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 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98331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 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 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 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 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 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 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docx

《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 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 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 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docx

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

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

——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

摘要:

建国以来,我国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传媒事业的蓬勃发展,让新闻媒体在参与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出来。

在我国,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对国家的各项社会事业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突发新闻事件中,诸如非典事件、飞机失事、洪涝灾害以及地震、火山爆发等等,由于其具有不期而至的突发性和严重的危害性,使得这一类事件总是对社会迅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在极短的时间里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带来的破坏是巨大的,面对着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新闻媒体就必须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发挥新闻媒体在突发新闻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功能,迎接突发事件中社会各界对新闻报道提出的挑战,这也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媒体的责任;人文关怀;地震事件

 

引言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带有异常性质,人们缺乏思想准备,也无法预先掌握的能引起人们关注和兴趣的事物或现象,并对人类的生存和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或影响。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和危害性或危机性的特点,公众的信息需求显得比平时更为急迫,政府和媒体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信息显得十分重要。

突发事件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快速反应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创新策划能力、整体协调能力等媒体综合实力的检验和体现。

近年来的突发事件种类繁多,规模较大,定格在我们记忆中的是一幕幕的惊心动魄:

2005年的印度洋海啸事件、2006年的虐猫事件、“馒头血案”事件,以及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2008年初的艳照事件、雪灾事件……这些突发事件性质和影响力各不相同,冲击力、影响力迥异。

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是重要的经济调整时期,也是突发事件比较容易出现的一个敏感时期。

在各类新闻事件中,灾难、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最能引起公众的关注。

美国新闻学教授比尔·伯尼博士认为:

“对新闻媒介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

”由这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可见,灾难新闻中包含着诸多新闻价值的要素,其新闻主题多由“反常”和“冲突”构成。

这就要求我们新闻从业人员、尤其是从事减灾宣传报道的记者、编辑,在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要坚持科学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媒体的作用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媒体不能作为旁观者,只是如实地反映新闻事件,这是不对的,媒体在重大公共事件发生后,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责任”这两个字,媒体的责任不仅仅是报道事实,还在于要支持党委和政府有效地处理事件,这是责任之一。

第二,要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在为公众提供事实的同时,应该给他们灌输如何把事件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如何有效地应对事件、如何使事件较快地得到解决等信息,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三,要注意客观、准确、公正地报道事件过程。

所谓如实报道,即你的消息来源有些是负面的有些是正面的,如果过分强调了某一方面的责任,那么就会给政府处理事件带来困难,不利于事件的解决。

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对媒体来说确实是一个考验。

现实生活中,一些灾难的发生往往有着各种各样复杂的背景,灾难的发生也常常暴露出一些平时不被人注意的问题,如果新闻报道止步于对受灾现场的情景的简单记述,和对死难者家属悲痛欲绝画面的捕捉,那么就很难满足读者的需要。

因为人们不但要了解发生了什么,更想知道灾难因何而发生,今后如何避免悲剧的重演?

这就需要媒体能及时做出调整,从最初的消息报道转向深入报道,挖掘事件的幕后新闻,由感性上升为理性,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总结、提炼和发现,给人启示,引人思考。

一、国内外媒体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方式

坐标:

北纬31度,东经103.4度。

时刻:

公元2008年5月12日,北京时间14时28分。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个位置和时刻。

汶川,一个位于川西北名不见经传的只有10万人口的一座小城瞬间展入到人们的视线。

地震带来的灾难是毁灭性的,随之波及到的四川及其周边的城市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要方便全国人民对雪情的了解和关注,要传达党和政府对受灾地区群众的慰问和帮助,媒体要通过它及时有力的宣传报道,完成党和政府的舆论喉舌的监督功能。

关于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直播报道

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谁能在第一时间提供最快信息,展现真实场景,报道最新动态,谁才能赢得受众的青睐。

在受众对信息和新闻审美立体化、多元化、近乎苛刻化的今天,直播新闻是报道重大新闻事件和公共突发事件最有时效性、效果最好、影响最广泛的传播方式。

在国外,一些突发事件成就来一些知名的媒体,例如半岛电视台,国内媒体同样也是如此。

5.12汶川大地震,让四川遭遇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中央电视台及四川台在报道地震的时候,受到新闻界的好评。

