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思考题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9139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思考题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思考题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思考题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思考题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思考题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心理学》思考题复习.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思考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思考题复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心理学》思考题复习.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思考题复习

第一部分绪论

J15、简述加德纳(Howard.Gardener)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它的教育意义。

J17、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

L6、结合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谈谈如何维护和增进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第二部分:

学习心理。

L4、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L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否作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J1、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J12、简述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J14、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你有何建议?

L8、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JJ6、简述卡芬顿(M.V.Covington)自我价值理论(self-worththeory)的基本观点。

J2、简述知识应用与知识迁移的关系。

J8、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

第三部分认知学习。

J10、简述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J5、简述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J11、简述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关系。

L3、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

 

第四部分情感与行为规的学习

L2、评述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它对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L7、西方品德形成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德育工作有何启示?

L9、埃里克森(E.H.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J16、如何增加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J3、如何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

J4、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L5、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谈谈如何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五部分:

教学心理。

J18、良好教学目标的述应符合哪些条件?

J7、编制学绩测验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J9、如何正确使用惩罚?

J13、有人建议,在教育中要多用奖励,少用或慎用惩罚,你同意吗?

为什么?

 

《高等教育心理学》思考题

201707165E20170902

一、简答题

1、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简述知识应用与知识迁移的关系。

3、如何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

4、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5、简述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6、简述卡芬顿(M.V.Covington)自我价值理论(self-worththeory)的基本观点。

7、编制学绩测验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8、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

9、如何正确使用惩罚?

10、简述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11、简述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关系。

12、简述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13、有人建议,在教育中要多用奖励,少用或慎用惩罚,你同意吗?

为什么?

14、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你有何建议?

15、简述加德纳(Howard.Gardener)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它的教育意义。

16、如何增加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17、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

18、良好教学目标的述应符合哪些条件?

二、论述题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否作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2、评述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它对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3、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

4、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5、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谈谈如何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6、结合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谈谈如何维护和增进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7、西方品德形成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德育工作有何启示?

8、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9、埃里克森(E.H.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第二部分:

学习心理。

阐述学习的实质和基本规律,重点介绍学习的概念和各派学习理论及学习动机和学习迁移。

这是整门课程的重点。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别介绍两个不同领域或类型的学习,即认知学习、情感与行为规的学习。

 

第五部分:

教学心理。

重点介绍教学设计、课堂管理。

 

第一部分绪论

J15、简述加德纳(Howard.Gardener)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它的教育意义。

(书90)

答:

基本观点:

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了传统上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认识,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交往智力、省智力、自然观察力等多种智力构成,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种智力,只是这些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这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

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其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这实际上是智力表现类型的差异。

教育意义:

大学生处在一生中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每个人在智力上所达到的水平和高度将直接影响其以后的发展。

在高等教育中,要把开发大学生的智力摆在首要的位置,根据学生智力的差异性,充分调动大学生作为开发智力主体的自觉性,尽可能让学生逐渐发展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

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都必须考虑到大学生智力类型的差异。

J17、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

书39

热爱(学生、教育事业、学科)。

热情活泼,富有朝气。

诚实谦逊,严于律己。

理解宽容,心地无私。

诚信正直。

热心。

幽默。

信心。

信任。

平易近人。

L6、结合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谈谈如何维护和增进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书49

1调整认知方式和期待水平。

要正确看待压力。

压力既是危机又是动力。

当压力来临时,要积极地看待压力。

要正确评价自我。

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制定合适的工作目标,尽可能使自己的能力与现实接近。

避免用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

2掌握调控技巧和抗压方法。

学会心理放松,环节不良情绪。

例如,参加问题活动。

加强意志锻炼,提高抗压能力。

加强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等品质的培养。

3寻求社会支持和心理帮助。

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可以使自己恢复信心。

如果压力过大,造成一定心理障碍时,还必须尽快主动寻求心理辅导专家或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协助自己度过心理难关。

要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降低可能产生的人纪关系压力。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真正的安全感来自身体部,来自自我的不断学习和不断成长。

第二部分:

学习心理。

L4、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网)

1、认知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这三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

2、结构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即好奇驱力、胜任驱力和互惠驱力。

结构原则。

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

3、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对。

其主要特征是:

学习的主要容不直接向学习者提供,提供的只是与学习容有关的线索或例证。

学习者必须经历自行发现的过程,才能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布鲁纳所谓的发现法,是在老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

发现法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未曾发现的知识,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已经发现的知识。

发现学习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1)能提高智慧的潜力;

