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9955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生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生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复习资料.docx

《生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复习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复习资料.docx

生理复习资料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阈电位:

是指能诱发动作电位而发生去极化的临界膜电位。

.兴奋性一切活的组织或细胞具有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相应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稳态的狭义概念:

将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和生理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生理学现象称为稳态。

稳态的广义概念:

健康机体保持相对稳定和协调的状态。

反馈:

由效应器发出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活动的作用称为反馈。

Na+—K+泵

细胞内液K+浓度高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Na+浓度高于细胞内液(基础)

当细胞内液中Na+浓度升高或细胞外液中K+浓度升高,启动Na+—K+泵(条件)

Na+—K+泵实质是细胞膜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激活后构象发生改变(过程)

Na+—K+泵激活后消耗一分子的ATP,从而将细胞内的3个Na+转到细胞外,同时将细胞外2个K+转到细胞外(结果)

泵出Na+和泵入K+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称为“偶联”

碱储:

生理学中常把血浆中碳酸氢钠的含量称为血液的碱储

阈刺激:

在一定时间内能引起细胞产生兴奋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强度,这个刺激叫阈刺激

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大的能力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及生理意义?

概念:

细胞在安静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保持外正内负的状态。

静息电位的表现:

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的大小:

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为-70~-90mV

形成机制:

(1)基础—静息时内外两侧离子分布不一

(2)关键—膜对钾离子通透性较强

(3)结果—钾离子外流

5静息电位的生理意义:

静息电位是细胞具有兴奋性的基础

动作电位(actingpotentialAP)

1概念:

静息细胞在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膜内外两侧所发生的一系列电位变化。

3动作电位的生理意义:

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5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阈电位的形成刺激Na+通道部分开放Na+少量内流

(2)去极化和反极化Na+内流达阈电位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超射电位(Na+电化学平衡)

(3)复极化Na+电化学平衡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外流静息电位水平(K+电化学平衡)

(4)Na+-K+泵3个Na+出细胞2个K+入细胞,两者相对流动形成后电位

动作电位的特点

“全”或“无”

传播呈双向性,在有髓神经纤维上跳跃式传导

2、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的特点?

主动转运的特点:

1浓度梯度(逆电位梯度)运输②需要能量(由ATP直接供能)

③都有载体蛋白,依赖于膜运输蛋白④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

⏹易化扩散的特点:

(1)细胞不耗能

(2)顺着浓度梯度移动(3)有膜蛋白参与

2、细胞兴奋性变化规律?

1绝对不应期:

对任何刺激都不反应

2相对不应期:

对较强刺激(大于阈刺激)才反应

3超常期:

细胞兴奋性升高,对阈下刺激也有反应

4低常期:

细胞兴奋性降到正常以下,此期后细胞兴奋性逐渐恢复

特点意义:

细胞兴奋不是连续的根据兴奋变化可计算出单位时间内细胞兴奋次数

第三章血液

名词解释:

溶血:

RBC在低渗溶液中吸水膨大破裂的现象。

“最小抵抗”与“最大抵抗”

血液凝固:

血液由溶胶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简称血凝。

等渗溶液:

与细胞和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1、抗凝和促凝的方法有哪些。

并说明原因。

抗凝(延缓凝血)促凝(加速凝血)

去钙补钙

血液与光滑面接触血液与粗糙面接触

低温提高创面温度

肝素、抗凝血酶Ⅲ等使用维生素K

2、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第二步凝血酶原凝血酶

第三步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3、红细胞生成的条件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其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睾酮--肾脏产生促RBC生成素(EPO)促进红骨髓分化成熟红细胞释放循环缓解缺氧

刺激肾脏睾酮刺激

4、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

营养功能;运输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参与机体体液调节;防御和保护功能

5、.血浆蛋白有哪些生理功能?

第四章循环

名词解释:

心率: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心动周期: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的机械活动称为心动周期。

每分输出量:

每分钟一侧心室收缩时射出的血量。

与机体的代谢水平相适应,并随性别、年龄和各种生理情况不同而有差异。

射血分数:

指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量百分比。

射血分数的意义在于代表心肌射血能力的强弱。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的心舒末期容量—心缩末期容量(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血量)

自律性:

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自发的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点

窦性节律:

窦房结节律性跳动

1.心动周期的分期特点及意义。

心动周期分期:

机械过程:

心房收缩,心房舒张心室收缩,心室舒张

时间分期:

心房收缩期,心房舒张期,心室收缩期,心室舒张期,全心舒张期

心动周期特点及意义:

房室依次收缩:

保证心内血流方向;进一步充盈心室,有利于射血。

全心舒张期长:

有利于心肌休息和营养供应;有利于血液回心及射血。

影响输出量的因素

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A每搏输出量的调节

前负荷:

舒张末期心肌被拉长的程度

心肌的收缩能力:

射血分数改变

后负荷:

外周动脉压

B心率:

每分心输出量在一定范围内随心率增加而增多。

4.心肌兴奋性变化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1)绝对不应期:

去极化到复极化达-55mV

(2)有效不应期:

去极化到复极化达-60mV

(3)相对不应期:

从复极化达-60mV到复极化达-80mV

(4)超常期:

从复极化达-80mV到复极化达-90mV

3.心肌传导性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传导性:

动作电位在心肌细胞膜上的传播

(1)兴奋可在心肌细胞间传导

a润盘b整体活动(功能合包体)c有利于心脏泵血

(2)兴奋在心脏不同部位传导速度不同:

快—慢—快

a快:

窦房结将兴奋传导到心房肌细胞几乎是同时的

b慢:

窦房结兴奋传向心室时在房室结有延缓叫房室延搁

c快:

过了房室结后兴奋几乎同时到达心房肌细胞

(3)意义

a“快”保证心房肌或心室肌分别同时收缩,有利于泵血完全

b“慢”保证心房和心室依次收缩,有利于心室充盈

5.心肌收缩性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收缩性:

普通心肌细胞受到阈上刺激产生收缩的能力

(1)具有“全和无”特性

(2)不会产生强直收缩,有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3)兴奋-收缩耦联更依赖于细胞外液的Ca2+内流

6.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血压的形成

(1)血管内血液充盈是血压形成的基础

(2)心脏泵血是形成血压的动力

(3)外周阻力是血压形成的重要因素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

2.心率:

心率加快,舒张压升高。

3.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大小决定舒张压的高低。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

弹性大对血压的缓冲能力大,使收缩压不致太高和舒张压不致太低。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比例高血压高,比例低,血压低。

组织液的生成条件:

毛细血管通透性(血细胞和血浆蛋白除外)

2生成动力: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渗压)-(血浆胶渗压+组织液静水压)

7.组织液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毛细血管压:

正相关

(2)血浆胶体渗透压:

负相关

(3)毛细血管通透性:

正相关

(4)淋巴回流受阻:

正相关

8、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基本过程及生理意义?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意义:

血压忽然或者大幅度变化时起稳定血压的作用

10.AD、NE、ADH、血管紧张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一)肾上腺素(AD)和去甲肾上腺素(NE)

1.来源:

肾上腺髓质

2.作用:

(1)AD+心肌β-受体→心肌“四性”↑→强心药

(2)NE+血管α-受体→平滑肌收缩→外周阻力↑→血压↑→升压药

3.引起其释放的因素:

应急

16.兴奋-收缩耦联。

答:

(1)肌膜电兴奋的传导:

指肌膜产生AP后,AP由横管系统迅速传向肌细胞深处,到达三联管和肌节附近。

(2)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

(3)肌闪网中Ca2+的释放:

指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顺浓度梯度进入肌闪,触发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

第五章呼吸

名词解释

氧容量:

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氧气的最大量

氧含量:

在一定氧分压下,Hb实际结合O2量。

氧饱和度(SaO2):

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

呼吸: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潮气量:

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肺活量:

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补呼气量之和。

肺活量反映的最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肺牵张反射:

由于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也叫黑—伯反射。

功能余气量:

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量,是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胸膜腔内压:

肺脏和胸廓之间腔体(胸膜腔)的内压。

脏层(紧贴于肺脏表面)

氧离曲线:

氧分压与血红蛋白结合氧含量的函数曲线称为氧离曲线。

呼吸的过程:

1.外呼吸:

又称肺呼吸,包括肺通气(肺泡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2.内呼吸:

又称组织呼吸,指组织细胞通过组织液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3.气体运输:

通过血液循环将氧从肺运到组织,同时将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运到肺。

(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脂蛋白混合物(二棕榈酰卵磷脂)

a作用: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b生理意义:

降低表面张力防止肺萎缩

维持肺泡容量相对稳定

防止肺水肿

降低肺脏吸气阻力,有利于吸气

)胸内负压形成原理

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胸内压=-肺回缩力

(4)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①牵张肺,使肺处于扩张状态;

②扩张心脏和腔静脉血管,利于血液和淋巴液回流;

③扩张食道,有利于呕吐和反刍动物反刍。

.肺牵张反射的过程及生理意义

肺扩张反射:

肺扩张牵拉呼吸道,使感受器兴奋,通过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抑制吸气,转入呼气,使呼吸频率增加。

(2)肺缩小反射:

是肺缩小到一定程度时引起吸气的反射,正常情况下无用,但对阻止呼气过深和肺不张等可能起一定作用。

(3)作用:

加快吸气和呼气交替,加快呼吸频率

(3)氧离曲线的影响因素:

a二氧化碳分压和pH:

波尔效应

当pH↑或PCO2↓,氧饱和度↑,Hb对O2亲和力↑,曲线左移,有于氧气结合

当pH↓或PCO2↑,氧饱和度↓,Hb对O2亲和力↓,曲线右移,有利于氧气释放

生理意义:

促进肺泡中静脉血摄氧,反之,促进在组织中动脉血液放氧。

bHb的自身特性:

Hb的性质和CO。

c温度影响:

温度↑,解离氧气,温度↓,不利于氧解离。

生理意义:

促进代谢旺盛的组织血管放氧,肺脏中静脉血摄氧。

d特殊的有机磷化合物: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是RBC无氧酵解产物,与脱氧Hb结合,降低Hb对氧的亲和力,有利于放氧。

生理意义:

促进放氧。

降低肺脏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

3.胸内压的形成及生理作用。

4.肺牵张反射的过程及生理意义。

5.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6.比较血液中O2、CO2、H+的变化对呼吸运动调节的异同。

☐PO2,H+,PCO2调节呼吸的特点

1CO2是重要的体液调节因子

2一般情况下CO2分压变化主要通过中枢神经调节呼吸,但有滞后性

3CO2分压忽然改变对外周影响更为重要

4H+以外周途径为主调节呼吸

5缺氧时外周兴奋呼吸而中枢受到抑制,对呼吸的影响视缺氧情况而定

6这三种因素对呼吸的影响是协同的

第五章温度

体温:

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等热范围:

使代谢强度和产热量保持生理最低水平而体温仍能维持恒定的环境温度。

临界温度:

等热范围的低限温度称临界温度

等热范围的意义:

等热范围内动物感觉舒适,生命力较强,无需额外消耗热量来抗衡温度变化,生产力和饲料转化率都很高,在经济上最为有利。

温度过低,机体将提高代谢强度,增加产热量才能维持体温,因而饲料消耗增加;反之,温度过高则会降低动物的生产性能。

3.临界温度:

等热范围的低限温度称临界温度。

畜禽体温相对恒定的原理?

第六章消化

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以被动物直接利用的小分子物质过程。

吸收:

消化分解后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嗳气:

瘤胃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气体经由食道,口腔向外排出的过程。

食管沟:

由食管沟唇状肌卷缩形成的几乎封闭的管道。

胆酸盐:

进入小肠的胆汁酸(盐)经小肠吸收返回肝脏,被肝脏细胞再次分泌,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反刍:

未充分咀嚼的食物在瘤胃经过浸泡软化后,通过逆呕重新回到口腔,经过在咀嚼,再次混入唾液并吞咽进入瘤胃的这一过程过程:

逆呕,再咀嚼,再混合唾液,再吞咽

尿素再循环:

食管沟反射:

小肠的运动形式

1消化间期:

移动性的收缩群

2消化期:

(1)紧张性收缩

(2)分节运动(3)蠕动

(五)小肠运动的调节

1自身调节2神经调节3体液调节

饲料在瘤胃内可发生哪些消化过程?

答:

在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下,饲料在瘤胃内发生一系列复杂的消化过程。

(1)糖类的分解和利用。

饲料中的纤维素主要靠瘤胃微生物的纤维素分解酶作用,通过分解,产生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和少量较高级的脂肪酸。

(2)蛋白质的分解和合成。

进入瘤胃的饲料蛋白质,被微生物蛋白酶分解为肽、氨基酸。

氨基酸在脱氨基酶作用下,脱氨生成氨、二氧化碳和有机酸。

瘤胃微生物利用氨基酸和非蛋白氮,构成微生物蛋白质供机体利用。

(3)维生素合成。

瘤胃微生物能合成某些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K。

(4)前胃的吸收。

前胃消化和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如葡萄糖、有机酸、氨、无机盐及大量水分,通过前胃壁吸收入血供畜体利用,并借以维持瘤胃内容物成分的相对稳定。

4.三大营养物质的化学性消化

1.胃肠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6.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9.微生物为什么能在瘤胃内生存?

