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复习思考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9866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复习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区域经济学复习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区域经济学复习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区域经济学复习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区域经济学复习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复习思考题.docx

《区域经济学复习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复习思考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经济学复习思考题.docx

区域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区域经济学》复习 题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区域:

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经济区域:

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3、区域经济:

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

是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等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它主要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涉及许多相关学科知识,对现实区域上出现的经济增长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应用性学科。

二、简答题

1、区域经济具有哪些特征?

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广义: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因此研究对象十分广泛;

狭义: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

这样研究的对象相对简明.

3、简述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区域经济发展、第二部分:

区域空间结构、第三部分:

区际关系、第四部分:

区域经济政策。

4、简述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一、历程:

现代区域经济学是在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讲是在区位论和经济地理学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发展而来;因此,探讨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史,首先应该从区位理论开始。

二、趋势:

5、简述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一、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一)、发展理论:

1.区域经济增长理论;2.区域产业结构3.区域产业布局;4.区域空间结构;5.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6.区域开发.

(二)、关系理论:

1.区域生产要素流动;2.区域分工;3.区域贸易;4.区域竞争与合作;5.区域经济差距;6.区域经济传播.

(三)、政策理论:

1.区域经济制度;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3.区域投资环境;4.区域地方政府;5.区域经济政策体系;

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1、哲学层面(科学哲学(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

2、基础理论层面(系统科学理论、行为决策理论、管理科学理论、

经济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现代区位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经济地域分工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

3、基本理论层面(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运行机制、区域应用工具)

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一)新经济地理学派(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

(二)新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的中心是研究区域政策问题)

(三)区域管理学派(将管理学融入区域经济学的结果)

三、论述题

1、谈谈你对中国区域经济学发展趋势的认识。

2、你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应当如何划分。

第一章_区域资源环境

一、名词解释

1、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人力资源:

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3、人力资本:

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4、基础设施:

又称基础结构,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性服务设施。

二、简答题

1、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特性。

分类:

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

地下资源,地表资源

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

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

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划分:

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

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划分:

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自然资源

特性:

有限性(稀缺性):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

区域性:

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特殊的地域分布规律。

整体性:

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

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它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

2、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有哪些?

(一)纯自然资源型

特点:

资源禀赋条件好,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分类:

1、高消耗高效益型(美国)2、高消耗低效益型(苏联、中国)3、高输出高收益型(中东各石油输出国)4、高输出低收益型(非洲资源输出国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出省份)

(二)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结合型

特点:

资源禀赋条件好,社会资源丰富,同时发展以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和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是四种模式中最好的一种。

(美国)

(三)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特点:

自然资源匮乏,但社会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并极具发展潜力。

(日本、瑞士、我国的上海、北京和江苏等地)

(四)资源缺乏型

特点:

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资源稀缺。

纳克斯:

“贫困恶性循环”。

(非洲和中南美洲的小国)

3、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如何评价?

(一)方法:

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的评价方法

即评价自然资源的相对丰度。

(一)方法:

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的评价方法

即评价自然资源的相对丰度。

首先将所需要考虑的各项资源排列出各地拥有量占全国的位次(1,2,3,…),然后根据公式计算:

某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度=(被评价地区的资源种类数量×对比的地区数量—某地区所有种类的资源拥有量占全国的位次的总和)/(被评价地区的资源种类数量×对比的地区数量—被评价地区的资源种类数量)。

 

(二)中国自然资源总体评价

1、优势:

资源种类多、储量较丰富、有一些资源位居世界前列。

2、劣势:

人均资源量少,耕地资源、森林资源和草场资源缺少。

4、简述人力资源的特点。

1、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2、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3、人力资源具有实效性4、人力资源具有智力性5、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6、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

5、简述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理论。

(一)古典经济理论与人力资源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认为:

储蓄和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不承认人力资本的概念。

(二)新古典经济理论与人力资源

认为人不是增长理论研究的核心因素。

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将人口、资本、技术等因素在长期内视为变化的量。

但仍认为人口知识是外生变量。

索洛增长模型:

强调了技术进步的作用

丹尼森:

知识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三)新增长理论与人力资源

1、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2、阿罗:

“干中学”理论,专业化水平人力资本。

3、罗默尔:

人均收入的增长率与社会投入研究与开发人力资本比重呈正比,与人力资本在研究与开发的边际产出率呈正比,与时间贴现率呈反比。

4、格罗斯曼:

一国的人力资本存量越多,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越高,经济增长率就越高。

6、简述基础设施的作用。

1、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

2、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基础设施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

4、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5、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

7、简述区域基础设施的基本特征。

•1、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耗费巨额投资。

•2、基础设施的生产需要能够反映时代技术特点

•3、基础设施经营的经济效益比较低

•4、基础设施最低需求建设的必要保证性

•5、基础设施投资具有相应的空间依附性

8、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如何?

(一)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增长关系

(二)区域基础设施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步演进

•(三)投资于基础设施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四)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五)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

9、基础设施投资模式

(一)理论模式

•1、基础设施优先发展模式

•2、基础设施滞后发展模式

•3、基础设施同步发展模式

(二)实践模式

•1、基础设施超前型发展模式

•2、基础设施滞后型发展模式

•3、基础设施同步型发展模式

•4、基础设施超前-同步型发展模式

•5、基础设施随后-同步型发展模式

三、论述题

1、谈谈你对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一)以人为本是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1、新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

新经济又称知识经济、智力经济,具体是指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的经济。

2、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

二战后,一些国家迅速崛起的启示

劳动者成为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管理者

3、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活跃的生产要素

社会生产力:

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

经济发展、经济效益越来越倚重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是高度开发的人力资源。

(二)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1、人是知识经济化的直接创造者,人在知识经济化过程中,发挥着中心作用。

2、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日本模式

人力资源成为区域经济的第一推动力

3、智力型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具备的条件

A、劳动力结构出现根本性变化,从事信息工作的人超过总就业人数的50%。

B、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信息经济约占50%。

C、信息工业充分发展,建立起先进的通讯网络系统。

D、社会生活信息化。

E、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资源和主要推动力。

(三)人力资本运营是区域经济的根本经营模式

传统模式:

人财物并重。

新型模式:

是人力资本为中心。

——核心是对人力资本进行开发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以智力输出为主的产业群,为现代区域经济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2、试述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一)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

1、先行论——优先发展基础设施

2、滞后论——优先发展直接生产部门、滞后建设基础设施部门

3、同步论——基础设施与其它国民经济部门按比例投资、共同发展

(二)国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

1、超前型——英国;2、平行型——美国;3、随后型——前苏联

(三)中国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50年代到80年代,这是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建设以重工业为核心,基础设施作为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比重很小。

第二个阶段是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时期,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一切工作以经济建设为重点,以薄弱环节为突破口,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制订了以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学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促进消费品增长,带动整个经济平衡发展。

3、试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

一、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的人口、资源基本观念

不到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世界上22%以上的人口吃饭。

经济增长保持在7%以上。

森林采伐量与生成量大致持平。

资源管理取得重大成绩。

(二)、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1、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

耕地不断减少,土地污染严重

石油、天然气、钾盐、铜探明储量严重不足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世界水平低20%以上

2、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

地下水严重超量开采、河流污染严重

3、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

粗放型发展模式——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

4、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未根本改变

条块分割的管理机制,决策的短期行为,法律制度不完善,执法不严等

二、中国区域经济资源环境战略的特点

1、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系统

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三位一体。

2、正确处理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亦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经济——技术型经济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人口问题

三、实现区域经济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

1、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体系

2、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

3、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

4、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

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增长

1、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

指一个区域内社会总财富的增加,它是区域经济增长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部分.

