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锦祥《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摘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741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2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姚锦祥《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摘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姚锦祥《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摘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姚锦祥《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摘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姚锦祥《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摘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姚锦祥《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摘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姚锦祥《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摘录.docx

《姚锦祥《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摘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姚锦祥《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摘录.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姚锦祥《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摘录.docx

姚锦祥《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摘录

录标题

 

前言: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章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

(一)目标结构与呈现方式的进步

1.层级性、多领域的目标结构2.有特色的模块目标

(二)目标的内容与表述问题商榷

1.知识与能力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其组织形式

(一)分设必修专题与选修专题内容

(二)专题内容的选择体现了文明史观的价值取向

(三)历史课程的内容选择及其呈现方式问题商榷

三、历史课程的内容标准

(一)“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

(二)“内容标准”的学术视野和价值取向

 第二章基于历史专题的教学设计

一、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

(一)教学目标的影响因素

1.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要点2.实验省区的教学要求3.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需要

(二)教学目标的要素分析与确定方法

1.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确定2.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确定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定

(三)教学目标的叙写要求

(四)把握教学目标的几个问题

1.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关系问题2.突出核心目标的问题

3.各时段目标的整体设计问题4.目标内容的呈现方式问题

5.目标、教学、评估的一致性问题

二、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一)专题内容分析与单元计划的制订

1.从分析专题现象的内在联系确定专题知识结构2.从分析专题关系的角度整合单元内容

3.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

(二)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联系与区别

(三)课文内容的教学化处理

1.从标题确定所学内容的关系及其教学重点2.依据教学目标选择课文的教学内容

3.对课文内容呈现方式的调整或改造

三、历史课的教案设计与学案设计

(一)不同的教学观及其教案设计

1.传统教学观下的教案设计2.现代教学观及其教案设计

3.教案设计中规划教学事件的方法与策略

(二)基于辛亥革命内容的三种教学设计

1.从理解和探究历史问题出发的教学设计2.从感受和体验历史情感出发的教学设计

3.从学生资源和具体情境出发的教学设计

(三)一种流行的学案设计

1.《辛亥革命》一课学案的分析2.学案设计与教案设计的关系

3.历史课学案设计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三章政治史内容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一、政治制度专题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一)政治制度专题的教学问题

1.中西方政治制度教学价值的错位2.只知其政治名词和概念的教学方式

3.与政治课相仿的教学内容4.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教学主题的缺失或游离

(二)政治制度专题的单元设计及其教学策略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单元设计2.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专题的教学策略

3.近现代政治制度专题的教学策略4.教学片断欣赏:

从“帕帕迪”的视角看雅典的公民大会

(三)把握政治制度专题教学的几个问题

1.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正确看待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

2.从现实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形式

3.历史地看待不同时期的制度文明成果

4.科学地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

二、中外关系与国际关系专题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一)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专题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1.专题学习的主题是侵略还是抗争?

2.如何看待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3.怎样落实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战的认识要求?

4.教学片断欣赏:

从日本侵华老兵的“相册”认识南京大屠杀

(二)多极化趋势专题的教学重点和要求

1.专题的主题及其学习价值2.专题内容选择的着眼点及其价值取向

3.专题内容的组织及其教学要求4.教学片断欣赏:

从当下的国际政治事件认识多极化趋势

(三)现代中国对外关系专题内容的教学设想

1.建国初期对外关系内容的教学设想2.20世纪70年代对外关系内容的教学设想

3.新时期对外关系内容的教学设想

三、政治史内容的考查重点与教学要求

(一)政治制度及其政治事件内容的考查方式和重点

1.政治制度内容的考查重点和方式2.政治制度和政治事件相结合内容的考查重点和要求

(二)中外关系与国际关系内容的考查重点和命题倾向

1.揭示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危害性的考查内容2.体现中外战争及其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考查内容3.体现二战后中外关系和国际关系的考查内容

(三)政治史内容考查的教学要求

1.以正确的价值取向认识不同类型的政治制度

2.从相关的政治事件入手理解政治制度和国际关系的特征3.在比较中明确相类似的政治概念

 第四章经济与生活史内容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一、经济史专题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一)古代经济专题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1.中国古代经济专题教学的困惑2.从历史时期出发整合古代经济的教学内容

3.教学例举:

唐宋时期经济史内容的教学设想

(二)近代世界市场专题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1.世界市场专题内容的教学问题2.近代技术发明内容的教学重点

