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张力课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224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张力课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张力课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张力课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张力课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张力课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张力课堂.docx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张力课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张力课堂.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张力课堂.docx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张力课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张力课堂

  [摘要]张力课堂的主体目标指向学生,其核心要素是发展,通过具有生命张力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向都是平面的“书本世界”,这就不能满足学生多层次发展的需要。

要实现多维度的目标,必须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即从学生实际出发,给予足够的信息空间、自主活动空间、思维空间、练习空间。

  [关键词]学生发展;张力课堂

  张力课堂的主体目标指向学生,其核心要素是发展,通过具有生命张力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向都是平面的“书本世界”,这就不能满足学生多层次发展的需要。

教师要在一堂课上实现多维度的目标,就要将“被动型”课堂变为“主动型”课堂,将“平面型”课堂变为“立体型”课堂,将“预设型”课堂变为“生成型”课堂,将“死”课堂变为“活”课堂。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创建有空间的课堂,因为给学生空间的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活力,才能使课堂富有生命的张力,这样的课堂才可称之为张力课堂。

  一、张力课堂要有最大的信息空间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延伸、拓展和提升,创设一个尽可能大的立体的信息空间,使课堂更具有可塑性、生成性和发展性。

学生的发展过程中都会有无数个起点,也会有无数个终点,每一次学习都是建立在接近起点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学的起点就落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跳一跳”后“摘到果子”。

课堂上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带领学生经过积极努力,不断创新,在发展的道路上向前迈进。

  【例】《解决问题策略》(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89页)新课导入教学片段。

  师:

同学们知道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吗?

有关他的故事想不想听?

  播放课件: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电灯泡的玻璃壳交给助手阿普顿,要他测量一下灯泡的容积。

阿普顿拿着这个梨形的灯泡壳,一会儿拿标尺测量,一会儿计算,还运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

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

爱迪生看到后,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再把水倒入量杯,不到一分钟,就把灯泡的容积“算”出来了。

  师:

爱迪生用了什么方法,很快把梨形灯泡的容积算出来了呢?

  生1:

他往灯泡里倒水,再把水倒进量杯,就算出了灯泡的容积。

  生2:

爱迪生用水的体积代替了灯泡的容积。

  师:

是呀,爱迪生用水的体积代替了灯泡的容积,这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这节课让我们和爱迪生那样,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一教学过程,虽然只运用了一个小小的故事,但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内涵。

它在第一时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就体验到了智慧的力量,感悟到了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的重要性。

在这里,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一种思想、一种精神。

这种文化显示出了科学家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更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神奇力量,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笔者对教学资源的运用还不止于此,在随后的练习巩固和总结提升阶段,又多次提及有关爱迪生的事例,当学生在为科学家的智慧而兴奋时,在为不断领略到数学王国的奇闻与美景而惊喜时,爱科学、爱数学的种子已悄然萌发,这正是数学的力量。

让学生置身于数学文化背景下学习数学,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张力课堂要有自主的活动空间

  课堂中学生的活动有很多,有学生的小组活动、探索活动、交流活动、思维活动,等等。

然而课堂上的这些活动往往是走过场的,形式化的倾向比较明显,使得学生好像是在替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缺乏学生活动的自主性,这样的活动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一种“饰品”。

而课堂上的学生自主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是有着无法替代的促进作用的,因此,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创设好活动的情景,同时还要组织由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类活动。

  【例】笔者在教学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一课时,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的。

  第一步感知物体的面是有大小的。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说说有哪些物体的面,并指出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以此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

物体的面是有大小的。

  第二步概括面积的含义:

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表面积。

如:

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面积,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黑板的表面积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

  第三步感知面积的大小。

一是让学生摸一摸课桌面和椅子面,然后说一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二是指名让学生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三是引导学生摸摸练习本的封面、文具盒盖的面和三角尺的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个面的面积最小。

  第四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大小。

一是出示两组图形:

三角形和长方形,比较两者的面积大小。

二是得出结论:

平面图形也是有大小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

如:

三角形的大小就是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用双手去触摸周围的事物,感知物体面积的大小,理解面积的含义;随后,又出示图形,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

这个过程中,学生有自主活动的时间,有独立活动的空间,有自主活动的空间,真正发挥自己主体性。

  三、张力课堂要有足够的思维空间

  课堂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多层次和多方位的,从学生个体来讲也是存在着明显差异的,因此,学生思维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启发和诱导,需要教师的组织和指导。

在师生、生生的双边活动中,甚至是多边活动中,学生是活动中的主体,课堂上始终是由学生的思维活动伴随着整个学习活动,学生学习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只有经历这样的思考过程,学生才可能得到发展。

  【例】《运算律》(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加法交换律”的。

  1.列式计算。

出示问题:

已知参加跳绳的男生有28人,女生有17人,求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能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教师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28+17=45”。

教师追问:

“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再板书:

“17+28=45”。

  引导思考:

列式方法不同但他们的计算结果都是多少?

