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qc730汽车用薄壁绝缘低压电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270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4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 qc730汽车用薄壁绝缘低压电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10 qc730汽车用薄壁绝缘低压电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10 qc730汽车用薄壁绝缘低压电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10 qc730汽车用薄壁绝缘低压电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10 qc730汽车用薄壁绝缘低压电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 qc730汽车用薄壁绝缘低压电线.docx

《10 qc730汽车用薄壁绝缘低压电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 qc730汽车用薄壁绝缘低压电线.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 qc730汽车用薄壁绝缘低压电线.docx

10qc730汽车用薄壁绝缘低压电线

汽车用薄壁绝缘低压电线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用薄壁绝缘低压电线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用电气系统额定电压不大于60V(直流)单芯薄壁和超薄壁绝缘低压电线。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90硫化橡胶耐液体试验方法

GB/T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

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2951—1997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itdIEC60811)

GB/T3048—1994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GB/T3953电工圆铜线

GB/T4358重要用途碳素弹簧钢丝

GB/T4910镀锡圆铜线

GB6995.2—1986电线电缆识别标志第二部分:

标准颜色

GB/T11019镀镍圆铜线

JB/T3135镀银软圆铜线

QC/T414汽车用低压电线的颜色

3产品代号及产品标示

3.1产品代号

3.1.1系列代号:

QB——汽车用薄壁绝缘低压电线;

QCB——汽车用超薄壁绝缘低压电线。

3.1.2温度特性等级代号:

A——-40℃到85℃;

B——-40℃到100℃;(对于PVC绝缘可到105℃);

C——-40℃到125℃;

D——-40℃到150℃;

E——-40℃到175℃;

F——-40℃到200℃;

G——-40℃到225℃;

H——-40℃到250℃。

3.1.3导体代号(符号)见表1。

表1导体符号说明

标准

导体描述

符号

GB/T3953

电工圆铜线

Cu(省略)

GB/T4910

镀锡圆铜线

Sn

GB/T11019

镀镍圆铜线a

Ni

JB/T3135

镀银圆铜线a

Ag

a镀银或镀镍铜线一般用于高温度等级电线

3.1.4电线颜色代号见表2。

表2电线绝缘颜色

电线绝缘颜色

绿

代号

B

W

R

G

Y

Br

B1

Gr

V

O

3.2产品标示

3.2.1型号

型号由产品系列代号加温度特性等级代号构成。

3.2.2规格

规格用电线导体的标称截面来表示(见表3)。

3.2.3产品标示方法

产品用标准编号、型号、规格和导体结构来标示,如需要可在后面加导体的材料代号和电线的颜色代号。

示例:

道路车辆用薄壁绝缘低压电线,耐热125℃,1.5mm2,导体结构为30根、单丝直径0.26mm,镀锡铜导体,红色,表示为:

电线QC/TXXX-QB-C-1.5-30/0.26-Sn-R

表3结构尺寸

导体标称截面积

mm2

最大

导体

外径

mm

薄壁

超薄壁

绝缘厚度

最大电

线外径

mm

绝缘厚度

最大电

线外径

mm

标称

mm

最小

mm

标称

mm

最小

mm

0.13

0.22

0.35

0.50

0.75

1

1.5

2

2.5

3

4

5

6

10

16

25

0.55

0.70

0.90

1.10

1.30

1.50

1.80

2.00

2.20

2.40

2.80

3.10

3.40

4.50

6.30

7.80

0.25

0.25

0.25

0.28

0.30

0.30

0.30

0.35

0.35

0.40

0.40

0.40

0.40

0.60

0.65

0.65

0.20

0.20

0.20

0.22

0.24

0.24

0.24

0.28

0.28

0.32

0.32

0.32

0.32

0.48

0.52

0.52

1.05

1.20

1.40

1.70

1.90

2.10

2.40

2.80

3.00

3.40

3.80

4.20

4.30

6.00

7.90

9.40

0.20

0.20

0.20

0.20

0.20

0.20

0.20

0.25

0.25

0.16

0.16

0.16

0.16

0.16

0.16

0.16

0.20

0.20

0.95

1.05

1.20

1.40

1.60

1.75

2.10

2.40

2.70

4要求

4.1结构

4.1.1导体

4.1.1.1导体由表1所示裸铜线或带镀层铜线绞合而成。

4.1.1.2电线标称截面积不小于0.5mm2时,导体应由退火软铜线或退火压缩/压紧铜线组成。

电线标称截面积小于0.5mm2时,导体应由退火软铜、退火压缩/压紧铜线、不退火硬铜线或合金铜组成。

4.1.1.3导体单丝根数和单丝直径参见附录A。

经供需双方同意,其他的绞合结构也可以采用。

4.1.1.4导体外径应符合表3规定。

4.1.2绝缘

4.1.2.1绝缘所用材料应满足电线的性能和温度特性要求,经供需双方确认可以使用满足本标准相应温度特性等级的任何一种绝缘材料。

4.1.2.2绝缘应紧密地挤包在导体上,且应容易剥离而不损伤绝缘体、导体和镀层。

4.1.2.3绝缘厚度应符合表3规定。

4.1.2.4绝缘颜色应符合QC/T414的规定,可以选用单色或双色,颜色代号见表2。

色标应符合GB6995.2—1986的规定。

绝缘表面应平整、色泽均匀。

4.1.2.5电线外径应符合表3的规定。

4.2电性能

4.2.1导体直流电阻

除合金铜之外,20℃时导体直流电阻应符合表4的规定。

当使用某种合金铜时,导体直流电阻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表4

导体标称截面积,mm2

20℃时最大导体直流电阻,mΩ/m

裸铜

镀锡铜

镀镍铜

0.13

0.22

0.35

0.50

0.75

1

1.5

2

2.5

3

4

5

6

10

16

25

136

84.4

54.4

37.1

24.7

18.5

12.7

9.42

7.60

6.15

4.17

3.94

3.14

1.82

1.16

0.723

140

86.5

55.5

38.2

25.4

19.1

13.0

9.69

7.82

6.36

4.85

4.02

3.23

1.85

1.18

0.757

142

87.9

56.8

38.6

25.7

19.3

13.2

9.82

7.92

6.41

4.91

4.11

3.27

1.90

1.21

0.774

4.2.2绝缘缺陷

电线应能经受正弦电压火花试验,当接地的电线穿过测试电极时应不发生击穿。

火花试验电压为:

——3kV(均方根值),适用于标称截面积小于0.5mm2的电线。

——5kV(均方根值),适用于标称截面积不小于0.5mm2的电线。

4.2.3耐电压

电线应能经受1kV(均方根值)交流电压30min,然后以500V/s速率增加电压到以下电压值的试验而不击穿。

——3kV(均方根值),适用于标称截面积小于0.5mm2的电线。

——5kV(均方根值),适用于标称截面积不小于0.5mm2的电线。

4.2.4体积电阻率

70℃±2℃时绝缘体积电阻率应不小于109Ω·mm。

4.3物理机械性能

4.3.1高温压力

电线应经受高温压力试验,试验温度按表5规定。

刀具施加在试样上的力(F)按GB/T2954.6—1997规定的公式计算,系数K规定为0.8。

使电线经受1min1kV(均方根值)的耐电压检查应不击穿。

表5加热试验温度

温度等级

试验温度,℃

短期老化a

高温压力、长期老化和交变湿热b

热过载c

A

110±2

85±2

135±2

B

125±3

100±2

150±2

C

150±3

125±3

175±3

D

175±3

150±3

200±3

E

200±3

175±3

225±4

F

225±4

200±3

250±4

G

250±4

225±4

275±4

H

275±4

250±4

300±4

a为耐热等级值(见3.1.2)加25℃。

b为耐热等级值(见3.1.2)。

c为耐热等级值(见3.1.2)加50℃。

4.3.2剥离力

电线的剥离力应符合要求。

剥离力范围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4.4低温性能

4.4.1低温卷绕

电线应能经受-40℃±2℃低温卷绕试验不开裂,卷绕芯轴直径、重物、卷绕速度和最少圈数见表6,再经受1min1kV(均方根值)耐电压检查应不击穿。

表6卷绕试验参数

导体标称截面α

mm2

芯轴直径mm

重物

kg

卷绕

速度

S-1

最少

卷绕圈数

低温卷绕、短期老化

长期老化、热过

载和交变湿热

耐液体

α≤0.75

0.75<α≤1.5

1.5<α≤2.5

2<α≤6

6<α≤10

10<α≤25

6

10

15

20

40

50

2

3

4

5

8

10

25

25

75

75

100

150

0.5

2.5

5

5

8

10

1

1

1

1

0.5

0.5

3

3

2

2

0.5

0.5

4.4.2低温冲击

标称截面积大于0.22mm2的电线(超薄壁电线除外)应能够经受-15℃±2℃低温冲击试验而不开裂,落锤质量见表7。

再经受1min1kV(均方根值)耐电压检查应不击穿。

表7冲击试验参数

导体标称截面α,mm2

落锤质量,g

0.22<α≤4

100

4<α≤10

200

10<α

300

4.5耐磨性能

标称截面积不大于6mm2的电线应进行耐磨试验。

根据供需双方协商,可以进行耐拖磨试验,也可以进行耐刮磨试验。

拖磨的附加重物和砂带行走最小长度见表8。

刮磨的最小往复次数参见附录B或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表8拖磨试验参数及要求

导体标称

截面积

mm2

薄壁电线

超薄壁电线

附加重物

kg

最小砂带长度

mm

附加重物

kg

最小砂带长度

mm

0.13

0.22

0.35

0.5

0.75

1

1.5

2

2.5

3

4

5

6

0.1

0.1

0.1

0.2

0.2

0.2

0.2

0.2

0.5

0.5

0.5

0.5

0.5

200

225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250

300

350

430

500

0.05

0.05

0.05

0.1

0.1

0.1

0.1

0.1

0.2

150

175

200

175

200

225

250

275

125

4.6热性能

4.6.1短期老化(240h)

电线应进行240h短期老化试验,试验温度见表5。

短期老化后在-25℃±2℃温度下按表6进行卷绕试验应不开裂,再经受1min1kV(均方根值)耐电压检查应不击穿。

4.6.2长期老化(3000h)

电线应进行3000h长期老化试验,试验温度见表5。

长期老化后在室温下按表6进行卷绕试验应不开裂,再经受1min1kV(均方根值)耐电压检查应不击穿。

4.6.3热过载

电线应进行6h热过载试验,试验温度见表5。

热过载后在室温下按表6进行卷绕试验应不开裂,再经受1min1kV(均方根值)耐电压检查应不击穿。

4.6.4热收缩

电线应能经受热收缩试验,试验温度为150℃±3℃;,时间不小于15min。

试验后绝缘任意一端收缩应不超过2mm。

4.7耐环境和化学品性能

4.7.1耐液体

电线应进行耐汽油、柴油和机油试验。

经供需双方协商也可进行其他液体试验。

经试验液体浸渍后电线外径变化率应符合表9规定。

在室温下按表6进行卷绕试验应不开裂,再经受1min1kV(均方根值)耐电压检查应不击穿。

表9耐液体试验参数及要求

液体

说明

试验温度

试验时间

h

最大电线外径

变化率,%

汽油

GB/T1690液体C

23±5

20

15

柴油

90%GB/T16903号油+

10%对二甲苯

23±5

20

15

机油

GB/T16902号油

50±3

20

15

酒精

85%乙醇+

15%GB/T1690液体C

23±5

20

15

动力转向液

GB/T16903号油

50±3

20

30

自动传动液

长城ATFIII

50±3

20

25

发动机冷却液

50%乙烯基乙二醇+

50%蒸馏水

50±3

20

15

电池酸

H2SO4

(密度=1.260±0.005)

23±5

20

5

4.7.2标志耐久性

电线上的标志应能经受耐久性试验。

试验后所有电线标志应保持清晰。

4.7.3耐臭氧

电线应能经受192h耐臭氧试验不开裂。

4.7.4耐热水

电线应能经受耐热水试验不开裂,其绝缘体积电阻率应不小于109Ω·mm。

再经受1min1kV(均方根值)耐电压检查应不击穿。

4.7.5耐交变湿热性

卷绕后的电线应能经受交变湿热试验而不开裂,再经受1mim1kV(均方根值)耐电压检查应不击穿。

4.8抗延燃性能

电线应进行抗延燃试验,移去火焰后应在70s内自行熄火,在试样上端应保留最少50mm未燃绝缘体。

5试验方法

5.1总则

5.1.1一般试验条件:

除非另有规定,除过程检验外的所有试验样品均应在23℃±5℃下放置最少16h,并在该温度下进行试验。

5.1.2烘箱

烘箱应为自然通风的热空气烘箱。

烘箱要求见CB/T2951.2—1997中8.1。

5.2结构检查

5.2.1导体单丝根数

导体单丝根数通过人工计数确定。

5.2.2导体外径

5.2.2.1在通常情况下在测量绝缘厚度同时(见5.2.3)使用同一个试样完成本试验。

记录每个试样最大内径即为导体的最大外径。

5.2.2.2如果有争议,仲裁试验的试样是从一个3m长电线试样间隔1m取样,准备三个试样。

每个20mm长,防止试样变形。

沉浸试样在灌封型树脂中。

凝固后,垂直电线轴线各取一个断面的薄片试样。

使用不低于10倍线性放大的测量显微镜。

5.2.3绝缘厚度

在大约3m长电线上,每间隔1m取样共取三个试样。

试样是垂直电线轴线取得的绝缘断面的薄片。

从电线上取下绝缘切片时要防止试样变形。

如果电线标志使绝缘层出现凹痕,首先在这个凹痕处取得试样。

测量使用符合GB/T2951.1—1997中8.1测量装置和方法的规定。

测量时切片和光轴应垂直。

5.2.4绝缘颜色、外观

绝缘颜色、外观用正常视力在自然光线下检查。

5.2.5电线外径

5.2.5.1过程检验用精度不低于±0.01mm的非接触测量装置(如激光测径仪等)连续测量。

5.2.5.2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时,准备一个3m长的试样,使用符合CB/T2951.1—1997中8.3的测量装置,每隔1m间隔取一个测量位置共取三个位置测量,记录每个测量位置的最大外径,把其中最大的数值确定为最大电线外径。

5.3电性能试验

5.3.1导体直流电阻

5.3.1.1准备一个长1m的试样,加上连接所必需的长度。

如使用其他长度试样应按5.3.1.3的公式修正。

试样末端可以焊接。

5.3.1.2采用符合GB/T3048.3—1994规定的电阻测量装置和精确度为±0.5℃的温度计。

5.3.1.3测量试样温度,测量夹具间试样的长度,并确保连接可靠。

测量试样的导体直流电阻,使用式

(1)进行修正和折算:

Rt

R20=……………………………………

(1)

L[1+0.00393(t-20)]

式中:

R20——在20℃参考温度下折算的导体直流电阻,mΩ/m;

Rt——测量温度下的导体直流电阻,mΩ;

L——测量夹具间的导体长度,m;

t——测量时导体温度,℃

注:

0.00393为铜在温度接近20℃时导电率为100%的温度系数。

如果是带镀层线或合金铜,修正系数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5.3.2绝缘缺陷

试验电极可以由金属珠链、金属刷或任何其他类型的电极组成。

选择电极长度和频率时应考虑电线运行速度,使穿过电极区间的电线每点加载最少9个电压周期。

如果确定能检测出绝缘缺陷,其他试验方法也可采用。

5.3.3耐电压

5.3.3.1准备一个最小长度350mm的试样。

从每端剥去25mm的绝缘,把导体端头扭在一起形成一个环。

5.3.3.2如图1所示,在一个非导电容器内装上盐水(盐水浓度为重量比3%)试样端头露在液面上。

采用符合GB/T3048.8—1994规定的电源。

 

1—试验电压;2—非导电容器;3—电极;4—试样;5—盐水溶液

图1耐电压试验装置

5.3.3.3把试样浸入如图1所示容器4h。

按4.2.3的规定在导体和溶液之间施加30min测试电压,然后以50V/s速率升压。

5.3.3.4本试验作为其他试验的后续试验用来验证电线绝缘的完整性,按以上规定并要作如下改变:

——浸入溶液的时间为10min;

——在导体和溶液之间施加1kV(均方根值)电压1min;

——不需要升压;

5.3.4绝缘体积电阻率

5.3.4.1准备一个5m长试样,从每端去除25mm的绝缘。

5.3.4.2在一个非导电容器中,盛装约一半温度为70℃±2℃的自来水,用GB/T3048.6—1994规定的直流500V电阻测量装置,允许电压在100V和500V之间。

如果有争议,仲裁装置应是直流500V的绝缘电阻测量装置。

试样浸入水中2h,每端露出液面250mm。

5.3.4.3在导体和溶液之间施加电压1min后测量绝缘电阻值。

用式

(2)折算绝缘体积电阻率:

L·R

ρ0=2.725……………………………………

(2)

D

Lg

d

式中:

ρ0——绝缘体积电阻率,Ω·mm;

L——浸入试样长度,mm;

R——测量的绝缘电阻,n;

D——电线外径,按5.2.5的规定,mm;

d——导体外径,按5.2.2的规定,mm。

5.4机械物理性能试验.

