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记中文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1376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丈记中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方丈记中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方丈记中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方丈记中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方丈记中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丈记中文版.docx

《方丈记中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丈记中文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丈记中文版.docx

方丈记中文版

方丈记      鸭长明著 李均洋译

1逝川流水

  逝川流水不绝,而水非原模样。

滞隅水浮且消且结,那曾有久伫之例。

世上的人和居也如此。

  敷玉洒金般的都城里,并栋比甍、贵贱人等的住居,虽几经世代而延续,但寻究其间真实,昔日的本家罕见,不是去年被烧今年新造,就是大宅衰微成了小宅。

  住的人也相同。

尽管地方没变,人也甚多,但旧日见过的人,二三十人中只有二三人。

朝死夕生,复而不已,恰似水泡。

  不清楚,新生的死去的人,来自何方去了哪里?

亦不清楚,这梦幻的宿世,为谁恼心,又因何要眉开眼笑?

  那主人那宅院互争无常的样子,说起来无异于喇叭花上的露珠。

时而露珠落去花留着,留是留着,但一见XX即枯。

时而花萎露珠未消,消是未消,但不待黄昏时。

2安元大火

  自打我懂世事以来,度过的四十多个春秋里,看到的世上不可思议的事情,屡屡皆是。

昔日安元三年(1177)4月28日的事吧。

那是个风猛刮而聒噪的夜晚。

戌时许,由都城东南起火延烧到西北,后又转到朱雀门、大极殿、大学寮、民部省等处,一夜之间,火到之处皆成灰烬。

  据说火源是樋口富小路,舞人临时住的小棚屋着了火。

狂风为虐,火势蔓延,扇面般展开而去。

远的人家为烟雾所蔽,近的人家为火焰所噬。

空中翻卷着灰烟,火光映照下,夜空一片红,劲风助炎飞驰般穿过一二条街道移动而去。

其中人等,那有恋世之心:

有的被烟所呛倒,有的在火焰面前不知所措即刻被烧死,有的只身死里逃生,可哪里顾及取出家财。

七珍万宝

(1)就那样化为灰烬。

损失究竟有多大?

那场大火,仅公卿家

(2)就烧了十六轩,其他被烧的人家不可胜数。

据说整个都城的三分之一都被烧掉了。

男男女女死者数十人,牛马损失多得不计其数。

  人的营生,皆在愚蠢之中。

为了在那般危险的京城中建房,费财劳心,是何等无聊的事啊。

3治承旋风

  治承四年(1180)卯月(四月),从中御门京极一带刮起巨大的旋风,直刮到六条一带。

旋风风头正猛的三四条街范围内的家宅,大的也好小的也好,无一不剩地都遭到破坏。

有的原地塌倒,有的光秃秃地只留下桁柱。

把门刮飞到四五条街之外,院墙被刮倒,左邻右舍连成了一片。

家中的资材悉数被刮上了天,桧皮

(1)、葺板

(2)什么的,如同冬日的树叶在空中翻飞。

吹卷起的尘埃如烟雾蔽日,伸手不见五指,耳际狂风怒号得听不见眼前话语声。

那地狱里的业风也不过这般猛烈吧。

不啻家屋遭破坏,修理毁损了的房子时,受伤致残的也不计其数。

  这旋风随后移向西南方,又是很多的人家蒙难悲叹。

  旋风虽常刮,但每每这么骇人听闻吗?

未必。

该不是神佛在告示什么吧?

不由得让人生疑。

4迁都福原

  治承四年(1180)水无月(六月),突然迁了都。

又是一件全然意想不到的事。

  据我所闻,大约这平安京的起源,是在嵯峨天皇的御代,定都于此之后,已经历四百多年。

没有特别的理由,是不应该轻易改都的。

世人为迁都而担忧不安,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说什么也白搭,以天皇为首,大臣、公卿都移走了。

有个一官半职的谁肯一个人留在旧都?

