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58.13KB ,
资源ID:7404964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4049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地理人子须知》卷一.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地理人子须知》卷一.docx

1、地理人子须知卷一地理人子须知卷一明 徐善继、徐善述 着 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一之上 江右山人徐善继述 同着 此一册専论天下大干龙。龙居地理四科之首,堪舆家莫要于论龙。论龙而不知天下大干,则所见者近而不远,所究者浅而不深,所窥者狭而不广,乌乎可哉,故首论天下大干龙,庶几识其大者。 论昆仑为诸山之祖 性理大全临川吴氏曰:“天下之山脉起于昆仑。”蔡牧堂发微论曰:“凡山皆祖昆仑。”陶公捉脉赋云:“大智察脉,起自昆仑。”明山寳鉴云:“山脉之起,本于昆仑。”郭氏锦囊经云:“葬者原其始,乘其止。”诚以地理之法,龙则原其始,穴则乘其止,故不可不审山之起祖处也。然观山之所始,必究其水之所起;观龙之所终

2、,必察其水之所界。今以舆图考之,天下之水皆原于西北。是可见山起于西北矣。蔡文正公曰:“山水皆原于西北,故禹叙山叙水,皆自西北而东南是也。或云昆仑在西海戌地,北海亥地,东南接积石圃,西北接北户之室,东北临太活之井,西南至城南之谷,亦荒远莫稽。而杨公又云须弥山生四龙,昆仑山特其南肢。葛溪氏述其说曰:“须弥山是天地骨,中鎭天心为巨物。四肢分作四世界,惟有南龙入中国。南龙入自昆仑山,龙子龙孙皆可别。”虽据佛经,人所罕见,阙之可也。今但以中国山川之可考者论之,则昆仑诚诸山之祖,在中国之西北。九峯蔡氏云:“中国山势冈脊,大抵皆自西北而来。”盖可见矣。 昆仑说曰:昆崘之山三汲,下曰樊桐,一名板松;二曰玄圃,

3、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谓大帝之居,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禹本纪与此同。高诱称河出昆仑,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道而通之,出积石山。按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一千七百四十里,自积石出陇西郡至洛,凖地志可五千余里。又按穆天子传,天子自昆仑入于宗周万里。西土之数,自宗周瀍水以西,北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河首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外国图又云,从大晋国正西七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居之。”数说不同。其高万一千里。山海经称方八百里,高万仞。郭景纯以为自上二千五百余里。淮南子称高万一千一百里一十四步二尺六寸。 总论中国之山 朱子曰:“河图言昆仑为地之中,中国至于阗音田二万里。于阗

4、贡使自言西去四千三百余里即昆仑。今中国在昆仑东南,而天下之山祖于昆仑,惟派三干以入中国。其入夷国之山无可考,亦不足论。今以中国言之,其河北诸山,则自北寰武、岚宪诸州,乘高而来,山脊以西之水,流入龙门西河,脊东之水,流于幽冀,入于东海。其西一支为湖口泰岳。次一支包汾晋之原而南出,以为析城、王屋,而又西折为雷首。又一支为恒山,又一支为太行山。太行山一千里,其山高甚。上党在山脊,河东河北诸州在山支。其最长一支为燕山,尽于平梁。大河以南诸山,则闗中之山,皆自蜀汉而来。一支至长安而尽。闗中一支生下函谷。以至嵩、少,东尽泰山。一支自嶓冡、汉水之北生下,尽扬州江南诸山,皆祖于岷江,出岷山。岷山夹江两岸而行,

5、那边一支,去为江北许多去处。这边一支,分散为湖南、闽、广,尽于两浙、建康。其一支为衡山,而尽于洞庭、九江之西。其一支度桂岭,则包湘源,而北经袁筠之地,以尽于庐阜。其一支自南而东,则包彭蠡之原,度歙黄山,以尽于建康。又自天目山分一支,尽于浙江西之山。皆自五岭赣上来,自南而北。闽广之山,自北而南。一支则又包浙江之原,北首以尽会稽,南尾以尽闽粤。此中国诸山祖宗支派之大纲也。 上特举天下山而言,未及水也。复辑山水总说于后云。按仁山金氏曰:天地常形,固相为勾连贯通。然亦各有脉络。自昆仑而东北言之,则自积石而北,为涅水、星海、青海,以至浩亹,皆河源也。入匈奴以东,为阴山。又东南,自代北、云朔,分而南趋,为

