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种植五谷杂粮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99170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3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生态种植五谷杂粮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绿色生态种植五谷杂粮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绿色生态种植五谷杂粮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绿色生态种植五谷杂粮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绿色生态种植五谷杂粮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绿色生态种植五谷杂粮等.docx

《绿色生态种植五谷杂粮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生态种植五谷杂粮等.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绿色生态种植五谷杂粮等.docx

绿色生态种植五谷杂粮等

开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绿色生态种植五谷杂粮

第一章几个概念

一、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一是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环保食品,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

二是可以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

三是有利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加外汇收入。

四是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二、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一种农业生产体系,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农业的特点:

一是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三是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四是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三、绿色农业,绿色农业是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一种新型农业,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绿色农业是广义的“大农业”,其包括:

绿色动植物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菌类农业、设施农业、园艺农业、观光农业、环保农业、信息农业等。

在具体应用上我们一般将“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称为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不是传统农业的回归,也不是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各种类型农业的否定,而是避免各类农业种种弊端,取长补短,内涵丰富的一种新型农业。

综上所述,生态农业针对的是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针对的是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农业针对的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无公害农产品:

是指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态环境质量,生产过程必须符合规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规范,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控制在安全质量允许范围内,安全质量指标符合《无公害农产品(食品)标准》的农、牧、渔产品(食用类,不包括深加工的食品)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产品。

绿色食品:

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

有机食品:

是国际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比较统一的提法。

有机食品通常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

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加工,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化学防腐剂等合成物质,也不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因此,有机食品是一类真正来自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和安全环保的生态食品。

为了生产出绿色食品原料,本方案的设计在农药使用上遵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执行;田间肥料的施用安排无激素、无添加剂的天然有机肥,大量施用自制的田间沤肥(便于控制污染)。

 

第二章作物栽培技术规程

第一节小麦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漯河市小麦标准化栽培技术,包括种子及种子处理、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贮藏。

本规程适用于漯河小麦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

禾谷类

GB/T823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种子及处理

3.1品种选择

选用漯麦163、郑麦7698、新麦26、百农207等,选用种子质量符合GB4404.1的规定。

3.2种子精选

播前要精选种子,去除病粒、霉粒、烂粒等。

种子质量应达到以下标准:

纯度≥99.0%,净度≥99.0%,发芽率≥95%,水分≤13%。

3.3种子处理

预防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等病害区,用40%辛硫磷100ml、2%立克锈150g,对水5kg,拌种100kg,闷种4~8h,晾干后备播。

全蚀病病区药剂拌种,在以上配方中另加12.5%全蚀净200ml/亩,其他药剂和方法不变。

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用40%辛硫磷乳油进行药剂拌种。

在因收获期间遇雨等原因造成种子质量较差的年份,不提倡用含三唑类的杀菌剂包衣或拌种。

4选茬与耕整地

4.1选茬

在合理轮作的基础上,提倡规模化种植,提高机械作业效率。

4.2整地质量

小麦是须根系作物,生育期长,又是越冬作物,要求土壤肥沃,耕层深厚,地势平坦,排灌良好,肥力较高的壤土或沙壤土田块,适度深耕,不漏耕,耕碎耙细,达到田面平整,耕层深浅一致。

播种前要做畦、开沟,满足灌、排水的需要。

使土壤环境达到以上要求。

秸秆还田的土壤,秸秆最大长度不大于5cm,旋耕土地,耕深在12~15cm,深耕土地,耕深在25~30cm,耕后应镇压,表土细碎,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

5底肥

根据地力基础和肥源情况,注意平衡配方施肥、氮肥后移。

“三肥”配套即有机肥、化肥、微肥配合。

每亩产500kg以上的地块,播种前要施优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3000~4000kg,一般亩施纯氮12~14kg、五氧化二磷7~8kg、氧化钾7~8kg,硫酸锌1kg,硼肥0.5kg。

拔节期需施纯氮4~5kg。

施用的化肥质量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基肥应在耕地前撒施或用旋耕播种机机施,磷钾肥宜做底肥一次性施入,氮肥60~70%作底肥,30~40%在拔节期追施。

6播种

6.1播种期

弱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20日以后,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5~20日,若播期推迟应适当加大播量,播期每推迟2天,亩播量增加0.5公斤。

6.2播量

根据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等确定,一般亩播量8~12公斤左右,保证基本苗16万/亩左右。