3.教学片断欣赏:

一份神入工业革命时代的作业设计

(三)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专题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专题的内容选择及其表述问题

2.教学片断欣赏:

从荣氏企业的兴衰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现代经济专题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变革及其认识要求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认识要求

3.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专题的基本内容和教学重点4.关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内容的教学设想

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专题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一)社会生活史专题设计的问题与思考

1.社会生活内容的教学困惑2.社会生活史内容的教学重点

(二)社会生活史内容的教学安排

1.近代和现代时期的内容分别教学2.以社会生活的变化问题为教学的重点

3.将社会生活的教学理念引入古代史和世界史内容

(三)教学例举:

近代以来大运河沿岸城市的变迁

1.五口通商后的上海2.清末的淮阴城3.民国初年苏南城市的崛起

三、经济和社会生活史试题的考查重点与教学要求

(一)经济史内容的考查重点

1.着眼于专题经济现象的发展过程和阶段特征内容的考查

2.着眼于不同专题经济现象关系内容的考查

(二)社会生活史内容的考查重点

(三)经济和社会生活内容考查的教学和复习要求

1.从专题总结中理解经济现象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

2.从专题整合中认识不同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3.从教学和练习中掌握解答经济史试题的方法和能力

 

第五章文化史内容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一、思想史专题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一)思想史专题设计与教学中的问题

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教学问题

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专题名称与内容建构问题

3.“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专题设置问题

(二)从思想史的特点出发展开教学活动

1.结合政治史和经济史模块的内容理解思想产生的背景与意义

2.结合思想家的生活环境和经历理解其思想主张的特点

3.从专题总结的角度认识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三)思想史内容的考查重点与教学要求

1.着眼于思想史发展进程和线索的考查

2.着眼于特定时期思想特征及其原因和意义的考查

3.着眼于不同思想内容联系和比较问题的考查

二、科技史专题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一)中国科技史内容的教学困惑

1.应该选择哪些科技成就作为教学的内容

2.以怎样的心态对待中国的传统科技

(二)世界科技史内容的教学困惑

1.技术史与工业革命内容的关系问题2.近代科学史的内容选择问题

(三)近代科学史的发展进程与教学重点

1.近代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2.天文学革命和经典力学的发展过程

3.近代科学史内容的教学重点

(四)近代科学史内容的教学设想

(五)科技史内容的考查重点

1.关注近代时期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问题2.关注中外交往与学习西方科技关系的问题

3.关注科技发展原因和意义的问题

三、文学艺术史专题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一)偏离历史学科航道的教学重点

1.专题组织的文艺常识内容2.专业化的作品欣赏方法

(二)文艺史内容教学的基本要求

1.在历史阶段中理解和认识文学艺术的特色2.以历史阶段组织文艺史内容的教学步骤

3.在观察和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发现历史

4.教学片断欣赏:

感受文艺复兴巨匠及其作品的人文风采

(三)文学艺术史内容的考查重点

1.对文艺现象的风格及其特点的关注2.对文艺现象的时代特征及其社会原因的关注

3.对文艺形式史料功能和社会功能作用的关注

 

第六章历史课堂教学研究问题

一、“说课”的历史教学研究

(一)对教学准备阶段问题的解说

1.“说”课题内容在其专题中的地位和作用2.“说”课题内容的知识结构

3.“说”课题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4.“说”课题内容下的学情和教学目标

(二)对教学实施阶段问题的解说

1.以感知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进程为教学重点的设计

2.以建构历史知识结构为教学重点的设计3.以学习怎样评价历史现象为教学重点的设计

(三)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问题的解说与评价

1.对教学结果的预测和注意问题的说明2.说课的评价

二、听课与评课的历史教学研究

(一)公开课及其听课和评课中的问题

(二)听课内容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三)评课内容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1.执教者的说明2.听课者的评议3.评课组织形式的变革和评课要求

三、以材料、故事和问题为思路的课堂教学实验

(一)实验的计划和准备

1.实验的计划2.实验的准备

(二)实验的过程

1.像导游一样带着学生去看历史风光

2.师生对话为主的教学方式3.挖掘材料中的历史故事和教学意义

4.依据事实,想象认识历史上的人和事

(三)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启示

1.实验结果的分析2.实验的教学论分析3.实验的启示

一章          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决定了学科教学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①],其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方案,给我国的历史教育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变化。