这“45”是什么呢?

(跳绳的人数)也就是这两个算式的和都表示跳绳的人数,所以我们能否将这两个算式划等号呢?

用等号将两个等式连起来。

  板书:

“28+17=17+28”。

  2.观察比较。

仔细观察算式,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

什么地方不同?

指名回答。

  3.举例验证。

让学生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选择板书两个算式,并问:

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教师评价:

虽然我们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但这些算式中却隐藏着共同的规律,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4.概括规律。

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进行概括: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引导思考:

同学们都用语言表述了自己发现的规律,那么,你能用更简洁的方式来表达这一规律吗?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符号、图形等表达。

展示学生的表达方式,并由学生说说所表达的意义。

  5.揭示规律。

评价学生给出的等式:

你们写的等式不仅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而且比语言叙述更简洁。

其实这个规律,是加法的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

一起给它取个名字吧,就叫“加法交换律”(板书)。

  在数学上,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

“a+b=b+a”(板书)。

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

加法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探索与实践。

”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构建一个足够的思维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学生的答问、小组交流、动手操作,还是学生的探究,都要让学生能够有独立进行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实践、观察、思考、交流、总结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在互助合作中提升,从而“发现”了加法交换律,充分享受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四、张力课堂要有开放的练习空间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练习不仅是为了巩固和复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拓展和延伸知识。

因此,课堂上除了设计有层次、有梯度、有变化的练习外,教师要更多地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练习;除了让学生进行书面练习外,要让学生进行操作性的练习、实践性的练习、研究性的练习等,使学生在这些独立的、有空间的、开放性的练习活动中增长知识,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例】《倍数和因数》(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70页)练习教学片段。

  在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倍数、什么是因数以及初步学会了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后,笔者设计了一个综合性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游戏练习。

  师:

下面我们来玩个叫“谁中奖了?

”的游戏好吗?

我们每人都有一个学号,待会儿屏幕上会显示一个数,如果谁的学号是这个数的倍数或因数,那么谁就中奖了。

  多媒体滚动显示着全班学生的学号,在大家的热切期待下停在了“8”上。

  师:

谁中奖啦?

  学号为1、2、4、8、16、32、40的学生兴奋地站了起来。

  师:

能说说为什么中奖了吗?

  生1:

我的学号是32,32是8的倍数。

  生2:

我的学号是1,1是8的因数。

  生3:

我的学号是8,8既是8的因数,也是8的倍数。

  接着屏幕上又显示了15。

  师:

哪些同学又中奖了?

  生:

……

  生:

老师,1号太合算啦!

  师:

是吗?

你们想中奖吗?

再给一次机会吧。

  屏幕上出现了1。

几乎是全班学生都欢呼着站起来了。

  师:

你们都中奖了吗,为什么?

  生1:

因为1是所有这些数的因数。

  生2:

我们这些学号数都是1的倍数。

  师:

原来如此,那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这种情况?

  生:

1是所有不是零的自然数的因数,所有不是零的自然数是1的倍数。

  师:

说得太好了!

今天课就上到这里。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它不仅仅指那些形式多样的操作性、游戏性活动,还包括了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活动。

上述片段的教学中,开放式的练习使数学活动的“外化”与“内化”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当看着屏幕上不停滚动的数字,学生思考的激情被再一次唤起。

面对“谁中奖了?

”这个问题,不仅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更是捕捉有用信息、调节思维经验、寻求策略和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为什么同学们都中奖了?

”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建立起了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力。

随着思考的不断推进,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感悟和理解越来越全面、深刻,而数学思考方式、方法也将深深地整合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并将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然而,课堂教学又是一个互动生成的过程,所以,它首先需要教师的科学设计,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尊重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教学方案。

课堂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空间,学生有了这样的学习空间,才能彰显出生命的张力,这样的课堂就是教师要追求的张力课堂。

  责任编辑王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