6.3播种方式

机械条播,行距20~23cm,播种深度3~4cm。

6.4播种后镇压

播种后根据墒情适当镇压。

晴天、中午播种,墒情稍差的,要马上镇压;早晨、傍晚或阴天播种,墒情好的,可待表层土壤适当散墒泛白后镇压。

7田间管理技术

7.1查苗补种

出苗后要普查苗情。

麦垄内10~15cm缺苗应及时补种。

如在分蘖期出现缺苗断垄,就地疏苗移栽补齐。

补种或补栽后实施肥水偏管,保证成活。

7.2冬季中耕及化学除草

11月上中旬可人工中耕除草,松土保墒,消灭杂草,减少养分消耗。

11月下旬,日平均温度在10℃左右进行化学除草,越冬前防治效果不好的待早春气温回升后,小麦拔节前补防,防治方法见附录A。

7.3控制旺苗

对旺长的麦田在封冻之前选择晴天下午镇压,可抑制主茎和大分蘖徒长,或每亩用壮丰安35mL,兑水40kg叶面喷施,化控蹲苗。

7.4拔节期追肥

小麦基部第一节定长时(2月底3月初)追拔节肥,亩追施尿素8~15公斤。

7.5春季防治病虫草害

绿色无公害小麦生产病虫害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降低田间污染程度。

7.5.1科学防除杂草

采取机条播、深耕、使用腐熟的有机肥,精选麦种,结合中耕进行人工除草。

也可结合草相、草情进行化学除草。

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使用巨星、好事达、麦喜、霸草灵、曝磺隆等任选1种茎叶喷雾。

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用骠马、骠灵、世玛、异丙隆等任选1种茎叶喷雾。

以阔叶、禾本科混生的杂草可用普草克、伴地加骠马、骠马加噻磺隆等任选1种茎叶喷雾。

以上均为高效低毒农药,防止农药污染。

除草时间应掌握宜早不宜迟。

7.5.2科学防治小麦病虫害

小麦无公害栽培病虫害防治要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做好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开展。

漯河麦田的主要病虫害有麦蚜、红蜘蛛、纹枯病、白粉病、叶枯病,按照无公害栽培的要求,田间禁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尽量使用生物农药及一些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虫害每亩用12.5%的吡虫磷10g,病害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50~70/亩加水喷雾,后期也可用1%~1.5%的尿素加400g磷酸二氢钾混合现配现用,视病虫害发生情况防治,隔7d防治1次。

对病虫害的防治宜早不宜迟。

收获前30d禁止用药。

防治适期及方法见附录A。

7.6生育期灌水

因抢墒播种土壤缺墒或土壤过煊,不能保证安全越冬的,要适当灌冬水,灌水后及时锄划,松土保墒。

小麦生育后期如遇干旱,在小麦孕穗期或籽粒灌浆初期选择无风天气进行小水浇灌

7.7做好“一喷三防”工作

从孕穗期开始,把病虫害防治与预防早衰和后期干热风结合进行“一喷三防”。

首次“一喷三防”在抽穗后开花前进行,第二次在开花后10天左右,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g、磷酸二氢钾100~150g,兑水30kg,喷雾。

8适时收获,预防穗发芽

人工收获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联合收割机收获的适宜期为蜡熟期至完全初熟期。

若收获期有降雨过程,应适时抢收,天晴时及时晾晒,防止穗发芽和籽粒霉变。

9贮藏

干燥、趁热密封贮藏或“三低(低温、低氧、低氧化铝剂量)”综合技术贮藏。

入仓小麦籽粒含水量不大于12.5%。

本规程适用于在漯河栽培的小麦品种。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推荐使用药剂

防治对象

防治适期

防治指标

农药名称

亩推荐使用量

主要事项

地下害虫(蝼蛄、蛴螬和金针虫)

