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的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91910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卜算子咏梅的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卜算子咏梅的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卜算子咏梅的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卜算子咏梅的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卜算子咏梅的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卜算子咏梅的教案设计.docx

《卜算子咏梅的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卜算子咏梅的教案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卜算子咏梅的教案设计.docx

卜算子咏梅的教案设计

卜算子咏梅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学习古今两首咏赞梅花的词。

1.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2.卜算子·咏梅——陆游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词这种新的艺术形式。

2.有感情地朗读者两首词。

3.体会到由于词人所处的时代、经历的遭遇、当时的心境等等不同,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就有很大的不同。

4.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三、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词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者两首词。

四、教学难点:

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看完后梅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独特感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就是对梅花的热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赞美梅花的词,作者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毛泽东和陆游。

(一)、内容理解:

下面就让我们尝试对比的方式学习两首词,来体会它们的不同?

(课件交代时代背景)

学习词的上半部分:

(课件朗读)

1.首先,体会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生活环境。

朗读第一首词的上阕,体会一下在恶劣的环境下梅花留给你什么印象?

板书:

(勇敢、豪迈……)

2.朗读第二首次的上阕,思考:

梅花所处的生活环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板书:

(凄苦、忧愁……)

结合你所了解的资料,梅花的生活环境与陆游有怎样的联系?

(学生回答)

3.面对冰天雪地,一个是(),一个(),让我们感受到不同。

4.推选两位两名同学对比读

思考:

一种环境造就一种性格,它们各自又具有什么性格?

学习词的下半部分。

1.朗读两首词的下半部分,画出能够表明他们对春天态度?

无意苦争春俏也不争春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香如故——高傲

从中笑——豪迈、谦虚……

思考:

为什么会香如故、从中笑的区别?

(二)、情感比较

在毛泽东的眼中另一番情景:

风风雨雨把春天送走,满天飞雪又迎春天来到。

看悬崖已结下百丈坚冰,仍有缀满梅花的美丽枝条。

虽美好却不与百花争春,只把那春的消息来预报,等鲜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梅花在花丛中摇曳含笑。

同时是描写梅花,但在陆游的眼中是这样的:

在郊外的驿站旁,破损的断桥,有一株梅花孤独寂寞的开放着,既无人去欣赏,也没人来顾怜。

已是傍晚黄昏时分,暮色四起,梅花似乎又在独自伤感和愁苦,何况还要遭受凄风苦雨的侵袭。

凌寒独放,只为报春无意争春,本是天生丽质却遭受群芳妒忌。

梅花即使片片飘落被碾成灰尘,它的高雅香气在世间依然存在。

所以说:

不同时代,人们赋予了梅花的不同的品质,但唯一不变的是人们梅花的喜爱和对真善美

七、作业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

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

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设计模板

《加法运算定律》教案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2.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式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星期,他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

40+56或56+40

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加法运算的定律。

板书:

加法运算定律

(2)解决问题

40+56=96(km)或56+40=96(km)

(3)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所表示的都是李叔叔今天一天骑的路程,因此两道算式之间可用等号连接,即40+56=56+40

观察40+56=56+40,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验证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

可以举例验证。

如:

0+200=200;200+0=200所以0+200=200=0

11+78=89;78+11=89所以11+78=78+11

发现:

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在数学当中通常用字母表示定律,若用a,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则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a,b代表任意数)。

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

加法交换律:

a+b=b+a

归纳总结1: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

a+b=b+a。

随堂练习:

小红有24支水彩笔,小刚有16支水彩笔,小红和小刚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

答案:

24+16=40(支)或者16+24=40(支)

探究新知2:

加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师:

要求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第一天所骑的加上第二天再加上第三天所骑的所有路程是多少,列式:

88+104+96

2.解答:

方法一:

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

观察算式中96+104正好等于200,所以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加上他们的和。

即:

88+104+96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答:

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288千米。

3.发现规律

观察两种解题方法,发现:

一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方法二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他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因此,

可以写成等式(88+104)+96=88+(96+104)

归纳总结2: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叫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定律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

(a+b)+c=a+(b+c)

板书:

加法结合律(a+b)+c=a+(b+c)

活学活用:

有三块布,第一块长68米,第二块长59米,第三块长41米,那么三块布一共有多长?

68+(59+41)

=68+100

=168(米)

答:

三块布一共有168米

探究新知3:

加法中的简便运算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

1.理解题意

师:

要想求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只要把后四天所有的路程加起来就行了,列式为:

115+132+118+85

2.观察算式特点

师:

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115与85能凑成整百数,132与118能凑成整数,因此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能把式子改写为: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

3.解答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归纳总结:

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活学活用:

丁杰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62页,第二天看了93页,这时还剩下138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答案:

62+93+138

=(62+138)+93

=200+93

=293(页)

答:

这本故事书一共有293页。

探究新知4:

连减的简便运算

情境导入

一本书一共有234页,还有多少页没看?