(2)有助于外在动机向在动机的转化;(3)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探索的方法;(4)有利于所学材料的保持。

但它也受学生的先前知识、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材料的性质、教师的指导及教学时间等因素的制约。

布鲁纳认为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和提倡发现学习。

这些思想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启发意义。

(1)发现式教学则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2)布鲁纳强调学生的知识学习要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我们在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材料的选择时,就必须突出学科的基本结构,选择那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作为教材的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有利于迁移和应用。

(3)教师首先应明确要构建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哪些组成要素,并最好划出各组成要素的编码系统的图解。

接着深入分析教材容,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学科知识结构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安排最佳的学习经验和提供最佳的知识结构,才能引导学生对教材结构的理解。

(4)布鲁纳重视学生学习的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我们应创造一切条件,从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布鲁纳的学习与教学理论也存在着许多缺陷,比如他过分强调发现学习。

而发现学习的最大缺点在于太耗费时间,会减缓教学速度。

我们认为应该强调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相互配合和有效补充,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具体学科容特点,灵活运用。

L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否作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书126

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所以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1、新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

这种知识观启发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认识到学生总是在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2、新学生观

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即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3、新教学观

建构主义提出的改革教学的构想的核心思想是:

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

让学生具有对知识的好奇,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再去探索,去寻找答案,接触自己认知上的冲突,通过这些活动来使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

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学习,主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学应使学习在于现实情景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建构主义者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

合作学习、交互学习在建构主义的教学中被广为采用。

我们对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还处在发展阶段,取得的成果也是初步的,今后仍需作更大的努力,使建构主义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批判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的锐利武器,以此来促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J1、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书)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①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②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③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④必须在师生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

⑤罗杰斯认为学习是有意思的心理过程;⑥学习容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⑧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J12、简述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书)

学习动机能够影响学习活动的水平和效果。

一般来说,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效果之间是一致的,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动机的强烈与方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的能驱使人努力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但学习动机和学校效果也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差,一般来说,最佳学习效果的动机为中等,但因任务的复杂程度而略有差异。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

过高强度的学习动机和过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都会降低学习效率。

)简单任务,最佳动机水平偏高;复杂困难任务,最佳动机水平偏低;中等复杂程度的任务,动机水平介于两者之间。

适度的动机水平易于维持个人对学习的兴趣和警觉,同时减少焦虑对学习的不利影响。

J14、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你有何建议?

(书)173

采取积极的归因模式,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强,从而产生自豪感,增强对成功的期望,进而提高学习动机,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从而产生疚感,增强对成功的高期望,进而提高学习动机,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但有时候,归因于学习方法更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这样的归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继续努力,另一方面又会使他们考虑如何加强认知技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使用各种策略,即考虑如何去努力,不是蛮干,而是巧学。

L8、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书)170

首先,提高学习动机——在因素的作用。

1、考虑学生的唤起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难易适中的学习材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维持适度的唤醒水平,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学习。

2、学生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精华在于重视人的需要,强调尊重人、关心人。

据此,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和关心学生的需要,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合理地予以满足,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的目标定向。

现实的、具体的、短期的、难度适宜的学习目标可以增强大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为完成任务付出努力的意愿。

4、采取积极的归因模式。

把成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强,把失败的归因于努力因素。

有时,可把成败归因于学习方法更能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考虑如何去努力、巧学,不蛮干。

其次,提高学习动机——外在因素的作用。

教师的热情、关心和期待等特征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为学生创造一种一种安全有序、理解和挑战的课堂氛围,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力;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能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J6、简述卡芬顿(M.V.Covington)自我价值理论(self-worththeory)的基本观点。

①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在动力。

②个人的倾向于成功看做是能力的显现而不是努力的结果。

③追求成功的需要不被满足时,学生倾向于回避失败,以维持自我价值感。

④学生对能力与努力归因倾向由年纪的升高而发生了转移。

J2、简述知识应用与知识迁移的关系。

知识应用与知识迁移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知识迁移的发生和效果,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是促进知识迁移的有效条件,从而加快知识迁移的发生,提高知识迁移的效果。

另一方面,知识应用中存在着知识迁移,知识的迁移是知识应用成功的重要条件。

所以知识的应用本质是依赖知识的迁移来实现的。

但知识应用并不是知识迁移的全部,知识应用主要是一种顺向的,正迁移过程。

J8、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

(书)137

现代心理学家提出“为迁移而教”的口号。

迁移是一种学习或训练对另一种学习或训练的影响现象。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由此及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等都是迁移现象所做的原始而形象的概述。