播种前撒毒土和药剂拌种

每土方0.15头、1.5头和1.5头以上

辛硫磷

撒施3%辛硫磷颗粒剂3Kg;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1%加种子量5%的水拌种。

底施、垡头各50%;播种均匀

纹枯病

播种期包衣拌种或苗期药剂防治

病株率15%

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烯唑醇

2%戊唑醇10g、3%苯醚甲环唑种衣剂40~60g拌种包衣10Kg种子。

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g,兑水50Kg均匀喷雾。

拌种均匀。

对根茎基部喷药

泽漆、猪殃殃

小麦3叶~5叶期

杂草3~5叶时

氯氟吡氧乙酸

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35mL,兑水40Kg对杂草喷雾

日平均气温10℃以上

米米蒿、麦家公

小麦3叶~5叶期

杂草3~5叶时

苯磺隆

10%苯磺隆粉剂15g,兑水40Kg对杂草喷雾

日平均气温10℃以上

苗蚜

返青拔节期

百株蚜量500头

吡虫啉、蚜螨清、蚜虱净

10%吡虫啉粉剂15g、25%蚜螨清乳油50mL、10%的蚜虱净60~70克、兑水50Kg喷雾

喷雾植株

麦蜘蛛

返青期

市尺行长200头

甲氨基阿维菌素、阿维菌素、哒螨灵、马拉硫磷

1%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20g兑水30Kg喷雾,0.9%阿维菌素乳油稀释3000倍、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2000倍液喷雾。

喷雾植株

白粉病

孕穗至抽穗期

病株率15%

三唑酮、烯唑醇

20%三唑酮乳油100mL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g,兑水50Kg喷雾

茎叶喷雾

锈病

消灭发病中心

大田病叶率达到0.5~1.0%,发现—点,防治全田

三唑酮、戊唑醇、粉锈宁、禾果利、速保利

20%三唑酮乳油100mL、43%戊唑醇悬浮剂15g、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100g,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g,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2~32g,兑水50Kg喷雾。

重发地块一周后补喷一次

赤霉病

齐穗至扬花初期

病穗率1%

多菌灵+三唑酮、氰烯菌酯

多菌灵40克+三唑酮10克有效成分、25%氰烯菌酯150g,兑水15Kg喷雾

感病品种一周后补喷一次

穗蚜

生长期、穗期

百穗蚜量500头

吡虫啉、啶虫脒

10%吡虫啉或3%啶虫脒粉剂15g兑水50Kg喷雾

喷植株或穗部

 

第二节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有机水稻生产栽培的产地环境条件、品种选择、种子处理、育苗、插秧、本田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收获、储藏及建立生产记录档案等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漯河有机水稻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9137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9630.1有机产品第1部分生产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农家肥

指农民就地取材、就地使用、不含集约化生产、无污染的由生物物质、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生物废物等积制腐熟而成的一类肥料。

3.2生物有机肥

指以动植物残体(如禽畜粪便、蚯蚓粪、骨粉、鱼粉、烟筋烟粉等)与麸类(如花生麸、菜籽麸等)混合并经农用微生物高温发酵且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3.3速效生物有机肥

指以制糖、酿酒等工业副产品(如糖蜜、酒渣等)与麸类(如花生麸、菜籽麸等)充分混合并经农用微生物高温发酵且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4一般要求

4.1生产基地选择

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并且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良,周边植被覆盖率高。

生产地块集中连片并位于灌溉水源的上游,排灌畅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且环境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a)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中的二级以上标准;

b)农田灌溉用水水质符合GB5084的规定;

c)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中的二级标准和GB9137的规定。

4.2转换期

有机水稻生产田块需要经过转换期。

转换期一般不少于24个月,新开垦的、撂荒36个月以上的或有充分证据证明36个月以上未使用GB/19630.1规定禁用物质的田块,也应经过至少12个月的转换期。

转换期内应按GB/19630.1进行管理。

4.3缓冲带设置

对有机水稻生产区域受到邻近常规生产区域污染的风险进行分析。

在存在风险的情况下,应在有机和常规生产区域之间设置有效的缓冲带或物理屏障,以防止有机生产地块受到污染。

4.4转基因控制

在有机水稻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任何转基因生物或其衍生物。

5稻田栽培

一年种植一茬水稻应进行三种以上作物轮作,冬季休耕的地区可不进行轮作。

宜通过间套作等方式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有机水稻的抗病能力。

5.1建立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减少病虫草害的稻田轮作体系,包括“稻一豆科作物”、“稻一绿肥”等。

5.2建立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种养结合的稻田生态体系,包括“稻一鸭”、“稻一鱼”、“稻一青蛙”和“稻一虾”等共育模式,以培肥土壤,减轻病虫草害,提高有机生产体系的综合效益。