这期间,全国各地人民都在往灾区捐资捐衣物,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

地震以来,各类媒体的表现是令人满意的;传媒人用自己的立场、精神、专业在尽职尽责,特别突出的是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节目,可是说把当下电视媒体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快速即使的报道,让全国乃至世界上关心这件事的人的以了解事件的进展,全面多点的报道,让震区内震区外的人,知道了自己此时此刻该做什么。

人们常说,受灾的人非常需要心理抚慰和引导,震区之外的我们看到同胞受难,同样需要心理抚慰。

CCTV的直播节目,不仅以“快”、“全”在报道着震情,实际上也在给震区以外的人做心里抚慰。

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是媒体做好突发事件报道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多层次全方位报道

在抗震救灾报道的过程中,国内的各种媒体对受灾区的报道可谓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

从传统媒体的广播、报纸、电视到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各家媒体都会使用浑身解数、全副武装,对突发事件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新闻报道,增强信息的传播效果。

传媒的发展,受众对信息需求的品味也在不断提升,而对重大新闻事件和公共突发事件,受众早已不满足于动态消息的简单报道,而是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更多的诉求。

在圆满完成这次事件的报道中具有来以下的特点:

一,是要闻报道,突出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二,是深度挖掘,通过深度报道的方式报道受灾群众的自救以及灾区的各种最新的援救进程,呈现最具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的细节;三,是即时评论,其中包括民众意见、学者意见、官方意见等多层面的意见兼容,以便为受众提供一个价值判断的参照框架。

可以说,在这次的抗震救灾报道中,新闻媒体的报道准备做的十分的充实。

(三)寻找产生积极报道效果的方式

讲究报道方式和方法,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

突发事件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舆论热点,也往往成为新闻报道的难点。

能不能把宣传效果最大化,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关键要看方法是否恰当。

在方式方法上,对新闻记者而言,首先要有参与报道的激情、热情,不能漠然视之。

要打破“这个报不出来,那个报不出来”的思维定式,力求及时主动,突出时效性、新闻性。

对新闻媒体而言,要形成突发事件报道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协调机制,从大局出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确立正确的报道立场,采取适合的报道方式,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

在这次的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媒体坚持通过新闻报道来增强人民的抗震救灾的决心,成为鼓舞民心的一个强大武器。

二、国内媒体关于地震事件报道的情况

这次地震给受灾区的群众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和生活上的不便,这时候新闻报道的舆论监督职能开始凸显出来。

总体来说,国内媒体在报道赈灾中总体水平是十分值得肯定的,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和新闻工作者的肯定。

在这场赈灾报道中,新闻报道凸显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及时发布灾情

在赈灾的报道中,新闻记者活跃在各个受灾现场,他们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克服断路、断电、断水等重重困难,深入灾区各个角落,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准确反映灾情民意,热情讴歌抗灾救灾动人事迹。

他们以同样的血肉之躯,以同样的敬业精神,以同样的奉献精神,在抗击余震,在流血流汗,在忍饥挨饿,在温暖着灾区群众。

不一样的是,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风格和勇气,在这场生死较量的战斗中表现得那么特别,那么不一般,给党和政府,给参加救灾的所有勇士,给灾区人民留下了深刻的难忘的印象,给全国人民以巨大鼓舞。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方汉奇教授盛赞在这次报道中记者的表现:

在这次地震报道中,记者非常尽职,往往在第一时间就在第一现场。

再去采访条件很艰苦,也很危险,但各种媒体的记者都力争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获得第一手信息。

这一点凸显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

他们既满足了受众需要,也值得受众尊重。

这次报道是灾难报道是的突破,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报道透明度高,非常即使、非常到位,是历史灾难宣传报道中做得最好的一次。

(二)鼓励灾民自救的信心

在灾难面前,新闻报道的力量除了让全国的观众及时了解到灾情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够通过新闻报道,鼓舞民心,引导灾民实行自救。

在看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受灾现场指挥军队抢救幸存者的时候,看到我国公安部、武警部队等各大部门联合抗灾,给灾民们带来的是党和政府的关怀。

看到国家领导人亲临灾区,便感受到我们全国人民增强了夺取抗灾胜利的信心!