渴望官职和地位晋升、有赖君荫的人,力争早一天移往新都;失时落世、无所企望的人,愁叹着滞留在了旧都。

昨日相互争艳的豪华人家的宅邸,与日荒废下去。

拆了家屋材木扎成筏由淀河漂运而去,庄基地眼睁睁成了田地。

人心整个变了样,仅仅珍视马和鞍而无人使用牛和车

(1),期求西南海的领地

(2),而不喜欢东北的庄园(3)。

  迁都那年,恰有事去津国新都(4)。

所见模样,面积狭小,不足以区分条里(5)。

北边沿山居高,南边近海低下。

常闻波浪声喧嚣,潮风特别猛。

因为内里(6)在山中,使人有几分感叹:

那圆木殿(7)也不过如此,世风一变,反倒能现幽雅之趣。

京都每日拆迁使河道都变窄而运来的材木,究竟要重建在哪里呢?

空地多而建起的家屋寥寥无几。

古都业已荒废,新都还未成型。

与此有瓜葛的人心里无不像浮云一般惴惴不安。

祖祖辈辈住居福原的人,因失去土地而忧愁。

新移来的人叹息土木工事的麻烦。

再看看道路上,坐惯牛车的人却骑着马,本应穿衣冠(8)布衣(9)的人们却都身着直垂(10)。

都城的风俗一下子全变了,同乡里乡气的武士毫无二致。

  “世间乱,凶象现。

”这话一点不假。

日复一日,世态动摇,人心不安,民众的忧愁谁也不能否认。

鉴于此,同年冬天,天皇又回到了平安京。

拆得不成样子的家居,又该如何呢?

未必全能建造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传说古代的名君在位,以慈爱治国,宫殿茅草盖顶,屋轩也不讲究齐整(11)。

看到烟突乏烟,就减免已经规定了的租税(12)。

这乃为的是惠民助世。

今昔相比,差异自然明白。

5养和饥馑

  那是养和年间(1181~1182)的事吧——日子久了,记不准。

两年间持续饥馑,世间发生了连想都不敢想的悲惨事儿。

一年春夏干旱,一年秋冬大风洪水袭来,不祥之事接踵而来,五谷颗粒无收,只是白白春耕夏种,却没有秋收冬藏的喜悦。

  因此,诸国民众有的弃了土地背井离乡,有的抛了家园住进了山里。

朝廷和社寺开始了各种各样的祈祷,甚至做了平日里忌讳的法事

(1),可毫无效果。

  京城的生活,不管什么营生,全都得依赖农村,眼下丁点儿东西都没送上京来,谁能不乱了方寸?

终于不能自持,各种财物像白扔一样接连出手,可连瞅一眼的人都没有。

偶尔有以粮易财宝的,但财宝价值低廉,粮食出奇的昂贵。

路上尽是乞食者,忧悲之声充盈于耳。

  前一年(养和元年)就这样挨过去了。

人们想着第二年(养和二年)会有所好转,可饥馑依旧,又添病疫,情况更糟,简直到了束手无策的地步。

世人皆困于饥饿,那窘迫度日的样子,恰似“缺水的鱼儿”一般。

  结果,戴着斗笠,扎着绑腿,穿着并不寒碜的人也忘我地挨家挨户乞讨。

这样的流浪者,眼看着正走着,突然倒下就再也起不来了。

土屏旁道路边,饿死者多得数不过来。

因顾不过来收拾尸体,尸体腐烂而散发的臭味弥漫着整个京城,变了形的尸体多数不堪入目。

贺茂河道两边,尸体多得使车马没了行走的道儿。

  身份低贱者和柴夫们也精疲力竭,不能去担柴,因而连烧柴也紧缺起来。

生计无着的人们,拆了自己的住房,到市场去卖材木。

即使如此,一个人带去的柴木的价钱,连一天的嘴都糊不住。

奇怪的是,柴木中间,夹杂着涂有红颜料、金银箔星星点点的木块。

一弄明白来路,原来是生计穷途末路的人溜进古寺,盗出佛像,捣坏佛堂上的佛具而偷了出来,锯砍成碎块当柴卖。

逢上这浊恶

(2),才看到了这样残忍无廉耻的事。

  然而,也有令人相当感动的事。

不忍离弃的夫妻之间,爱得更深的一方必先死去。

其原委是,不考虑自己而珍视对方,偶尔好不容易到手的食物竟让给了对方。

依此类推,一家人有父母和儿女,必然是父母先死。

还看到了这样一幕:

不知母亲已经死去,乳儿像平日一样,吮吸着乳房偎依在母亲怀里。

  仁和寺有位隆晓法印(3),悲怜这些数不胜数的死者,每遇见死人,就在其额头上写个“阿”字,为的是让死者结上佛缘。

为了知道死者人数,四、五两个月里点数的结果是,京都城内,北起一条南至九条,西起京极东至朱雀,被扔在左京地域道路两旁的尸体,据说总共四万两千三百多具。

  而且,在这两个月前后死的也很多,再加上河原(4)、白河(5)、西京(6)等偏僻地域的数字,哪能数得过来。

况且还有七道诸国(7)。

听说崇德院御位时(8),是长承(1132~1135)年间吧,也发生了这样的饥馑,但仅仅是听说,具体状况不得而知。

这次饥馑的样子亲眼看见,实在是旷世惨状。

 

6元历大地震

  和饥馑约同一时期吧

(1),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那状况可非寻常。

  山崩河埋,海水倾斜浸漫陆地。

土地裂开水涌不断,岩石碎裂滚入谷间。

近海划行的船只,飘摇于波浪之上,行走着的马匹四蹄失去了平衡。

都城近郊各处寺院神社的建筑物,保持全貌的没有一处,有的部分崩坏,有的整个倒塌。

灰尘升空,如浓烟一般。

大地震动,房屋坍塌的声响,同雷声没有两样。

呆在家里,随时有被挤压成碎块之惧。

跑到屋外,地面裂得不成样子。

只恨没有翅膀,不能升空,能成为龙驾云就好了。

实实在在感到,恐惧之中最恐惧者莫过于地震吧。

  如此强烈的地震,很快就停止了,但余震不断。

平日里让人吃惊程度的地震,一天有二三十回。

过了十天、二十天,渐渐有了间隔,一天四五回、二三回,或隔天、隔二三天一回,余震约持续了三个月。

  “四大种”

(2)中,火、水、风常为害,但大地并不常变异。

据说昔日齐衡(3)时,发生了大地震,虽有东大寺大佛的尊首掉落这样了不得的事,但其强度远不及此次。

大地震刚过,人们都述说这世间无常,减去了些许烦恼,但日积月累,一年过后,竟无人言及这些了。

  注:

  

(1)指养和年间。

但实际上大地震不是养和年间而是元历二年(1185)七月九日,是笔者的记忆错误。

  

(2)佛教称地、火、水、风为四大或四大种,认为该四大种是构成包罗万象的元素。

  (3)文德天皇时代(854~857)的年号。

7丑恶的世相

  前面所述的,大体是这人世间的艰难、自身和栖居的空幻、徒然的样态。

除此之外,由于环境,由于身份境遇,烦心的事不胜枚举。

  假如我是不值一提的下等人,却住在权门的近旁。

那么,我即使有发自内心的快乐,也不能尽兴一乐;即使悲痛欲绝,也不能放声痛哭一场;进退不安,起居惶恐、战战兢兢,简直就如小雀靠近鹰巢一般。

  假如我贫穷却住在富豪家近旁,那么,我就会自惭一副穷酸相,出入也得察言观色。

看到自己的妻子孩子及童仆羡慕富豪家的样子,观察到富豪家的人蔑视自家的举动,心里总是动而不已,时时惴惴不安。

  假如住在拥挤狭窄的地带,近邻发生火灾,不免累及自家。

假如住在边僻之处,往来多有不便,盗贼之难更甚。

  有权势的人愈加贪欲,无所依靠的人,被别人轻视。

一有财产,行卧不宁;一旦贫穷,又痛心悔恨。

依赖他人,就失去自己;一旦关照他人,心就会为恩爱所束缚。

随世逐流,身不由己;不随波逐流,会被视若狂人。

得一何样场所,采取什么举措,暂且安身,须臾之间也好,能让心安憩吗?