6、北岳,以至太行,是为河北之脊。壸口、雷首、太岳、析城、王屋,皆其羣峯。汾晋、涿易、滱漳、洹卫,则皆其诸水也。分而东趋者,行幽燕之北,为五闗之险。以至营平而为碣石,此北络也。自昆仑以东言之,则自西倾而洮水出自北,入河。恒水出其南,入江。又东,为朱圉、鸟鼠诸陇,则为渭之源。以北即夹河源而北。以东,若岍岐,若荆山诸峰,泾水、漆、沮诸源也。自渭以南,即西倾而下诸峰亘为络,南屹为太华,东北为殽陜,东南为熊耳、方外、嵩高、伊、洛之源。又南,为桐柏、淮源,以达于淮西诸山。此中络也。又自西倾朱圉而南分,是为嶓冡汉源,夹汉而趋者,北即终南、华、熊诸陇。南则蜀东诸峰。说者谓蜀东诸山皆嶓冡,正谓其冈岫绵亘耳。又东南

7、言之,是为岷山江源,夹江而东者。北支即西倾以南,嶓冡以西之脉,为洹水,西汉水,如江陵诸源。其面支即南趋为蒙蔡诸山,青衣、大流、马湖、江诸源。又东包涪、黔,一盘而北,为三峡。其出者包络九江之源。中盘中为衡山。其再盘而北,为庐阜。其岭之东出者,又为袁、吉、章、贡、旺信诸江之源。至分水鱼梁岭,三盘而北趋,过新安,峙天目,尽升润。再盘之间,其水聚洞庭。三盘之间,其水聚彭蠡。三盘以东,则南为闽浙,北为震泽。此南络也。惟泰山则特起东方,横亘左右,以障中原。此所以为异与。又曰泰山特起东方,为中国水口表鎭。禹贡道水略云:“导河至同,为逆河,入于海。导漾至东,为北江,入于海。导江至东,为中江,入于海。导沇水至东

8、北,会于汶,又东入于海。导淮至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导渭至东,过漆、沮入于河。导洛至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此中国山水大势也。 朱子曰:河图言:“昆仑者,地之中也。”素问曰:“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水经云:“昆仑取嵩山五万里。”看来不会如此远。葢中国至于阗二万里。于阗至昆仑无缘更有三万里。文昌杂録记于阗遣使来贡献。使者自言其地四千三百余里即昆仑山。今中国在昆仑之东南,而天竺诸国在其正南。大抵地形如馒头然,其尖则昆仑也。九峯蔡氏曰:河北诸山,根本脊脉皆自代北寰武、岚宪诸州乘高而来。其脊以西之水,则西流以入龙门。西河之上流,其脊以东之水则东流而为桑干、幽冀,以入于海。其西一支,为壸口、泰

9、岳。次一支,包汾晋之原而南出,以为析城、王屋。而又西折,以为雷首。又次一支,乃为太行,又次一支,乃为恒山。此大河北境之山也。其江汉南境之山,则岷山之脉,其北一支为衡山,而尽于洞庭之西。其南一支度桂岭,北经袁筠之地,至德安之敷浅源。二支之间,湘水间断,衡山在湘水西南,敷浅源在湘水东北。朱子曰:天下之山,西北最高。自闗中一支生下函谷,以至嵩少,东尽泰山。此是一支。又自嶓冡汉水之北,生下一支,至扬州而尽。江南诸山,则又自岷山分一支,以尽于两浙、闽广。又曰:大凡两水夹行,中间必有山;两山夹行,中间必有水。江出岷山,岷山夹江两岸而行,那边一支去为江北许多去处,这边一支为湖湘南。又一支为建康,又一支为福建