灾难面前的死伤和恐惧,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媒体不该去渲染它们,媒体该浓墨重彩报道的是面对灾难的生命的坚韧,因为人类就是凭这种信念应对难以想象的灾难。

都江堰虹口乡,一个以漂流运动闻名的小乡镇,地震发生后,95%的房屋坍塌。

虹口与世隔绝。

4位英雄临危寿命,用柴刀硬生生开辟了一条“天路“,消息从这里传递,伤员从这里抬出,村民从这里转移,物资从这里运送……6000民众和游客终见生机。

这是成都商报的报道,给抗灾的胜利增添了胜利的信念!

(三)架起政府连接群众的桥梁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

“舆论导向正确,就会成为影响我们改革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

可见,营造一个和谐成熟的舆论环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极为重要,尤其是在重大的突发新闻面前。

新闻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很好的契合了政府和民众的需求,充当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桥梁,使得“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成为现实。

对于政府来说,这些新闻报道间接的缓解了民众的政治热情,消解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对于民众而言,这些新闻报道使得各种不同利益群体有了说话的地方,有了表达意见的渠道,自然会受到双方的欢迎。

地震发生后不到一个小时,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就开通了24小时直播的特别节目,节目以播报、访谈、连线等形式,同时借助画面、图像等手段不间断地向观众提供灾情信息,呈现政府与民众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感人场景。

广播媒体,特别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受灾地区电力中断的情况下,以颠簸信号向哪里传达党和政府的慰问以及全国人民的关切,给灾区群众以强大的精神支撑。

媒体的尽善尽美的表现,赢得了党政府和民众的高度信任,架起了党政府和民众连接的桥梁。

三、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的功能

重大突发事件是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对新闻工作者工作能力的一次重大挑战,因为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媒体就必须发挥其重大的社会功能,这对树立媒体的社会威望,维持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各界都对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的功能作用有着不同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种:

1、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满足公众的知闻需要,而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准确是社会与公众对媒体传播最基本的要求。

突发公共事件中,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地向全社会告知十分必要,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谣言的产生,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而大众比起平常时期,此时也更加需要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以作出相应的行为调整与应对。

谣言总是在信息渠道无法畅通或者是不够畅通的情况下发生的,地震后由于媒体的及时的宣传报道,将灾情客观正确地呈现在受众的面前,避免了一些无端的猜忌及谣言的传播,受众的知情权得到满足。

2、舆论监督引导作用

突发事件通常对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很大影响,民众往往能够亲身感受到事件的存在及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力,但是,又往往不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事件面貌和进展情况,容易形成整个社会的恐慌心态。

此时大众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引导非常关键,它能够有效监督政府行为的正确与否,政府相关人员工作得力与否,从而为有效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供监督的保证。

在赈灾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的功能在于传达民情,传达党和政府的抢险救灾的指令,作为政府的代言人,在舆论监督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促进社会稳定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介营造的社会文化环境相对于平常时期,对急需引导的民众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此时政府也需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把政府的行为、态度、要求等等传达给民众,例如:

美国媒体对“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危机报道,9月11日,美国各大媒体锁住现场,为观众发布第一时间的报道。

美国一家媒体号召民众从自己做起。

做好十件事情,其中包括:

第一,让您的钱仍然留在股票市场上,第二,您像平常那样给您的汽车加油,第三,购物,不管多小的东西,尽量买东西。

第四,悬挂美国国旗。

第五,像平常那样从银行里取钱等等。

类似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它们的效果是很明显的。

面对着这样一个突发性事件,美国媒体与政府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因为,管理危机是政府和媒体共同的责任。

4、创建和谐的社会心态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虽然这是中央领导之间下达的文件,但作为党和政府舆论喉舌工具的新闻媒体,在面对突发新闻事件的时候,让灾民,乃至全社会的灾民能够鼓起面对灾难的勇气和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让百姓看到新闻报道的力量。

2003年黄河开封兰考段发生险情,《开封日报》不但及时反映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灾民进行及时转移,妥善安置,大力救助的情况。