1.理解题意

师:

已知总页数是234页,减去昨天和今天看的,就是剩下的。

2、列式子

解法一:

(1)今天看的66+34=100(页)

(2)剩下的234-100=134(页)

解法二:

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

剩下的就234-34-66=134(页)

3.比较发现

比较以上解法得数是一样的,可知:

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就相当于从被减数中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在连减算式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即:

a-b-c=a-(b+c);a-b-c=a-c-b

活学活用:

妈妈拿100元去超市购物,买蔬菜花了26元,买水果花了24元,还剩多少钱?

答案:

100-26-24=50(元)

拓展提升:

1、计算:

1+2+3+4+5......+48+49+50

师解析:

方法一:

观察这组数据发现,1+50=51,2+49=51,3+48=51….25+26=51

50个数相加,两两结合为25组,每组的和都为51,这样可以算出答案:

51×25=1275

方法二:

如果把50个数倒过来写,分别相加,就是50个51相加再除以2,即是答案。

即:

1+2+3+4….+48+49+50

=(1+50)×(50÷2)

=1275

归纳总结:

解决问题要动脑,这样会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解答时要选择一个最简便的方法。

举一反三:

用简便方法计算:

199999+19998+1997+196+95

答案:

199999+19998+1997+196+95

=200000+20000+2000+200+100—(1+2+3+4+5)

=222300—15

=222285

归纳小窍门:

当算式中的数字较大时,可以利用估算的思路,把它们都看做是和它们最接近的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计算出结果后,再减去多加的部分。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运算律和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a+b+c=a+(b+c)

b.数学运算时要选择简便运算方法,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课后习题

1、计算下列算式

138+227+17369+406+94

答案:

138+227+17369+406+94

=138+(227+173)=69+(406+94)

=138+400=69+500

=538=569

2、一根钢丝,第一次用去187米,第二次用去145米,这时还剩下113米,这根钢丝全长多少?

答案:

187+145+113

=(187+113)+145

=300+145

=445(米)

答:

这根钢丝全长445米

板书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善于发现简单法,计算准确快又好

《加法运算定律》教案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班上有多少小女孩?

多少小男孩?

那么我们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学生列式,师板书

(二)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1)27+73

(2)37+58

73+2758+37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投影书上的主题图,

你搜集到了什么信息?

今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和前面的两个例子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既然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

5.问题:

这个猜想正确吗?

(三)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让学生举例,

如35+20=20+35等等让学生多说

同桌互说

学生汇报答案。

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

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

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

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

(1)口答列式:

476+518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

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

476+518=518+476

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5这种规律在其他运算中有吗?

学生质疑,验证。

在这个环节中有出现个别代表一般的给予举例纠正。

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6.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

板书:

a+b=b+a

(四)应用成果,巩固新知

1.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

问:

验算加法,我们用什么方法?

根据什么?

2.“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问:

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3、“练一练”

(1)分组完成。

(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

(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4、放录音、做游戏--“我该在什么位置”

(1)将卡片470、880、1013、214、58、58发给六个同学。

(2)伴随音乐,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贴上。

(3)小结:

这些算式都用等号连接,两边都有相同加数,那就意味着另一个加数也相同,我们并用了加法交换律。

(五)反思过程,学会学习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

是怎样获得证明的?

(举例证明一意义论证)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质疑:

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分类》教案设计

《分类》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照片,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

2.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合作意识,学会评价;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具:

有关水果店、鞋店、电脑市场、服装店的情景照片;课件(能控制图片,音乐,及其他题目的展示);货柜台及物品(水果类、学具类、蔬菜类、生活用品等多种物品)

学具:

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学具;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出示一张水果店照片。

师:

这张图片漂亮吗?

你逛过商场吗?

这张图片是老师上周星期天逛商场用相机拍下来的,还有几张,想不想看?

师:

那好,待会同学可要仔细观察每张照片,看谁看完之后,能告诉大家,你都看到了什么?

发现了什么?

二。

情景中探索、生活经验的升化。

(一)从生活经验中悟出新知。

1.课件一张一张显示商店里拍的照片。

(学生小声说)

2.抽学生说。

生n:

我看到了……

3.几张照片放在一起。

师: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了这么多。

你发现这些东西是怎么摆放的?

师:

你们的发现都不错。

你们的意思就是说把一样的(或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数学上把一样的或同样的称为同一类。

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类的方法。

板书

(二)实践体会,分组动手摆,生活经验的升化。

1.师:

刚才商店里的阿姨摆柜台,分类摆得不错,你们想不想摆呀?

