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1547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

《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

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我区、我校主体多元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呼唤德育生活化

 主体多元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教育的教育,它的理论基础是主体教育论和多元智能论。

主体教育就是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精神,使其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多元智能论认为教育要以人为本,就是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主体多元学生观认为,学生就是以学为生。

“学”是人的天性,求知欲是人生来就有的;“生”是指生活、生存和生命,学生要学会生活(自己的是自己做、别人的事帮着做、劳动技能学着做),学会生存(既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又具有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爱惜生命(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这就是三生有幸。

主体多元德育观认为,德育的主体是学生,德育过程就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过程。

可以通过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使道德信念的形成;重视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尊重学生的人格,“我要成为最佳的我”等方式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伴随着我区主体多元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我校的学生自主管理也随之如火如荼的展开。

学生自主成立了校级学生管理委员会,设有组织部、宣传部等机构,各个机构的负责人都由全校学生竞聘产生。

学生管理委员会的委员担任校长助理,即“小校长”,协助校长管理学校有关事务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等。

学生管理委员会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主持和参与升旗仪式、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内外活动。

在校级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开展学生自主管理的同时,各个班级也都实施了学生自主管理。

学校班级管理结构为班、组、队三级,即每个班设6个组,每个组设2个组长。

每个班都有1名班长、2名副班长、12名组长。

学科代表职责由不同的组长兼任,同时在班级还设立了不同的管理型的岗位,如礼仪检查、卫生检查、纪律检查等等。

巧借东风行大船,我区、我校我区、我校主体多元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呼唤德育生活化,在主体多元理论的指引下,以学校学生自主管理为契机,探究、深化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提升学生德育水平和品行修养。

2.中小学德育实践需要德育生活化。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之首。

然而,当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却很不乐观,问题很多。

存在以下明显弊端:

从德育的价值取向看,表现为重社会政治功能,轻人的发展功能,把学校德育与“政治教育”完全等同起来;从德育的对象观来看,学生被视为受动体、“美德袋”,而非生命体和道德的建构主体;从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看,讲究让学生顺从既定的、预设的条文规范,而且这些规范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品德需求,如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只注重高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注重历史文化伟人、英雄人物事例的讲解;再从德育的途径看,理性说教、灌输的现象屡见不鲜,习惯用“成人世界”的思想、观念来教育学生,而忽视了对学生生活实际的分析与指导;在德育的评价方面,衡量学生的准绳是社会标准和统一标准。

在这样的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其情感生命的成长被压抑、被忽视;其生活被扭曲、被异化。

学校德育要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长,就急需反思与重构。

 因此,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在遭遇复杂的社会生活时难以适应;一些学生还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让学校德育从抽象、空洞、政治化的说教中走出来,贴近现实生活,根植于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尊重生活,创造生活,以生活为教育源泉,才能克服德育“高原现象”,求得实效。

3.以德立人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要求,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

我们的民族是推崇以德立人的民族。

我们以美德懿行作为安身立命之根。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我们将道德修养作为最崇高的事业。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我们更将高尚的道德作为治国安邦的资格与大计。

“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古往今来,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以德立人始终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毋庸讳言,在日渐开放、价值多元的社会中,我们的身边出现了一些道德的不和谐之音。

一些人国家观念淡薄,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无所适从;一些人执迷于搞不正之风,自甘腐败堕落;一些人善恶不分,对背信弃义、欺诈舞弊等恶劣行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有一些地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大有泛滥之势。

如此情形,是每一个有道德感的人所难以容忍的。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引导人、武装人,已是当前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团体乃至整个社会责无旁贷的重大使命。

以德立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联系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评判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他们道德认识的水平和道德修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打下基础。

1. 创设生活化的课堂,重视德育的渗透。

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在课堂上,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永远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学科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是落实德育规划的关键。

因此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堂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是德育的重点工作。

通过课堂联系生活的教学,使学生在进行科学知识、技能和艺术教育的学习中自然地接受教育。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化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入手,在生活中寻找教材的切入点,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真切地体验到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并产生共鸣。

