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3.docx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3.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3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在可可西里回头
去年,我们从格尔木顺着青藏公路去那曲,到楚玛尔河附近时,由于前方公路坍塌,只好到保护站里休息,在这里遇到了思贤。
思贤17岁,是保护站里年龄最小的一位志愿者。
他看到我胸前挂着相机,就过来找我拍照。
我对他似乎格外有亲切感,他告诉了我这里的生活:
他们每天都要扯着横幅,在黝黑的青藏公路上,为试图穿过青藏公路向西迁徙的藏羚羊“开路”,因为这些藏羚羊每年初夏都要赶往水草丰茂的卓乃湖、太阳湖去产崽。
他们会在藏羚羊经常出现的地方静静守候,如果有藏羚羊来到公路旁,他就和朋友远远地站起来,在公路上扯起横幅提示来往的车辆,横幅上写着“藏羚羊过公路,请汽车熄火”,然后人们就停下车、熄火,安静地等待着那被藏族人视为神物的藏羚羊犹豫着,慢慢地走过公路,去可可西里的腹地繁衍后代。
思贤说:
“虽然我们干的事情很简单,但大家总是莫名其妙地被彼此感动。
”
我问他:
“你这么小,怎么就来这里当志愿者了呢?
你的父母不担心吗?
”
他听后,头一低,然后淡然地笑道:
“我其实是离家出走的。
”他告诉我,他是一名高中生,但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他的爱好是摄影。
他每天都沉迷于摄影当中,学习成绩非常差。
父母对他的“不务正业”极为不满,经常指责他。
就在两个月前,他最心爱的老相机被愤怒的父亲摔碎了,他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和一群网上认识的志愿者来到了这里——梦想了好久的目的地。
他说,不知道该拿什么去反抗父亲对他梦想的“压迫”,却在为藏羚羊开路的过程中有了深深的使命感。
他说完他的故事,我不便相劝,只好拉着他拍照去了。
第二天,公路通了,我们离开保护站,驱车去那曲。
他把我们送到路上,然后亲切地和我拥抱、道别。
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大概是为他那年少却执著的梦想吧。
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个孩子应该回家,家长应该接纳他,认可并鼓励他。
只有这样,他才能活得快乐,才能走向梦想。
半个月后,我们从那曲回格尔木,又途经那个保护站。
车还没有到的时候,就远远地看到保护站有个人在挥手。
不是别人,正是思贤。
思贤看上去有些伤感,眼睛像是哭过般又红又肿。
他要我们带他回格尔木。
我们带上他就上路了。
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告诉我说,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
原来,三天前,他们在路上为藏羚羊开路的时候,有一个鲁莽的司机为了赶路,居然不顾他们的阻拦,闯关而过,直接撞飞了一只可怜的小羊羔,羊群被切割成两部分散去了。
他们为此悲愤不已。
然后,他们捧着那幼小的羊羔把它埋在了保护站特意为它挖的坟墓里。
葬了羊羔之后,他们正心意难平时,看到一只母羊在公路旁徘徊哀号,整整一个下午都在呼唤。
他们知道那是羊羔的母亲,于是,又含泪把羊羔挖出来,放到母羊的面前。
母羊悲恸的神情令每一个人心碎。
直到母羊绝望地离开,他们才再次埋葬了羊羔。
思贤的眼中有泪光泛起,年轻的脸上悲愤交集。
我们听了也义愤填膺,却没有人多语。
我试图转换一下话题,来驱散悲伤的气氛,于是搂着思贤的肩膀问:
“你接下来准备去哪里?
”
思贤忽然泪如泉涌,他握住我的手哭道:
“大哥,我要回家!
我妈妈一定找我找疯了!
”
我一把抱住他,将他的哭声捂在怀里。
我的眼泪忽然也涌了出来。
这个迷失在世界边缘的少年,在见证了真正的忧伤之后,深深地明白了一种爱,终于在美丽的可可西里回头了。
1.给加点的汉字填拼音。
坍塌()繁衍()悲恸()义愤填膺()
2.简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父母对他的“不务正业”极为不满,经常指责他。
②虽然我们干的事情很简单,但大家总是莫名其妙地被彼此感动。
3.思贤为什么要离家出走?