好,下面请大家来当小售货员,动手分类摆一摆。

要求:

首先,同组的小朋友一起到柜台前,看看你们的柜台前的篮子里有些什么东西。

然后,商量、讨论怎样把这些东西分类摆放好。

再动手合作把物品分类摆放好。

2.小朋友动手合作摆放。

(放音乐,让小朋友在欢快的音乐中活动)

3.小组参观、交流、汇报。

师:

哪个组先请大家来参观?

接着一组一组汇报,同学相互评价。

(组织学生交流、评价,培养交流、评价意识)

4.列举生活中的分类。

师:

我(老师)觉得四个小组摆得挺不错,经过我们小售货员分类摆放,这些东西就不乱了,看起来就清楚了不,找起来就方便了。

比如,我要买西瓜,到哪儿买?

兴趣班的同学要买足球,到哪儿买?

冬天来了,妈妈要给你买毛衣,到哪儿买?

李老师要买电脑,到哪儿买?

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曾经到什么店里去买过什么?

5.德育教育

师:

分类带来这么多方便,你们说分类好不好?

平时,我们同学们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都要分类摆放好,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分类知识的抽象运用。

师:

刚才,同学们动手合作分类摆放物品,做得非常好,那么,画出来的,你能分吗?

1.出示课本第40页第1题。

2.出示课本第40页第2题。

师:

用你喜欢的颜色把车涂上颜色,看谁涂得又对又好。

小组互相欣赏。

各组推选1名全班展览。

4.分类的多样化。

师:

其实呀,分类还有一定的技巧,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拿出装有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学具。

师:

请你把这些学具分类摆放成几堆,看你有几种摆法。

学生动手摆。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

可按形状、可按颜色,标准不一样,分的结果就不一样。

(课件展示分的结果)

收学具。

师:

请把红色的收起来,再把黄色的收起来,再把蓝色的收起来,把剩下的收起来。

三。

课堂回顾。

师: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师:

今天大家学会了分类,还掌握了分类的一些技巧。

四。

把分类运用于生活。

1.说生活中的事例。

让学生说说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分类。

2.课外运用。

(针对寄宿制学校)

(1)今天中午在食堂就餐的时候,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在食堂,哪些地方用到了今天我们学习的分类。

(2)学们今晚分类摆放自己生活柜里的物品,晚上老师要来参观。

中班科学《磨豆浆》教案设计

中班科学《磨豆浆》教案设计

活动准备:

(1)了解磨豆浆的过程,感受制作豆浆工具的改进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对磨豆浆活动有兴趣,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有初步的使用石磨的经验。

(2)石磨.电磨若干,豆浆.茶杯.泡好的黄豆。

活动过程:

1.品尝豆浆,了解豆浆的作用。

提问:

你们喝的是什么?

它是用什么做出来的?

喝豆浆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

2.幼儿操作石磨,学习磨豆浆。

(1)教师示范磨豆浆的方法,强调石磨的旋转方向和加豆加水交替进行的操作方法。

(2)幼儿两人一组用石磨磨豆浆。

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并会两人合作。

(3)请幼儿表述磨豆浆的过程。

提问;磨出豆浆来了吗?

你们是怎样磨的?

小结:

一个小朋友推磨,一个小朋友一边加黄豆.一边不断加水,相互配合,才能磨出豆浆。

3.操作比较石磨与电磨,感受新制浆工具的优点。

(1)出示电动磨豆浆机,请幼儿比一比它与石磨有什么不同?

(着重从外形上区分。

(2)幼儿观察两位教师分别用石磨与电磨磨豆浆的过程。

并表述观察结果。

(3)请幼儿分别操作石磨与电磨(在教师的帮助下按开关),并相互交流操作结果。

小结:

石磨在没有电的时候可以磨出豆浆,但它速度慢,费力,很不方便。

电磨更快捷.更卫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用电磨做豆浆又快又省力。

4.教师挤豆渣,幼儿进一步了解做豆浆的过程。

总结:

我们可以用石磨磨豆浆,也可以用电磨磨豆浆,磨的时候先要把黄豆泡好,在磨的过程中,要不断加水,磨好后还要滤渣,豆浆经过煮沸就可以食用了。

活动延伸:

(1)在科学室(或区角)里,提供石磨.电磨供幼儿操作。

(2)请

幼儿带一些小的新产品到幼儿园,开辟“我们身边的新产品”展览角,激发幼儿对科技新产品关注的兴趣。

活动建议:

(1)受石磨.电磨数量的限制,本活动易采用分组教学。

(2)品尝豆浆的环节,可结合幼儿园的早点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