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学反思3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1458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3篇.docx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学反思3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3篇.docx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3篇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3篇

高一上学期,是一个重要学习阶段的起始,也是高中三年语文学习的黄金时段。

为让学生掌握高中语文学习的思路特点,热爱并投入地学好这门课程,如何制定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下面是收集整理关于高一语文教学反思3篇以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大家喜欢。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篇一

  一、教育教学指导思想

  贯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树立科学的、民主的、开放的、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观念,不断地探索能适应学生发展和学生实际需要的新教法.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有步骤地落实语文组的人文化的语文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升高二进高三入社会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高中语文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掌握知识点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准备好必备的能力。

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教法,把课堂的研究性阅读推向深入,把新课标配套的“自学探究反思”模式新课型并加以完善。

  二、教学设想

  面对学生薄弱的语文基础,强化训练,夯实基础,落实日常教学是关键。

在日常教学中,主要抓好以下的环节:

  

(一)阅读方面,充分利用“经典”与“名著”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

精选较有思想性、篇幅短小的文言短文,提供给学生阅读,养成学生每周阅读翻译文言文的习惯,努力通过学生的自身积累和教师的指导,从阅读习惯、语感等多方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在写作方面,坚持每周几篇课外练笔,每两周一次大作文的训练。

  小作文,从写景、记人、叙事等方面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构思、措辞、造句等能力。

大作文从观察与感受、想象与联想、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感等方面,让学生把握写作运动的内部规律,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能力。

  (三)口语训练方面,结合诗歌教学,开展诗歌朗诵训练,扫除学生练习口语的心理障碍,训练学生大胆开口的习惯。

在具体操作方面,结合单元教学,穿插“说服别人”、“拒绝别人”、“劝慰、鼓励别人”等不同目的的语文口语训练,使学生能自由流畅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养成文明得体的说话习惯。

  (四)日常语文教学还贯穿写字、背诵等基础训练。

写字训练一方面是为了正字,另一方面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坐功”,这对于16、17岁左右、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转折的高一级学生来说应该是不无裨益的;背诵一定数量名诗名篇名句,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口头表述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三、教学策略

  1、改变观念,加强学习,增强新课标意识,重视知识更新。

  

(1)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思维训练的特点。

  

(2)要加强学习研究,重视知识更新,订阅书报杂志,阅读理论专著,及时更新观念,提炼信息,充实知识储备。

同时又要尽可能地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参悟道理,总结经验,提升素质。

  (3)重视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集体的知识和力量,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2、重视思维训练,注重能力培养,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扎扎实实学好课本。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教学流程的操作,都要重视师生的互动的过程,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和表演空间,把气力花在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上。

  

(2)重视每堂课的收效,重视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力求做到重点突出,训练到位,把功夫花在基本功的培养上。

  (3)注意初高中的衔接,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提升学生良好语文学习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辨证性和周密性。

  (4)持之以恒地做好提优补差工作,防止两极分化的过早出现。

  3、重视作文教学,努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水平。

  设想: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努力探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作文教学资源,课堂作文训练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双管齐下,使作文教学真正走上系列、优化的健康之路。

具体来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思考和做法:

(1)分解能力,讲究专题性。

每次写作,“写什么”、“怎么写”,都要明确到位,决不含糊。

  

(2)重视作文教材,细化作文能力。

如观察生活如何观察?

怎样才能培养感受能力?

在写作中如何恰当的应用想象和联想?

怎样才能写出个性、形成创新?

这些内容在教材中都有较系统的阐述,这大大有助于作文能力的细化,因此,决不能弃教材于不顾。

  (3)序列优化,讲究实效。

每次训练后,重视评奖的及时性,为学生提供范文,或分工下水,或从学生习作中提取,或收集佳作为我所用,努力做到做一次作文,有一次收获。

  (4)写作与口语交际双管齐下。

本学期口语训练的重点是两个:

一大胆开口,快速思维;二文明应答,得体应和。

  (5)课内练笔与课外练笔齐头并进。

课外练笔方式主要是三种:

一是专项片段能力训练,如联想和想象,二是二次作文,重在锤炼学生提升作文的能力,三是延升性作文,主要是完成作文单元后的练习。

  4、加强语文第二课堂的组织,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

本学期安排四次语文实践活动。

第一次“诗歌朗诵比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同学们的朗诵和欣赏诗词的水平。

第二次“报刊剪摘、注评、展评活动”,目的是激发广泛阅读报刊、探求新知的兴趣,培养动脑动手的学习技能与习惯,创造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

第三次“校园心声作文竞赛”,目的是激发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丰富校园文化氛围。

第四次“爱我校园,爱我中华即兴演讲赛”,目的是锻炼学生采集与处理信息、综合分析、表达交流、探索创新等多项能力与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与争鸣的良好风气。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篇二

  高一上学期,是一个重要学习阶段的起始,也是高中三年语文学习的黄金时段。

为让学生掌握高中语文学习的思路特点,热爱并投入地学好这门课程,不仅扎实基础,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素养使其终身受益.为此,本备课组制定以下计划。

