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子须知》卷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0496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人子须知》卷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地理人子须知》卷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地理人子须知》卷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地理人子须知》卷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地理人子须知》卷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人子须知》卷一.docx

《《地理人子须知》卷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人子须知》卷一.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人子须知》卷一.docx

《地理人子须知》卷一

《地理人子须知》卷一

[明]徐善继、徐善述着

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一之上

江右山人徐善继述同着

此一册専论天下大干龙。

龙居地理四科之首,堪舆家莫要于论龙。

论龙而不知天下大干,则所见者近而不远,所究者浅而不深,所窥者狭而不广,乌乎可哉,故首论天下大干龙,庶几识其大者。

论昆仑为诸山之祖

《性理大全》临川吴氏曰:

“天下之山脉起于昆仑。

”蔡牧堂《发微论》曰:

“凡山皆祖昆仑。

”陶公《捉脉赋》云:

“大智察脉,起自昆仑。

”《明山寳鉴》云:

“山脉之起,本于昆仑。

”郭氏《锦囊经》云:

“葬者原其始,乘其止。

”诚以地理之法,龙则原其始,穴则乘其止,故不可不审山之起祖处也。

然观山之所始,必究其水之所起;观龙之所终,必察其水之所界。

今以舆图考之,天下之水皆原于西北。

是可见山起于西北矣。

蔡文正公曰:

“山水皆原于西北,故禹叙山叙水,皆自西北而东南是也。

或云昆仑在西海戌地,北海亥地,东南接积石圃,西北接北户之室,东北临太活之井,西南至城南之谷,亦荒远莫稽。

而杨公又云须弥山生四龙,昆仑山特其南肢。

葛溪氏述其说曰:

“须弥山是天地骨,中鎭天心为巨物。

四肢分作四世界,惟有南龙入中国。

南龙入自昆仑山,龙子龙孙皆可别。

”虽据佛经,人所罕见,阙之可也。

今但以中国山川之可考者论之,则昆仑诚诸山之祖,在中国之西北。

九峯蔡氏云:

“中国山势冈脊,大抵皆自西北而来。

”盖可见矣。

《昆仑说》曰:

昆崘之山三汲,下曰樊桐,一名板松;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

是谓大帝之居,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禹本纪》与此同。

高诱称河出昆仑,伏流地中万三千里。

禹道而通之,出积石山。

按《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一千七百四十里,自积石出陇西郡至洛,凖地志可五千余里。

又按《穆天子传》,天子自昆仑入于宗周万里。

西土之数,自宗周瀍水以西,北至于河宗之邦。

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

自阳纡西至河首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

外国图又云,从大晋国正西七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居之。

”数说不同。

其高万一千里。

《山海经》称方八百里,高万仞。

郭景纯以为自上二千五百余里。

《淮南子》称高万一千一百里一十四步二尺六寸。

总论中国之山

朱子曰:

“河图言昆仑为地之中,中国至于阗音田二万里。

于阗贡使自言西去四千三百余里即昆仑。

今中国在昆仑东南,而天下之山祖于昆仑,惟派三干以入中国。

其入夷国之山无可考,亦不足论。

今以中国言之,其河北诸山,则自北寰武、岚宪诸州,乘高而来,山脊以西之水,流入龙门西河,脊东之水,流于幽冀,入于东海。

其西一支为湖口泰岳。

次一支包汾晋之原而南出,以为析城、王屋,而又西折为雷首。

又一支为恒山,又一支为太行山。

太行山一千里,其山高甚。

上党在山脊,河东河北诸州在山支。

其最长一支为燕山,尽于平梁。

大河以南诸山,则闗中之山,皆自蜀汉而来。

一支至长安而尽。

闗中一支生下函谷。

至嵩、少,东尽泰山。

一支自嶓冡、汉水之北生下,尽扬州江南诸山,皆祖于岷江,出岷山。

岷山夹江两岸而行,那边一支,去为江北许多去处。

这边一支,分散为湖南、闽、广,尽于两浙、建康。

其一支为衡山,而尽于洞庭、九江之西。

其一支度桂岭,则包湘源,而北经袁筠之地,以尽于庐阜。

其一支自南而东,则包彭蠡之原,度歙黄山,以尽于建康。

又自天目山分一支,尽于浙江西之山。

皆自五岭赣上来,自南而北。

闽广之山,自北而南。

一支则又包浙江之原,北首以尽会稽,南尾以尽闽粤。

此中国诸山祖宗支派之大纲也。

上特举天下山而言,未及水也。

复辑山水总说于后云。

按仁山金氏曰:

天地常形,固相为勾连贯通。

然亦各有脉络。

自昆仑而东北言之,则自积石而北,为涅水、星海、青海,以至浩亹,皆河源也。

入匈奴以东,为阴山。

又东南,自代北、云朔,分而南趋,为北岳,以至太行,是为河北之脊。

壸口、雷首、太岳、析城、王屋,皆其羣峯。

汾晋、涿易、滱漳、洹卫,则皆其诸水也。

分而东趋者,行幽燕之北,为五闗之险。

以至营平而为碣石,此北络也。

自昆仑以东言之,则自西倾而洮水出自北,入河。

恒水出其南,入江。

又东,为朱圉、鸟鼠诸陇,则为渭之源。

以北即夹河源而北。

以东,若岍岐,若荆山诸峰,泾水、漆、沮诸源也。

自渭以南,即西倾而下诸峰亘为络,南屹为太华,东北为殽陜,东南为熊耳、方外、嵩高、伊、洛之源。

又南,为桐柏、淮源,以达于淮西诸山。

此中络也。

又自西倾朱圉而南分,是为嶓冡汉源,夹汉而趋者,北即终南、华、熊诸陇。

南则蜀东诸峰。

说者谓蜀东诸山皆嶓冡,正谓其冈岫绵亘耳。

又东南言之,是为岷山江源,夹江而东者。

北支即西倾以南,嶓冡以西之脉,为洹水,西汉水,如江陵诸源。

其面支即南趋为蒙蔡诸山,青衣、大流、马湖、江诸源。

又东包涪、黔,一盘而北,为三峡。

其出者包络九江之源。

中盘中为衡山。

其再盘而北,为庐阜。

其岭之东出者,又为袁、吉、章、贡、旺信诸江之源。

至分水鱼梁岭,三盘而北趋,过新安,峙天目,尽升润。

再盘之间,其水聚洞庭。

三盘之间,其水聚彭蠡。

三盘以东,则南为闽浙,北为震泽。

此南络也。

惟泰山则特起东方,横亘左右,以障中原。

此所以为异与。

又曰泰山特起东方,为中国水口表鎭。

禹贡道水略云:

“导河至同,为逆河,入于海。

导漾至东,为北江,入于海。

导江至东,为中江,入于海。

导沇水至东北,会于汶,又东入于海。

导淮至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导渭至东,过漆、沮入于河。

导洛至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此中国山水大势也。

朱子曰:

河图言:

“昆仑者,地之中也。

”《素问》曰:

“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水经》云:

“昆仑取嵩山五万里。

”看来不会如此远。

葢中国至于阗二万里。

于阗至昆仑无缘更有三万里。

《文昌杂録》记于阗遣使来贡献。

使者自言其地四千三百余里即昆仑山。

今中国在昆仑之东南,而天竺诸国在其正南。

大抵地形如馒头然,其尖则昆仑也。

九峯蔡氏曰:

河北诸山,根本脊脉皆自代北寰武、岚宪诸州乘高而来。

其脊以西之水,则西流以入龙门。

西河之上流,其脊以东之水则东流而为桑干、幽冀,以入于海。

其西一支,为壸口、泰岳。

次一支,包汾晋之原而南出,以为析城、王屋。

而又西折,以为雷首。

又次一支,乃为太行,又次一支,乃为恒山。

此大河北境之山也。

其江汉南境之山,则岷山之脉,其北一支为衡山,而尽于洞庭之西。

其南一支度桂岭,北经袁筠之地,至德安之敷浅源。

二支之间,湘水间断,衡山在湘水西南,敷浅源在湘水东北。

朱子曰:

天下之山,西北最高。

自闗中一支生下函谷,以至嵩少,东尽泰山。

此是一支。

又自嶓冡汉水之北,生下一支,至扬州而尽。

江南诸山,则又自岷山分一支,以尽于两浙、闽广。

又曰:

大凡两水夹行,中间必有山;两山夹行,中间必有水。

江出

岷山,岷山夹江两岸而行,那边一支去为江北许多去处,这边一支为湖湘南。

又一支为建康,又一支为福建二广。

又曰:

岷山之脉,其一支为衡山者,已尽于九江之西。

其一支又南而东度桂岭者,则包湘源,而北经袁筠之境,以尽于庐阜。

其一支又南而东度庾岭者,则包彭蠡之源,以北尽于建康。

其一支则又东包浙江之原,而北其首以尽会稽,南其尾以尽于闽粤。

《朱子语録》云:

佛经云:

昆仑山顶有阿耨大池,水流四面出,东南流入中国者,为黄河。

其三方流者,为弱水、黑水之类。

《东坡指掌图》云:

西域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

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则接汉。

所以玉门、阳闗西,则限以葱岭。

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

其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

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浦昌海。

其水停居,冬夏不増减。

世皆以为潜行于地下,南出于积石山,为中国河云。

临川吴氏曰:

水发自昆仑者,其源为最远。

惟中国之河为然。

汉之发源于嶓冡,江之发源于岷山以西,视他水亦可谓远,而非极于山脉初起之处,则不得与河源并也。

故天下有源之水,河为第一。

古人祭川,先河后海,重其源也。

朱子曰:

女眞起处有鸭緑江。

传云:

“天下有三处大水,曰黄河,曰长江,曰鸭緑江是也。

蔡牧堂曰:

凡山皆祖昆仑,分支分脉,愈繁愈细,此一本而万殊也。

凡水皆宗大海,异派同流,愈含愈广,此万殊而一本也。

临川吴氏曰:

天下之山脉起于昆仑。

山脉之所起,即水源之所发也。

《水经》云:

江水出岷山,在蜀氐道县,大江所出,东南过其县北。

岷山,即渎山也,水曰渎水。

又谓之文阜山,在徼外,江水所导也。

《益州记》曰:

大江泉源,即今所闻始发羊膊岭下。

緑崖散漫,小大百数,殆未滥觞矣。

东南下百余里,至白马岭而历天彭阙,亦谓之天谷。

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

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阙,谓之天彭阙,亦曰天彭门。

江水自此以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淮水淮水出南阳平氐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栢山。

《山海经》曰:

淮出余山,在朝阳东久乡西。

《尙书》“导淮自桐柏。

”《地理志》曰:

“南阳平氐县,王莽之平善也。

”《风俗通》曰:

“南阳平氐县,桐栢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也。

”淮,均也。

《春秋说题辞》曰:

“淮者,均其势也。

”《释名》曰:

“淮,韦也,韦统扬州北界,东至于海也”。

河水《春秋说题辞》曰:

“河之为言,荷也。

”《释名》曰:

“河,下也。

随地下处而通流也。

”《考异邮》曰:

“河者,水之气,四渎之精也。

”《孝经援神契》曰:

“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

”《新论》曰:

“四渎之源,河最高而长。

从高注下,水流激浚,故其流忽。

”徐干《齐都赋》曰:

“川渎则洪河洋洋,发源昆仑;九流分游,北朝沧渊。

惊波沛厉,望海扬奔。

”《物理论》曰:

“河色黄者,众川之流,盖浊之也。

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

”汉大司马张仲议曰:

“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

而民竞引河溉田。

今河不通利,至三月桃花水至,则河决,以其噎不泄也。

禁民勿复引河。

”是黄河兼浊河之名矣。

《述征记》曰:

“盟津、河津恒浊,方河为狭,此淮济为阔。

寒则氷厚数丈。

氷始合,车马不敢过,须要狐行。

云狐善听,氷下无声,乃过。

人见狐行,方渡。

”又《河水说》、《山海经》曰:

“河水出渤海。

”又海水西北入。

禹所导积石山,山在陇西郡河间县西南羌中。

余考群书,咸言河出昆仑源,潜发沦于蒲昌,出于海水。

故《洛书》曰:

“河自昆仑出于重野。

”谓此矣。

经积石而为中国河,故成公子安《大河赋》曰:

“览百川之弘北,莫尙美于黄河。

潜昆仑之峻极,出积石之嵯峨。

”释氏《西域传》曰:

“河自蒲昌潜行地下,南出积石。

”而经文在此似乎不同。

积石宜在蒲昌海下矣。

汉水漾水,即汉水发源也。

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冡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

又东南,至广魏白水县西。

又东南,至葭萌县东北,与漾水合,沔水即汉水。

沔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沔水一名沮水。

阚骃曰:

“以其初出沮洳然,故

曰沮水。

此县之受名焉。

导源南流,泉街水注之。

出河池县东南,流入沮县,会于沔。

沔水又东南,径沮水成而东南流,注汉。

而沮口所谓沔汉者也。

《尙书》曰:

“嶓冡导漾东流为汉。

”《山海经》所谓汉出鲋赂山也。

东北流,得献水口。

庚仲雍云:

是水南至闗城,合西汉水。

汉水又东,北合沮口,同为汉水之源也。

故如湻曰:

“此方为汉水,为沔水。

”故孔安国曰“漾水东流为沔”,葢与沔合也。

至汉中为汉水,是互相通称矣。

济水济出王屋山,今孟州。

始禹导水流而为济,截河南渡,东流与汶水会。

又北,东入于海。

兖州在济河之间,济发源为名。

今济州乃发源也。

济水自王莽时入河,同流入海,济河之地无济水矣。

论九州岛岛山鎭川泽

按《周礼?

职方氏》曰:

东南曰扬州,其山鎭曰会稽,其泽薮曰具区五湖也,在吴南,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梦,其川江汉,其浸颖湛湛未闻。

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其泽薮曰莆田在中牟,其川荧雒,其浸波音播溠。

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沂山盖在沂水所出,其泽薮曰望诸在睢阳,其川淮泗,其浸沂沐沐出东浣。

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其泽薮曰大野在巨野,其川河泲,其浸卢维卢维昔为雷雍,《禹贡》雷夏、雍沮是也。

雷夏在城阳。

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吴岳也,在沂,其泽薮曰弦在汧蒲,其川泾在泾阳、汭在豳地,其浸渭、洛洛出懐德。

东北曰幽州,其山鎭曰医无闾在辽东,其泽薮曰貕养在长广,其川河、泲,其浸菑出莱芜、时出般阳。

河内曰冀州,其山鎭曰霍山在彘,其泽薮曰阳纡所在未闻。

其川漳拙长,其浸汾出汾阳、潞出归德。

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常山在上曲阳,其泽薮曰昭余祁在邬,其川呼池出卤城、呕夷出平舒,其浸涞出广昌、易出故安。

注曰:

此九州岛岛川界。

扬、荆、豫、兖、雍、冀,与禹贡略同。

青州则徐州之地,幽并则冀州之地,独无梁云。

论山河两戒

按:

唐一行以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

北戒自三危、积石,负终南地络之阴,东及太华,逾河,并雷首、底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之右,乃东循塞垣,至濊貊、朝鲜,是谓北纪,所以限戎狄也。

南戒自岷山、嶓冡,负地络之阳,东及太华,连商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汉,携武当、荆山,至于衡阳,乃东循岭徼,达东瓯、闽中,是谓南纪,所以限蛮夷也。

故《星经》谓“北戒为„胡门?

,南戒为„越门?

河源自北纪之首,循雍州北徼,达华阴,而地络相会,并行而东,至太行之曲,分而东流,与泾、渭、济渎相为表里,谓之“北河”。

江源自南纪之首,循梁州南徼,达华阳,而与地络相会,并行而东,及荆山之阳,分而东流,与汉水、淮渎相为表里,谓之“南河”。

故于天象则弘农分陜为西河之会,五服诸侯在焉。

自陜而西为溱凉。

北纪山河之曲为晋、代,南纪山河之曲为巴、蜀。

皆负险用武之国也。

自陜而东,三川、中岳用为成周。

西距外方、大伾,北至于济,南至于淮,东达巨野,为宋、陈、郑、蔡。

河内及济水之阳为鄁、卫;汉东滨淮水之阴为申随。

皆四战用文之国也。

北纪之东,至北河之北,为邢、赵。

南纪之东,至河南之南,为荆、楚。

自北河下流,南距岱山,为三齐,夹右碣石为北燕。

自南河下流,北距岱山,为邹、鲁。

南渉江、淮,为吴、越。

皆负海之国,货殖之所阜也。

自河源循塞垣北,东及海,为戎狄。

自江源循岭徼南,东及海,为蛮越。

观两河之象,与云汉之所终始,而分野可知矣。

论三大干龙

朱子曰:

天下有三处大水,曰黄河,曰长江,曰鸭緑江。

今以舆图考之,长江与南海夹南条,尽于东南海。

黄河与长江夹中条,尽于东海。

黄河与鸭緑江夹北条,尽于辽海。

按:

鸭緑江,近时使朝鲜诸臣至其地见之。

回,谓其源甚短浅,必别有一水来送北干。

然荒溟莫之能考矣。

此则自其水原极远者言之耳。

若其分干之条犹多,难以尽举。

如以江淮河汉四渎论,则中干又自分三条。

大扺河源极长,江次之,淮汉又次之。

故有三条四列之说,不过概论其大而已。

论南条干龙脉络

按廖氏金璧玄文云:

“大江以南之龙,其脉起自岷山在茂州岷山县。

遶行向西,自西而南,至云南之境,又东趋夜郎,踰桂岭,至零陵,为九疑山,入桂连。

”《撼龙经》云“五岭分星入桂连”是也。

过大庚岭,出南雄山汀,从邵武抵信走徽,东行为天目。

一枝为钱塘。

《经》云“一枝分送入海门”凡称经者,即杨公三龙经。

后仿此,又云“海门旺气连闽粤,南陇支龙交相缠。

此是海门南脉络,货财文武交相错”是也。

一枝为建康今南京应天府,尽江阴。

《经》云“干龙尽在江阴滨”是也。

一枝逆长江尽鄱湖。

其水源,自蜀岷山至于九江,会彭蠡,下而过秣陵,出京口,以入于海。

论中条干龙脉络

大河以南,大江以北,乃中条干龙。

其脉起自西倾在洮州临草县,行陇右,《经》云“山来龙右尖如削,尽是贪狼更高卓”是也。

过鳯翔,《经》云“行行退却大散关在鳯翔府寳鸡县,百二山河在此间。

大缠大护到函谷在宏农县,水遶黄河如玦环”是也。

为长安。

一枝出熊耳在高州,《经》云“低平渐渐出熊耳,万里平洋渐如砥”是也。

为嵩岳,为汴,《经》云“大梁形势亦无山,到此寻龙何处是,若无河流与淮水,渺渺茫茫不见山”是也。

此处脉乱于河,《经》云“河流冲决山断絶,又无石骨又无脉。

君若到彼说星峯,一句不容三寸舌”是也。

出兖为泰岳,《经》云“黄河在北大江南,两水夹行势不絶。

行到鲁齐忽起峯,兖州东岳揷天雄。

分枝擘脉锺灵气,圣贤多在鲁邦中”是也。

一枝尽于沧棣,一枝尽于登莱。

其水源则济水出綘州垣曲县,至孟州温县入河。

复出河之南,溢而为荥。

又东北,至于青州入海。

自宋元以来,河水穿淮,黄河故道淤,而东岳泰山今在河北矣。

又一枝自嶓冡西行湄州、汉水之间,出武闗,由裕过唐,抵信阳,行淮水之南,趋庐,行淮水之东,为扬,尽于通。

其水源,汉水出嶓冡,至汉阳县入江。

淮水出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至淮安入海。

此中干分而为二,故曰三条四列。

论北条干龙脉络

大河以北之龙,其脉起自昆仑。

《经》云“昆仑山脚出阗颜阗音田,西戎国名,只只都是破军山。

连绵走入瀚海北北海名,风俗强悍人粗顽。

生儿五岁学骑射,骨鲠方刚是此间”是也。

至白登山名,在大同府白登县。

西一枝为壶口在隰州吉乡县、太岳在晋州霍邑。

次一枝南出为析城在泽州阳城县、而又西折为雷首在河中府河中县。

又次一枝为太行在懐梦河内,北至幽州,九岭绵亘一十二州之界有八陉。

又次一枝为恒山在定州曲阳县。

又次一枝为燕山,尽于平滦碣石山在平州庐县。

《经》云“若以干龙论大尽,太行碣石至海堧”是也。

其水源则汾水,出管州管涔山,至綘州入于海。

以上中国诸山,皆始昆仑,分脉四列,以遍九州岛岛。

北条出河北,入云中,过雁门、代郡,复回南而太原帝邱,循太行、恒山,派九河。

东北渡辽海以入于海,为冀燕之分。

中条出河南,自秦、陇、三辅入丰、沛、汾、晋,派伊、洛,东而淮泗,以入于海,为雍、豫、青、徐之分。

南条出江南,自陜右分出西鄙,回巴蜀,踰荆衡,入黔中。

东而匡阜,南极岭。

复东北,渡闽粤,跨三吴,自浙右以入于海。

为梁、荆、扬之分。

此三干之布于九州岛岛也。

三干之龙,中干为最尊。

次北干,又次南干。

历代以来,如汉高祖之泗上,汉光武之白水村,宋太祖之夹马营,我太祖之锺离乡,我世宗肃皇帝之龙飞承天,皆在中干。

而唐虞之君,俱为北产。

南干至宋高宗南渡来,运气方兴,萃产朱子,为万世儒宗。