10、二广。又曰:岷山之脉,其一支为衡山者,已尽于九江之西。其一支又南而东度桂岭者,则包湘源,而北经袁筠之境,以尽于庐阜。其一支又南而东度庾岭者,则包彭蠡之源,以北尽于建康。其一支则又东包浙江之原,而北其首以尽会稽,南其尾以尽于闽粤。朱子语録云:佛经云:昆仑山顶有阿耨大池,水流四面出,东南流入中国者,为黄河。其三方流者,为弱水、黑水之类。东坡指掌图云:西域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则接汉。所以玉门、阳闗西,则限以葱岭。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其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浦昌海。其水停居,冬夏不増减。世皆以为潜行于地下,南出于积石山

11、,为中国河云。临川吴氏曰:水发自昆仑者,其源为最远。惟中国之河为然。汉之发源于嶓冡,江之发源于岷山以西,视他水亦可谓远,而非极于山脉初起之处,则不得与河源并也。故天下有源之水,河为第一。古人祭川,先河后海,重其源也。朱子曰:女眞起处有鸭緑江。传云:“天下有三处大水,曰黄河,曰长江,曰鸭緑江是也。蔡牧堂曰:凡山皆祖昆仑,分支分脉,愈繁愈细,此一本而万殊也。凡水皆宗大海,异派同流,愈含愈广,此万殊而一本也。临川吴氏曰:天下之山脉起于昆仑。山脉之所起,即水源之所发也。水经云:江水出岷山,在蜀氐道县,大江所出,东南过其县北。岷山,即渎山也,水曰渎水。又谓之文阜山,在徼外,江水所导也。益州记曰:大江泉源

12、,即今所闻始发羊膊岭下。緑崖散漫,小大百数,殆未滥觞矣。东南下百余里,至白马岭而历天彭阙,亦谓之天谷。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阙,谓之天彭阙,亦曰天彭门。江水自此以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淮水淮水出南阳平氐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栢山。山海经曰:淮出余山,在朝阳东久乡西。尙书“导淮自桐柏。”地理志曰:“南阳平氐县,王莽之平善也。”风俗通曰:“南阳平氐县,桐栢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也。”淮,均也。春秋说题辞曰:“淮者,均其势也。”释名曰:“淮,韦也,韦统扬州北界,东至于海也”。河水春秋说题辞曰:“河之为言,荷也。”释名曰:“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考异邮曰:“

13、河者,水之气,四渎之精也。”孝经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新论曰:“四渎之源,河最高而长。从高注下,水流激浚,故其流忽。”徐干齐都赋曰:“川渎则洪河洋洋,发源昆仑;九流分游,北朝沧渊。惊波沛厉,望海扬奔。”物理论曰:“河色黄者,众川之流,盖浊之也。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汉大司马张仲议曰:“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竞引河溉田。今河不通利,至三月桃花水至,则河决,以其噎不泄也。禁民勿复引河。”是黄河兼浊河之名矣。述征记曰:“盟津、河津恒浊,方河为狭,此淮济为阔。寒则氷厚数丈。氷始合,车马不敢过,须要狐行。云狐善听,氷下无声,乃过。人见狐行,方渡。”又河水说、山海经曰:“

14、河水出渤海。”又海水西北入。禹所导积石山,山在陇西郡河间县西南羌中。余考群书,咸言河出昆仑源,潜发沦于蒲昌,出于海水。故洛书曰:“河自昆仑出于重野。”谓此矣。经积石而为中国河,故成公子安大河赋曰:“览百川之弘北,莫尙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出积石之嵯峨。”释氏西域传曰:“河自蒲昌潜行地下,南出积石。”而经文在此似乎不同。积石宜在蒲昌海下矣。汉水漾水,即汉水发源也。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冡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又东南,至广魏白水县西。又东南,至葭萌县东北,与漾水合,沔水即汉水。沔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沔水一名沮水。阚骃曰:“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此县之受名焉。导源南流,泉街水注之。出河池县东南,

