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练习题及答案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561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练习题及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练习题及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练习题及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练习题及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练习题及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练习题及答案doc.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练习题及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练习题及答案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练习题及答案doc.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练习题及答案doc

23、隆中对

一、基础识记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好《梁父吟》()因屏人()猖蹶()()屯新野先()

主遂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

乐毅()欲信大义()存恤()帝室之胄()

颍川()殆()刘璋()北据汉沔()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每自此于管仲、乐毅()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谓为信然()⑥此人可就见()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自董卓已来B欲信大义于天下

C故患有所不辟也D西和诸戎,南抚吴越

4、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B时人莫之许也高可二黍许

C惟博陵崔川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先主曰:

“善!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D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5、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6、

(1)《隆中对》节选自《》,作者,字,朝史学家。

所著《》记载了三国的历史。

(2)曹操比于袁绍,,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二、整体感悟

1、根据文章信息,将所缺部分补充完整

第一部分(第1段):

诸葛亮。

第二部分(第2段):

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段):

刘备往见,诸葛亮。

第四部分(第段):

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3、

(1)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2)根据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4、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

三、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亮答曰: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其岩阻,西诸戎,南夷越,外孙权,内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刑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为划线的字注音,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胄()戎()箪()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国险而民附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箪食壶浆

2、

(1)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有不同的称呼,在文中标“()”的段落内出现了两处。

请指出来并解释。

①②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中“身”的意思是,本文中还有一个词和它同义,这个词是。

3、诸葛亮提出策略中,强调对不同方面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根据句意,依次填入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保抚和争锋修B.保和抚结好修

C.守和抚结好修D.守抚和争锋修

4、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亲自率领着益州的老百姓向秦州出发。

B.您身先士卒,率领着益州的军队从秦州出发。

C.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发。

D.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兵。

5、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6、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

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①曹操:

②孙权:

③刘表、刘璋:

④诸戎、夷越:

7、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

①礼贤下士,收罗人才;②抚边境各民族;③广布“仁义”;④结好孙权,搞好外交;⑤巩固荆、益基地;⑥利用帝室之位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⑦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⑧摘好内政。

正确顺序是

8、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

四、迁移提高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思考答题。

关羽号称神勇,但其种种作为却令人颇有些不解:

降曹后斩颜良诛文丑,明知当时刘备在袁绍手下,却杀袁绍大将,等于将刘备推向虎口。

华容道放曹,诸葛亮审时度势当然知道曹操不能杀,一旦杀了则北方群雄并起,又将陷入更大的混战,只有三足鼎立,方能给刘备以喘息之机。

所以,诸葛亮明知关羽会因情放了曹操,而故意派他去还这个人情。

但关键在于,关羽却不知其中奥妙,仅因个人恩怨就不顾大局。

此后,又与黄忠争先,大意失荆州前的“虎女不嫁犬子”之类言论,都不能不说是与忠义仁相悖的。

关羽虽然神勇,却骄傲居功,刚愎自用,最后只能败走麦城,并连带引发了张飞、刘备之死。

蜀国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其他两大集团争衡了。

每读至此,令人神伤。

张飞勇猛暴躁,在刘氏集团中虽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他是刘备赖以牵制诸葛亮的最主要的制衡力量。

诸葛亮最欣赏赵云,同时他也是赵云最欣赏的人。

刘备长于心计,关羽傲物,张飞暴戾。

赵云无法和他们肝胆相照,惟有诸葛亮智慧绝伦,是人中精华,深为赵云所信赖诚服。

刘备虽然也对赵云恩宠有加,但他深知赵云是诸葛亮的人,虽放心让赵云去办任何事,但似乎并不把他当作兄弟。

诸葛亮信任赵云,不管干什么,身边总带着赵云,连刘备去东昊招亲,诸葛亮也派赵云相随。

他早已将一切计算得清清楚楚,安排得妥妥贴贴,而只有赵云能按他的旨意去行事,只有赵云会将他的锦囊妙计当作圣旨,关、张二人都不会。

1、勾划出又段中与话葛亮相关的语句,谈谈你对诸葛亮的看法。

2、依据阅读,你同意作者对关、张、刘、赵的评价吗?