8我的过去

  我承继父亲祖母的家业,长时间住在那里。

之后,家父过世,家道衰微,眷恋回顾之事甚多,但终于不得继续住下去。

三十岁过后,这才随心所愿,搭了一间小庵。

同以前住的家屋相比,小庵是它的十分之一。

只是为了栖身而建,谈不上造什么像样的宅第。

总算筑了土墙,但无力装上门。

以竹充柱建起临时小屋,以收纳牛车

(1)。

每遇下雨刮风,无不感到危惧。

因为小庵靠近贺茂河道,既担心水患,又恐惧白波盗贼

(2)。

  在这难以住身的世上总算熬过来了,忧这患那,就这么着近三十年。

这期间,一个又一个的事与愿违,自然而然地使我醒悟了自己的不走运。

因此,迎来五十春之际,决意出家遁世。

本无妻子,也无难分难舍的亲缘,更无官禄,有什么所牵挂的?

幻卧大原山(3)之云,又经过了五个春秋。

  注:

  

(1)真正收纳牛车的车房,应该建在寝殿的中门外。

  

(2)典出《后汉书》,黄巾起义的地点在白波,依此得名。

  (3)位于京都市东北部,靠近比叡山的横川。

9方丈

  人生六十如露将消,值此之际,又有造黄昏之宿事。

打个比方,即建造旅人的一夜之宿,如老蚕营茧。

同中年之时在贺茂河道边造的小庵比,又不及那百分之一。

谈天说地之间,年龄岁岁增高,住居却一次次狭小。

此次小庵的样子,不同于世间一般模样。

大小仅方丈

(1),高不足七尺。

因无就此定居之意,所以不是购地而造的。

在地基上支起柱子,盖上简单的屋顶,材木的连接处用铁钉固定着。

这是为了一旦有不称心事,就可便利地移往它处。

那重建的事,有几许麻烦呢?

装车只需两辆,付车酬之外,不需其他费用。

自隐居到现今的日野山

(2)后,小庵东侧搭了个三尺余的小棚,为折柴燃火的便利之处。

南侧铺着竹篾(3),西侧建了于伽棚(4),靠近北侧,隔着隔障,安置着阿弥陀的画像,旁侧悬挂着普贤画像,阿弥陀

的前面放置着法华经。

东端铺着颀长的蕨穗做寝床。

西南吊着竹棚,上面放着三只皮面的竹笼,内收和歌、管弦书及《往生要集》(5)。

竹笼旁竖靠着一把琴和琵琶,所谓的能折能拆的便携琴和琵琶。

暂住小庵的模样,即如此。

  说起小庵周围的样子,南有悬樋,竖立在岩石上,里面储着水。

林近轩,不乏拾瓜木。

此地名外山,[木正]木葛蔓蔽道。

谷木茂盛,但西方视野无际。

是观念(6)的绝好处。

春看藤波起伏,紫云(7)般照映西方。

夏听杜鹃(8)声,如语契约去死后的永远之旅。

秋日蝉声盈耳,似听空蝉悲世(9)。

冬时雪动人,积雪消雪可比人世罪障。

  假如念佛嫌忧,读经不能身心投入时,就随意休息,随意怠惰。

既无妨碍的人,又无耻笑的人。

因是独居,即使不专修无言道行(10),也应修口业(11)。

不必守戒律,因为没有境界,因何破戒呢?

  清早眺望往来冈屋(12)的船只,感自身如那船后白波,恰盗得满沙弥风情(13)。

傍晚桂风鸣叶,心驰浔XX(14),效源都督琵琶行(15)。

有余兴,和着秋风抚一首《秋风乐》(16),和着水音弄一首流泉曲。

艺虽拙,但不为取悦他人耳。

独调独咏,惟养自个心性。

  注:

  

(1)一丈约三米。

  

(2)今京都市伏见区的日野山。

  (3)为的是不踩在积水上。

  (4)放置佛前供品的小棚。

  (5)源信著,极乐往生的指南书,985年成书。

  (6)《观无量经》中的十六观的第一观为日照观,即面对落日思想极乐净土的庄严,以求去西方往生。

  (7)从极乐境界来迎往生的人的菩萨们所乘的云。

  (8)杜鹃的别名为死出田长,在山道上导引死者去净土,有赖杜鹃。

  (9)以蝉的蜕壳指意世事空幻,所以叫空蝉。

  (10)佛道修行的一种。

  (11)因出言不逊而犯的恶,有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类,应断绝这四恶,积善报果因。

  (12)临近日野外山,沿宇治川的地方。

  (13)满沙弥——满誓沙弥之略,万叶歌人,《万叶集》第三百五十一首《沙弥满誓歌一首》:

“把这世间,比喻着何?