15、流入沮县,会于沔。沔水又东南,径沮水成而东南流,注汉。而沮口所谓沔汉者也。尙书曰:“嶓冡导漾东流为汉。”山海经所谓汉出鲋赂山也。东北流,得献水口。庚仲雍云:是水南至闗城,合西汉水。汉水又东,北合沮口,同为汉水之源也。故如湻曰:“此方为汉水,为沔水。”故孔安国曰“漾水东流为沔”,葢与沔合也。至汉中为汉水,是互相通称矣。济水济出王屋山,今孟州。始禹导水流而为济,截河南渡,东流与汶水会。又北,东入于海。兖州在济河之间,济发源为名。今济州乃发源也。济水自王莽时入河,同流入海,济河之地无济水矣。 论九州岛岛山鎭川泽 按周礼?职方氏曰:东南曰扬州,其山鎭曰会稽,其泽薮曰具区五湖也,在吴南,其川三江,其浸五

16、湖。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梦,其川江汉,其浸颖湛湛未闻。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其泽薮曰莆田在中牟,其川荧雒,其浸波音播溠。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沂山盖在沂水所出,其泽薮曰望诸在睢阳,其川淮泗,其浸沂沐沐出东浣。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其泽薮曰大野在巨野,其川河泲,其浸卢维卢维昔为雷雍,禹贡雷夏、雍沮是也。雷夏在城阳。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吴岳也,在沂,其泽薮曰弦在汧蒲,其川泾在泾阳、汭在豳地,其浸渭、洛洛出懐德。东北曰幽州,其山鎭曰医无闾在辽东,其泽薮曰貕养在长广,其川河、泲,其浸菑出莱芜、时出般阳。河内曰冀州,其山鎭曰霍山在彘,其泽薮曰阳纡所在未闻。其川漳拙长,其浸汾出汾

17、阳、潞出归德。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常山在上曲阳,其泽薮曰昭余祁在邬,其川呼池出卤城、呕夷出平舒,其浸涞出广昌、易出故安。注曰:此九州岛岛川界。扬、荆、豫、兖、雍、冀,与禹贡略同。青州则徐州之地,幽并则冀州之地,独无梁云。 论山河两戒 按:唐一行以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北戒自三危、积石,负终南地络之阴,东及太华,逾河,并雷首、底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之右,乃东循塞垣,至濊貊、朝鲜,是谓北纪,所以限戎狄也。南戒自岷山、嶓冡,负地络之阳,东及太华,连商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汉,携武当、荆山,至于衡阳,乃东循岭徼,达东瓯、闽中,是谓南纪,所以限蛮夷也。故星经谓“北戒为胡门?,南戒为越门

18、?。” 河源自北纪之首,循雍州北徼,达华阴,而地络相会,并行而东,至太行之曲,分而东流,与泾、渭、济渎相为表里,谓之“北河”。江源自南纪之首,循梁州南徼,达华阳,而与地络相会,并行而东,及荆山之阳,分而东流,与汉水、淮渎相为表里,谓之“南河”。故于天象则弘农分陜为西河之会,五服诸侯在焉。自陜而西为溱凉。北纪山河之曲为晋、代,南纪山河之曲为巴、蜀。皆负险用武之国也。自陜而东,三川、中岳用为成周。西距外方、大伾,北至于济,南至于淮,东达巨野,为宋、陈、郑、蔡。河内及济水之阳为鄁、卫;汉东滨淮水之阴为申随。皆四战用文之国也。北纪之东,至北河之北,为邢、赵。南纪之东,至河南之南,为荆、楚。自北河下流,

19、南距岱山,为三齐,夹右碣石为北燕。自南河下流,北距岱山,为邹、鲁。南渉江、淮,为吴、越。皆负海之国,货殖之所阜也。自河源循塞垣北,东及海,为戎狄。自江源循岭徼南,东及海,为蛮越。观两河之象,与云汉之所终始,而分野可知矣。 论三大干龙 朱子曰:天下有三处大水,曰黄河,曰长江,曰鸭緑江。今以舆图考之,长江与南海夹南条,尽于东南海。黄河与长江夹中条,尽于东海。黄河与鸭緑江夹北条,尽于辽海。按:鸭緑江,近时使朝鲜诸臣至其地见之。回,谓其源甚短浅,必别有一水来送北干。然荒溟莫之能考矣。此则自其水原极远者言之耳。若其分干之条犹多,难以尽举。如以江淮河汉四渎论,则中干又自分三条。大扺河源极长,江次之,淮汉又