请任选其中之一,发表你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查阅有关资料,结合自己学习《隆中对》和阅读上文的体会,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写一篇200字以上的小随笔。

 

《出师表》练习

一.注音

殂( )  陛( ) 以塞( )陟( )臧否( )(  )攸( ) 祎( ) 以遗( ) 咨( )裨( ) 阙( ) 倾颓( ) 桓(  )

猥( )   危难( )  二十有( )  夙(   ) 驽(  )    攘(  ) 彰(  )  咎(  ) 诹(  )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词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2)臣本布衣。

        古义:

        今义: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4)由是感激。

        古义:

        今义:

(5)开张圣听         古义:

        今义:

(6)临表涕零         古义:

        今义:

(7)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义:

        今义:

三、课文掌握

(一)翻译重点段落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内容分析

1、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文5~7节:

一、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躬耕于南阳B、……败军之际C、先帝不以…D、苟全性命…

达于汉阴……兵革之利以俟夫观人风者…奉命于败军…

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说明北伐的时机已成熟。

B、作者用“报先帝”、“忠陛下”收结这一层意思,表达对后主无限“感激“之情。

C、“忧“、”愁“二字,深刻表现了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D、这一层叙述接受先帝“托付“,”“夙夜忧叹“,惨淡经营的苦心。

三、分析不正确的是()

A、先帝“临终寄臣以大事“交代了作者出师北伐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先帝的夙愿。

B、“忧“、”愁“二字,深刻表现了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C、受命以来“作者分两步行动,首先平定南方,然后北伐中原,从而完成了先帝的托付。

D、本段以记叙为主,陈述作者的心愿,表达了鞠躬尽瘁之情。

四、填空:

①,表现了作者的高洁志趣。

②第6节中可以概括出一个成语是,这一成语常用意思是。

③作者强调自己本来的志趣的作用是什么?

④写出与“先帝比以臣卑鄙“中”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

⑤作者认为,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分别是,。

⑥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⑧“出师“的战略是。

最后一句的“报先帝“呼应了文中的哪些事?

(用文中句)

(9)诸葛亮出山时,正是东汉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说:

⑩文中的先帝指,陛下指,文章的作者是,体裁是,它是的文体。

(1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中“贞良死节”意思是,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就是这样的一个贞良死节之臣(举本文以外的例子)。

(12)文中提到的“亲贤臣”相当于我们今天选拔人才时常提到的这一成语。

(13)“计日而待”与今天这一成语意义相近。

(14),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的艰难险阻,也表达了作者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

(15)作者在《出师表》中写了自己所受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内容默写出来。

(16)“由是感激”中“是”所指代的内容是。

(17)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一个故事名称。

五、选出与“故五月渡泸”中“故”意思相同的一项()

A、桓侯故使人问之;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既克,公问其故;D、彼竭我盈,故克之;

六、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A亲贤臣,远小人B未尝……于桓灵也C牺牲玉帛,必以信D此悉……之臣

亲戚畔之战于长勺愿…亲之信之男女衣着,悉

 

23、《隆中对》答案

一、基础识记1、2、①常常②器重、重视③大概④亲自⑤确实这样⑥接近、趋向3、D4、D5、A6、

(1)《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陈寿承祚晋《三国志》魏、蜀、吴

(2)则名微而众寡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二、整体感悟1、自比管仲、乐毅。

徐庶3、4、5详陈对策62、成就霸业,统一中国3、

(1)占据荆益两州,安抚西南诸族,联合孙权,整顿内政,然后俟机从荆、益两路北伐曹操,统一中国。

(2)根据当时“天下大势”。

4、“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三、课内阅读1、zhòuróngdān(析:

掌握重点字字音)尽地势归附不仅而且兴旺富裕用箪(盛)用壶(装)2、

(1)①戎:

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②夷越:

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析:

注重书下注解)

(2)亲自躬(析:

掌握词义)3、B(析:

根据文意)4、D(析:

掌握句意)5、

(1)现在曹操已拥有上百万军队,挟持天子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胜。

(2)百姓哪个敢不用箪盛着食物,用壶装着酒来迎接将军呢?

