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和认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184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和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和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和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和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和认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和认识.docx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和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和认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和认识.docx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和认识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和认识

感谢教研网给这么好的一次学习机会!

今天在这里,把这几年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点感受和体会与大家探讨探讨,以求更好的进步。

记得,曾有一位男生在咨询时说过的一句话:

我认为世上只有失败的父母和老师,没有失败的孩子和学生,如果有,那也是你们老师和家长的责任......说真的,当时我听到这句话心里很不舒服,觉得很刺耳,问他为何如此说。

他说:

老师不管你承认罢,不承认也罢。

我认为,事实就是如此......以后这个学生再也没来找过我。

我把全校的学生按班找了个遍,也没找到。

后来才得知这个在初四全年纪前三名的学生不上学了。

为何?

因为他父亲有了外遇,父母离婚了。

原来该生父母在他初二时,就由每天的小吵到大吵,到后来的大打出手,这个孩子在日记里写到:

我每天放学宁愿在街上闲逛,也不愿回那比冰窖还要冷的家......你们离婚之日,就是我辍学之时......

1、如今独生子女存在的

优点:

独生子女的优点:

自信、有责任感、有孝心;能力强、有想法、有闯劲;善用网络资源、自我风格强烈、创意丰富;视野开阔、知识面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及创新意识都非常强。

适合自行创业或做小生意。

缺点:

不能吃苦耐劳、眼高手低、自私缺乏团队精神、叛逆、任性躁动;暴富心态严重(梦想像比尔盖茨、李想、韩寒那样不用上大学、高中就有名有利),很难安下心来扎实学习、做事;除了自己的同学不懂得怎么跟其他阶层的人相处,但性观念又过于开放;受挫折能力差,随便发生一点小事就放弃。

2、中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十种表现

根据刘彭芝等16位委员的调查,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

一是学习压力感;二是偏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三是敌对,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暴力倾向;四是人际关系敏感;五是抑郁,认为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整日没精打采;六是焦虑,心里烦躁;七是自我强迫现象,明知没必要做还要做;八是适应不良;九是情绪不稳定;十是心理不平衡,对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而感到不平。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公布的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

在最近一次对北京市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查中,结果显示有16.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

(2)当代青少年的九大心理危险区域

心理学家指出,当代青少年在9个方面最容易走入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的误区。

①情绪反应过度

理想的心理状态应该是情感表现乐观而稳定,既不为琐事耿耿于怀,也不冲动莽撞。

现实生活中,因和家长、老师怄气而轻率选择离家出走、逃课的少年屡见不鲜,是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忽略了对良好情绪反应能力的培养。

②行为偏执极端

一般来说,正常的行为应该是积极、主动和富有建设性的。

但很多未成年人一遇上不顺心的事,就采取过激行为。

③意志品质欠缺

专家指出,意志品质良好的人,能够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制力,既不刚愎自用,也不盲从寡断;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果断与毅力,经得起挫折与磨难的考验。

④人际交往退缩

人际关系不协调。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

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

“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

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

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

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乐于和善于与人交往的人能和大多数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时态度积极,不忌妒、不冷漠,能很快适应新环境。

据统计,在学生咨询问题中,有50%以上涉及人际交往。

⑤过分依赖

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表现出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为特征,不拒绝帮助但也不纵容自己的依赖心理。

现在很多孩子事事依赖老师、家长“权威”,还有的孩子对电子游戏、网络等有严重依赖,其生活的大部分乐趣来自现实之外的虚幻世界而不能自拔。

⑥缺乏自信,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商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高中、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⑦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学习竞争激烈,每一次考试,大多学生心情十分紧张,特别是尖子生,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愈发突出。

在咨询中不少学生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高中、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专家指出,现在很多青少年过分注意别人的态度和评价,觉得活得很累。

这虽不是心理疾病,但作为心理问题应引起重视。

⑧过分抑郁

一些孩子平时不喜欢出去玩,跟同学关系很平淡,总是生活在抑郁之中。

这类孩子的内心世界最为脆弱,一受到刺激就会诱发各种心理问题。

⑨早恋问题的困扰。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日益升高,文化素质也在逐步提高,从而使少年儿童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身体发育早龄化,60%的学生在小学六年级前后就进入青春期;社会经验比以往学生更加宽阔、更加深(或者说现在的少年儿童比十年以前的同龄孩子所知道的要多几倍或者十几倍)。

这些“发展”既有他的作用,但还存在他的不利之处,从几所小学调查中发现:

其一、有的学生对于青春期有关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是“无知”,这样就造成了学生无法进行必要的及时的卫生保健,甚至心理上也出现很大的“波动”,造成思想压力大、情绪低落、成绩大幅度的下降等各种不利的因素。

其二、现在小学生也存在“早恋”的现象尤其是六年级的学生,而绝大多数学生对“早恋”的内涵或者说概念等等根本一无所知,所以这种现象也可称之为“幼稚”,但这种现象如果处理不当或者不能及时进行处理,其后果往往是不好控制的。

