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39191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9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docx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docx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文化的涵义

1、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

“物相杂,故曰文”。

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意义。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即文明,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文”在古人心目中,起初指纹理,后来又引申出近十几种引申义。

其中,文字、文章和文明与现在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

本意有三:

一是变化,二是生化,三是造化。

《庄子·逍遥游》中的“化而为鸟,其名曰鹏”,中的“化”即指变化。

《周易》中“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雌雄构精,于是生成各种动物及某些植物。

“化”即生成,化生也是生成。

《易·贲卦》: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是“文”与“化”最早并联使用的记录。

日月往来,阴阳并陈,刚柔交错成文,这就叫作“天文”。

文化教育旨在使人行当所行,止当所止,这就叫做“人文”。

治国者观察天文,用以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观察人文,用以教化,造就天下的人。

“天文”,指自然变化规律,也指人对自然变化规律的认识。

“人文”,指社会变化规律,也指人对社会变化规律的认识

“天文”、“人文”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2、把“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众多学科探究的对象,实际上发源于近代欧洲。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了系统阐释: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泰勒强调了文化作为一个精神文化的综合整体的基本含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文化概念进行了详细考察和整理的是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他们于1952年发表了《文化的概念》,对西方当时搜集到的16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做了梳理与分析,指出:

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

据当今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中国自“五四”前后至今,关于文化的定义,几乎有260多条,我们一般采用冯天瑜先生的说法:

“文化是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3、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界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简言之,“自然的人化,也即人化自然是文化的本质。

文化:

自然人化的过程与结果。

内涵有三:

(1)文化的核心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部分,人之外的自然(外在自然,无机身体),人自身的自然(内在自然,有机身体);

(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部分,向外就是“无机身体”的人化,向内就是“有机身体”的人化。

一方面是指人类对外在自然的改造,另一方面是指人类对自身的改造,即人的感觉的文化化或者是人的素质的文明化。

二、文化的结构

1、抽象结构

(1)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即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是人类在生活、生产、生存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各种形态的事物所组成的有机复合体。

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关于“大文化”的结构与构成,最简单的是划分成二层:

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2)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即政治、法律、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不包括物质生产和器物性、实体性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2、具象结构

文化体系的构成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来看分有四层。

(1)物态文化层:

相当于物质文化,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艺术文化均属物态文化层。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存需要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制度文化层:

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如家族制度、婚姻制度、官吏制度、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伦理道德。

(3)行为文化层:

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一是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如春节、五月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等。

西方的复活节、圣诞节、情人节。

二是形式类型化、模式化。

如春节要贴对联、放鞭炮、包饺子。

端五节包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

三是时间上一代传一代。

但有些传统风俗也是可以改变的,“移风易俗”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开始于宋朝的妇女缠足的习惯,到了近代被彻底改变了。

(4)心态文化层:

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

这是文化的核心。

心态文化大致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社会意识,可以再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心理是暂时的,有流动性和变化性,如要求、愿望、情绪、风尚。

如唐代以肥为美,魏晋时期以清瘦为美。

社会意识形态则是指经过社会科学家系统加工过的社会意识,并且经过物化形态,如书籍、绘画、书法、雕塑等固定下来,传播天下。

三、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和社会多种需要的作用。

文化的功能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记录功能

(二)认知功能

(三)传播功能

(四)教化功能

(五)凝聚功能

(六)调控功能

四、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

在这个概念中,要注意如下几个要点:

其一,“中国”,要以建国后中国的疆域作为最终定位。

“中国”的内涵经历了一个逐次扩展的过程。

上古时期的华夏族(即汉族),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

秦汉之后,中国由分散状态逐渐朝着集中统一的状态迈进。

元代中国疆域最辽阔,元代的中国版图曾一度扩展到中亚地区和南俄。

清代疆域包括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境和俄罗斯的部分领土。

我们在论述中国文化时,在地域范围上,要以现有的雄鸡形为界。

尽管北至蒙古,俄罗斯,南至越南,地跨欧亚,曾经在元明时一度属于中国,但我们在论述中国文化时,并不将这些区域划归中国。

其二,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始主体。

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

其三,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的特色。

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方块字,表义,表形,表声);

二是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古典,经学,史学,类书和丛书等);

三是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文明);

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诗经,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五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起始于中国的道教,中国化的佛教);

六是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维持了当时的人伦关系)。

以上六个方面,既是中国文化民族与国度的特色,又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二)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6千年前的文化至鸦片战争(1840年)时期的中国文化。

1.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

(2)中国传统文化是连续性与变革性的对立统一。

(3)中国传统文化又是独立性与通融性的统一。

2.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开掘所应遵循的原则

(1)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应持彻底批判与摒弃的态度。

(2)对传统文化中那些糟粕与精华并存的成分,则要善于辩证的扬弃,要以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内在依据,批判的予以继承。

(3)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我们必须着意继承并大力弘扬。

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目的和意义

1、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容,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2、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3、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4、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5、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

第一,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历史梳理就是要求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门类,分清时代先后与历史发展的顺序,对每一门类知识的来胧去脉,有一个轮廓的了解。

逻辑分析要求我们对中国文化的各个分支进行逻辑分析和归纳。

第二,典籍研习和社会考察相结合。

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应当把研习阅读优秀典籍作为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

除此以外,学习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方法是进行社会考察,参加社会文化活动。

第三,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另一方面,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能肯定一切,把传统文化当作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的开拓创新。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产生意识和精神的基础。

第一节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气候

1、中国气候有三个特点:

一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从南到北,既有热带,又有温带,还有寒温带,国土的大部分处于温带地区。

二是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多刮北风,夏季多刮南风;降雨量多集中在7、8、9三个月。

三是大陆气候强。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差别较大。

以上三点是中国气候的总体特征。

总的来看,有史以来没有实质性变化。

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状况还是有一定的变化的,最明显的体现在温度与湿度两个方面。

温度的变化:

从距今约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到17世纪(清代),我国气候的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凉爽。

但是到了20世纪后半叶,全球温度上升,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中国的气温也迅速上升。

湿度的变化:

距今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时代至两千五百年前较湿润,洪水频繁,古代受人尊敬的英雄,都是治水有功的人。

到了近五百年,我国的旱灾多于水灾。

北方尤其明显,而南方的水灾更加频繁,这实际上与气温变暖、冰山融化有关。

2、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特定的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节气文化与气候:

我国古代以农立国,节气文化是适应农业需要而产生的。

24节气不仅指导了我国古代农业,而且深深融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之中,有的节气还成了民间重要节日。

二是中医文化与气候。

中医学把外感病邪分为“风寒湿热燥火”。

俗称“六淫”,都与气候有关。

有人说:

“《黄帝内经》之精华,一半在气候。

”没有中国特殊气候,也就不会诞生中医学。

三是诗词文化与气候。

我国是世界上四季最鲜明的国家,鲜明的四季影响到诗人的日常生活,创作环境和灵感。

于是,古诗中有大量的咏怀四季的诗句。

二、地形、地貌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山的风格:

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

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

中国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构成“三大阶梯”。

第一级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的超过7000米,有“世界屋脊”之称。

第二阶梯在青藏高原以东、以北,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

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四川盆地等,海拔多在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