20、次之。故有三条四列之说,不过概论其大而已。 论南条干龙脉络 按廖氏金璧玄文云:“大江以南之龙,其脉起自岷山在茂州岷山县。遶行向西,自西而南,至云南之境,又东趋夜郎,踰桂岭,至零陵,为九疑山,入桂连。”撼龙经云“五岭分星入桂连”是也。过大庚岭,出南雄山汀,从邵武抵信走徽,东行为天目。一枝为钱塘。经云“一枝分送入海门”凡称经者,即杨公三龙经。后仿此,又云“海门旺气连闽粤,南陇支龙交相缠。此是海门南脉络,货财文武交相错”是也。一枝为建康今南京应天府,尽江阴。经云“干龙尽在江阴滨”是也。一枝逆长江尽鄱湖。其水源,自蜀岷山至于九江,会彭蠡,下而过秣陵,出京口,以入于海。 论中条干龙脉络 大河以南,大江以

21、北,乃中条干龙。其脉起自西倾在洮州临草县,行陇右,经云“山来龙右尖如削,尽是贪狼更高卓”是也。过鳯翔,经云“行行退却大散关在鳯翔府寳鸡县,百二山河在此间。大缠大护到函谷在宏农县,水遶黄河如玦环”是也。为长安。一枝出熊耳在高州,经云“低平渐渐出熊耳,万里平洋渐如砥”是也。为嵩岳,为汴,经云“大梁形势亦无山,到此寻龙何处是,若无河流与淮水,渺渺茫茫不见山”是也。此处脉乱于河,经云“河流冲决山断絶,又无石骨又无脉。君若到彼说星峯,一句不容三寸舌”是也。出兖为泰岳,经云“黄河在北大江南,两水夹行势不絶。行到鲁齐忽起峯,兖州东岳揷天雄。分枝擘脉锺灵气,圣贤多在鲁邦中”是也。一枝尽于沧棣,一枝尽于登莱。其

22、水源则济水出綘州垣曲县,至孟州温县入河。复出河之南,溢而为荥。又东北,至于青州入海。自宋元以来,河水穿淮,黄河故道淤,而东岳泰山今在河北矣。 又一枝自嶓冡西行湄州、汉水之间,出武闗,由裕过唐,抵信阳,行淮水之南,趋庐,行淮水之东,为扬,尽于通。 其水源,汉水出嶓冡,至汉阳县入江。淮水出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至淮安入海。此中干分而为二,故曰三条四列。 论北条干龙脉络 大河以北之龙,其脉起自昆仑。经云“昆仑山脚出阗颜阗音田,西戎国名,只只都是破军山。连绵走入瀚海北北海名,风俗强悍人粗顽。生儿五岁学骑射,骨鲠方刚是此间”是也。至白登山名,在大同府白登县。西一枝为壶口在隰州吉乡县、太岳在晋州霍邑。次一枝

23、南出为析城在泽州阳城县、而又西折为雷首在河中府河中县。又次一枝为太行在懐梦河内,北至幽州,九岭绵亘一十二州之界有八陉。又次一枝为恒山在定州曲阳县。又次一枝为燕山,尽于平滦碣石山在平州庐县。经云“若以干龙论大尽,太行碣石至海堧 ”是也。其水源则汾水,出管州管涔山,至綘州入于海。 以上中国诸山,皆始昆仑,分脉四列,以遍九州岛岛。北条出河北,入云中,过雁门、代郡,复回南而太原帝邱,循太行、恒山,派九河。东北渡辽海以入于海,为冀燕之分。中条出河南,自秦、陇、三辅入丰、沛、汾、晋,派伊、洛,东而淮泗,以入于海,为雍、豫、青、徐之分。南条出江南,自陜右分出西鄙,回巴蜀,踰荆衡,入黔中。东而匡阜,南极岭。复

