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生活练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9545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4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与社会生活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经济与社会生活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经济与社会生活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经济与社会生活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经济与社会生活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与社会生活练习题.docx

《经济与社会生活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与社会生活练习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与社会生活练习题.docx

经济与社会生活练习题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I卷(选择题)

1.在XX搜索中输入下列关键词“状元、实业救国、大生纱厂”。

你可以得到以下哪个历史人物的相关资料()

A.邓世昌B.张謇C.李鸿章D.詹天佑

2.为了运输煤炭,清政府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建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

铁路建成后,由于清政府害怕蒸汽机车的隆隆震颤声惊动了附近的皇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这段奇闻充分说明了

A.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

B.封建顽固势力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C.封建迷信对社会危害极大

D.马拉火车的壮举震惊了世界各国

3.近代中国人民在社会习俗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得益于哪件大事的发生

A、戊戌变法B、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中国民族工业的衰落影响最大的国家是

A、美国B、德国

C、日本D、法国

5.清末有一个状元,面对民族危亡,毅然弃官还乡,创办大生纱厂,走“实业救国”之路。

他是:

A.荣宗敬B.荣德生C.张謇D.周学熙

6.1914——1918年,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黄金时代”,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B.民族工业的实力

C.“实业救国”思潮D.第一次世界大战

7.下图照片反映了中国社会出现剪辫子的现象,它最早发生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中华民国成立前

D.中华民国成立后

8.清末“状元实业家”,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的是()

A.林则徐B.詹天佑C.张骞D.左宗棠

9.自2008年开始,教育部决定在部分中小学开设京剧艺术课。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艺术第一部被拍电影的是()

A.西洋影戏B.《强行剪辫》

C.《定军山》D.《杨乃武与小白菜》

10.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

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

A.解放战争时期B.改革开放前C.20世纪末D.21世纪初

11.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

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A.民族经济的工业化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D.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12.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

A、《民报》B、《大公报》C、《文汇报》D、《申报》

13.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A、唐胥铁路B、淞沪铁路

C、滇越铁路D、京汉铁路

14.看电影是我们闲暇时的消遣方式之一。

那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A.《风云儿女》B.《铁蹄下的歌女》

C.《定军山》D.《桃李劫》

15.下图是民国初年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产品销售示意图。

下列关于这一时期该公司经济发展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注:

1917年上海厂开工后的产品销售量未计入)

A.洋务运动的客观促进作用B.外国经济卷土重来的影响

C.辛亥革命对封建制度的冲击D.国民党官僚资本的支持

第II卷(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破,近代文明传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下面组图的变化:

材料二:

清朝官场“大人”、“老爷”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政府的各个部门仍沿用着前清官场的旧称呼,孙中山认为“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他下令革除这些恶称,一律改称职务。

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的“先生”、“君”是中国固有的称呼,只表示对人的尊敬,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

从此,这些称呼很快就在社会交往中流行起来。

请回答: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组图,图中的人物主要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哪些方面发生的变化?

(2)材料二中,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称呼方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这一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什么思想观念?

(3)请你说出近代社会习俗的一些其他变化的一个例子?

并且找到除材料二以外其他的变化原因?

(4)当今社会,一些中学生将自己的头发染成黄色、红色或其他颜色,他们认为这属于个性张扬,与世界接轨,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李鸿章

材料二张謇是江苏南通人。

他从小勤奋读书,1894年考中状元。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深深刺激了他,于是决定弃官经商,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路,由一个旧官僚逐渐转变成一个爱国实业家。

他回到家乡后,手中既无资金也无设备。

他奔走于官府与民间筹集资金,但有钱人推三阻四,政府官员态度冷淡,他饱尝人间冷暖。

1899年大生纱厂终于建成。

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洋务运动提出了什么口号?

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回答,张謇为什么弃官经商?

他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3)为拥护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陈独秀等人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这场运动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18.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的大炮打开,从此开始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进程。

但同时,西方的近代文明也被带到了中国,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结合以下图片,请你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1)交通:

(2)通信:

(3)文化生活:

(4)社会习俗:

_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脱离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全过程来观察问题,也许会把辛亥革命看作不过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它并不是不结果实的。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如下图.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并从政治、思想角度理解辛亥革命“并不是不结果实

的”。

结合图12这场革命引起了近代社会生话的哪些变化?

思想:

理解:

变化:

材料三:

(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摒弃前嫌,早在1936年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

(2)据材料二,指出“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原因:

意义:

材料四:

日本投降后不久,……通货膨胀,食物短缺以及官员腐败使得国民党不得人心,并且摧毁了军队的士气.尽管回民党从美国得到军火,但是同共产党相比,它仍不能取得军事优势。

1948年,战争的天平倒向共产党。

1949年12月,蒋介石和他的追随者们逃往台湾岛。

——【英】亚历克斯·沃尔夫《世界简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南京国民政府在内战中失败的自身原因。

原因:

 

参考答案

1.B

2.B

3.C

4.C

5.C

6.D

7.D

8.C

9.C

10.B

11.D

12.D

13.B

14.C

15.C

16.

(1)发型:

由长发辫变成短发。

服饰:

由长袍马褂变成中山装

(2)由清朝“大人”、“老爷”的称呼,孙中山下令革除这些恶称,一律改称职务。

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先生”、“君”称呼。

在思想上尊卑等级观念已被平等观念所取代。

(3)女人不缠足;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西方风味的食品渐被国人接受;西式建筑的引进,使近代中国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西方侵略打开了中国大门,冲击了传统风俗,带来了西方文明;民众热衷追求西方文明等

(4)中学生属于未成年人,不应该学社会上的成年人去染发,应该保持朴素的外在形象,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17.

(1)“自强”,创办军事工业

(2)“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

困难:

缺资金、缺技术;政府官员态度冷淡

(3)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近代火车传入中国,人们出行可以坐火车;人们可以看中文报纸;男子可以穿新式服装——中山装、女子可穿旗袍。

18.

(1)交通:

有了汽车、火车、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

(2)通信:

有了电话、电报等通讯方式。

(3)文化生活:

照相机、电影等传人;报纸、广告的出现。

(4)社会习俗:

剪辫、易服、禁缠足、废跪拜礼和“大人”等称谓等。

19.

(1)思想:

三民主义。

理解:

推翻了清朝统治,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1分)解放了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奠定基础。

变化:

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

(2)合作原因: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意义: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原因:

经济困难;政治腐败;丧失民心;军队士气低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