简直就像那,朝离港划去的船,无迹可寻。

”“恰盗得满沙弥风情”一句是以这首和歌为典而成。

  (14)白居易流放到浔XX后作《琵琶行》,诗中有“枫”——日语中发音同“桂”相同——“琵琶”字句。

  (15)源都督——源经信,日本琵琶国手,桂流琵琶之宗祖,曾出任太宰权帅,相当于唐代官职都督。

  (16)雅乐曲名。

10胜地无主尽闲情

  山麓有间柴庵,那是守山人的住所。

那里有位小童时常来访。

如果没有特别的事由的话,就同他为友漫游。

他十岁,我六十,年龄相差如此悬殊,但以徜徉在自然中慰藉心灵,却是相同的。

有时拔茅花,摘岩梨

(1),拧折山芋蔓上的芋蛋,摘野芹。

有时到山裾田圃拾落穗编起来。

风和日丽之日,攀上峰顶,远望故乡天空,木幡山、伏见里、鸟羽、羽束师等尽在眼底。

因为胜地无主,可无拘无束地了却闲情逸致。

走兴高心致远时,接着登峰,翻越炭山,再过笠取

(2),有时参石间寺(3),有时拜石山寺(4)。

或者穿过粟津原(5),去踏访蝉歌翁的遗迹(6),或渡过田上河(7),寻访猿丸大夫(8)之墓。

归来路上,随季节或折樱花,或索红叶,或采蕨菜,或拾树果,且供佛前,且做土特产。

  夜深人静时,窗月思故人(9),猿声沾衣袖(10)。

草丛萤远看错觉为真岛篝火(11),晓雨竟似吹散树叶的狂风。

闻山鸟呜呜鸣,那该不是亡故的父母来访?

峰顶的鹿已习惯看我近前,可我深知远离人世。

有时灰中翻出炭火,老躯夜醒以此为友。

因为不是令人恐惧的山间,枭声听起来饶有趣致(12)。

山中情趣这般四季不尽。

需申明的是,对深思熟虑、知识渊博者来说,感想当然就不止以上所述了。

  注:

  

(1)也叫苔桃,小红果实,可食用。

  

(2)炭山和笠取都是位于宇治的山。

  (3)位于今滋贺县大津市岩间山的正法寺,俗称岩间寺,属真言宗新义派。

  (4)位于今滋贺县大津市,属真言宗东寺派,传说紫式部在这里写就了《源氏物语》。

  (5)今滋贺县大津市膳所对应的琵琶湖一带的XX。

  (6)蝉歌翁——蝉丸,平安中期的歌人,琵琶名手。

  (7)指宇治河上流。

  (8)传说为平安时代初期歌人,生平不详。

  (9)这里是借白居易的“三五夜中新月色,两千里外故人心”的诗境。

白诗见《白氏文集》第十四卷《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和汉朗咏集》下。

  (10)这里是借大江朝纲(仁和二年至天德元年)的“胡燕一声,秋破商客之梦。

巴猿三叫,晓沾行人裳”的诗境,见《和汉朗咏集》下。

  (11)真岛为位于宇治河旁的地名,篝火指为打捞一种名冰鱼的鱼而燃的火。

  (12)一般来说,枭声令人毛骨悚然,但这里作者强调的是并无什么不快感。

11闲居的趣味

  想起来,在这里居住只是才不久前的事,但至今已五年了。

小庵也逐渐成为故乡,屋轩上厚厚地积着枯叶,土台上长起了苔藓。

  偶尔道听途说,自笼居这山间以后,身份高贵的人逝去的颇多,更多身份低下的人辞世的就不可知了。

接二连三烧失的宅居多得谁说得清楚呢。

惟这小庵高枕无忧。

虽狭小,但夜有床卧息,昼有座安坐,一人居足矣。

蜗牛好寄身小贝,这是它知道说不定会有什么危险。

鱼鹰居水边岩上,因为它恐惧人近前。

我也如此,知己知世,无所求,无所奔,只希望静,以无愁为乐。

  总的来说,通常世人造家居,未必为的是一己之身,或为妻子眷属,或为亲近朋友,或为主君、师匠以及牛马而造。

我如今是为一身结庐非为他人。

究其原委,今世的习俗,己身的状况,既无可一起生活的人,又无可依赖的仆从,即使造栋广居,让谁住、安置谁呢?