2.依托主题活动,促进德育目标实现

依据学校班(队)会、晨会、夕会、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常规教育,构建“生活教育”的德育模式,形成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个德育生活化系列,积极创设学生生活化的活动,丰富德育载体,提高德育实效性。

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拓宽学校的德育视野,促进师生的情操陶冶,塑造师生的美好心灵。

3. 完善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形成思想品德人格的主体性发展

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了体现自主管理的校园值周班制度。

对值周班学生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全班学生全员参与,值周班学生统一着装校服,佩带值周班的岗位标志。

加强组织性、纪律性,按时上岗值勤,不迟到、早退,在教室内检查评比时,尊重别人,尽量做到轻声,不影响正常的教育秩序。

值勤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完成自己岗位的工作。

通过值周工作,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严格、认真的执行评分标准,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确立“日检查、周评比、月反馈”制度,使学生做到自我规范,自我监管,自我完善,自主体验,形成思想品德人格的主体性发展。

4.家校联动,依托家庭生活,凝聚德育合力

通过家庭教育来共同培养我们的下一代,一直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

我们加强了家长学校的建设研究,在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获得教育共识的同时,实践和探索一种畅通父母和孩子心灵通道的家庭教育模式。

倡导家庭教育的民主平等,在使学生成为学习、学校主人的同时,让学生成为家庭的主人,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家庭责任感。

我们开展了创建和评选学习型家庭活动、我与父母(孩子)有话要说等活动,使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了更进一步的亲密接触和思想交流,从中也使他们的自主管理意识、自律能力、责任心得到培养和提高。

5.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生活是提高学生意志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堂。

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学生去各类教育活动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考察活动,增进学生对自然、对集体、对社会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意志力、创造力、团队合作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的公众意识和公民意识。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1.生活教育思想中包含了德育生活化的诸多理念。

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

在西方,以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

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他认为,学校教育具有简化社会生活、净化社会生活和平衡社会生活的功能,这种经过简化、净化、平衡了的社会生活就是“改造了的社会生活”。

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

陶行知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德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素质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此研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创造,在创造中生活。

这些生活教育的主张给德育的研究以很大的启迪。

2.道德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道德是通过展现人的生活和在人的交往中形成的。

近年来,在德育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已深刻认识到德育目标过高、过空,德育内容过于理性、过于抽象,德育途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违背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规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于是德育需贴近生活,需加强情感性、加强道德主体实践渐渐成为一种研究趋势。

3.借鉴杜威、陶行知等生活教育的思想及道德心理学关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本课题提出构建初中学生德育生活化模式,制订出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并对其终生有益的切切实实的德育目标,创造性地运用并形成重情感、重情境、重实践、重体验的具有鲜明现代生活教育特征的德育生活化方式,为提高农村学校德育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为丰富德育理念与德育模式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课题立足于学校的德育实践研究。

因此,在生活教育的基础上,我们着眼于小学生的思想实际,立足于学校的教育现状,让学校德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德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探索学校德育教育的模式,引导学生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进行自我教育,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1.对学校德育改革的实践意义与价值

“德育生活化”研究就是要使学校德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要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为学生的生活世界服务,强调道德教育直面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

第一德育目的不仅要使个人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还要帮助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

因此德育要为人的生活,为人的生命发展服务。

第二德育内容生活化,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即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与学生日常生活、自主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紧密相联,强调将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生活的土壤。

第三德育方法体现实践性,即德育方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心理世界,让学生在各种具体的生活场景中,通过主体参与和亲身体验,逐渐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形成对人生和对生活的道德信仰。

大量事实证明,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永久,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导引作用。

因此,学校德育最有效的途径是——有效地组织道德实践活动,有效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道德情境,促发学生对道德的切身体验。

如果导引学生参与生活环境的设计和美化过程,其道德体验效果更佳。

我们在实验课题过程中较多的是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角度去设计、安排、组织和实施德育情景和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体验活动、参与管理等实践中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实现自我教育。

2.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意义与价值

德育生活化意味着德育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

每个人思想品德的成长往往源于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在生活中形成对道德要求的认同。