在为藏羚羊开路的过程中他建立了什么样的使命感?
4.简要说明思贤从离家出走到在可可西里回头的过程中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5.人们为什么要两次埋葬羔羊?
思贤“悲愤”的脸上,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
6.这个迷失在世界边缘的少年,在见证了真正的忧伤之后,深深地明白了一种爱,终于在美丽的可可西里回头了。
如何理解这里的“忧伤”“爱”和“回头”?
7.在我们的学生和生活中,也可能与父母发生一些矛盾,你该如何处理?
烧炭工与绅士
(1)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
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
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
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
“你父亲是个乞丐!
”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热泪夺眶而出。
回到家里。
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2)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
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
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
问是怎么回事。
(3)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
您儿子对他儿子说:
“你父亲是个乞丐!
”老师回答。
(4)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
“你说那句话了吗?
”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
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
“快道声对不起。
”
(5)烧炭工以和事老的口吻连声说:
“算了吧,算了吧。
”
(6)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
“照我的话这样说:
‘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
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
(7)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
“我不愿意。
”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办。
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
“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
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
(8)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
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9)“老师,请您帮个忙。
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
”绅士问老师。
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
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10)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
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
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
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11)“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
”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
”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30字左右)
2.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结合上下文,品析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
(1)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
(2)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
3.第(10)段中说“(烧炭工)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
请揣摩烧炭工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把它表述出来。
(30字左右)
4.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绅士的形象。
5.小说的结尾,老师语重心长地说:
“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
”你认为“精彩”在哪里?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①人在世上,难免都会遇到困难。
此时,如果你向身处困境中的人伸出友爱之手,给他善意的帮助,他不但会乐意接受,而且会心存感激。
当然,要帮助他人,你就要付出一些劳动,或是受到一些损失。
但从长远利益来看,这点付出和牺牲是完全值得的。
②中国有句俗话: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很多年以前,有两个穷小伙子在斯坦福大学半工半读,非常困难。
这时候,大钢琴家伊格纳西〃帕德鲁斯基请他们帮忙举办了一场独奏音乐会,并将音乐会所得的1600美元全部作为酬金给了他们。
一战结束后,帕德鲁斯基担任了波兰总理。
当他为成千上万的饥民四处奔波时,只有一个人,即美国食品与救济署的署长郝伯特〃胡佛在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
一吨吨食品运到了波兰救了饥民。
后来,帕德鲁斯基总理在巴黎见到了胡佛,向他表示感谢。
胡佛回答说:
“不用谢,完全不用。
帕德鲁斯基先生,有件事你可能忘了:
早先有两个穷大学生很困难,但您帮助了他们。
其中一个,就是我。
”这真是“善因出善果”啊!
③退一步来说,你帮助了别人,即使他不报答你,也决不会做于你不利的事情,而这又何尝不是对你的一种帮助呢?
哈默在成为美国石油大王之前,曾一度是个不幸的逃难者。
有一年冬天,他随同伴流亡到一个名叫沃尔逊的小镇,并认识了善良的镇长杰克逊。
一天,冬雨霏霏,镇长门前花圃旁的小路成了一片泥淖。
于是行人就从花圃里穿过,弄得花圃一片狼藉。
哈默替镇长痛惜,便不顾寒雨淋身,一个人站在雨中看护花圃。
这时,出去半天的镇长笑盈盈地挑着一担炉渣回来了,在一头雾水的哈默面前从容地把炉渣铺在泥淖里。
结果,再没有人从花圃里穿行了。
镇长意味深长地对哈默说:
“你看,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
有什么不好?
”从镇长的话中,哈默领悟到:
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花圃,每个人的人生之旅就如同花圃前面的小路。
生活的天空不仅仅是风和日丽,也有风霜雪雨。
那些在雨路中前行的人们如果能有一条可以通过的路,谁还愿意去践踏美丽的花圃呢?
④“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条基本规律。
从这一意义上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⑤同学们,让我们每个人都保持一颗同情心吧!
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伸出友爱之手,尽力帮人一把。
请相信,只要大家都这样做了,我们所处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选文有改动)
1.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写在下面。
2.选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第②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4.请你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写在下面(字数40字以内)。
5.读完选文后,你有什么启示?
