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9332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生物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生物《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9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生物《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9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

2.借助电脑动画,展示减数分裂的连续动态变化过程,将抽象的减数分裂过程直观化,将冗长的文字图象化。

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导入:

复习有丝分裂的各时期特点……(投影、挂图)

有丝分裂的重要特征:

染色体经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产生的子细胞和亲代细染色体数目相同。

(阅读2min)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提出问题:

每个人的发育起点都是受精卵。

假如精子和卵细胞都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那么,子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不就比父母亲的多了一倍了吗?

人和所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都存在同样的问题。

请推理:

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

凡是进行有性生殖的动植物,在从原始的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的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都要进行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是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来的减少了一半。

复制一次,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要点形成生殖细胞

染色体数减半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1.场所:

睾丸(曲精细管)

2.形成过程

减Ⅰ的间期细胞有什么样的变化?

间期:

某种含四条染色体的的生物进行减数分裂

这里要清楚的是,在细胞分裂前,染色体呈细

长的染色质状态,用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的

此时画出4条是为了观察的方便。

主要特征:

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

蛋白质的合成

 

减1前期

复制之后的细胞叫什么细胞?

精原细胞

主要特点:

精原细胞体积增大,染色体制,初级精母细胞形成。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主要特点: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联会),出现四分体

同源染色体:

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联会:

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行为。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主要特点:

同源染色体

排列在赤道板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主要特点:

同源染色体

分开,非同源染色体

自由组合

 

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

主要特点:

形成两个子细胞,

染色体数目减半

细胞名称:

次级精母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主要特点:

着丝点分裂,染色体一分为二,姐妹染色体向两极移

名称:

精细胞

主要特点:

分裂结果形成四个精细胞。

经变形形成精子,并说明此过程不属于减数分裂。

观察思考:

挂图“精子的形成”(将精原细胞及联会细胞图改画为染色质形态)

说明:

重点讨论染色体数量的变化,忽略染色体形态及细胞其他的变化

1是否为有丝分裂?

为哪一种生殖细胞形成过程?

2细胞分裂了几次?

(2)

③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如何变化?

减半(4→2)

小结:

精子的形成过程

1个1个2个4个4个

复制联会、四分体姐妹染色变形

——→———————→————→——→

同源染色体分离单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重组

复制第一次分裂第二次分裂

减数分裂

讲述:

分三步:

I:

减数分裂特点:

一复制,二分裂

II:

结合I板书分析各细胞名称: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分析个数:

1→1→2→4

III:

分析染色体变化:

先分析同源染色体概念,再简说联会、四分体、分离、重组、单体分离,最后分析联会时期有无姐妹染色单体。

⑴观察同源染色体,提问大小、形状和颜色:

副板书(学生划书)

同源染色体P102:

“源”不是指来源,而是“起源”,应理解为“大小、形态”。

概念联会P102:

四分体P103:

提问:

细胞中有多少个四分体?

2个

⑵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⑶减数第二次分裂特点:

整个过程染色体的变化特点与有丝分裂过程完全相同。

提问:

染色体经过何种方式平均分配?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⑷变形简介。

⑸最后分析学生课本图形实质上应为存在染色单体的染色质状态

巩固提问:

⑴课本中图2含多少个姐妹染色单体?

8个。

⑵人的体细胞中有46个染色体,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形成多少个四分体?

(23)

⑶染色体减半,发生于什么时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

⑷次级精母细胞中有无同源染色体?

为什么?

无,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已分开。

⑸同源染色体分离在什么时期?

非同源染色体重组在什么时期?

*************************有必要情况下(利用活动投影讲述)*********************

先利用一对同源染色体进行分析基本过程

再加另一对同源染色体进行分析,分析非同源染色体重组。

****************************************************************************

小结: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减数第一次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3、第数第二次分裂的特点。

课堂练习:

据图回答:

①这一细胞正在进行何种细胞分裂,试说明理由?

②这个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

几条染色单体?

③这个细胞中有几对同源染色体进,它们是哪几对?

④这个细胞中有哪些是非同源染色体?

⑤细胞中哪些是姐妹染色单体?

哪些是非姐妹染色单体?

⑥此细胞分裂完成后,子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

精原初级精次级精精细胞精子

细胞母细胞母细胞

染色体:

2N2NN→2NNN

DNA:

2N4N2NNN

单体:

04N2N→000

4N

2N

 0

 |复制|减ⅰ|减ⅱ|变形|

⑵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发生互换。

(P106)

简画说明:

如何交叉互换,结果如何。

六、细胞分裂图的识别:

无:

减数第二次分裂

有无同源染色体联会或联会后分离:

减数第一次分裂

不联会,不分离:

有丝分裂

课堂练习:

判断上列细胞分别属于何种分裂的什么时期,形成的子细胞是什么?

2019-2020年高中生物《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10新人教版必修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两部分内容。

中心法则是生物学的核心规律,“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是对三者关系的总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解释中心法则的基本内容

⑵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根据实验证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中心法则的修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三者关系的确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同时科学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中心法则的理解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难点: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在初中生物课以及前三章的学习中,阐述的都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学生对蛋白质在其中的作用并不很明确。

教材中的几个实例也都是着眼与此,与前面的遗传因子等遥相呼应,是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三者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1、教师讲述、举例、演示、启发与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探索相结合。

2、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完成课前预习学案,提出疑惑

2、教师的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训练与提高、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问〗水中的叶比空气中的叶要狭小细长一些,这两种形态的叶,其细胞的基因组成应是一样的。

为什么叶片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而叶片却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形态?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活动一: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发展

引导学生阅读P69资料分析,小组内讨论交流,尝试根据提供的实验证据,分析最初的中心法则的不足,并作出适当的修改;鼓励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最后阐述中心法则的基本内容。

〖提示〗1.没有。

实验证据指出了原有的中心法则所没有包含的遗传信息的可能传递途径,是对原有中心法则的补充而非否定。

2.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从RNA流向RNA的结论是确信无疑的,而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的途径是有可能存在的。

3.尝试归纳中心法则与基因表达的关系,如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9-70,

〖问〗1、如何用中心法则来解释豌豆的圆粒和皱粒这一对相对性状?

与人的白化病的形成有何相似之处?

两个例子中的蛋白质都属于哪一类物质?

并尝试用基因、蛋白质、性状画出概念图。

2、囊性纤维病的形成中,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也是酶吗?

能否再举一个相似的例子?

(可提示这种蛋白质叫做结构蛋白)也用概念图画出三者的关系。

3、对比两个概念图,进行归纳。

学生思考问题,小组内交流,教师要适时与学生互动,及时发现、解决学生产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一类是类似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和侏儒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或激素的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另一类是类似囊性纤维病、镰刀型贫血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性状。

以上分析综合如下图。

由此可见,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探究活动三: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影响因素

教师可演示果蝇翅的发育需要经过酶催化的反应,而酶是在基因指导下合成的,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等资料,对人身高的研究资料,并组织学生讨论影响人身高的因素还有那些;学生阅读P70的细胞质基因的资料,来丰富对基因控制性状的认识;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一个基因能决定一种性状,但有的性状受多对基因的控制(如人的身高)。

多因一效与一因多效

(2)基因控制性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本节主要内容,当堂检测,及时反馈纠正

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这节课后请大家先预习第三节-遗传密码的破译,并完成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

2.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十.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主要采用资料分析的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发展的过程。

除教材原有的资料外,还需要进一步参考相关资料,选出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的进行演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