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开学质检试题有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4195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开学质检试题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开学质检试题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开学质检试题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开学质检试题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开学质检试题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开学质检试题有答案.docx

《高二语文开学质检试题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开学质检试题有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开学质检试题有答案.docx

高二语文开学质检试题有答案

高二语文3月开学质检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7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㈠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今的网络流行语,有时候常常“流行”得让人莫名其妙。

比如说最近在网上风行一时的“蓝瘦香菇”,仅仅因为一位南方口音的小伙子把“难受,想哭”发音成了“蓝瘦,香菇”,就在网络上得到了病毒式传播,让不少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在近期网上热传的“2016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的帖子中,与“蓝瘦香菇”一同入选的还有“洪荒之力”“老司机”“狗带”等。

如果说“洪荒之力”还是源于现实社会中的新闻事件的话,那么其他的绝大部分都是源于网络“原生态”,而且常常具有这样的特性:

突然爆发、病毒式传播、寿命大多很短——就如同一场流行病。

网络流行语,到底是不是一种语言上的“病症”?

这个话题似乎已争论多年。

如果说它们都是语言的“毒瘤”,显然有一棍子打死之嫌,因为毕竟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已在口耳相传中“扶正”,得以登上大雅之堂,成为语言丰富性的有益补充,如“给力”“蛮拼的”等。

但无论如何,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对于我们的一大影响是,终会患上“语言贫乏症”。

有人曾对古人的表达和我们的网络流行语作了一番对比:

古人形容人漂亮可以用“貌比潘安”“玉树临风”“顾盼神飞”,我们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古人形容人难看可以用“东施效颦”“獐头鼠目”,我们只会说“矮穷矬”“颜值低”;古人表达悲伤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们只会用“蓝瘦香菇”……也许这种对比有些极端,但如果有一天你张口闭口只会习惯性地说“高富帅”“矮穷矬”,会不会也被自己表达的匮乏惊呆了?

网络世界无穷尽,现代传媒的传播作用和影响不可小觑。

一些网络热词之所以迅速被传播,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民的搬运作用。

一些热衷于炒作网络热词的推手也正是利用这一点,让一些粗鄙的“网络流行语”蔓延网络。

或许我们应该相信语言的“自净能力”,不用过于担心害怕,因为从古至今语言一直在融合、创新、淘汰,最终沉淀下来的才是精华。

但毕竟语言也是一种文化,对于个人来说,选择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文化内涵乃至思想深度,而聪明的人,总会在泥沙俱下的“潮流”中挑选出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放任自己陷入“流行”的旋涡。

(选自长余《流行语与流行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流行语有时“流行”得莫名其妙,如“蓝瘦香菇”“老司机”“狗带”等被风传开来,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B.网络流行语是一种语言上的“病症”,仿佛语言的“毒瘤”,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会使我们患上“语言贫乏症”。

C.我们不能小瞧现代传媒的传播作用和影响,因为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是网民的搬运作用使得一些网络热词迅速被传播。

D.在泥沙俱下的网络语席卷而来时,要做一个聪明的人,不放任自己陷入“流行”的旋涡,而应挑选那些有生命的语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蓝瘦香菇”等网络流行语大都源于网络“原生态”,如同一场流行病,突然爆发、病毒式传播、大多寿命很短。

B.在口耳相传中,有些网络流行语已登上大雅之堂,成为语言丰富性的有益补充,如“给力”“点赞”“蛮拼的”等。

C.人们张口闭口只会习惯性地说“高富帅”“矮穷矬”“颜值低”“蓝瘦香菇”等,足见古人的表达能力要强于今人。

D.某些热衷于炒作网络热词的推手正是利用网友盲目搬运的特点,让一些粗鄙的网络流行语迅速蔓延网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现代传媒方式日渐增多,网络、微信、微博、春晚、热播剧,乃至央视新闻,都可能有意无意地成为流行语的“推手”。

B.古人往往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来进行表达,如用“玉树临风”“顾盼神飞”形容漂亮,用“东施效颦”“獐头鼠目”形容难看。