一个人的坚持
①我17岁时,他19岁。
那时,我们是同学,是学校闻名的两支笔。
我21岁,他23岁,我们师范毕业,成了小镇同一所学校的教师。
在小镇,我遇见了自己心仪的女孩,含羞带娇,是一朵天然的百合花,开放在临水的一个商铺里,经营着一间小店。
于是,教学之余,我就会钻进小店,经营起自己的爱情,也经营起小店的生意。
他呢,依然初衷不改,喜好文学。
白天教书,晚上写作,稿子一篇篇发出,文章一篇篇见报,成了县里有名的文人。
②生活,不会总是直线,有时,也会弯曲。
不久,他调走了,一床被子,一箱书籍,到了一个偏僻的山里学校任教。
那地方,我去过一次,是一个很闭塞的地方,白屋粉墙,“只堪图画不堪行”。
他仍然教书、写文章、游山玩水,过着古代文人笔下的田园生活,从来不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
我,依然在小镇经营着自己的小店,自己的日子。
他再调回来时,已经是几年后了。
回到小镇,他依然是一箱书,后面,是他的妻子,一个眉眼如画的少妇。
他没有多大改变,唯一变化的,是鼻梁上多了一副眼镜,身上的书卷气更浓了一些。
而我,领着一份教师薪水的同时,已经拥有了一个不小的商店。
③我们后来的分别,则是由于市重点中学的招聘。
市重点中学,离我们学校200多里。
既然是重点中学,毫无疑问,无论是教学资源还是教师福利,都远远优于普通中学。
教师不是圣人,我不是,他也不是。
我们都加入到应聘的队伍中。
当时,他信心十足:
他是市里有名的文化人,又是市政协委员。
应聘被招,非他莫属。
大家也都这样想。
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
我们同去的几个人都应聘成功了,而他,却落聘了。
④他很沮丧,也很惭愧,一直到第二年招聘,为鼓励他再次应聘,我才揭穿了谜底:
“现在的招聘,谁看才?
都是看‘财’。
”我把财字咬得很重,提醒他。
他听了,愣了一会儿,然后坚决拒绝了我的好意:
“人,总得有个道德底线。
做教师的都这样,怎样面对学生?
”
⑤我苦笑,十几年过去了,他仍是校园里当年那个青葱的青年;而我,已成熟老练得连我自己也不敢相认了。
生活,总是这样,让人无奈地改变,又让人反躬自省,难以心安。
⑥带高三的那年,学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
一天,学校领导来找我,特意告诉我:
上学年,他在普中带高三,带得很好。
他的班上,除一部分考上大学外,还有一部分成绩不错的复读生。
今年,他担当着复读生的班主任。
领导的意图,明显不过——把那些复读生挖过来。
我虽觉得这样做不地道,但也无奈,还是去了。
⑦以我的鬼精明,挖他的墙脚,还不是易如反掌?
几天暗地里活动,他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答应跟我走。
大家大概都觉得不好意思和他说吧,商量的结果是先走,然后再给他打电话,告诉实情。
⑧走的时候,是个雨天,我特意雇来一辆公交车。
我们准备走时,他来了,打一把伞,来送行。
一切,都在他眼底。
我站在那儿,红着脸,很惭愧。
学生们也低着头。
他笑笑,很豁达,说:
“去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对你们的发展有利,就去吧。
不过,无论走到哪儿,都要注意身体,好好学习,不要让我失望。
”他的眼圈红了,孩子们的眼圈也红了。
然后,他走近我,拍拍我的肩:
“孩子们都交给你了,一路注意啊!
”
⑨车子走了好远,回过头来,看见他仍立在细雨中,静静地、孤独地、落寞地、倔强地站着。
⑩有个学生说:
“我们的老师真可怜!