6、①不可与争锋②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③取而代之④西和犬戎,南抚夷越。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而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7、⑥③①⑤②④⑧⑦(析: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8、成霸业,兴汉室(析:

联系上下文)

四、迁移提高1、

(1)关于诸葛亮的语句:

a、诸葛亮明知关羽会因情放了曹操,而故意派他去还这个人情。

b、他是刘备赖以牵制诸葛亮的最主要的制衡力量。

c、惟有诸葛亮智慧绝伦,是人中精华,深为赵云所信赖诚服。

连刘备去东昊招亲,诸葛亮也派赵云相随。

他早已将一切计算得清清楚楚,安排得妥妥贴贴,而只有赵云能按他的旨意去行事

(2)对诸葛亮的看法:

只要能从“可敬”的角度答出其足智多谋,从“可悲”的角度答出不被刘、关、张三人信任,才华不能充分施展即可。

2、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能自圆其说即可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延伸思考,开展研究活动。

答案:

一、二略

三、课文掌握

(一)翻译重点段落

希望陛下把讨伐逆贼、兴复汉室的重任交付给我,如果我没有完成任务,那就治我的罪,来祭告于先帝在天之灵。

如果没有提出足以发扬先帝美德的谏言,那就责罚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在这方面的疏忽与怠慢以显示他们的过错;(同时)陛下也应该亲自多加考虑,来(向他们)询问治国的好道理,明察、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

(为此)我就受恩不浅,感激不尽。

(二)内容分析

1、三条建议:

      

(1)建议陛下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广开言路;

      

(2)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一个标准,严明赏罚;

      (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即亲贤远佞。

      目的:

       上面这些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都是为了出师。

只有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可以后顾无忧,专力伐魏。

2、反复强调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作者以先汉、后汉的历史事实说明了亲贤远佞的利弊,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3、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

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八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宜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三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

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4、贤臣——稳定政局,提兴德之言      后主——亲近贤臣,听取他们的“兴德之言”,赏罚分明,以保持国内政局分明

四、阅读课文5~7节

一、B.

二、B.

三、C.

四、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三顾茅庐,诚心诚意地邀请。

3.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4.布衣。

5.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6.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8.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临崩寄臣以大事。

9.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10.刘备。

刘禅。

诸葛亮。

表。

11.忠贞优秀,以死报国。

岳飞等。

12.任人唯贤。

13.指日可待。

1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临崩寄臣以大事。

16.三顾茅庐。

17.空城计、舌战群儒等。

五、D.

六、D.

词五首·同步训练

 

1.给加粗的字注音。

(1)斜晖脉脉()

(2)白蘋洲()

(3)人不寐()(4)右擎苍()

(5)锦帽貂裘()(6)鬓微霜()

(7)舴艋舟()(8)麾下炙()

2.解释下列加粗字。

(1)老夫聊发少年狂()

(2)千骑卷平冈()

(3)会挽雕弓如满月()(4)也拟泛轻舟()

(5)五十弦翻外声()(6)马作的卢飞快()

3.默写。

(1)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

(2)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3)千嶂里,________。

(4)________,将军白发征夫泪。

(5)为报倾城随太守,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7)物是人非事事休,________。

(8)________,载不动许多愁。

(9)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

(10)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温庭筠的《望江南》描写的是什么内容,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渔家傲》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江城子》一词描写了打猎的场面,抒发词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谈谈对“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破阵子》一词中描写将士酒足饭饱后列队布阵场面和描写残酷战斗气氛的语句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破阵子》一词的最后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武陵春》上片的哪句诗表明季节是春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日晚倦梳头”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由“也拟泛轻舟”可联想到词人《如梦令》中写泛舟的词句是什么?

《武陵春》中作者泛舟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五首·自学评估

 

达标训练

 

1.《望江南》作者是________(朝代)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