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检测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39016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检测题.docx

《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检测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检测题.docx

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检测题

仁化中学高二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检测题

一、选择题:

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科学家首次用实验证实了“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

科学家们设想,如果把“量子纠缠”原理用于通信,将极大提高通信的安全程度。

为此,我国积极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并于2016年8月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

这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C.客观物质世界是科学精神和理念的外现D.人们可以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2.人类在享受机器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担心某一天机器人会在智能上超越人类,就像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

人被机器人关在“动物园”中,供机器人观赏。

科幻电影表达的这种观念:

A.否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B.证实了机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说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D.体现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3.最丰富的红山文化整身塑人像。

专家依据发现人的区域、供奉的房间以及服饰佩戴,确定这尊人的身份是红山文化晚期的巫者或王者,并将其称为“中华祖神”。

这一研究成果反映了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可以揭示历史之谜

B.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个理想的事物

C.人的认识受自身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的制约

D.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

4.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挤压孩子的休息时间,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强迫孩子参加各类课外补习班,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这是因为:

①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认识活动,外来的干预不利于学习的进步

②学习是以生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活动,学习效果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

③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课外补习不利于学生成长

④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保证学习效果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

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1981年以来,我国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可增加54%~106%,后者可增加27%~58%。

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认识

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利

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

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

④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

A.①②B.①⑨C.②④D.③④

6、万古奔腾的长江,孕育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全面展示新时代长江的自然风貌和文化景观,多位艺术家深入长江流域采风,创作了巨幅长卷《长江万里图》,该作品雄浑磅礴、风光万千,画出了一条中国人心中砥砺奋进的文化长河,《长江万里图》的创作

①体现了自然性与人文性的统一②说明时代精神是艺术创新的源泉

③体现了创作者为祖国河山立传的文化自信④说明客观真实是评价艺术作品的根本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在今天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时代,传统手工艺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可以通过动手重新唤醒人们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而且可以强化国人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

由此可见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D.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8、市蓟州区的郭家沟,东临梨木台、西邻九山顶,以前主要靠种庄稼,村民收入不高。

后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升温,当地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开展旅游精品村建设,请专家对村子进行规划,提升改造农家乐,吸引来大量游客,实现了村民增收致富。

郭家沟的成功转型表明

A.专家正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C.一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D.科学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顺应市场需求

9.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

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简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A.秉承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10.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

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起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

①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

②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为了摆脱贫困,何涛巴村炼过铁、办过化肥厂,但经济状况并没有好转,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

该村汲取教训,改变思路,在茶叶专家的帮助下,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带领村民种茶,形成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整体发展格局,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

该村的转型发展表明:

①成功的实践是基于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②失败与成功相互渗透和转化,没有明确的界限

③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是实践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④通过实践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向一般、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

材料告诉我们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4、2017年11月,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

很多人都以为,这项技术的突破并不大,因为22年前,美国已经诞生了克隆羊。

但实际上,当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术,而中国科学家采用的则是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

由此可见

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B.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才不会被推翻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条件的局限D.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15、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

有诺贝尔委员会委员认为,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霍金也承认是因为他的黑洞蒸发还没有被观测或者被实验所证实。

这说明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检验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1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拓展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2017年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开展研学旅行的认识论依据是

①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有用②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促进知与行的统一

③直接经验是验证间接经验正确与否的标准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非子•说林上》记载:

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

管仲说:

“老马之智可用也。

”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

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上述论断说明的认识论道理有

①认识的真理性依主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认识的真理性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制约

③真理性认识能够经受住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

④真理性认识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下列说法与漫画《过沟》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B.世上无难事只要勤思考

C.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D.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20.狼曾经是令人憎恶和害怕的,人们主把狼赶尽杀绝。

但一些地方由于狼群消失,某些动物种群迅速繁衍,导致植被过度消耗,生态失衡,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现在,人们对狼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不少国家实施了“引狼入室”计划,以求保持生态平衡。

这一事例说明

①不同认识主体的共识才是真理性认识②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纠正谬误、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因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认识具有反复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实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上实现了小康。

从需求侧看,“美好生活,日益多样化,不仅包括物质文化方面,而且还包括、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需求;从供给侧看,虽然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实现质的飞跃,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仍然不能满足13亿多人民对不同产品结构和各种服务的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作出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的唯物论依据。

(12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

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制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为助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