  一、教育教学指导思想

  1.贯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树立科学的、民主的、开放的、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观念,不断地探索能适应学生发展和学生实际需要的新教法.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有步骤地落实语文组的人文化的语文教育理念。

  2.以XX大精神为指针,积极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观念。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升高二进高三入社会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高中语文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掌握知识点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准备好必备的能力。

  3.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教法,把课堂的研究性阅读推向深入,把新课标配套的“自学探究反思”模式新课型并加以完善。

  二、新教材的特点及教学重点

  新教材的体系和构建,在试验修订本的基础上作了“四大改革”:

  一是建立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线并行的教材编写体系;

  二是破除了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比较复杂的议论三个阶段模式,阅读部分不再以文体为中心编排,而是结合能力培养目标和课文本身实际组织单元;

  三是编写了与教材相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供学生在课外阅读;

  四是设计了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

高一阶段着重培养理解分析能力,高二阶段着重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三阶段着重培养研讨、评价的能力。

呈现出“两大特点”:

一是人文性,教材的文学气息浓,对于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意义重大,二是工具性,重思维训练,重能力培养。

  文言文的阅读仍然按朝代先后的循序编排,但是篇目有所减少,难度有所下降,对于学生高中文言文的入门非常有好处。

  写作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

第一册按写作心理要求编排,突出了学生个体主体能力要求,第二至五册按常用文体能力要求,分点训练,分体训练,第六册按写作过程编排,突出了各种文体的共性要求。

  第一册口语训练的重点,培养单向的口语交际能力:

倾听、应答。

探究性学习着眼于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种解读、书法文化的思考。

  三、学情分析:

  本届高一学生由于入学成绩总体偏低,故情况不容乐观,初中基础普遍不够扎实,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及对文章整体感知能力均令人担忧,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语文。

所以,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探索改进讲与练的方法并努力提高效益,就成为这一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

  高一级学生刚从初中升学上来,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语文科更是其薄弱环节,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存在着惧怕心理,对高中语文的学习更是茫然不知所措。

因此,第一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任务不仅在于让学生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更在于通过中考和高考试卷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更好地明确语文知识考点的迁移,完成初中向高中学习目标的转化,更好地适应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

  四、教学设想

  面对学生薄弱的语文基础,强化训练,夯实基础,落实日常教学是关键。

在日常教学中,主要抓好以下的环节:

  

(一)阅读方面,充分利用《语文读本》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

精选较有思想性、篇幅短小的文言短文,提供给学生阅读,养成学生每周阅读翻译文言文的习惯,努力通过学生的自身积累和教师的指导,从阅读习惯、语感等多方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在写作方面,坚持每周一次小作文,每单元一次大作文的训练。

  小作文,从写景、记人、叙事等方面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构思、措辞、造句等能力。

大作文从观察与感受、想象与联想、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感等方面,让学生把握写作运动的内部规律,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能力。

  (三)口语训练方面,结合诗歌教学,开展诗歌朗诵训练,扫除学生练习口语的心理障碍,训练学生大胆开口的习惯。

在具体操作方面,结合单元教学,穿插“说服别人”、“拒绝别人”、“劝慰、鼓励别人”等不同目的的语文口语训练,使学生能自由流畅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养成文明得体的说话习惯。

  (四)日常语文教学还贯穿写字、背诵等基础训练。

写字训练一方面是为了正字,另一方面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坐功”,这对于16、17岁左右、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转折的高一级学生来说应该是不无裨益的;背诵一定数量名诗名篇名句,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口头表述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五、教学策略

  1、改变观念,加强学习,增强新课标意识,重视知识更新。

  

(1)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思维训练的特点。

  

(2)要加强学习研究,重视知识更新,订阅书报杂志,阅读理论专著,及时更新观念,提炼信息,充实知识储备。

同时又要尽可能地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参悟道理,总结经验,提升素质。

  (3)重视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集体的知识和力量,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2、重视思维训练,注重能力培养,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扎扎实实学好课本。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教学流程的操作,都要重视师生的互动的过程,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和表演空间,把气力花在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上。

  

(2)重视每堂课的收效,重视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力求做到重点突出,训练到位,把功夫花在基本功的培养上。

  (3)注意初高中的衔接,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提升学生良好语文学习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辨证性和周密性。

  (4)持之以恒地做好提优补差工作,防止两极分化的过早出现。

  3、重视作文教学,努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水平。

  设想: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努力探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作文教学资源,课堂作文训练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双管齐下,使作文教学真正走上系列、优化的健康之路。

具体来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思考和做法:

  

(1)分解能力,讲究专题性。

每次写作,“写什么”、“怎么写”,都要明确到位,决不含糊。

  

(2)重视作文教材,细化作文能力。

如观察生活如何观察?

怎样才能培养感受能力?

在写作中如何恰当的应用想象和联想?

怎样才能写出个性、形成创新?