初、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高中这种现象较突出,在咨询中略占1/7,“总是想看到她”“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语文老师”,由此感到“烦躁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

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需指出的是,这些区域是值得家长、老师注意的但不是“心理疾病”。

(3)三种类型的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但因学习能力落后而导致成绩低下现象。

研究表明,大约5%-10%的在校生属于学习障碍儿童。

学习障碍是由若干不同类型所构成的。

第一是书写障碍。

有的学生写作业十分粗心,经常多一撇少一划,把答案抄错。

有时难题可以解出来,简单的计算题却错了。

他们的眼睛似乎与别人的不一样,被称为懒惰的眼睛,漏掉许多明显的细节。

这种学生学习时视而不见,考试时竟然可以把整个题丢掉,事后他们说自己没看见这道题。

这种问题体现的是儿童的视知觉的分辨力、记忆力和视---动统合能力相对落后造成的。

这种孩子最易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误解,因为大人认为他们学习态度有问题,是故意的,要给予惩罚。

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能力障碍。

只有进行有关的视知觉训练才能见成效。

第二类是阅读障碍。

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中人数最多的,男生多于女生。

这类孩子往往记不住字词,听写与拼音困难,或朗读时增字减字,写作文语言干干巴巴,阅读速度特别慢,逐字地阅读。

他们在下棋和玩电脑游戏方面表现得头脑灵活,但在读书和写作业及听讲方面成绩极差。

这种落后可能与左脑有关。

家长应给予极大的警惕,因为这类孩子由于不能有效地阅读,随着年级增加,会在各门功课上都出现困难。

第三类是数学障碍,又叫非语言学习障碍。

这类孩子在机械图形与数学任务上能力落后,这类孩子记不住人脸的图形,交往能力差。

在运动和机械记忆方面有困难。

男女无差别,约0.1-1%的儿童有此障碍。

他们可能爱读书,也会讲故事,可解决图形式的逻辑思维任务和空间想象能力差,学习时较为刻板,不能将新学习操作迁移到新环境中。

可能与右脑落后有关。

家长应重视逻辑推理能力的开发,在空间想象力和数量关系方面进行培养,要利用孩子的语言优势,进行某种补偿。

遇到孩子学习表现不佳,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当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

应当善于为孩子设计一个个别化的教育,针对特殊的学习能力不足进行培训。

3、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那么,导致学生以上这些不健康心理的原因是什么?

从客观讲,有学校教育工作上失误的影响;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社会原因这三方面,主观讲,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今天只谈谈:

★学校教育工作上的失误的影响

目前,学校的“应试教育”依然存在,以学生成绩论教师的“英雄”,决定教师的考核。

因而有些教师不惜采取过激措施,挤牙膏似地“挤出”学生的辉煌成绩。

致使那些本来就较自卑的落后生,因过重的课业负担和频繁的各种考试甚感头痛和万分厌烦,对自己没有信心,厌学情绪强烈,美丽的校园成为他们最恨的地方。

有些班主任处事武断,对好的学生关爱倍加,对差生冷嘲热讽,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产生强烈地反抗心理。

处理不好的话,他们会采取过激的不正当手段报复他人,“捍卫”自尊。

他们表面上的好强掩盖着他们内心世界意志的脆弱。

*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够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新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

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

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

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使学生心理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

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

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了。

现代中小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这种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

(现在有些学校的政教处、班主任利用班会或课间时间让学生写纸条互相检举揭发缺点等等。

有的孩子不写,就给予惩罚。

问学生原因,答:

我知道为什么日本鬼子入侵时,中国的汉奸多了。

都是你们老师培养的……)

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的。

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的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做?

1、采取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⑴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①校园主环境建设。

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

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

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②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③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

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⑵学校应重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教育。

①学校应开设健康教育课,阶段性地进行青春期的心理、性道德观念教育,男女生之间友谊和爱情、法制观念、科学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

开展阅读青春期教育方面的书籍,参观青春期教育方面的展览等主题活动,请公安、劳教部门的同志给学生讲有关法制的知识,正确处理青少年“早恋”和防止青少年犯罪。

②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指导学生减少或防止紧张状态的产生,为学生提供解决各种心理异常的方法,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③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学校可以利用家长会或联系社区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

让家长们认识到: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

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教师

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

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①教师要尊重学生。

“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每一位学生了吗?