  通常作为人友的条件,是首先尊重他的财富、给予亲昵实惠,未必喜爱情趣和淳朴,大概没有以丝竹

(1)、花月为友的吧?

  仆从择友,以恩赏多少、恩顾薄厚为先,并不希望获得什么真切的关照和怜悯,以及无造作而静谧的生活。

既然如此,倒不如把自身作为奴婢为好。

说起来奴婢长奴婢短,假如有必须做的事,我身体力行。

尽管身子受累,但比起使唤他人、照顾他人来要轻松些。

假如要外出,就徒足而行。

虽说辛苦,但不必操心马呀鞍呀牛呀车呀什么的。

  眼下一身为二,手为心奴婢,足为心乘物,我心我动

(2),身知心苦,苦时即休,精神时使唤。

即使使唤,也不过度。

即使身沉,也不心烦。

进一步说,常走常动,为的是养性,哪里是在徒劳地休息?

让他人苦劳烦恼是罪业,为何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呢?

  衣食类也相同,藤衣、麻衾,想得就得,遮蔽肌体,田野里的取菜(3),山峰上的果实,多少就可维系生命。

因为不同人交际,也就不为自己寒碜的服装而耻而恼。

因为缺少粮食,野菜山果也吃得津津有味。

  大概这样的乐趣,对于富裕的人来说,是不值一提的,它只是我自身的今昔之比。

  说到底,三界(4)就是一个心(5)字。

心不安静,象、马(6)和七宝也不珍贵,宫殿、楼阁也不期望。

如今这寂寥的住居——一间小庵,我自珍爱。

偶尔去京城,虽然为自己形同乞丐而羞耻,但归来居庵时,又为他人奔驰于俗尘而哀怜。

假如有人怀疑我这说法,那就看看鱼和鸟的潇洒吧。

鱼不厌水,鱼外之物哪知鱼之心。

鸟顾林间,鸟外之物哪知鸟之心。

闲居的趣味也同样,你不住这小庵,哪知其中奥妙。

  注:

  

(1)指乐器。

  

(2)典出《白氏文集》卷六《归田三首》:

“化吾足为马,吾因以行陆。

化吾手为弹,吾因以求肉。

形骸为异物,委顺心犹足。

  (3)菊科的多年生草,7~10月开紫色的舌形的花,嫩叶可食用。

      (4)欲+界——yin、食二欲的世界,se界——离开yin、食二欲的世界,无se界——离开物质而澄澈的惟识的世界。

  (5)把《法华经》的偈综合起来,有以下说法:

“三界惟有一心,心外无别法。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6)在佛典中,象、马为贵重的财产。

12扪心自问

  生涯如月影西斜,眼看就将入山,这就要赴三途之暗

(1)。

要叹何事呢?

佛的教旨是,遇事莫执心。

如今爱+草+庵,也成咎过。

执著于闲寂,也有碍悟道。

为何絮叨与悟道无关的快乐而虚度光阴?

静谧的拂晓,反复思考着这个道理,扪心自问,遁世隐林,要修心行道吗?

可是,你形似圣人,心染浊秽,居庵虽辱没净名居士

(2)之迹,但保戒上没一丁点儿可及周利般特(3)。

也许,这是前世的罪业而得到的贫贱的报应使之烦恼,或者妄心(4)深浸使之发狂?

对此疑问,我更无言以对,只暗借来舌根(5)唱两三遍“不请(6)阿弥陀佛”而了事。

  注:

  

(1)在现世没开悟的人,死后必须通过火途、刀途、血途这三个苦痛之暗。

  

(2)即《净名经》中的主人公,住在方丈小室,修行菩萨道。

  (3)释迦的弟子中最愚钝者,但是一个坚守师道、大彻大悟的人物。

  (4)被恶魔迷了的心。

  (5)佛教中,舌根为人迷心的六根源之一。

  (6)即使不请求也伸来救济之手的佛菩萨的意思。

      跋

  时建历二年弥生晦日(1212年三月末),桑门莲胤

(1)于外山记。

  注:

  

(1)桑门即沙门,莲胤为作者法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