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226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芪建中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黄芪建中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黄芪建中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黄芪建中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黄芪建中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芪建中汤.docx

《黄芪建中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芪建中汤.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芪建中汤.docx

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金匮要略》)

[异名]黄芪汤(《古今录验》,录自《外台秘要》卷17)。

[组成]芍药六两酒炒(18g)桂枝三两去皮(9g)炙甘草二两(6g)生姜切三

两(9g)大枣十二枚擘(4枚)饴糖一升(30g)黄芪一两半(9g)

[用法]以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六味,去滓,内饴糖,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

升,日三服。

[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病,阴阳气血俱虚证。

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羸瘦,画色无华,

心悸气短,自汗盗汗。

.;

[病机分析]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

今中焦虚寒,纳运无力,生化

不足,则致阴阳气血俱虚。

中气虚寒,不得温养,故里急腹痛,喜温喜按;.气血生化不

足,机体失于温养,故形体羸瘦,面色无华;气血虚无以养心,心失所养,则心悸气

短;营卫不足,表虚不固,则自汗盗汗。

以上诸症皆因中焦虚寒,化源不足所致。

[配伍意义]本方为小建中汤加黄芪而成,以温中补虚立法,是治疗虚劳的著名方

剂。

方中黄芪甘温人肺,健脾益气;饴糖甘温补虚,缓急止痛,共为方中君药。

桂枝助

阳,芍药益阴,二药相合,调和阴阳,化生气血为臣。

生姜、大枣辛甘相合,健脾益

胃,调和营卫,为佐药。

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

且炙甘草味甘,与桂枝、饴

糖相配“辛甘化阳”,合芍药“酸甘化阴”。

诸药相合,益气建中,方可化源足,气血

生,营卫调,诸症平。

[类方比较]本方与小建中汤均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用于中焦脾胃虚弱,

阴阳气血不足之证。

由于本方更增黄芪一两半,而黄芪善补脾肺之气,又能固表止汗,

故更宜于中焦虚寒,气虚较著,兼有神疲乏力,自汗脉弱者。

[临床运用]

1。

证治要点本方为益气温中的常用方,临床以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羸瘦,

面色无华,心悸气短,或自汗盗汗,舌淡红,脉沉弱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同小建中汤。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慢性腹膜炎,慢性胃炎等

辨证属中气虚寒,阴阳气血俱虚的多种疾病。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呕家及中满者,均忌用本方。

[源流发展]本方始载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由小建中汤加黄

芪而成,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

所谓“里急”,是指腹中拘急;“诸不足”,是指气

血阴阳俱虚。

由于本方之论紧接于小建中汤条文之后,方中又加入黄芪,可知本方所治

证候与小建中汤证相似,惟其虚损更甚。

提示运用小建中汤时可根据患者虚损的程度灵

活加减,由此亦可见仲景用方之法度。

后世医家受其启迪,在应用本方时或再加人人

参,使补气之力益著(见《肘后备急方》卷4);或加入当归,与饴糖、白芍相伍,助

其养阴补血之功(见《外台秘要》卷工7引《必效方》);或将桂枝易为肉桂,以增温阳

祛寒之效(见《证治要诀类方》卷1);或加白术、陈皮,既助脾胃之运化,又使补而不滞(见《伤寒全生集》卷2)等等,反映了本方对后世温中补虚之剂的影响。

[方论选录]

1.吴昆:

“汗后身痛者,此由汗多耗损阴气,不能荣养筋骨,故令身痛;阳虚,故

令脉迟;汗后,故令脉弱。

黄芪、甘草之甘,补中气也,然桂中有辛,同用之足以益卫

气而实表;芍药之酸,收阴气也,桂中有热,同用之足以利荣血而补虚。

此方以建中名

者,建立中气,使其生育荣卫,通行津液,则表不虚而身痛自愈矣。

”(《医方考》卷1)

2.喻昌:

“虚劳病而至于亡血失精,消耗精液,枯槁四出,难为力矣。

《内经》于针

药所莫制者,调以甘药,《金匮》遵之,而用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急建其中气。

饮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但用稼穑作甘之本味,而酸辛咸

苦,在所不用,盖舍此别无良法也。

然用法者贵立于无过之地,宁但呕家不可用建中之

甘,即服甘药,微觉气阻气滞,更当虑甘药太过,令人中满,早用橘皮、砂仁以行之可

也,不然甘药又不可恃,更将何所恃哉?