同时派出记者深入到灾民安置点,如实反映灾民衣、食、住、医、学等方面的状况。

报社副总编辑刘会敏深入到灾民帐篷中,实地采访灾民的吃住及孩子们学习的情况,写出了《这道坎我们一定能够过去》的现场报道。

《汴梁晚报》及时发出“秋风呼啸,气温骤降,灾民急需御寒衣物”的呼吁,这些报道凸显了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文关怀,突出了灾难性报道的贴近性,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凸显了媒体在安慰民心,创建和谐社会心态中的重要职能。

四、媒体如何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功能

地震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然而它留给我们的除了灾难带来的恐惧外,还有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的团结的力量。

在这次灾难中,新闻工作者成为了除救灾人员外人们关注的一个群体。

在新闻报道领域,地震报道给新闻工作者很多关于突发新闻报道的启示。

在我国,作为党和人民舆论喉舌的媒体,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有责任、有义务做好新闻报道,这是媒体实现舆论监督职能的一项的重要过程。

但对于媒体来说,要顺利的完成这个任务,就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事件的重要性,迅速对事件进行快捷的处理和报道。

具体的来说媒体报道中发挥舆论监督职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避免失语现象出现

在面对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报道的时候,新闻记者有时候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舆论宣传的能力得不到施展,导致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失语,更有的甚至是新闻记者的新闻报道的职业道德扭曲,导致有偿新闻等不良现象的出现,所有这些对灾难新闻报道带来严重阻碍,例如2003年的非典前期的报道,以及近年来频发的煤矿瓦斯爆炸事件等,给新闻行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令人欣慰的是在今年的地震的报道中,对信息的处理及时而公开,详尽而透明,折射出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巨变,并全方位地透映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透映出关于危机、关于灾难事件信息发布的及时、公开原则。

事实证明,关于灾难的主要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不仅是对公民知情权的不尊重,而且也不利于受灾地区的社会秩序的稳定。

汶川地震中媒体的及时报道证明了新闻媒体在信息发布过程中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二、新闻报道各个环节的准备

(一)报道前的准备

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要求快速、准确,然而媒体也不能忘记自身的社会责任,那就是要对受众进行一定舆论引导,因此,怎么样报道突发事件、报道哪些方面,这都值得新闻工作者细细地斟酌,因此在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之前就应该有充分的准备,这些准备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突发事件报道的管理机制

在我国的新闻媒体中,新闻信息的发布受国家机关、部门的领导,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中,需要宣传舆论专管部门的同意,媒体才可以进行事件的报道。

其实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报道的过程中缺少一套完整的新闻报道机制,这套机制要能够指导新闻工作者在突发事件面前如何机智地应对,在不违反舆论监督政策的前提下,报道好突发事件,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

2001年7名法轮功痴迷者在天安门广场集体自焚、2003年北大、清华学生餐厅发生爆炸事件、今年年初的雪灾事件、火炬传递事件等,中央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并对事件的侦破过程、结果,及时跟进,追踪报道,有效地引导了社会舆论,使得国外媒体无法再炒作,就是成功的范例。

建立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提高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新闻舆论工作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比以往更加繁重。

在新的形势下,党的主流媒体必须准确把握方针政策,更加主动地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服务;必须正确判断舆论,更加积极地组织起主流舆论;必须有效引导舆论,使整个社会舆论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

应当说,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始终有效地影响舆论,引导舆论,主导舆论,是主流媒体必须肩负起的历史使命,是对党、对人民负责的政治使命,是主流媒体负责人必须承担的工作职责。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宣传舆论主管部门和主流媒体必须重视、研究、解决建立突发事件宣传报道机制,提高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问题。

2、进行突发事件报道的策划

 新闻时间报道的策划,就是把社会需求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我们现在形象的说法叫把党和政府想说的与人民群众想听的结合起来,通过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出现的现象、展现的苗头,进一步认识、发现、开掘,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突发新闻事件报道具有重要性、权威性、显著性等特点,社会影响大、受众关注度高。

比如疫情报道、非典报道、撞击时间等等,这类报道一般是不可预知的,这类报道的策划,就是要在有限的版面和时段里,策划出新闻报道该从什么角度下手,如何最快、最准确地报道好新闻信息,引导好受众的舆论方向。

