倚重。

皇上对他恩威并用,并书信勉励:

我把你当长城一般地依靠,你要尽力啊。

D.邓愈屡屡征伐,功勋卓著。

他平定辰、澄之乱,吐蕃川藏阻塞道路,抢劫贡使,他力而克之,死后谥号武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愈惊起谢,趣下令,掠民者斩,索军中所得子女尽出之。

(5分)

(2)大军经略中原,愈为征戍将军,帅襄、汉兵取南阳以北未附州郡。

(5分)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可借助标志词“云”“曰”、人名官名地名等,熟练掌握文言句式、文学常识,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

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