老师们在肯定其课程进步的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了解和正确认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问题,有利于新课标的修订完善,也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本章内容将有助于下列问题的学习与探索:

1.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建构中的进步及其表现

2.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建构中的问题及其表现

3.高中历史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

4.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问题及其表现

5.高中历史学科“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

6.高中历史学科“内容标准”学术视野和价值取向

一、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教育宗旨)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是学校课程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方面预期要达到的结果。

学科课程目标不仅要求清晰地呈现基本的、共同的学科成就标准,还要求对学习成就水平做出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

(一)目标结构与呈现方式的进步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有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不同层次之分[②]。

从要素上看,教学目标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同的领域。

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③]相比,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建构课程目标的结构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重大的突破。

1.层级性、多领域的目标结构

《教学大纲》只有“教学目的”部分与目标的内容有关。

可以说,它只是对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作了表述。

课程标准不仅在“第二部分”提出了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还在“第三部分”呈现了三个必修课程和六个选修课程的模块目标及其各模块学习要点的内容目标。

课程目标、模块目标和内容目标,构成了由总到分的不同层级的目标体系。

它们作为教学目标连续体的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时段不同学习内容的学习要求。

历史课程目标是高中历史学科的总体目标,是对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学习结果的描述;模块目标属于阶段性目标,是对学生在模块内容结束时学业水平的指标要求;内容目标属于学习要点的目标,是对某一学习要点的指标要求。

它们分别代表了历史教学目标连续体上三个不同的位置,呈现出由抽象到具体的层次性特点,从而为不同时段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评价确立了明确的标准。

教学大纲所表述的课程目标比较笼统,大体上涉及到历史知识、历史学科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几个部分的内容。

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不仅明确地提出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目标,还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体现了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关注。

在思想情感目标中,课程标准突破了以往单纯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加强了人文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要求,把历史教学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了起来。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面一体,构成了历史课程目标在学习成就领域的横向体系。

这样,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

整体式地构建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拓展了历史教育在全面提高人文素养方面的功能。

体现了从“以知识为本”到“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观念的转变。

2.有特色的模块目标

在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标准”中,其结束部分有一总的表述。

其内容与模块学习结果的要求有关,涉及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领域,可称之为模块目标。

其建构方式,体现了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方法和能力目标以及情意目标的学习要求,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习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下面以必修一模块的目标为例加以说明。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④]。

上述内容包含了三维目标的各项要求。

第一句话表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要求,即在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达到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目的。

第二句话指的是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搜集和处理政治活动资料的过程与方法、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不同政治制度的过程与方法、科学评价和解释政治变革的过程与方法。

最后一句话表达了该模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点明了模块内容的教育价值和教学重点。

选修课程的模块目标,以过程与方法目标为重点,从选修内容的特点上展开,对选修模块内容的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课程的模块目标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通过学习,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⑤]

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重要的历史人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们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层面有力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了解他们的主要活动及其与时代的关系,对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做出科学的评价,可以获得认识社会和人物的方法、视角和价值观。

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学习价值,不在于对历史人物相关知识的全面把握,而在于获得怎样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体验。

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指的是结合特定的历史环境和个人的主观因素认识其活动的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包括三种要求:

一是“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具体分析的方法;二是“关注个人作用”的方法;三是“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方法。

显然,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人物评价模块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其他目标的确定都是围绕着它而展开的。

知识目标是为如何认识和评价人物的过程奠定知识的基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着眼于经历评价人物学习过程中的内心体验,进而发展一定的社会情感。

即“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换言之,该模块的学习目标不是掌握与历史人物相关的知识,而是在感受和体验历史人物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方法与能力。

从了解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上看,这种过程是一种感受历史、理解历史人物内心世界并与之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价值观上看,这种过程是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人物的活动和作为的过程。

第二章基于历史专题的教学设计

  “设定什么目标”“选择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中首先遇到、也是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考验的是教师的专业功底和教育素养,还包括其职业敏感性。

任何一个从事新课程教学抑或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都需要从这些问题入手。

从历史专题出发提出、分析和解决教学设计的问题,既契合了新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的特点,又注意到了教学的实际和具体的操作策略。

 

本章内容有助于下列问题的学习和探索:

1.教学目标的影响因素、确定方法和表述要求

2.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问题

3.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准备过程和方法

4.教材内容教学化的必要性以及方法和策略

5.传统和现代教学观教案设计的比较及其示例说明

6.对不同目标作不同设计的教学案例

7.历史课学案设计的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结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制订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能否科学地分析、确定和叙写教学目标,是界定教师专业素质高低的方法之一。