要给学生提供一般实例,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知识、策略运用到各门学科之中去,进而达到灵活熟练地迁移。

一,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二、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三、合理编排教学容。

四、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五、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第三部分认知学习。

J10、简述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1、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2、新建构的意义贮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复习或新的学习,这些意义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遗忘;3、意义的提取和运用。

(书)述性知识学习是个体对言语信息方面知识的接受及占有,包括领会、巩固与应用三个环节。

领会是指了解述性知识的含义,懂得述性知识的载体,这是对十五大简介认识;巩固是指对已经了解的述性知识的记忆;应用是指依据已有的述性知识去解决有关的问题。

J5、简述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书)

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性质、容、状态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及回答“某物是什么”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一套控制个人行为的操作程序,包括外显的身体活动和在的思维活动,解决的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是从不会做到会做,再到熟能生巧的过程。

二者都是个体市营环境的必须,二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一方面,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述性知识的积累越多,越有利于程序性知识的形成;另一方面,程序性知识又会促进个体对新的述性知识的掌握。

J11、简述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关系。

联系:

在学习活动中,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情境需选择不同的认知策略,这一过程的实现正是元认知策略的体现。

学习者需要元认知策略来帮助自己决定在哪种情况下使用或改变某种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的运用需要相应的认知策略。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区别:

(1)认知策略是元认知策略应用的基础,元认知策略则对认知策略的选择、转换、执行具有统帅与向导作用;

(2)元认知策略的发展落后于认知策略,但它对认知策略运用的调节与控制,对认知策略的发展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认知策略的功能在于减少尝试与错误的任意性,缩短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它直接作用于学习活动。

而元认知对学习活动所发生的作用并不是直接产生的,而是通过对整个学习活动,包括策略性知识的调控而发生作用的。

L3、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

(网)

(1)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独占整个教学时间,要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

(2)教师要经常运用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尽可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想出大量的意见或构想。

(3)强调引导大学生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学习,鼓励大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力求在轻松、民主、合作、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5)了解并适应大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兴趣,采取适当形式实行分类或个别施教,以扬长避短,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发展。

(6)在教学评价上坚持正面评价为主,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使大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

此外,对大学生的意见或作品,不立刻评价,当意见都提出后,师生再共同评估。

(7)不排斥学生的失败或错误,引导大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

(8)鼓励学生尝试新事物的勇气,促进大学生多从事课堂以外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使其有机会接受更多的新事物,并养成独立研究的习惯。

教师素养:

创造性

第四部分情感与行为规的学习

L2、评述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它对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被称为观察学习,亦称社会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受到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观察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

1、榜样与示

榜样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一般而言,教师向学生传递社会道德规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语言教诲,一条是身体力行。

教育者仅仅对学生进行口头教育是难以奏效的,言行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神教重于言教”。

2、强化

强化决定学习者是否把学会的行为表现出来,即强化对人的行为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资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L7、西方品德形成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德育工作有何启示?

1、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而要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她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

他提出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

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好孩子”取向阶段(动机,利他),遵循权威取向阶段(社会准则)。

(3)后习俗水平。

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而且能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和个人尊严的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

此时,其道德判断的标准已超出外在的法律和权威,而源于自身部的道德命令。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共商决定或改变责任),普遍原则取向阶段(普遍道德原则)。

对品德教育的启示:

(1)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与思维水平的提高平行,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必须依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进行。

(2)道德判断水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的选择有重要制约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必须加强道德认识的教育。

(3)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对青年学生传递社会道德规时,不能脱离青年学生的接受能力。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被称为观察学习,亦称社会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受到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观察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

1、榜样与示

榜样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一般而言,教师向学生传递社会道德规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语言教诲,一条是身体力行。

教育者仅仅对学生进行口头教育是难以奏效的,言行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神教重于言教”。

2、强化

强化决定学习者是否把学会的行为表现出来,即强化对人的行为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资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L9、埃里克森(E.H.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书97)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个体的终生,整个发展过程可分为顺序不变的八个阶段。

个体若能依此顺利地解决每个发展阶段存在的矛盾或危机,人格就能得到完善发展。

否则,人格发展受阻,导致人格缺陷,适应不良。

人格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这对于学校教育中人格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但是他的理论带有主观臆断性,缺乏实验依据,甚至他还认为人格的八个发展阶段是由遗传决定的,这难以令人信服。

埃里克森八阶段及主要矛盾

阶段

年龄

主要矛盾

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

发展障碍者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