”一句话,车里响起了一片啜泣声。
那一刻,我的眼圈也红了,为他,为我,也为了孩子的话。
1.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他”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联系全文,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1)十几年过去了,他仍是校园里当年那个青葱的青年;而我,已成熟老练得连我自己也不敢相认了。
(2)车子走了好远,回过头来,看见他仍立在细雨中,静静地、孤独地、落寞地、倔强地站着。
3.选文中的“我”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4.下面各项对该篇小说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两个人有着相同的起点,相似的经历,但在生活中却有着不同的境遇,这源于他们对生活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追求。
B.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与诗书、田园为伴,乐情山水,从来不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不想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C.因学校之间的竞争而挖墙脚一事,把小说情节进一步向前推进,学生的一句“我们的老师真可怜”,不仅会给读者带来一阵心灵伤痛,也会让读者陷入深思。
D.文章题目“一个人的坚持”中的“坚持”,表明“他”始终坚守做人的道德底线,坚持自己的信念,是一个令人尊敬的人。
5.品读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请你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描述“我”此时的心理。
草是风的一面旗帜
①她本来就是一个寡言的孩子,不爱和别人交往,春季开学以来,同学们发现她越发沉默了,像是一个闷葫芦。
她原本还不算差的成绩也一落千丈,老师在课堂上毫不留情地批评她,因为,同一道题,她经常能做错三遍;许多同学开始对她敬而远之,甚至排挤她。
②她也察觉了伙伴们对她的疏远,于是,她向老师要求把座位挪到了教室后面的角落里。
从那天开始,她觉得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对于她来说是不相干的,她的心在窗外的世界里:
A静静的泡桐花开了,穿过窗子透出丝丝香甜;南来的燕子们在树间做了窠,每天啁啾地唱和着,嬉戏着;树下几株细弱的小草在春风中微微摆动……她多想让自己变成一只鸟儿呀!
一只无忧无虑的鸟儿,和群鸟在葱茏的树木间追逐,在广袤的天际里振翅。
③B春走后,夏天把秋天引了过来。
窗外那棵泡桐开始落叶,就连树上的鸟儿也喑哑了嗓音。
不久,燕子开始南迁,只剩下树下枯黄的小草在秋风中瑟瑟地抖着。
望着眼前这个黯淡的世界,她哭了。
④秋天开学的时候,班级里新换了一位语文老师做班主任。
老师姓徐,长得很漂亮,同学们非常喜欢她,都愿意在课间时跟她谈天说地。
她也喜欢徐老师,但是她不敢上前。
徐老师的目光几次落在她脸上,她都躲闪着避开了。
有一天,徐老师在语文活动课上带领大家玩成语接龙游戏,用板擦作为接力棒,传到谁那里,如果接不上来,就要罚唱一支歌,同学们都跃跃欲试。
随着一声清脆的巴掌,接力依次进行,很快就传到了她那里。
当时,她还在望着窗外发呆,板擦落在她的桌上时,她先是一惊,接着就愣在那里。
同学们欢呼着要她唱歌,她不肯唱,也唱不出来。
同学们不依不饶,使劲鼓掌催促她,徐老师也走过来鼓励她。
她涨红了脸,望着徐老师,眼里竟噙满泪水。
徐老师就说,既然不想唱歌,就罚写一篇作文吧,明天交上来。
课后,徐老师还特意对她说,只要用心写,写多少都行。
⑤这一次,她没有令大家失望,她把自己的心情写给了自己的老师听。
她是一个命苦的孩子,三岁那年,母亲就离开了人世,她一直与父亲相依为命。
父亲忙于生计,很少能够照顾到她,只有每天晚上父女间的几句简单交流能让她感到安慰。
然而就在春天,父亲得了一种怪病,从此丧失了说话能力,她失去了最后一位可以沟通的对象。
于是,她只有在自己的生活里选择沉默。
她在作文的最后一段里说,我是一棵孤单的小草,我的生命里仿佛只有秋天……
⑥第二天,徐老师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表扬了她,说她是个守信的好同学,按时交上了作文,而且写得很好。
至于作文的内容,徐老师却只字来提。
那天,徐老师把她的座位由最后一排调到了第一排,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了她一个甜甜的香吻!
⑦从那天起,她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不但逐渐开朗起来,而且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成绩上去了,同学们也都愿意与她交往了。
学期结束时,她还做了班长呢。
⑧几年后,她考上了省内一所名牌师范大学。
毕业以后,她做了一名教师。
她给自己的学生讲的第一堂课叫做“草是风的一面旗帜”,她在课上说,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要在春天来临时,摇曳它细弱的身躯,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为春天增加一抹生机!