24、东北,渡闽粤,跨三吴,自浙右以入于海。为梁、荆、扬之分。此三干之布于九州岛岛也。三干之龙,中干为最尊。次北干,又次南干。历代以来,如汉高祖之泗上,汉光武之白水村,宋太祖之夹马营,我太祖之锺离乡,我世宗肃皇帝之龙飞承天,皆在中干。而唐虞之君,俱为北产。南干至宋高宗南渡来,运气方兴,萃产朱子,为万世儒宗。而迩来人物,东南颇多,其最长者为金陵,我国朝根本重地,太祖高皇帝龙兴之畿也。中干之最长者尽东泰,翻身顾祖,东海外荡,河江前回。萃产孔圣,及贤贵凝聚。宋末河徙,截其来脉者三,会通河复加截之,其力遂微。而中干之旺气乃萃于四州鳯阳。我皇朝熙祖仁祖二陵在焉。按王文禄龙兴慈记云:“泗州有杨家墩,墩有窝。熙祖

25、尝卧其中,有二道士过,指卧处曰:若塟此,出天子。?其徒曰:何也,?曰:此地气暖。试以枯枝栽之,十日必生叶。?告煕祖起曰:汝闻吾言乎,?熙祖佯睡。乃以枯枝揷之去。熙祖候之十日,果生叶。熙祖拔去,另以枯枝揷之。二道士复来。其徒曰:“叶何不生,”是时熙祖在傍,睨之。道士指曰:此必人拔去矣。?熙祖知不能隐。道士谓之曰:汝有福,殁后当塟此,出天子。?熙祖语仁祖。后果得塟,塟后土自壅为坟。半载,陈太后孕太祖,皆言此墩有天子气。仁祖徙鳯阳,生太祖于盱眙县锺离灵乡,方圆长许,至今不生草木。仁祖崩,太祖奉神柩至中途九龙岗,风雨大作,索断,土自壅成坟。人言塟九龙头上。”按松江徐长谷大地图云:“熙祖陵龙脉发自中条,

26、王气攸萃。前潴水成湖作内明堂。淮河、黄河合襟作外明堂。淮上九峯揷天,为远案。黄河西遶。元末,东开会通河复遶之,而圣祖生矣。”仁祖陵即吴景鸾献宋室者。宋不能用,葢天留以待我皇朝之厚福无疆也,岂偶然哉,北干最长,为燕京,今京师也。朱子曰:“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大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入于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于海。前面黄河环遶。右畔是华山耸立,为虎。自华来至中为嵩山,是为前案。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淮南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南安大庾岭、桂阳骑田岭、九眞都庞岭、临贺萌治岭、治安越城岭是也。又为第三四重案。”正谓此也。吴兴唐子镇以燕京为枝

27、结,谓朱子所论冀都指作尧都,非也。彼葢未考舜分冀东为幽州,而幽燕古通称冀耳。徜如所指,则朱子又何复曰“尧都中原,风水极佳,左河东太行诸山相绕,海岛诸山亦皆相向”云云,此不待辨说而明矣。故邱文庄公循义补直以朱子所称为今京师,诚确见也。其以燕京为枝结者,不为妄谈乎,夫南干正结为南畿,及我大祖高皇帝孝陵在焉。中干正结为我熙祖泗州、仁祖鳯阳二陵。中结为我承天献宗皇帝显陵。北干正结为今日京师暨天寿山昌平州列圣陵寝。三干之尽,惟我朝独会其全。回视唐虞以来,或得正干之一,或得分干之一者,亦能衍数百年之基,则我皇朝三大干之全福力量,眞亿万斯年可预卜于兹也。草茅之士,躬逢其盛,寍不为圣朝之深庆哉。 重刊人子须知

28、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一之下 江右山人徐善继述 同着 此一册専论天下古今帝都及星垣所合形势。頋草茅之士何敢僭议及此,且非人子求风水者之事。但欲论地,必先识大干龙。而大干龙之所锺,必天下大都会大垣局,亦君子所当知者,爰辑其大概于左。 论 帝 都 夫地理之大,莫先于建都立国。稽古之先哲王,将营都邑,罔不度其可居之地以审其吉凶。如公刘将居豳也,其诗曰:“于胥斯原”。太王将居岐也,其诗曰:“聿来胥宇。”武王将居镐京,其诗曰:“宅是镐京。”成王将营洛邑,书曰:“召公既相宅。”卫文公将营楚丘,其诗曰:“升虚望楚。”见于经者如此,则宅都诚不可不重也。虽然,张子微有云:“帝王之兴也,以德而不以力;其守也,以道而不