这些内容在教材中都有较系统的阐述,这大大有助于作文能力的细化,因此,决不能弃教材于不顾。

  (3)序列优化,讲究实效。

每次训练后,重视评奖的及时性,为学生提供范文,或分工下水,或从学生习作中提取,或收集佳作为我所用,努力做到做一次作文,有一次收获。

  (4)写作与口语交际双管齐下。

本学期口语训练的重点是两个:

一大胆开口,快速思维;二文明应答,得体应和。

  (5)课内练笔与课外练笔齐头并进。

课外练笔方式主要是三种:

一是专项片段能力训练,如联想和想象,二是二次作文,重在锤炼学生提升作文的能力,三是延升性作文,主要是完成作文单元后的练习。

  4、加强语文第二课堂的组织,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

本学期安排四次语文实践活动。

第一次“诗歌朗诵比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同学们的朗诵和欣赏诗词的水平。

第二次“报刊剪摘、注评、展评活动”,目的是激发广泛阅读报刊、探求新知的兴趣,培养动脑动手的学习技能与习惯,创造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

第三次“校园心声作文竞赛”,目的是激发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丰富校园文化氛围。

第四次“爱我校园,爱我中华即兴演讲赛”,目的是锻炼学生采集与处理信息、综合分析、表达交流、探索创新等多项能力与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与争鸣的良好风气。

  六、教学工作实施

  

(一)必修课

  1.教本

  

(1)进度安排

  高一册的阅读教材,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本着由浅入深、分散化解难点的原则,教学安排前半期完成一、二、五单元,后半期完成六、三、四单元。

每单元安排中心发言人。

  

(2)教学要求

  本期教材文体多样,有诗歌与散文,还有讲演词、序言等,内容比较分散,涉及到古今中外,因而在教学中要突出各种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欣赏与学习并模仿与创作.每个单元的教学都要精心组织,单元内部的各篇课文在突出自身特点的同时,一定要和单元的整体特征和要求相一致。

每个单元的教学完成后,要指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小结,明确每单元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3)备课要求

  坚持每周星期四集体备课。

每个单元的中心发言人,要详细说明本单元的重难点,讲清每篇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并提出自己对教材的处理意见,以及和读本相关课文的处理意见,其他成员就这些意见进行细致而充分的讨沦,达成共识。

  2.读本

  

(一)根据教本和读本相结合的原则,为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做如下安排:

  

(1)教本、读本衔接

  教本(单元)读本(课文序号)

  第一单元1/11(中国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

  第二单元12/24(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

  第三单元23/34(演讲词)

  第四单元35/45(序言和其他)

  第五单元46/51(先秦历史散文)

  第六单元52/58(先秦诸子散文)59/64(名著与文化索养)65/74(语言运用与写作)

  

(2)读本纳入备课方案

  单元备课,不仅备教本,也备读本。

对两者教学的重难点、处理方法都做通盘考虑。

  (3)读本课文的处理方式

  A.以“读为主。

老师要组织和安排学生阅读和讨论交流,指定必读和选读的篇目,在读本的阅读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老师要做好检查督促工作。

  B.以写促读,结合练笔进行读书笔记的写作练习,促进学生对读本的阅读理解.

  C.每周的活动课时间,学生做读书交流。

  D.在平时的基础练习.检测时纳入读本的内容和材料,促进学声对读本的学习。

  

(二)选修课和课外活动

  1.按年级组的统一安排。

在活动课开设语文选修课。

  目的:

拓展课堂,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文学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纯正文学的热爱和鉴赏力,以提高其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形式:

讲座形式

  选题:

文学鉴赏[电影与文学、国学、唐诗宋词、名著欣赏(外国文学、女性文学)]

  2.组织本年级文学社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向校报投稿,培养文学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现和培养文学苗子。

具体工作由各班任课老师负责。

  3.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有益的语文竞赛和征文活动,鼓励学生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自己的作品。

  4、成立四人语文小组,每周采取“四加一”课程结构,(四堂常规课加一堂活动课),充分开展“大语文”活动。

  (三)作文教学

  1.完成教本上的“写作实践与口语交际”训练。

  2.制定出高中三年学生写作的阶段性目标和要求,有步骤地进行作文系列训练,让学生达标,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训练系列。

具体由汪坤老师负责。

  3.提高学生考场作文的写作速度,训练课堂定时作文,在60分钟内根据要求写出800字左右的文章。

  4.注重作文的讲评,对不合要求的作文一定要坚持讲后的修改和重写,

  5.鼓励学生写作文后记,进行自我总结.形成一套自改、互改和老师批阅的作文评改体系。

  6.本学期计划写大作文8篇(课堂定时作文5次,练笔20篇)

  (四)课时进度

  全期20周,除节假日、军训、运动会和期中、期末考试外.授课时间共17周

  119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诗歌、散文、序言单元各10课时共4个单元40课时

  文言文单元各12课时共2个单元24课时

  作文各2课时共5次10课时

  活动课各1课时每周一次17课时

  机动18课时

  三、教研工作

  1、组织学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新教材和新教法,探索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标。

  2、贯彻“大浯文”思想,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教师的业务水平.

  3、探索新教材“综合性学习”课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课标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