”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②教师不可有私心。

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

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③教师要讲诚信。

“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

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答应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面前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能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

⑵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①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着----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

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势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②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③教育者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等问题给予关注和指导,杜绝将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衡量学生,分析学生成绩不良的原因,允许学生有差异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适应新环境、自强自主的能力。

④细心观察,对学生的异常行为和不良的行为习惯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切记不要简单粗暴,努力做到和风细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

及时发现引导,处理和治疗,减少产生不良心理的环境因素,消除心理冲突,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评价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特征。

利用班会,让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等,对未来充满自信。

3、塑造学生积极成功的自我意象

①既严格要求,又充分赏识:

所谓严格要求,就是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这一切源于对学生的热爱。

所谓充分赏识,就是对学生多尊重、多理解、多宽容、多激励。

充分赏识,教师必须正确地比较和评价学生,既横向比,又纵向比。

评价学生要客观公正,多进行鼓励性和肯定性评价。

②努力挖掘闪光点,培养学生自信心。

对后进生、教师不能思维定势,像寻觅火种和开采金矿一样,努力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千方百计使其燃成一片。

通过艰苦的教育,点燃他们发奋进取的火焰。

帮助他们排除进步的障碍。

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采取不同的激励标准,热情鼓励中等生和后进生参与课堂,大胆发言,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学生就不会轻易产生厌学情绪,师生之间就会关系融洽,从而塑造了学生积极成功的自我意象。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把学生当作一个个生命个体、一个个发展中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鼓励他们开创新的生活,致力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素质,让心理健康教育步入科学性、个性化、普及化的发展轨道。

4、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

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

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

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缺陷:

很多学生问题并非与生俱来,与家庭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密切相关,家庭教育失误主要表现在“三过”:

爱得过分、照顾过多、期望过高;结果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和行为方面:

一听就懂、一说就会、一做就错,在生活表现方面:

懒、馋、软、刁。

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有一句话不是说:

“3岁看大,7岁看老”。

这句话暂且我们不讨论它是否绝对正确,但也让我们明白,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

家长品质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孩子在学生时代乃至走上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

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

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2)家长对独生子女的高期望值和高压力已经成了社会共识。

他们百分之百地希望自己的子女通过读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甚至硕士、博士后成为人才,给家长长脸,给家族争光。

他们无时不刻在一厢情愿地给孩子施以强大的压力。

由于家长自身文化、教育、心理水平的限制,他们与孩子的沟通除了学习成绩还是学习成绩,缺乏孩子们最渴望得到的情感温暖和理解,缺少心与心的交流。

孩子在高期望值和高压力下必然产生焦虑情绪;要求孩子十全十美的强大的压力及孩子内心和谐、关注、真挚情感的缺失,也必然导致孩子产生强迫和抑郁;而家长教育方法的简单重复和粗暴则是学生恐怖的根源。

我们这一代是独生子女为主体的群体,幼年教育的过度关注和包办代替导致了学生的无能和依赖,生活上的依赖必然导致学习上的依赖(我市因学生生活上的无能和依赖被高等院校遣送回或自行退学的每年都有)。

我们的家长却浑然不知,反而把孩子产生学习上的依赖、懒惰等的不良行为习惯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孩子,这怎能不使孩子抱怨和浮躁呢?

(记得孩子上初一时,因为他做错事训他,他当时说了一句话让我反思到现在。

他说:

你们大人在孩子做错事时,就知道训训训。

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是的,我们在孩子端水、端饭时,因不小心洒落,而大声训斥。

我们为什么不告诉他们洒了不要紧,只要没烫着就好。

老妈唰了几十年的碗,现在不照样打,以后小心点就行。

⑶“吃一堑,长一智”作为关心孩子心理健康的家长来说,对孩子所受的挫折(如:

考的不好、友谊受挫、老师的批评、不公正的遭遇等等)不能听之任之、漠不关心,更不能“雪上加霜”、一味埋怨批评。

应该把挫折当成一个特殊的教材,给予孩子谅解、关心、帮助、鼓励与引导,尽可能让孩子从挫折中获得教益,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被动为主动(举例:

家长会;海鸥)。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经历较多困难的孩子,有坚强的性格和意志,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和力量。

因此家长在重视孩子智力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

德国著名教育专家舒马赫说得好:

“给孩子多多提供尝试机会也是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

比如:

你怕孩子打碗,而不让孩子刷碗,那孩子就永远学不会刷碗。

也就是允许孩子打碗(犯错误),孩子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成长。

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苦,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不经风雨,何以见彩虹。

挫折是青少年提高自身心理承受力的必要手段。

挫折从反面丰富了人生的经历,让人醒悟更多,能力更强。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要播种爱,不要播种仇恨)。

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

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试想一下,成天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牢骚不断、脾气暴躁的父母,能培养出健康的孩子?

作父母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应以正面的、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人生态度教育引导孩子,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

①孩子对父母不尊敬、不孝敬。

父母要找自身原因。

你们平时对自己的父母在言谈举止上是否尊敬、孝敬?

②父母不要把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满;家长里短;怀才不遇;是非长短,特别是阴暗、丑恶的社会现象等等当着孩子的面随意发泄、点评。

③父母、同事、邻里之间闹别扭,不要牵扯给孩子(同样,孩子之间闹别扭,大人也不要乱掺和)。

让无辜的孩子与你一起与对方一家也有了别扭,甚至仇恨。

对于10来岁的未成年孩子来说,不满,特别是对人的不满,在父母不经意的经常发泄中是很容易转化为仇恨的。

一旦不满(对学习、对老师、对同学等等的不满)积攒到一定程度,得不到及时的、正确的宣泄,一旦爆发,是会害人害己,家破人亡的。

(3)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