5.3生产基地内各茬作物的种植、稻田养殖,都必须按有机生产方式进行操作。

6品种及种子选择

6.1品种选择

选择适合当地稻作气候环境、抗性好、产量高并且稻米品质优良、米型美观、口感细滑芳香的水稻品种,并应考虑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6.2种子选择

应选用有机水稻种子,如果得不到有机水稻种子,可使用未经禁用物质处理的普通水稻种子,但必须制定出使用有机水稻种子的时间表,且种子质量须符合GB4404.1的规定。

7栽培技术

7.1培育健壮秧苗

7.1.1健壮秧苗标准

秧龄15~25d,叶龄3~4叶,苗高15~18cm,单株发根数12条以上,其中新生白根7~10条,没有黑根,根毛多而壮。

盘根带土厚度2~2.2cm。

秧苗整齐度97%,苗基部扁宽,叶片挺立有弹性,叶色翠绿;无病虫草害;秧苗发根力强,插(抛)后发根快。

播种与成苗均匀,要求每平方厘米成苗数2~2.5株。

7.1.2育苗前准备

7.1.2.1秧田选择

选择背风向阳、土质肥沃而松软、杂草少、排灌方便的田块作秧田,育抛秧每亩本田用秧田面积20m2,育机插秧每亩本田用秧田面积10m2。

7.1.2.2苗床规格

一般苗床长10m,床宽1.3m,床沿高10cm。

7.1.3整地做床

每亩秧田施250kg腐熟有机肥作畦面肥,耕翻耙平后做苗床。

秧田整地采用水做法,即在播种前10~15d放水进行第一次犁耙田,保持田水沤田,播种前2~3d进行第二次犁耙,耙细耙平,播种前一天傍晚排干田水,播种当天按床宽1.3m、沟宽40cm起厢,四周开好围沟利于排灌。

在畦面每亩均匀撒施腐熟有机肥250kg,并用手或耙将肥料与泥土拌均匀,然后每畦按横向摆放二排秧盘。

抛秧选用434大孔六棱钵体秧盘。

待沉实后再做秧板。

板面要达到“实、平、光、直”。

7.1.4种子处理

7.1.4.1晒种

浸种前晒种,早稻晒半天到一天,中、晚稻晒3~6h。

7.1.4.2浸种

种子先用清水预浸12h,再用3%石灰水浸种12h,然后清水浸种24h。

7.1.4.3催芽

早稻将浸好的种子装入透水透气的网袋或篮筐中,先用40~45℃温水预热10min,捞起趁热放入温室,或放在垫有稻草的箩筐中,然后用农膜将箩筐围盖好,保温,在35~38℃高温破胸,90%以上露白后播种。

中稻、晚稻则将浸好的种子装入透水透气的网袋或篮筐中,覆盖干净的湿毛巾或布以保持种子湿润,在常温催芽24h,90%以上露白播种。

7.1.5播种

7.1.5.1播种时期

根据当地的气候因素,确定适宜的播种期,趋利避害。

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机械插秧稻在5月上旬育秧。

7.1.5.2播种量

抛秧每亩大田优质常规稻用种量为2.5kg,机插秧则为3~3.5kg。

7.1.5.3播种方法

分畦定量多次往返均匀播种,抛秧每个秧盘不超过35g干谷(芽谷40g),机插秧每个秧盘120~140克干谷(芽谷约140~170g)。

播种后,用竹扫帚将种子压入土中,做到畦面盖泥浆后不见种子为度。

8秧田管理

8.1温度管理

秧田可拱架覆盖薄膜,用于保温,防止烂秧。

要控制好苗床内的温度:

播种至出苗期保持温度在32~35℃;1叶期温度控制在25℃以内;2叶期以后温度控制在20℃左右,高于32℃要揭膜通风或喷水降温;4叶期前后逐步揭膜通风练苗,提高秧苗素质。

8.2水肥管理

田面要保持湿润。

土面发白或秧苗叶片卷曲时喷水;或将水灌入沟中,让水渗入秧盘中,注意不能漫灌。

播种后15d,待秧苗生出3叶开始,如果秧苗缺肥叶片退黄,可以淋施生物有机肥浸出液,每隔5天淋一次,每次用量10kg/亩。

插秧前2~3d不再灌水,以利于起秧。

8.3苗床除草

在插秧前7d,人工拔除床面杂草。

9本田管理

9.1移栽

适时移栽。

根据品种特性、秧苗素质、土壤肥力、施肥水平、插秧时期及产量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移栽密度。