总体看,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时效有了很大提高,受众的满意度也是比较高的。

地震过后,媒体的报道中充满了人民子弟兵不畏艰险的身影,各地群众踊跃捐款的爱心……透过媒体,受众看到的是政府的爱民形象、国家的凝聚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成熟与奉献精神。

(二)做好新闻报道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在完成了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前期准备后,接下来新闻工作者要全力以赴地进行突发事件的现场采访以至完成事件的全部的报道过程。

1、快速进入新闻现场

很多情况下突发事件是在记者接到消息后感到新闻现场的,这个时候记者要尽自己的所能,努力地快速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了解并记录下事件的全过程。

同时还要协助相关部门,对如何做好这一突发事件的处理进行研究和磋商。

这是时候还要注意的就是,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由于多家媒体的参与,这就需要在新闻报道之前,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视角进行规划,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了整个事件宣传报道口径与基调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与时间赛跑,与生命接力。

中央各主要媒体均在第一时间对四川汶川大地震进行了报道。

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地震,14时45分新华社打破常规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

随后第一时间根据中国地震局震情通知,向全世界发布了权威、准确的消息。

14时56分,新华社从成都发出第一张图片,时效领先全球各大媒体。

2、及时发布灾情,主导社会舆论

突发事件,必定会在群众中引起惶恐、忧虑等不良情绪,社会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剧增。

为此,迫切需要政府和媒体为公众提供权威信息,否则,可能给流言甚至谣言的传播留下空间,干扰社会心理、民众情绪,导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不良后果。

媒体在这个时候就不能产生失语的弊病,任由谣言的流传,这个时候,媒体应该协助有关的政府部门,权威的人士,发布科学的权威的消息,稳定受众的心态,发挥新闻报道的舆论监督职能。

(三)注重后期舆论导向报道

重大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置,离不开全社会特别是灾区人们的支持。

据心理学研究报告,相对于重大突发事件所造成的物质毁灭,它带给人们的心理创伤更是难以估算。

动员经历了灾难的人们参与处置,首先应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

灾情过后,人民群众需要的是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勇气,新闻媒体这个时候更需要的是一个对突发事件的后续报道,而不是就此结束新闻报道。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正在并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突发事件报道及时准确、主动引导,就能赢得好的社会效果;反之,则往往会扩大事态的负面效应,造成工作的被动,甚至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大灾过后有大爱,全国人民的踊跃捐款是支撑灾区重建的一个重要的支柱,政府对灾民的人性化的安置是稳定社会的重要的渠道。

整个国家对地震的关注和援救是媒体关注的重点,也是舆论导向的一个重要方面。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研究员周庆安在看到新闻工作者冲在抗震救灾报道前线时说:

“新闻人是另一支抗震救灾先遣队”。

做好灾难新闻的报道对媒体来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总结

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应该有“完整性”的意识,这种报道与关注不仅仅是对整个灾难事实的真实记录,还应该包括对灾难成因的探究、灾难后果的分析、灾难教训的反思和对未来减灾措施落实效果的监督。

从社会各个层次受众的角度考虑,新闻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媒体工作人要要牢记自己的责任,那就是用具有人文关怀的弊端报道新闻事件、引导新闻舆论,为新时期党的各项事业的展开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媒体工作者还要随时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的准备。

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工作者始终要牢记自己的职责,那就是通过新闻的报道,满足受众的知情权;成为党和政府舆论的监督者,协助党和政府保证社会的稳定,共同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洪水突袭四川》,《经济观察报》特别报道版,2004年9月13日,

[2]冯颖平,《及时、准确、有效——谈突发事件的渐进报道》,出自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3]《新闻法规须知》第30-32、33-34页,学习出版社1994年版

[4]本文所引法律、法规条文,均见中国法库网

[5]《政府必须告诉我们什么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06月05日

[6]刘恒著,《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P2

[7]张明杰著,《开放的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8]韩大元,《试论行政机关公开公共信息的理论基础》,载《河南政法管理墙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9]陈力丹,《对以往重大信息发布指导观念的反思》,北京.在“‘重大突发事件下的社会调适与传媒应对’学术研讨会”的发言,2003年7月12日

[10]王名扬:

《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1月版。

第959页

[11]《特大事故几乎都暗藏腐败国务院官员评价舆论监督》,中国青年报,2002年3月27日

[12]张明杰著,《开放的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