 

(一)教学目标的影响因素

要确定教学目标就先要分析其影响因素。

影响历史教学目标的主要因素,包括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目标、学生历史学习的需要与基础、各省区制定的教学要求和可以利用的资源。

1.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要点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通过专题“学习要点”的表述,不仅指出了需要学习的历史内容,还对学习内容所要达到的程度和要求做出了一定的规范。

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过程中,所学内容往往成为历史老师首要考虑的因素。

这是因为教学设计总是从学什么之类的问题展开的。

如这是一节有关什么内容的课题?

是政治史、经济史还是文化史专题的内容?

这些内容属于哪一方面的历史现象?

它们有哪些具体的历史事实所组成?

其时空特点如何?

然后,才会考虑怎样学习这些内容的问题。

教师对学习要点的内容了解得越深、越透、越全面,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就越合理,越能制定出有效的教学计划。

实际上,有些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往往优先考虑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资源。

2.实验省区的教学要求

国家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和模块目标是抽象的、学习内容的规定也是有弹性的。

为了有效地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各实验省区都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要求。

如江苏省颁发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北京市制定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模块学习要求(试行)》、浙江省下达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

实验省区的教学要求或指导意见,大多是在解读和分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的。

与课程标准相比较,实验省区学习要点的历史内容得到了细化,学习标准也更为明确,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习有更为明确的指导意义。

教学要求以专题为单元、以学习要点为单位表述,一般由“内容目标”、“学习要求”和“教学建议”三个部分组成。

以历史(Ⅱ)专题五“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第一条要点为例,江苏省的《教学要求》对此作出了以下说明[1]:

 

内容标准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概述迪亚士、 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1.知道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2.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3.感受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

 

 

1.指导学生运用绘制表格和阅读世界地图、画示意图的方式来学习和掌握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2.结合世界地图和与地理大发现相关的史实来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作用,组织讨论并让每人写出讨论的提纲是教学时值得注意的地方。

3.提供哥伦布航海日记等史料,举行“开辟新航路”的探究活动,评价哥伦布等航海家。

 

从上表可以看出,第一栏引用了课程标准的规定,这样做可以方便教师核对学习要点的内容标准。

第二栏提出了学生学习相关部分内容所应达到的具体要求,也揭示了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这一部分以知识与能力目标为主,兼及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能力层级,并以行为动词相标识,如“概述”和“认识”等。

第三栏提出了教师在教学相关部分内容时的参考性建议。

包括落实相关内容标准的活动建议、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的建议、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建议等。

在各省区制定的教学要求中,北京市的呈现方式比较有特色。

它不仅对专题的“内容标准”逐条进行了分解和细化,还对学习要点的内容提出了A、B、C三种不同层次的“水平要求”。

其中,A级要求达到“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目标,与识记层级相当;B级目标层次与理解要求相当,“用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法,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

C级的要求最高,“能够初步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所学知识,搜集、阅读相关的历史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模块学习要求(试行)》节选

单元

学习要点

水平

要求

拓展建议

5.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开辟

迪亚士的航海活动和发现好望角

哥伦布的航海活动和美洲的发现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认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逐渐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通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认识和反思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

(2)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

荷兰的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扩张

海外商品市场的建立

殖民扩张和掠夺与资本主义列强海外商品市场建立的关系

(3)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在上表所列“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专题中,“学习要求”先将其分解为3个子目:

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

然后将其子目再分解为若干的知识点,并配以层级要求。

如“新航路的开辟”子目细化为3个要点:

迪亚士的航海活动和发现好望角、哥伦布的航海活动和美洲的发现、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其能力层级分别为:

A、A、B。

同时,本专题还提出了两条教学拓展建议。

可以说,这样的教学要求对学习什么内容、每一条内容达到怎样的学习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

它通过对学习要点的分解并配以能力的层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容标准难以操作的不足,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学评价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拓展建议”的内容,有利于教师从更为宽广的视野中综合思考和设计相关的教学问题。

实验省区的教学要求基本上涵盖了课程标准提的学习要点,并对学习内容提出了明确的水平要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作用远远大于国家的课程标准。

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已经成为实验省区的地方“课程标准”。

毫无疑问,它们应当是教学目标确定的主要依据。

3.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需要

教学目标也可称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