C.语言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文化,对于我们来说,选择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文化内涵乃至思想深度。

D.我们应该相信语言的“自净能力”,完全不必担心流行语,因为语言一直在融合、创新、淘汰,最终沉淀下来的才是精华。

㈡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狍子的眼睛

梁晓声

当年我是知青,在一师一团,地处最北边陲。

鄂伦春族猎人常经过我们连,冬季上山,春季下山。

连里的老职工、老战士,向鄂伦春族学习,成为出色猎人的不少。

“北大荒”野鸡多,狍子也多。

狍天生是那种反应不够灵敏的动物,人称“傻狍子”。

当时,我在连队当小学老师。

校长是转业兵,姓魏,待我如兄弟。

他是连队出色的猎手之一。

冬季的一天,我随他进山打猎。

我们在雪地上发现了两行狍蹄印。

他俯身细看了片刻,很有把握地说肯定是一大一小。

顺踪追去,果然看到了一大一小两只狍。

体形小些的狍,在我们的追赶下显得格外的灵巧,它分明企图将我们的视线引向它自己。

雪深,人跑不快,狍也跑不快。

眼看那只大狍跑不动了,我们也终于追到猎枪的射程以内。

魏老师的猎枪正举平瞄准,那体形小的狍,用身体将大狍撞开了,然后它在大狍前窜来窜去,使魏老师的猎枪无法瞄准大狍,开了三枪也没击中。

魏老师生气地说,我的目标明明不在它身上,它怎么偏偏想找死呢!

傻狍子毕竟斗不过好猎手。

终于,它们被我们追上了一座山顶。

山顶下是悬崖,它们无路可逃了。

在仅仅距离它们十几步远处,魏老师站住了,激动地说:

“我本来只想打大的,这下,两只都别活了。

回去时我扛大的,你扛小的!

说罢,他举枪瞄准。

狍不像鹿或其他动物。

它们被追到绝处,并不自杀。

相反那时它们就目不转睛地望着猎人,或凝视枪口,一副从容就义的样子。

那一种从容,简直没法儿细说。

狍凝视枪口的眼神儿,也似乎是要向人证明——它们虽是动物,虽被叫“傻狍子”,但却可以死得如人一样自尊,甚至比人死得还要自尊。

在悬崖的边上,两只狍一前一后,身体贴着身体。

体形小些的在前,体形大些的在后,在前的分明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子弹。

它眼神儿中有一种义不容辞的味道,似乎还有一种侥幸——或许人的猎枪里只剩下了一颗子弹吧?

它们的腹部都因刚才的奔逃而剧烈起伏。

它们的头都高昂着,眼睛无比镇定地望着我们——体形小些的狍终于不再望我们,将头扭向了大狍,仰望大狍。

而大狍则俯下头,用自己的头亲昵地蹭对方的背、颈子。

接着,两只狍的脸偎在了一起,两只狍都向上翻它们潮湿的、黑色的、轮廓清楚的唇……并且,吻在了一起!

我心中顿生恻隐。

正奇怪魏老师为什么还没开枪,向他瞥去,却见他已不知何时将枪垂下了。

他说:

“它们不是一大一小,是夫妻啊!

我不知说什么好。

他又说:

“看,我们以为是小狍子的那一只,其实并不算小啊!

它是公的。

看出来没有?

那只母的是怀孕了啊!

所以显得大……”

我仍不知该怎么表态。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鄂伦春人不向怀孕的母兽开枪是有道理的!

看它们的眼睛!

人在这种情况下打死它们是要遭天谴的呀!