德育生活化,必然要求德育模式从时间和空间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

德育生活化意味着每一个老师应该学会从身边发生的事去寻找德育的内容。

德育并不是离现实很远,相反,它就是生活本身。

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中了解道德的价值,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判断和选择,让学生从中学会容让和坚持。

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使德育重新散发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育人魅力,现实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立足社会生活,以现实生活世界建构道德教育大厦才是德育产生实效的基础。

大量成功中小学生的实例表明,那些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父母,对生活有深刻体验的学生,对学习往往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感悟,其学习动力强,效率和质量高,学习过程轻松愉快。

道德教育必须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让学生体验生活和生命的乐趣,使德育生活化正是实现生活教育的突破口。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建立健全组织结构,保证了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顺利开展。

(1)该课题是学校四个系列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2014—2015学年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由学校德育副校长齐红霞负责的德育系列子课题之一。

(2)课题负责人刘书秀老师是学校的思想品德课老师,中教高级,有20多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的经验,有10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生活化实践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能够胜任课题任务。

(3)课题负责人之一的韩小丹老师是现任七

(2)班的班主任,可以配合课题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定期同学校课题小组沟通情况,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学生情况,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4)课题的其他人员:

卢福娣老师和高林凤老师,中教高级,可以结合课题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田军雷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可以结合课题开展德育与心理、心理健康与德育实践的研究。

(5)合学校实际,我们在制定的基础上聘请专家调整和完善了“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并相应地制定出一系列相关的实践研究工作制度。

2.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都负责、参加或者参与过市级、区级课题研究,有相应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总之,本课题组共有5名教师,均来自教学第一线,学历层次高(全部本科以上学历),他们长期担任班主任和教学工作,有着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较强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先进的理念、科学的设计、扎实的功底。

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学历、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研究经验等等都已具备。

我相信我们有实力、有能力、有潜力去胜任课题组的研究工作。

 

五、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的界定

德育生活化:

学校德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要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为学生的生活世界服务,强调道德教育直面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让德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联。

德育实践性:

是指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质的内化。

学生生活是德育的桥梁,社会实践是德育的目标和归宿。

我们不能抽象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应在情感上认同并用生命去内化这些规范,同时引导学生在真实的道德情境中能够做出理性的思考和选择,让学生自己在道德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品质。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

我们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进行教育,通过教育学会生活,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由于现代教育的时空在不断扩大,已超越了学校的范围,再一次回归到社会,所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大教育观,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2. 现代德育实践观。

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他强调,道德教育的核心乃是培养儿童批评性探究能力,而不是机械的品格训练,强调发展儿童的道德理性和道德实践,培养真正的行为习惯。

这说明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

首先从德育目标看,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锻炼,而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所以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

其次,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在活动和交往中产生的,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源于道德实践。

所以德育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

第三,从评价标准上,德育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检验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

所以,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

3.主体教育思想。

从内外因关系的原理来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由此,人在道德上的发展和完善,其道德主体性的发挥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道德观念的形成和道德行为养成来源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其本质是主体性的。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也表明:

由于先天心理图式的存在决定着即使是0岁的婴儿也不等于道德上的白纸,他们已经通过社会性遗传,获得了社会性心理文化特征,因此儿童从一开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先进道德”的“容器”。

4.道德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

“自律”、“慎独”是古今中外的道德教育家所追求的最佳道德境界。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最终形成受教育者由知、情、意、行等系统所构成的内在道德自律体系。

进行“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离不开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素质、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的指导。

5.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

在实施“德育生活化”的操作模式体系的研究中,必然涉及对现行的课程实施改革,因此,课题的研究离不开课改理论的指导。

 

六、 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依据生活德育理论、活动德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合作学习理论,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及社会性发展的规律,探索提高《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实效的创新教学方法、模式及策略,为提高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实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新时期需要的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预期目标为:

1.新时期学生品德发展特点、规律研究的突破。

新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校园文化、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发展发生着特别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力争在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规律的探讨上有新突破。

