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40127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兰州一中2016-2017-2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

本试题卷共8页,21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75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有人据此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

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

“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

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

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在虚构意义上。

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9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

有学者提出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但我们的“兼容并包”应有选择性,“汇通中西”应坚持立足中国文学本位。

有责任的当代学人并非一味排斥西方文学观念,而是在披沙拣金、去粗取精的过程之后,借鉴吸收其中契合中国实际的文学观念。

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

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

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

《文心雕龙•宗经》说六经“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叙述特点,说的就是六经的审美价值。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之言曰:

“《志》有之: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说“孔子以前,有言有文,直言者谓之言,修辞者谓之文”,足见孔子之前中国文学已有建言修辞的良好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

陆机《文赋》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他将文学的根本目的归结到载道教化一途。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这一社会价值被历代作者和读者共同认可。

研究中国文学史,描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就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这个根本特征。

(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用“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等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就忽视了中国文学的“本”。

B.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根本点并没以发生过动摇: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

C.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排除在外,否则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D.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除了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要坚持自己的标准,不能用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来否定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

B.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受西方文学观念影响,更侧重于研究具有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

C.在学习、借鉴西方的文学观念时,只要坚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的原则,就能保持中国文学的自身特色和完整性。

D.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古代文学生长的学术传统,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根本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月派与创造社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没有立足中国文学本位,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B.近代以前,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包含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这和19世纪之前的欧洲的文学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有相似之处。

C.“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体现了中国文学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和自觉追求;“‘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

”体现了中国文学“言志载道”的价值追求。

D.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时代的一个明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杜牧的江南

余显斌

江南,是杜牧的。

没有杜牧,江南,该是何等寂寞?

就如淋沥的细雨中,没有油纸伞的古朴,从而缺乏一种古诗的典雅;就如长长的小巷里,没有一架紫藤萝,从而缺乏一种绿意荡漾的清新;就如断桥边,没有如烟的细柳,从而缺乏一种吴侬软语的娇媚。

江南,是幸运的,在长久的沉寂之后,迎来了青衣飘飘的杜牧。

江南女儿,也是幸运的,在长久的冷寂之后,又重现了青春的颜色。

那时的江南,一定是寂寞得很久了,寂寞得连西湖的水也泛不起一点涟漪。

那时的江南,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浪漫,江南采莲的曲子,已经凋谢在寒冷的池塘里;吴越争霸的战鼓,已半入江风半入云,渺茫难寻了。

至于西施浣衣的样子,已经在传说中流向岁月的天尽头,白云的深影里。

当然,包括当年的丝竹,当年的歌舞,当年的风流潇洒,都已经如周郎的微笑,隐入历史的硝烟中。

江南,太寂寞了,寂寞成一池浮萍,连红叶也舞不起一点声音。

就在这时,杜牧来了,在清明时节前后,嫩草如诗的日子里,一匹马,一身长衫,外带一支笔,踢踢跶跶走过丝雨江南,走过杏花如雪的江南,走过四百八十寺的江南,举一举杏花村的佳酿,饮醉了清明时节,饮醉了自己,也饮醉了唐诗。

醉后不知故乡远,错把江南做故乡。

从此,江南,收容了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灵秀,一片浪漫。

在江南行走,杜牧一定是风神潇洒志气昂扬的,因为,他终于寻到了自己心中美的极致,诗的栖息地。

在江南,杜牧一定是心情舒展眉宇青葱的,因为,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

二十四桥的夜晚,月光如昼,桂香如梦。

秋来的江南,依然山温水软,草木含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江南,就适宜于洒脱地生活,诗意地游走。

小杜,深得江南三味。

春风十里,柳丝飘飘,有哪一缕春风,美得过江南?

有哪一处女儿,轻浅一笑,婉约过江南?

有多少人啊,走过江南?

但匆匆的脚步,踏过满地红尘,谁能领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婉约?

谁能体会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繁华?

谁能领略“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的神妙?

只有杜牧,一身长衫,飘飘地走过江南山水,把自己的欢笑,自己的歌吟,留给江南,留给江南的天空和湖面,还有山水楼台。

同时,也把江南留给岁月。

在烟水渺茫的江岸,在细柳如眉的亭旁,总有风吹过,总是有诗人的脚步走过,这些,江南记得,竖行的方块文字也记得。

当诗人漫步江南时,多少丝管,多少弦竹,在夜月下悠扬;多少忧伤,让一个沉沦历史的书生,怆然泪下。

不是爱风流,似被红尘误。

诗人并不想隐居入江南山水,诗人并不想在二十四桥的箫音中沉醉。

“江南好烟月,门系钓鱼船”“霜叶红如二月花”,这些美妙,也不能让诗人沉醉。

所有的音乐,所有的云烟风月,并没有遮住诗人的眼睛。

诗人站在高山上,站在红楼上,日日凝目而视,翘首企盼,在等待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等待着万民欢乐的和谐盛世到来,“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诗人总是心有不甘,在晚唐的夕阳残照中,遥望着太宗所开创的盛世,万民同乐,百国来朝。

可是,诗人失望了,心冷了。

天边,夕阳西下,一片暗影茫然。

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

所有的肮脏,所有的红尘,与江南山水,与江南儿女相比,是如此不堪,如此肮脏。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诗人轻轻叹息一声,定格在江南的烟雨中,静静地观看着,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美丽;看“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轻歌曼舞;看江南儿女在月夜里一把凉扇,笑扑流萤的娇憨情态;看扬州烟水,秦淮月光。

江南,安慰着诗人。

诗人,沉醉于江南。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2年第2期,有改动)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2段,运用排比、对比的手法,指出没有杜牧,江南风景就少了特有的情趣韵味,从而强调了杜牧对于江南的意义。

B.文章第12段用了多个问句,赞美只有杜牧才能写出这样美丽的描绘江南的诗句。

C.“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指的是杜牧虽有报国之心,但因为盼不到国家重振声威,他只能沉醉于江南美景,以此来慰藉痛苦失望的灵魂。

D.文章多用排比句和整句,语言风格典雅婉约,与江南美景和杜牧诗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5.全文多处引用、化用杜牧的诗句,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6分)

6.作者为什么说“江南,是杜牧的”?

请结合自己读文的感受加以分析。

(4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赵忠贤:

探寻超导世界“新高度”

1月9日,75岁的赵忠贤登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他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里的首位“40后”。

 

生于辽宁新民的赵忠贤,身材魁梧,声音洪亮,性格里透着东北人的直爽和幽默。

“我就是个普通人,只要大家说‘这个老头还不错’,我就挺高兴。

”接受采访时,他饶有兴趣地讲起40余年持续研究超导的往事。

1911年人类发现超导,而这一年中国还在辛亥革命。

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国低温物理与低温技术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洪朝先生回国才带着国内的年轻学者,首先实现了氢和氦的液化。

我国当时在科研基础和知识储备上的薄弱可见一斑。

然而幸运的是,赵忠贤在中科大得到了包括钱三强在内大师们的悉心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