答:

瘤胃内具有微生物生存并繁殖的良好条件:

(1)食物和水分相对稳定地进入瘤胃,供给微生物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

(2)节律性的瘤胃运动将内容物搅和,并后送。

(3)瘤胃内容物的渗透压接近于血液渗透压。

(4)瘤胃内温度高达39~41度。

(5)PH值变动于5,5~7.5

(6)内容物高度缺氧。

4.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

(1)滤过膜的通透性。

滤过膜通透性的改变可明显影响生成原尿的量和成分。

(2)滤过压。

构成有效滤过压的三种(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囊内压)力量中,任一力量的改变都将影响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3.消化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10.胃液中的盐酸有什么生理作用?

答:

(1)提供激活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

(2)使蛋白质变性,便于受胃蛋白酶消化;

(3)有一定杀菌作用;

(4)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

11.简述胆汁的消化作用。

答:

(1)胆酸盐是胰脂肪酶的辅酶,能增强脂肪酶的活性;

(2)胆酸盐有利于脂肪酶的消化作用;

(3)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4)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5)中和进入肠中的酸性食糜,维持肠内适宜PH;

(6)刺激小肠的运动。

12.简述唾液分泌的调节。

答:

唾液分泌受神经反射性调节。

摄食时唾液分泌是通过条件反射及非条件反射引起。

食物对口腔的机械、化学、温度等刺激引起口腔粘膜及舌部的感受器兴奋所发生的反射性分泌;采食时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采食的环境等各种信号,可建立条件反射而引起唾液分泌。

第九章神经

一、名词解释

突触延搁:

兴奋通过突触时,经历时间较长。

突触:

两个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动力定型:

动物经过训练形成的一整套有规律的条件反射活动,即“习惯”。

神经活动类型(神经型):

神经系统调节活动的个体特点,即神经型

条件反射:

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在生活中形成的反射

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

冲动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

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的规律性应答。

1.神经纤维的功能及特点

2传导机理

(1)无髓(鞘

(2)有髓(鞘)纤维

3传导特征

(1)生理完整性

(2)绝缘性(3)双向传导(4)不衰减性(5)相对不疲劳性

4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影响因素

(1)纤维的直径2)髓鞘(3)温度

5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1)顺向轴浆运输

(2)逆向轴浆运输

2.突触传递的机理及特点。

化学性突触传递特征

(1)单向传递:

从突触前到突触后神经元

(2)突触延搁:

信息传递时出现时间延缓

(3)总和作用:

时间总和与空间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对内环境变化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6)后发放

机理:

3.中枢内神经元间的联系方式及作用。

1.辐散式:

扩大突触前神经元的影响范围

2.聚合式:

实现中枢信息的集中;

3.链锁式:

在空间上加强或扩大作用范围;

4.环式:

引起反馈效应,产生后放或使兴奋及时终止;

5.单线式:

准确传达信息。

4.条件反射的建立及其意义

(1)完善的皮层功能

(2)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

(3)条件刺激的强化(4)生理和环境条件保证。

.生物学意义:

使机体具有预见性,更好适应环境。

5.动力定型、神经型的生产实践意义。

动力定型

2.特点:

只要刺激一出现“习惯”则自动有序发生。

3.生理意义:

降低皮层负担,提高抗病力和生产性能。

4.实践意义:

尽可能建立和维持“习惯”。

)神经活动类型(神经型)

.分型:

(1)兴奋型:

兴奋活动能力显著强于抑制活动

(2)活泼型:

兴奋和抑制发展均衡,易相互转化(最好)

(3)安静型:

兴奋和抑制发展较均衡,但相互转化缓慢

(4)抑制型:

抑制活动显著大于兴奋活动(最差)

3.实践意义:

幼畜定向培育

第八章泌尿

名词解释

排泄:

动物有机体将代谢产物和其他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体内排出的过程

尿的浓缩:

浓缩在肾脏的髓质进行髓质部有高渗区(NaCl,尿素)抗利尿激素促进尿的浓缩

滤过分数: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1.何谓渗透性利尿、球管平衡?

其意义各是什么。

2.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

尿来源于血浆。

尿的生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三个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子和小分子溶质,从肾小球毛细血管中转移到肾小囊的过程。

重吸收

(1)概念: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到血液的过程。

(2)方式:

被动转运主动转运

(3)途径:

跨细胞途径旁细胞途径

分泌排泄

H+的分泌

a近端小管细胞通过Na+-H+交换分泌H+

b闰细胞通过质子泵分泌H+(H+泵或H+-K+泵)

作用:

排酸保碱,机体pH值↑

NH3的分泌:

a扩散入肾小管,与H+形成NH4+后结合成可溶性铵盐,排出体外;

b也可在细胞内与H+形成NH4+通过Na+-NH4+转入小管

作用:

促进酸排泄,机体pH值↑

K+的分泌

Na+进入细胞后启动Na+-K+泵,将组织液中的K+泵入细胞内,细胞内K+增多,通过顶端膜K+通道入肾小管促进K+分泌。

特点:

K+—Na+交换与Na+—H+交换有竞争抑制效应

作用:

排碱保酸,体内pH↓。

3.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

A滤过膜通透性和有效滤过面积B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C囊内压D血浆胶体渗透压E肾脏血浆流量

4.ADH和醛固酮的作用及引起其释放的因素。

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hormone,ADH)

来源:

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

作用:

①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髓质组织间液的溶质浓度

机制:

ADH与受体结合→激活AC→cAMP量↑→激活蛋白激酶→水通道开放→水的通透性增加。

醛固酮(aldosterone)

来源:

肾上腺皮质

作用:

促进远曲小管,集合管主细胞排K+、保Na+、保水

机制:

醛固酮进入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与胞浆受体结合→激素-受体复合物→通过核膜→与DNA结合位点作用→调节mRNA转录→合成醛固酮诱导蛋白→保钠排钾保水。

5.排尿反射基本过程。

尿量充盈→牵张感受器兴奋→盆神经→脊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脑干和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位中枢→盆神经→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驰→尿液进入后尿道。

 尿液刺激尿道感受器→阴部神经→脊髓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其活动,使外括约肌开放,于是尿液被强大的膀胱内压(150cmH2O)驱出。

这是一种正反馈

6.肾脏对机体PH的影响(同分泌中几种离子分秘)

第九章内分泌

内分泌:

由内分泌系统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激素),通过循环传递给相应的靶细胞,调节其生理功能的过程。

下丘脑调节肽:

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肽类激素,主要作用是调节腺垂体的活动,因此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下丘脑垂体反射轴:

1、激素作用机理

(1)含氮激素——第二信使学说

①激素是第一信使,与膜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系统

②AC催化ATP为cAMP

③cAMP激活蛋白激酶A和磷酸化酶,催化细胞内磷酸化反应,引起靶细胞特定生理效应。

第二信使:

cAMP、cG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DG)及Ca2+等。

2、下丘脑垂体分泌激素及作用

血管升压素(VP)或抗利尿激素(ADH)

(1)作用:

抗利尿(小剂量)和升血压(大剂量)

(2)分泌:

受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影响

a晶体渗透压细胞失水ADH释放保水

b晶体渗透压摄水中枢兴奋渴感大量饮水

c血量过少→心肺感受器(-)→迷走神经(-)→下丘脑(+)→ADH增多→尿少

催产素(OXT)

(1)作用:

缩宫,促进排乳靶腺:

子宫和家禽:

产蛋

催产素生产:

促受精卵形成,分娩,排胎衣,子宫复位,止血乳腺:

促进排乳

(2)分泌:

a分娩-胎儿头刺激子宫感受器-下丘脑-分泌OXT-血液-子宫-分娩增强

b吮吸-刺激乳头感受器-下丘脑-分泌OXT-血液-乳腺-收缩排乳

甲状腺,肾上腺分泌的主要激素及作用:

肾上腺分泌的激素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

1糖皮质激素(束状带和网状带分泌)

(1)调节糖,脂肪,蛋白质代谢

(2)对一些组织器官有作用

(3)参与应激反应(4)抗炎抗免疫

2盐皮质激素(球状带分泌)

参与水盐代谢:

在肾远曲小管保钠排钾保水,促进大肠吸收钠,降低汗腺和唾液腺分泌钠

3性激素(网状带分泌)分泌量很少,无明显作用,过量分泌可引起机体异常改变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

分泌肾上腺素(85%)和去甲肾上腺素(15%)

1作用

(1)增加心率,升高血压

(2)增强代谢,促进糖元和脂类分解

(3)增强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

(4)抑制消化

(5)增强呼吸

(6)参与应急反应:

机体受刺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增强,使机体对刺激耐受力增强的现象

2分泌调节交感神经调节,ACTH调节,自身调节

甲状腺的内分泌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1.代谢:

产热、调节血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利尿促进钙、磷、钾随尿排出

2.促进生长发育

3.维持CNS发育和功能正常

4.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

5.其他:

促进生殖,泌乳,增强消化,变态作用(两栖类)

(四)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1.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作用

2.甲状腺激素的反馈作用

3.甲状腺的自身调节

1、胰岛分泌的主要激素及作用:

2、下丘脑-垂体-外周靶腺轴活动调节:

十一章生殖泌乳

排乳

1.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