后人多用乐令建中汤、十四味建中汤,虽无过

甘之弊,然乐令方中前胡、细辛为君,意在退热,而阴虚之热则不可退;十四味方中用

附、桂、,苁蓉,意在复阳,而阴虚之阳未必可复.又在用方者之善为裁酌矣。

”(《医门

法律》卷6)、‘

3.徐彬:

“小建中汤本取化脾中之气,而肌肉乃脾之所生也,黄芪能走肌肉而实胃

气,故加之以补不足,则桂、芍所以补一身之阴阳,而黄芪、饴糖又所以补脾中之阴阳

也。

若气短胸满加生姜,谓饮气滞阳,故生姜以宣之;腹满去枣加茯苓,蠲饮而正脾气

也;气不顺加半夏,去逆即所以补正也。

”(《金匮要略论注》卷6)

4。

陈元犀:

“虚劳里急者,里虚脉急也;诸不足者,五脏阴精、阳气俱不足也。

《经》云:

阴阳俱不足,补阴则阳脱,泻阳则阴竭,如是者当调以甘药。

又云:

针药所

莫及,调以甘药。

故用小建中汤君以饴糖、甘草,本稼穑作甘之味,以建立中气,即

《内经》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也。

又有桂枝、姜、枣之辛甘,以宣上焦阳气,

即《内经》所谓“辛甘发散为阳”是也。

夫气血生于中焦,中土虚则木邪肆,故用芍药

之苦泄,于土中泻木,使土木无忤,而精气以渐而复,虚劳诸不足者,可以应手而得

耳。

加黄芪者,以其补虚塞空,实腠通络,尤有专长也。

”(《金匮方歌括》卷2)

[评议]黄芪建中汤乃小建中汤加黄芪组成,均可治疗虚劳,故喻昌曰:

“虚劳病而

至于亡血失精,消耗精液,枯槁四出,难为力矣。

《内经》于针药所莫制者,调以甘药,

《金匮》遵之,而用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急建其中气。

”黄芪味甘微温,补脾肺之

气,与饴糖相配,则甘温益气之力更胜,尤适于小建中汤证而气虚较甚者,正如徐彬所

曰:

“小建中汤本取化脾中之气,而肌肉乃脾之所生也,黄芪能走肌肉而实胃气,故加之

以补不足,则桂、芍所以补一身之阴阳,而黄芪、饴糖又所以补脾中之阴阳也。

”陈元

犀亦云:

小建中加黄芪者,“以其补虚塞空,实腠通络,尤有专长也。

”可见黄芪建中汤

补气建中之力胜于小建中汤。

[验案举例]

1。

胃窦炎《河北中医》(1987,1:

28):

某男,49岁。

慢性胃痛反复发作已5年许。

胃镜检查:

胃体粘膜充血,红肿,蠕动正常,活检经病理证实,胃窦中度慢性炎症,诊

为胃窦炎。

症状:

脘腹胀痛,食后尤甚,纳谷欠佳,泛吐清水,手足不温,急躁易怒。

苔薄白,脉弦细。

证属肝木犯胃,中阳不足。

以黄芪建中汤加柴胡、香附,5剂后胃脘痛略减,继进10剂,食纳增加,吐酸好转,以上方增损又服56剂,诸证悉平,胃镜复

查已正常。

迄今未再复发。

2.浅表性胃炎《河北中医》:

(1994,14:

30):

张某。

因胃脘痛半月来院求治,经

纤维胃镜检查,胃体中、下窦部粘膜以红为主,诊断为浅表性胃炎。

症见胃痛隐隐,喜

温喜按,得温痛减,遇寒痛甚,伴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缓,予黄芪建

中汤加减,服药23剂,临床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3.萎缩性胃炎《湖北中医杂志}(1991,17:

12):

某男,45岁。

患者两月前自觉上

脘隐隐作痛,纳差,经某医院两次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症见胃脘部

胀痛,嗳气,饱胀,有时嗳气连续不止,勉强进食,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

弦缓。

此证反复发作一年余,责之中气虚弱,脾胃虚寒,予黄芪建中汤加党参,服30

剂症状消失,续服20剂巩固疗效,经胃镜检查恢复正常。

随访3年,诸症悉平。

4。

溃疡病《湖北中医杂志》(1982,3:

20):