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用实物形式表示,指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2、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

(1)经济总量的增加+人口规模的控制与人均产值的增加+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2)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长的时间表序列过程。

2、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通常用人均GDP来衡量。

(人的发展)

第二,以技术水平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

(生产发展)

第三,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社会发展)

增长注重量的增加,发展的核心是质的提高。

3、极化效应

增长极形成后,吸纳周围的生产要素,使本身日益壮大,使周围的区域成为极化区域。

(回波效应)

4、扩散效应

增长极扩张到足够强大时,会产生向周围地区的扩散作用,将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的区域从而带动周围区域的增长。

二、简答题

1、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生产要素:

资本,劳动力,资源,技术;

生产环境:

A.硬资源:

基础设施条件,相关产业布局条件,生活环境;

B.软环境:

经济制度(政策),管理方式(政府服务质量与效率),生产组织形式。

2、区域经济开发模式有哪些?

答: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模式

区域总产值性=经济乘数×主导部门产值

以Y为区域总产值,X为主导部门产值,K为经济乘数则有模型Y=KX

其中经济乘数=1/(1—消耗系数)以C为消耗系数,即可表示为K=1/(1—C)。

(二)增长极模式

增长极——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

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命名。

增长极的特点:

极化效应——增长极形成后,吸纳周围的生产要素,使本身日益壮大,使周围的区域成为极化区域。

(回波效应)

扩散效应——增长极扩张到足够强大时,会产生向周围地区的扩散作用,将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的区域从而带动周围区域的增长。

增长极模式——通过培育增长极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

——这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手段,是把区域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到主导部门的发展上来,通过对主导部门的投入激活产业链条,扩大区域市场需求,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

(三)发展轴模式

•发展轴模式是增长极模式的扩展。

•发展轴——(或称为“点轴”),由于增长极数量的增多,增长极之间也出现了相互联结的交通线,这样两个增长极及其中间的交通线就具有了高于增长极的功能,理论上称为发展轴。

•——发展轴同样存在着聚集和扩散效应,而且效应的强度更强,对周边的影响更大。

•——发展轴在不断地丰富之后,力量更强大,最后将成为一条发展地带。

发展带是发展轴的成长结果及其演化的最后形式。

(四)网络型模式

由若干紧密联接交叉的发展轴集合而成的网络状的区域发展模式。

是一种由其规模经济所产生的更具辐射效应的高级区域发展模式。

3、简述区域开发中产业部门的更替模式及规律。

(一)区域产业部门更替的基本原理

•区域经济增长依靠要素的投入,但要素投入必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才能够获得产值的增长。

•如果主导部门和与之相关的其他部门在区域内已经形成经济的继续增长,就必须要靠将投入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

4、简述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模式及规律。

(一)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的理论

• 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区域资本和劳动的投入。

但这种投入,会有流动性,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有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本能。

而一个区域资本投入与一个国家的资本投入最大的区别,是区域资本的流动性强,区域之间如同不存在贸易壁垒的阻隔,资本与劳动等要素会向收益率高的区域流动。

(二).高梯度地区——经济发达——以人工成本为主的生产成本增高——出现向低梯度地区转移的趋势

•低梯度地区的两种情况:

•一是经济落后——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有接受资金技术转移的需求和主动性。

•二是低梯度的资源型地区,随着资源耗竭,需要发达地区转移新的产业来重新开发。

5、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有哪些?

答:

传统社会,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社会,现代化社会。

6、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二)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

(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四)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和东北成为新的热点,中部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活力。

(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更趋紧密。

三、论述题

试述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主要运用了哪种理论?