一般规格为行距30cm,株距12cm,每亩2.4~2.5万蔸,每蔸10~11穗,每亩总穗数25~26万穗。

9.2施肥管理

9.2.1施肥原则

根据当地土壤特点及品种需肥量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壤培肥计划,建立尽可能完善的土壤营养物质循环体系。

各种土壤培肥和改良物质要符合GB/T19630.1附录A中表A.1的要求。

9.2.1.1提倡稻草还田,严禁燃烧秸秆。

9.2.1.2有机肥施用以满足品种需肥量为宜。

9.2.1.3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合成肥料及城市污水污泥。

9.2.1.4不提倡使用集约化养殖场畜禽粪便及其产物。

9.2.2施肥时期及数量

在移栽前第二次犁耙田时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用腐熟优质农家肥1000~1500kg或施优质生物有机肥300~450kg,全田撒施。

在返青分蘖期追施一次速效有机肥,因水稻长相及有机肥的养分含量和土地状况确定追施数量。

在孕穗期追施一次速效生物有机肥,每亩施100~200kg。

抽穗后如稻田表现脱肥,可再追施一次速效生物有机肥。

每造施肥量折算成相对应的养分为:

氮12.0kg,五氧化二磷4.5kg,氧化钾11.0kg。

10水分管理

移栽后,灌水要浅,水层深度3~4cm,避免深水影响扎根。

待秧苗移栽7~10d后放鸭,放鸭后始终保持稻田有3~5cm的水层,只添水,不排水,随着鸭子的长大,水层可逐渐加深,直至保持10~15cm水层。

在水稻灌浆、米粒形成时,鸭子从田间撤出后,渐渐排水或让水自然落干,之后干湿交替,保持田间湿润。

收割前7d断水。

11本田除草

11.1以水控草

利用稻田水层的深浅交替来控制杂草的生长。

11.2种养结合除草

利用稻田放养工鸭采食、践踏来防除杂草。

鸭子选用中小个体,食量较小露宿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灵活好动、捕食性强、田间存活率高的品种―劳工鸭。

11.3人工拔草

对于稗草等草害较重的田块,在分蘖期、拔节期、抽穗前分三次人工拔除。

12病虫害防治

12.1防治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行可持续控害技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和稻田农事操作,使禾苗生长健壮,提高其自身抗病虫侵害的能力;充分保护利用天敌,创造一个有利于水稻生长,不利于病虫发生繁殖的稻田生态系统,保证水稻健康生长。

12.2农业防治

通过选用抗病虫害强的品种及采用健身栽培等农艺措施来增强抗病虫害能力。

12.3生物防治

12.3.1稻田养鸭

水稻移栽7~10d后每亩放养劳工鸭12只,以每亩为一个单元,在稻田四周用网围起50cm高的围栏。

至水稻灌浆、米粒形成时将鸭子撤出稻田,成熟收获后再次放鸭。

12.3.2性诱剂捕杀成虫

每2亩安装一盏螟虫性诱杀虫平台。

12.3.3释放天敌

在螟蛾初发期和盛发期,分别释放带病毒赤眼蜂1万左右头/亩,两次相隔大约7d,共放2次。

12.3.4物理防治

每3.33hm2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和每亩插放黄板40片诱杀成虫。

12.3.5药剂防治

以上4.2.5.2~4.2.5.4方法不能有效控制病虫害时,按附录A规定执行,也可使用其他植物保护产品。

13收获储藏

13.1收获前将田间倒伏感病虫害的植株淘汰掉,防止霉变及虫食稻谷混入。

13.2在水稻成熟期90%谷粒变黄时收割。

13.3收割前对收割机械、包装物、仓库等进行清洁,并将相应的追溯标签固定于包装袋口。

13.4收获后及时脱粒、干燥降水、包装、入库贮存,避免贮存时含水量超标,水分含量在13.5%以下。

14可追溯体系的建立

14.1产地地块图要求

地块图应清楚标明基地内地块的大小和位置、地块号、边界、缓冲带以及排灌设施等,也要表示出基地相邻土地及边界土地的利用情况、建筑物、树木、河流等。

14.2生产档案记录

14.2.1农事活动记录

农事活动记录应真实反映各地块整个生产过程,包括地块号及其耕作操作项目和投入品的种类、名称、数量、用途、使用时间、效果、出现的问题和处理结果等。

14.2.2生产投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