29、以地。”尧舜圣人,其所建立,未必虑及于风水之说。但圣人之兴,自合造化,圣人所作,动为法则,风水固不拘,而密协于龟卜。即天造地设之自然者也。故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此理固先天地而有,即风水之攸始矣。予尝稽诸历代建都之地,得正龙之所钟而合天星之垣局者,则传代多,历年久;非其正龙而不合星垣者,则皆随建随灭,岂非地理之明征乎。谨将历代建都之所详録以备参考云尔。 历代帝都考 伏羲都陈今河南开封府陈州,在位一百一十五年。 神农都陈河南,徙曲阜今山东兖州府曲阜县,在位一百四十年。 黄帝都涿鹿今北直隶,传四世,共三百九十年。 尧都平阳今山西平阳府,在位七十二年。 舜都蒲坂今山西蒲州,在位六十一年。 禹都安

30、邑今山西安邑县,传十七世,共四百五十八年。 汤都亳今河南归德府,传二十八世,共六百四十四年。 周都镐闗中,东迁洛阳,传三十七世,共八百七十三年。 秦都咸阳今聗西西安府,传三世,共称帝一十五年。 西汉都闗中今陜西西安府,传十二世,共二百一十四年。 东汉都洛阳今河南府,传十二世,共一百九十六年。 三国汉都成都四川,二主,四十三年;魏都邺,五主,四十六年;吴都建康,四主,五十二年。 西晋都洛阳今河南府,传四世,共三十七年。 东晋都建康今应天府,传十一世,共一百四年。 南朝宋、齐、梁、陈皆都建康,宋八帝,五十九年;齐五主,二十三年;梁四主,五十六年;陈五主,三十三年。 隋都长安今陜西,传三世,共三十八

31、年。 唐都长安,传一十八世,共二百六十九年;昭宗徙洛阳,传二世,共十八年。 宋都汴今河南,传九世,共一百六十七年;高宗徙杭,传九世,共一百五十三年。 元都燕今京师顺天府,传九世,共八十八年。 明太祖高皇帝都金陵今南京应天府,成祖文皇帝徙燕今京师即元故都。 论帝都必合星垣 夫帝都者,天子之京几,万方之枢会。于以出政行令,莅中国,抚四夷,宰百官,统万民,天下至尊之地也。地理之大,莫先于此。必上合天星垣局,下锺正龙王气,然后可建立焉。葢在天为帝座星宫,在地为帝居都会,亦天象地形自然理耳。杨公云:“大抵山形虽在山,地有精光属星次。体魄在地光在天,识得星光眞精艺。”故为地学,奚直俯察地理已哉又须仰观天文

32、,始尽其奥。按天文志?浑象:中外官星凡二百四十六名,千二百八十一星。微星万一千五百二十,分布中外为垣者,曰紫薇、太薇、天市。垣之中皆有帝座,凡建都处,山川形势,须与此合。杨公云:“要识垣中有帝星,皇都坐定甚分明。”廖氏云“帝都必要合星垣,紫薇在中天。其次太微与天市,皆有帝座”位是也。今以三垣天星地形述后。外少微垣为士大夫权天帝文章之府。天苑、天园为天子养兽植菓之所。虽亦有垣,而无帝座正位,地形纵合,亦非统一寰宇,享有久远之都在。 按天文志,中天北极紫薇星垣,天皇之宸极,太乙之常居也。北极五星正临亥地,为天帝之最尊,所以南面而治者也。三光迭运,极星不移。孔子所谓“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是也。后有四辅四星居壬,勾陈六星居干,天纲八星居戌,华葢九星居北,阁道五星居癸,咸池五星居丑,八毂八星居艮,天将军四星居寅,内陛六星居甲,司命六贵人在震,三师三星在乙。又有天理四星居辰,五诸侯五星居巽,内厨二星居巳,四贵人四星临丙,帝座二星居午,大理二星居丁,天枪三星居未。天床三星居坤。天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