而迩来人物,东南颇多,其最长者为金陵,我国朝根本重地,太祖高皇帝龙兴之畿也。

中干之最长者尽东泰,翻身顾祖,东海外荡,河江前回。

萃产孔圣,及贤贵凝聚。

宋末河徙,截其来脉者三,会通河复加截之,其力遂微。

而中干之旺气乃萃于四州鳯阳。

我皇朝熙祖仁祖二陵在焉。

按王文禄《龙兴慈记》云:

“泗州有杨家墩,墩有窝。

熙祖尝卧其中,有二道士过,指卧处曰:

„若塟此,出天子。

?

其徒曰:

„何也,?

曰:

„此地气暖。

试以枯枝栽之,十日必生叶。

?

告煕祖起曰:

„汝闻吾言乎,?

熙祖佯睡。

乃以枯枝揷之去。

熙祖候之十日,果生叶。

熙祖拔去,另以枯枝揷之。

二道士复来。

其徒曰:

“叶何不生,”是时熙祖在傍,睨之。

道士指曰:

„此必人拔去矣。

?

熙祖知不能隐。

道士谓之曰:

„汝有福,殁后当塟此,出天子。

?

熙祖语仁祖。

后果得塟,塟后土自壅为坟。

半载,陈太后孕太祖,皆言此墩有天子气。

仁祖徙鳯阳,生太祖于盱眙县锺离灵乡,方圆长许,至今不生草木。

仁祖崩,太祖奉神柩至中途九龙岗,风雨大作,索断,土自壅成坟。

人言塟九龙头上。

”按松江徐长谷大地图云:

“熙祖陵龙脉发自中条,王气攸萃。

前潴水成湖作内明堂。

淮河、黄河合襟作外明堂。

淮上九峯揷天,为远案。

黄河西遶。

元末,东开会通河复遶之,而圣祖生矣。

”仁祖陵即吴景鸾献宋室者。

宋不能用,葢天留以待我皇朝之厚福无疆也,岂偶然哉,北干最长,为燕京,今京师也。

朱子曰:

“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大风水。

山脉从云中发来。

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入于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于海。

前面黄河环遶。

右畔是华山耸立,为虎。

自华来至中为嵩山,是为前案。

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

淮南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南安大庾岭、桂阳骑田岭、九眞都庞岭、临贺萌治岭、治安越城岭是也。

又为第三四重案。

”正谓此也。

吴兴唐子镇以燕京为枝结,谓朱子所论冀都指作尧都,非也。

彼葢未考舜分冀东为幽州,而幽燕古通称冀耳。

徜如所指,则朱子又何复曰“尧都中原,风水极佳,左河东太行诸山相绕,海岛诸山亦皆相向”云云,此不待辨说而明矣。

故邱文庄公《循义补》直以朱子所称为今京师,诚确见也。

其以燕京为枝结者,不为妄谈乎,夫南干正结为南畿,及我大祖高皇帝孝陵在焉。

中干正结为我熙祖泗州、仁祖鳯阳二陵。

中结为我承天献宗皇帝显陵。

北干正结为今日京师暨天寿山昌平州列圣陵寝。

三干之尽,惟我朝独会其全。

回视唐虞以来,或得正干之一,或得分干之一者,亦能衍数百年之基,则我皇朝三大干之全福力量,眞亿万斯年可预卜于兹也。

草茅之士,躬逢其盛,寍不为圣朝之深庆哉。

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一之下

江右山人徐善继述同着

此一册専论天下古今帝都及星垣所合形势。

頋草茅之士何敢僭议及此,且非人子求风水者之事。

但欲论地,必先识大干龙。

而大干龙之所锺,必天下大都会大垣局,亦君子所当知者,爰辑其大概于左。

论帝都

夫地理之大,莫先于建都立国。

稽古之先哲王,将营都邑,罔不度其可居之地以审其吉凶。

如公刘将居豳也,其《诗》曰:

“于胥斯原”。

太王将居岐也,其《诗》曰:

“聿来胥宇。

”武王将居镐京,其《诗》曰:

“宅是镐京。

”成王将营洛邑,《书》曰:

“召公既相宅。

”卫文公将营楚丘,其诗曰:

“升虚望楚。

”见于经者如此,则宅都诚不可不重也。

虽然,张子微有云:

“帝王之兴也,以德而不以力;其守也,以道而不以地。

”尧舜圣人,其所建立,未必虑及于风水之说。

但圣人之兴,自合造化,圣人所作,动为法则,风水固不拘,而密协于龟卜。

即天造地设之自然者也。

故《易》曰:

“王公设险以守其国,此理固先天地而有,即风水之攸始矣。

予尝稽诸历代建都之地,得正龙之所钟而合天星之垣局者,则传代多,历年久;非其正龙而不合星垣者,则皆随建随灭,岂非地理之明征乎。

谨将历代建都之所详録以备参考云尔。

历代帝都考

伏羲都陈今河南开封府陈州,在位一百一十五年。

神农都陈河南,徙曲阜今山东兖州府曲阜县,在位一百四十年。

黄帝都涿鹿今北直隶,传四世,共三百九十年。

尧都平阳今山西平阳府,在位七十二年。

舜都蒲坂今山西蒲州,在位六十一年。

禹都安邑今山西安邑县,传十七世,共四百五十八年。

汤都亳今河南归德府,传二十八世,共六百四十四年。

周都镐闗中,东迁洛阳,传三十七世,共八百七十三年。

秦都咸阳今聗西西安府,传三世,共称帝一十五年。

西汉都闗中今陜西西安府,传十二世,共二百一十四年。

东汉都洛阳今河南府,传十二世,共一百九十六年。

三国汉都成都四川,二主,四十三年;魏都邺,五主,四十六年;吴都建康,四主,五十二年。

西晋都洛阳今河南府,传四世,共三十七年。

东晋都建康今应天府,传十一世,共一百四年。

南朝宋、齐、梁、陈皆都建康,宋八帝,五十九年;齐五主,二十三年;梁四主,五十六年;陈五主,三十三年。

隋都长安今陜西,传三世,共三十八年。

唐都长安,传一十八世,共二百六十九年;昭宗徙洛阳,传二世,共十八年。

宋都汴今河南,传九世,共一百六十七年;高宗徙杭,传九世,共一百五十三年。

元都燕今京师顺天府,传九世,共八十八年。

明太祖高皇帝都金陵今南京应天府,成祖文皇帝徙燕今京师即元故都。

论帝都必合星垣

夫帝都者,天子之京几,万方之枢会。

于以出政行令,莅中国,抚四夷,宰百官,统万民,天下至尊之地也。

地理之大,莫先于此。

必上合天星垣局,下锺正龙王气,然后可建立焉。

葢在天为帝座星宫,在地为帝居都会,亦天象地形自然理耳。

杨公云:

“大抵山形虽在山,地有精光属星次。

体魄在地光在天,识得星光眞精艺。

”故为地学,奚直俯察地理已哉~又须仰观天文,始尽其奥。

按《天文志?

浑象》:

中外官星凡二百四十六名,千二百八十一星。

微星万一千五百二十,分布中外为垣者,曰紫薇、太薇、天市。

垣之中皆有帝座,凡建都处,山川形势,须与此合。

杨公云:

“要识垣中有帝星,皇都坐定甚分明。

”廖氏云“帝都必要合星垣,紫薇在中天。

其次太微与天市,皆有帝座”位是也。

今以三垣天星地形述后。

外少微垣为士大夫权天帝文章之府。

天苑、天园为天子养兽植菓之所。

虽亦有垣,而无帝座正位,地形纵合,亦非统一寰宇,享有久远之都在。

按《天文志》,中天北极紫薇星垣,天皇之宸极,太乙之常居也。

北极五星正临亥地,为天帝之最尊,所以南面而治者也。

三光迭运,极星不移。

孔子所谓“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是也。

后有四辅四星居壬,勾陈六星居干,天纲八星居戌,华葢九星居北,阁道五星居癸,咸池五星居丑,八毂八星居艮,天将军四星居寅,内陛六星居甲,司命六贵人在震,三师三星在乙。

又有天理四星居辰,五诸侯五星居巽,内厨二星居巳,四贵人四星临丙,帝座二星居午,大理二星居丁,天枪三星居未。

天床三星居坤。

天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