某男,45岁。

经胃镜和X线检查确诊

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程已10年,曾有2次出血史,经多次治疗溃疡不能愈合,现

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有一个1.5cm×1.Ocm,深0.2cm溃疡。

症见胃脘隐

痛,饥时痛著,食后痛减,喜暖喜按,神疲易乏,大便偏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弱。

辨证为脾胃虚寒。

予黄芪建中汤煎荆和片剂,经过4周治疗,脘痛已解,其它症状

明显改善,胃镜复查球部溃疡已完全愈合。

按语:

案l为中焦虚寒,又伴有肝气郁滞,故以黄芪建中汤培土以建中阳,另加柴

胡、香附疏肝解郁。

其余3例均为中气虚弱,脾胃虚寒而致,故以黄芪建中汤温中补

虚,益气建中,使中阳建,气血充,诸症得解。

[临床报道]

1.胃脘痛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虚寒性胃脘痛34例,病程在1年以上者3例,1年

以内者3例。

吞酸嘈杂者,加海螵蛸、浙贝母;嗳气泛恶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大便

溏薄者,加茯苓、山药。

结果治愈10例,显效2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cu。

2。

萎缩性胃炎以黄芪建中汤为基本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1例。

病程均在

1--20年,5年以上者占45%,其中合并十二指肠球炎者35例。

虚寒型加党参,肝郁

气滞型加丹参、川楝子,脾胃阴虚型加百合。

结果:

临床痊愈59例,显效24例,有效

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

03%Lzj。

3.胃窦炎用黄芪建中汤加丹参、桃仁、延胡索为基本方,治疗胃窦炎41例。

寒明显者加熟附片、党参;胃阴不足者去干姜、桂枝,加沙参、麦冬;肝胃不和者加柴

胡、香附;痰浊中阻者加半夏、陈皮;食滞者加神曲、山楂。

结果:

痊愈23例,显效

9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6%[3J。

4.胃、十二指肠溃疡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2例。

结果:

愈55例,好转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8%,平均溃疡愈合天数为28.9

天(“。

5.胃倾倒综合征以黄芪建中汤加半夏、党参、白术、玫瑰花为基本方,.治疗胃

倾倒综合征16例。

病程15天内4例,一年之内工2例。

血虚加当归、枸杞子、阿胶、

鹿角胶;脘腹胀满加香橼皮、炒枳壳、煨木香;失眠者加肉桂、黄连;吻合口溃疡者加

浙贝母、三七粉;吻合口炎症,苔黄厚者,加蒲公英、黄芩,减桂、姜;大便溏者加扁豆、山药、麦芽、芡实。

结果:

痊愈15例,无效l例,痊愈为93.7%L5j。

6.血卟啉病用黄芪建中汤为主,治疗血卟啉病28例。

病程最长达6月,最短3

天,均有上腹或脐周腹痛,或急腹痛症状,伴恶心、呕吐、贫血,并不能以内外各科腹

痛原因解释。

腹痛甚者加元胡;湿重呕吐甚者加砂仁、半夏;腹胀者加枳壳。

结果28

例均获治愈。

疗程最长18天,最短5天,1周左右痊愈。

28例经随访半年,均未复

发[6/。

7.,过敏性鼻炎用黄芪建中汤加党参、山药、白术、杏仁、菟丝子、巴戟天,治

疗过敏性鼻炎60例,病程最短1年,最长20年。

过敏原因:

药物16例,冷空气12

例,烟尘12例,无明显诱因20例。

有热者加黄芪、去巴戟天。

结果显效50例,有效

10例‘”。

[附方]内补当归建中汤(《备急千金要方》卷3)当归四两(12g)芍药六两

(18g)甘草二两(6g)生姜六两(18g)桂心三两(9g)大枣十枚以水一斗,煮

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一日令尽。

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

若大虚,纳饴糖

六两,汤成纳之于火上,饴消。

功用: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

产后虚羸,腹中疼

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唇口干燥,乳汁缺乏。

本方由小建中汤加当归而成。

方中当归养血活血,小建中汤温中补虚,两者相合,

温补气血,建中止痛。

本方与黄芪建中汤均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的功效,但黄芪建中

汤健脾益气之功较胜;而本方养血疗虚之力尤佳。

大建中汤

(《金匮要略》)

.[异名]三物大建中汤(《张氏医通》卷16)。

[组成]蜀椒二合去汗(6g)干姜四两(12g)人参二两(6g)

[用法]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30g),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

再服。

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

当一日食糜粥,温覆之(现代用法:

三味水煎

二次,取汁,兑人饴糖3g,分二次温服)。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

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或腹中漉漉有声,舌苔白滑,脉弦紧。

[病机分析]本方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

《素问。

痹论》曰:

“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