⑨谁也不知道,“草是风的一面旗帜”,那是徐老师在她的那篇作文里给她的批语……
1.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2.选文②③段A、B两处景物描写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A处:
B处:
3.语文活动课上,当同学们和老师让“她”唱歌时,“她”为什么“涨红了脸”?
4.选文第⑥段中加点的“郑重其事”一词用得恰如其分,请分析其表达作用。
5.有人说选文中的徐老师是一位理解并尊重学生的好老师,你同意吗?
请结合选文中相关情节说明理由。
6.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徐老师给“她”作文写的批语“草是风的一面旗帜”有什么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
在可可西里回头
1.tānyǎntòngyīng
2.“不务正业”这里指思贤因爱好摄影而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差。
“莫名其妙”“莫名其妙”在这里指被感动的原因很多,也很模糊,说不清。
(或志愿者和司机们没有想到他们所做的为保护藏羚羊的事情意义重大。
)
3.原因是父母反对他摄影,指责他学习差,并摔碎了他的相机。
建立了保护藏羚羊过路,不能出现意外。
4.离家出走的气愤——小羊之死的忧伤——理解家人的爱决定回家。
5.母羊的哀号和呼唤。
为小羊的死而悲,为人类的鲁莽而愤。
6.忧伤指的是母羊对小羊死的难舍。
爱一方面是母羊对小羊的爱,另一方面指思贤父母对他的爱,回头指思贤理解了父母对他的爱和做法,决定回家。
7.围绕理解家长的教育和爱作答即可
烧炭工和绅士
1.绅士的儿子(诺比斯)羞辱了烧炭工的儿子。
绅士要儿子道歉。
2.
(1)“皱皱眉头”包含了多层意思:
既为自己的儿子侮辱同学感到意外、吃惊,也为自己没能教育好儿子感到羞愧,同时还为如何妥善处理此事而担忧。
(2)“用力”一词一方面写出了烧炭工为绅士教子有方而感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没有贫贱观念、平等待人的绅士的崇敬之情。
3.示例一:
孩子,对不起,我难为你了。
你知错能改,真是一个好孩子,我很喜欢你。
示例二:
我真为你的勇敢高兴,更为你的爸爸感动。
孩子,委屈你了!
4.他是一位严于教子、有错必纠、平等待人、尊重弱势群体的绅士。
5.这一课告诉学生:
不能仗势欺人、嫌贫爱富;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并主动道歉;从人格上说.人人都是平等的。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1.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2.举例论证。
列举了帕德鲁斯基帮助胡佛和哈默帮助镇长的事例,具体论证了本文中心论点(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增强文章说服力。
3.充当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引出下文论述。
4.略
5.结合中心论点谈启示即可。
一个人的坚持
1.应聘失败;送别学生。
2.
(1)“青葱”喻指“他”充满朝气,纯洁正直;“成熟老练”暗讽“我”变得世故圆滑,功利心重。
(大意对即可)
(2)“孤独”既指“他”一个人孤零零站在雨中,又指像他这样坚守做人道德底线的人很少。
“倔强”表现他虽遭挫折仍不随波逐流,顽强坚持,不改初衷。
3.“我”在文中主要起到衬托对比作用,突出了“他”这个人物形象。
4.B
5.提示:
应围绕“我”对“他”同情、敬佩,对自己羞愧、自责的心理来描写。
草是风的一面旗帜
1.交代了“她”内向的性格及老师和同学们对待她的态度;为后文“她”主动调换座位作铺垫;设置悬念;与后文“她”的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徐老师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答对四点即可得满分。
2.A处:
从窗外美好的自然景物中感受到的些许快慰;同时也有对群鸟相互唱和、嬉戏的羡慕。
B处:
“她”感到孤独;感到凄凉(悲苦)。
3.同学们的催促、老师的鼓励使“她”感到窘迫(难堪、着急)。
4.“郑重其事”表明老师表扬“她”时态度严肃认真;体现了徐老师对学生的鼓励与关爱;表明徐老师教育学生讲究方法。
5.同意,理由:
徐老师让她以写作文代替唱歌,替“她”解围;徐老师特意嘱咐“她”作文写多少都行,怕“她”为难;徐老师只字不提“她”的作文内容,替“她”保密,维护学生自尊。
6.即使生命很平凡(即使生活中有种种不幸与磨难);我们也要坚强,乐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