试举例说明。

第三章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

一、名词解释

1、配弟—克拉克定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2、库兹涅茨法则:

揭示了三次产业(农业部门、工业部门、服务部门)在实现收入上的变化趋势,并把收入与劳动力的变化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根据库茨涅兹的分析,各国都经历了农业部门的劳动人口比例迅速下降,工业部门、服务部门的劳动人口比例趋于上升的过程,从而证实了克拉克的结论。

3、区位熵:

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4、主导产业:

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

5、聚集效益:

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主要是通过企业间的分工协作。

扩大生产规模等方法来实现,表现为联合化和协作化,在有些情况下,聚集所带来的效益要大于由于偏离运费最低点和劳动费最低点所增加的运用和劳动费。

6、产业布局指向:

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分布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

二、简答题

1、简述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的内容。

答:

第一产业:

农业;第二产业:

工业;第三产业:

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它又可分为两个部分:

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第一,第一产业不断下降。

第二,第二产业的急剧变化。

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工业化初中期,先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

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会不同程度地下降。

第三,第三产业会持续地上升。

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

2、简述霍夫曼工业化进程的阶段特征。

答:

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即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是逐渐趋于下降,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

3、以怎样的标准来选择地区主导产业?

答:

(1)有较高的区位熵或专业化水平。

(2)在地区主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4、简述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标准。

答:

区位选择的标准:

——成本最低的选择

——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

——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集聚的正外部性:

集聚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集聚转变了生产组织方式

——集聚有利于企业网络的形成

集聚的可能产生的负外部性

——企业或产业集聚规模如果过大,也会引起集聚收益递减

5、简述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

答:

(一)自然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1、自然环境

(1)对农业布局的影响(气候因素)

(2)对工业布局的影响(水、地、气候条件)

(3)对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影响(山水景观等)

2、自然资源

(1)第一产业的分布必须与自然资源完全一致。

(2)第二产业的产品直接间接来源于自然资源,其分布出现多种情况。

人类所消耗的自然资源的总量与日俱增,而资源存量又十分有限,产业的合理布局,还应充分体现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合理配置

——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区位选择自由度增大的原因,是下面两点因素的扩大:

一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二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更多的需要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

(二)社会经济因素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由于地方利益的驱动,除了大型企业在选点时进行多方案比较外,一般性的企业则大多按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布局。

l、人口和劳动力

——一个地区发展某些产业,必须具备最低的劳动力数量,或者称为门槛数量。

劳动力的质量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对某些产业则是限制性的。

如高新技术产业。

2、资金

资金因素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经济增长是资金投入的函数。

产业布局考虑的是一个地区资金投入的总量和这些资金在地区各产业之间的配置情况,以及考虑资金的回报率。

由此,必须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包括财务评价和社会经济评价。

3、市场

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价格,是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宏观前提。

市场因素的集中表现是消费区成为产业区位选择的首选地。

第一,由于运输的制约性在降低,市场就成为对农业和工业指向性最大的因素。

第二,市场因素是对第三产业影响最大的因素。

4、运输

工业经济时代,特别是工业化前中期,距离因素是产业区位选择的最大因素,因为降低运费是降低产品成本的关键。

在后工业化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

距离因素的作用将减弱。

一是距离的量变

二是距离的质变

(三)科技因素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产业布局的自由度。

2、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

3、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的结构

6、简述新产业区及其分类。

答:

新产业区是一个由中小企业组成的地域系统;具有积极的外在性,企业间密切合作,在创新的基础上竞争;具有相互信赖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积极的自助组织

新产业区的分类

理论分类

第一类是由低内源力、低竞争力企业组成的无政府干预的地方生产系统;

第二类是由低内源力、低竞争力企业组成的、存在相当政府干预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地方生产系统;

第三类是由高内源力、高竞争力企业组成的、中小企业密切合作的、无政府干预的、创新力较强的地方生产系统;

第四类是由高内源力、高竞争力企业组成的、有政府干预的高水平创新能力的地方生产系统。

三、论述题

1、试述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

(一)主导产业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

第一,以全新的、更高技术层次的产业来替代原有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第二,在同一产业内部,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或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进步,使原有主导产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重新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二)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与主导产业直接产生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联系的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