魏老师说着,就干脆将枪背在肩上,盘腿坐在雪地上,吸着烟,望着两只狍。

我也盘腿坐下,陪他吸烟,陪他望着两只狍。

我和魏老师在山林中追赶了三个多小时,魏老师可以易如反掌地射杀它们,甚至可以来个“串糖葫芦”,但他决定不那样做了。

那一刻,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漫上山头,将雪地染得像罩了红纱。

两只狍在悬崖边相依相偎,身体紧贴着身体,眷眷情深,根本不理睬我们两人的存在。

(选自2016年第13期《小小说选刊》,略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开头两段交代故事背景,引出魏老师这一主人公形象,突出他是“出色猎人”,并与下文写他没敢打狍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B.“傻狍子”其实并不傻,它灵巧机敏,见义勇为,面对死亡的威胁,竟能像人一样有自尊,甚至比人还要自尊。

C.“高昂”“镇定”“从容”“义不容辞”“吻”……作者用这些词语来描写狍子,表现了狍子身上的人性光辉。

D.从小说的描写来看,公狍子要比母狍子更勇敢,更坚毅,更有爱心,更有担当,更不怕死,因而令人肃然起敬。

E.小说结尾一段把景物描写与对狍子的特写相互映衬,渲染出某种直抵人心的悲壮色彩,可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4分)

6.小说写的是“北大荒”知青的打猎故事,却以“狍子的眼睛”为题,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6分)

㈢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在开放包容中培养理想、抱负和情怀

——访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

历史上由陈嘉庚先生捐资始办的厦门大学经过发展、积淀,如今学校特色鲜明,还被誉为我国最美丽的几所大学之一。

日前,记者到厦门大学,就培养高质量人才等问题专访该校校长朱崇实。

记者:

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怎样认识并把握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关系?

朱崇实: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要追求并保持我们民族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同时,尊重、理解、接受多元文化。

厦门大学从办学伊始就是开放、包容的学校,就把学校的发展放在全球范围进行思考和行动。

建设一流大学应该以一流学科为抓手,大学的基本元素是学科,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强势学科,把学科办出特点,才能把大学办出特色;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一流的理念要先行,中国的大学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应该有世界眼光。

在此基础上,脚踏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做出大学应有的贡献。

我们学校积极走向世界,在马来西亚建立了一个占地900亩的分校,成为我国第一个在海外建设独立校园的大学。

学校已经在今年2月正式开学,目前有1300多名学生在读。

我们将全力办好马来西亚分校,把分校建成促进中国与马来西亚及东南亚其他地区教育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点,努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典范。

11月3日,在北京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马来西亚联合新闻声明》称,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是两国高等教育合作新的里程碑,将为当地社会培养急需的优秀人才,夯实中马关系的民意基础,深化中马两国友谊。

记者:

培养学生的理想、抱负和情怀的基础是什么?

朱崇实:

我们的目标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健全的人,对国家和社会有自觉奉献精神的人。

当年陈嘉庚先生捐出所有的家产兴办厦门大学,其背景就是祖国贫弱,受人欺负,他以自身行动倡导爱国精神、家国情怀,提倡培养“伟大人格之人”。

我们学校办学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抱负和情怀,校歌中“致吾知于无央”“充吾爱于无疆”的歌词,就是引导青年学子要有大爱之心。

青年学生有理想、有追求的基础在于有本事、有本领,特别是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校从抓好每一堂课、每个学习环节入手,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帮助他们掌握扎实的理论和专业知识,锻炼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记者:

我在厦门大学校园的林间道路边,看到几名学生在弹钢琴,这为美丽的校园又增添了亮色。

您怎样看待校园文化建设?

朱崇实:

一所一流大学仅仅有美丽校园还不够,应该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一个美好校园。

“好”体现在内涵上,就是和谐、友爱、充满活力的校园,我们积极为学生们提供体育和艺术设施,让他们愉快生活,健康成长。

记者:

在电子阅读风行的情况下,您认为应该如何引导大学生读书?

朱崇实:

在学校一有机会,我就提倡学生们多读些纸质书,多读些中外经典类的书。

读书不只是系统地读,还要认真地读,坚持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

面对知识爆炸和电子读物,一些学生学习采取实用主义,结果知识碎片化、零碎而缺乏系统;一些学生对知识浅尝辄止,只知其一,不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