5.4.1高温压力

5.4.1.1准备三个试样,每个长600mm。

5.4.1.2采用GB/T2951.6—1997第8章规定的试验装置完成该试验,要确保装置平稳。

5.4.1.3固定试样到支架上使其在刀刃压力下不弯曲。

负荷和刀刃等装置应和试样的轴线垂直。

不预热放置试样在负荷下,并在表5规定的温度下持续4h,然后立刻将试样浸入冷水中使其在10s内冷却。

对试样施加压力点,按5.3.3.4进行耐电压试验。

5.4.2剥离力

5.4.2.1从一个3m长电线样品以1m间隔取样。

准备三个试样,每个长100mm。

如图2所示,从导体一端干净地剥去25mm长绝缘(AB),然后将试佯剪成75mm长(AC),保留剩下的50mm部分(BC)。

5.4.2.2采用如图2的试验夹具,金属板的孔径为试样最大导体外径+0.1mm。

放置试样到测试夹具上,采用速度为250mm/min的拉伸设备。

确保测试夹具和导体之间没有摩擦地拔出试样,记录拉伸力(F)。

如果50mm绝缘部分(BC)滑动时变弯曲,则用长度25mm(BC)的试样,重复该步骤。

5.5低温性能试验

5.5.1低温卷绕

5.5.1.1准备两个长600lnlTl试样,从每端去除25mm的绝缘。

5.5.1.2使用符合GB/T2951.4—1997的冷冻箱。

试样和芯轴在冷冻箱中放置最少4h。

 

图2剥离力试验装置

5.5.1.3可以使用旋转的芯轴,也可以使用固定的芯轴,按下列规定:

——当使用旋转芯轴时,旋转芯轴应符合图3,将试样固定在芯轴上,自由端加载重物,芯轴直径和重物按表6规定,使试样垂直悬挂在芯轴上。

——当使用固定芯轴时则不使用重物,试样由人工绕芯轴卷绕。

在规定温度下,按表6规定的卷绕速度和不少于表6规定的最少圈数绕芯轴卷绕,要确保试样连续接触地卷绕在芯轴上。

卷绕试验后,室温下进行目视检查。

再按5.3.3.4进行耐电压试验。

 

图3卷绕试验装置

5.5.2低温冲击

5.5.2.1准备三个试样,每个长1.2m,从每端去除25mm绝缘。

5.5.2.2使用GB/T2951.4—1997中8.5.3规定的冲击装置,在装置下放一个40mm厚的泡沫橡皮垫。

落锤质量应符合表7规定,按4.4.2的要求设定冷冻箱温度。

5.5.2.3在试样中部进行冲击试验。

试样平行放置于钢底座上,装置和试样一起置于冷冻箱中至少16h(如果装置经过预冷,则4h的冷冻时间即足够),尔后将落锤从100mm高处下落。

冲击试验后,在室温下进行绝缘的目视检查。

再按5.3.3.4进行耐电压试验。

5.6耐磨性能试验

5.6.1拖磨

5.6.1.1准备一个1m长试样,从每端去除25mm绝缘。

5.6.1.2使用150号石榴石砂带。

砂带上应分布与侧边垂直的导电条,每个导电条宽度为10mm,间距最大75mm,利用一个和电线试样弧度合适的托架通过轴臂(见图4)来维持试样位置始终在砂带未曾使用过的区域。

由托架、支撑杆和轴臂施加在试样上的力合计为0.60N±0.05N。

施加在试样上的垂直刀是托架、轴臂、支撑杆和附加重物力的总和,附加重物见表8。

5.6.1.3平放试样,拉紧但不拉伸。

使用砂带未用过的区域,托架加上附加重物后压在试样上。

以1500mm/min±75mm/min速率在试样下拉动砂带。

记录磨坏绝缘直至暴露导体所必要的砂带长度。

 

1—支撑杆;2—附加重物;3—轴臂;4—试样;5—托架;

6—带子支持销,直径为6.9mm;7—150号石榴石砂带;8—导电条

图4拖磨试验装置

5.6.2刮磨

5.6.2.1准备一个1m长试样,从一端去除25mm绝缘。

5.6.2.2使用一个如图5所示耐刮磨试验装置。

由一个专门设计的沿试样轴向往复刮磨绝缘表面装置和一个可以记录往复次数的记数器组成。

当刮针磨透绝缘接触导体时,设备应自动停止。

装置应符合如下要求:

——刮针直径:

0.45mm±0.01mm。

——刮针类型:

材料符合GB/T4358的抛光的弹簧线。

——频率:

往复55次/min±5次/min(一个来回移动为一次)。

——刮针位移:

20mm±1mm。

——刮磨长度:

15.5mm±1mm。

——运动形式:

设计细节不应影响试验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