2.探索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德育课程创新教学模式。

力求在品德培养回归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真实地反映儿童生活,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体验、感悟,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社会价值观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3.探索符合学生品德发展特点、提高德育实效性、实践性的方法。

力争在如何激发学生道德需求、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鼓励学生道德实践、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上有较大的突破。

4.通过研究,进一步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真正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一切学生发展”的思想理念;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使本校德育工作有较大的创新,取得较大的成效。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1.德育生活化的理论框架研究。

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思考与梳理,对德育生活化的内涵、特质、价值观、学生观、活动观及德育生活的原理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建构起小学德育生活化的理论框架。

2.研究德育生活化的实践路径。

从关注学生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角度,突出德育的“生活化”特性,体现德育方法的实践性,德育途径的开放性。

3.提炼出德育生活化的几种实践操作模型。

在具体的实施中,分学科教学中的生活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生活德育,班级管理中的生活德育,班队活动中的生活德育等方面展开研究。

4.《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研究。

如:

联系生活、自主感悟、合作互动、社会践行等方面的研究。

5.小学德育生活化的评价研究。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经验阅历、信念理想、主体特征,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的、进行品德评价。

因人育德,打破传统道德的一元价值取向,允许中度道德和低度道德的存在。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本课题在课题准备阶段运用了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

1.文献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德育课程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2.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问卷、测验等书面形式间接地考察、了解学生,获取材料,或运用访问、座谈等方式直接考察、了解学生,获取材料。

(二)本课题在课题实施阶段运用了调查分析、观察法、行动研究和实施操作、案例研究等方法。

1.调查分析:

对调查材料主要采取现状调查研究、发展调查研究、比较调查研究、专题调查研究、典型调查研究等方式。

2.观察法:

在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以收集被实验学生的品德行为表现材料。

3.行动研究:

遵循行动原则、发展原则、生活化原则、社会化原则对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学生品德发展特点、适应学生品德发展的教学模式、方法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边分析研究,边行动改进,以提高研究质量,解决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4.案例分析:

选择思想道德品质素质层次不同的学生进行跟踪管理,辅以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咨询,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校德育生活化研究中得到发展,并建立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素质管理跟踪卡,把相应的研究成果存入学生档案袋。

(三)本课题在课题总结阶段运用了实验研究、统计法、经验总结等法。

1.实验研究法:

对《思想品德》教学进行实验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德育课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经验。

2.经验总结法:

认真总结广大教师的德育实践经验及德育实践中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整理,使之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升华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九、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

实施准备阶段(2014.9~2014.11)

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方案,广泛搜集资料,组织理论学习,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4.12-2015.10)

   依据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形成学校科学的德育管理网络和评价体系;搜集典型个案材料及课题论文专集;进行有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开展德育活动,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创设生活化的学生活动、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开展系列活动,有效进行德育生活化尝试、探索和研究,有效开展系列活动。

如:

开展常规德育活动;组织开展劳动实践,参与社会实践,全面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第三阶段(2015.10~2015.12)

全面总结整个实施计划,汇集整理研究资料与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材料,探索出较为有效的提高和发挥生活教育功能的有效策略。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成立了课题组、健全了研究机构,做到研究任务、时间、人员三落实。

课题组负责人:

刘书秀韩晓丹

课题组成员:

卢福娣 高林凤 田军雷 吴志海

课题组人员研究任务分工:

刘书秀、韩晓丹负责课题的整体工作以及档案的争整理

刘书秀、卢福娣 高林凤主要负责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

韩晓丹主要负责依据学校班(队)会、晨会、夕会、行为规范教育等常规教育以及学生自主管理,探究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构建“生活教育”的德育模式。

田军雷依托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教育,探究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

吴志海负责家校联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探究生活教育的德育管理。

 2.制度保证以及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

通过专题的业务和理论学习,对参与课题的教师进行集中培训,讲解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实验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每月一次课题交流研讨会。

及时分析总结课题实验工作中的得失,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完善提高。

(2)每学期一次交流课题成果。

每一学期,课题负责人、科研骨干,为学校老师作一次科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