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世界钢琴学派的比较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129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世界钢琴学派的比较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世纪世界钢琴学派的比较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世纪世界钢琴学派的比较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世纪世界钢琴学派的比较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世纪世界钢琴学派的比较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世纪世界钢琴学派的比较研究.docx

《20世纪世界钢琴学派的比较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世界钢琴学派的比较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世纪世界钢琴学派的比较研究.docx

20世纪世界钢琴学派的比较研究

20世纪世界钢琴学派的比较研究

郑兴三

20世纪是世界钢琴音乐艺术风格的历史性转折;是世界钢琴音乐艺术剧烈震荡的年代;是世界钢琴音乐艺术千姿百态、争奇斗胜、学派纷呈的年代;是世界钢琴音乐艺术在标新立异中和与倾向斗争中的发展年代;是世界钢琴音乐艺术在其所处的演进过程中蕴含着许多经验与教训的年代。

纵观20世纪的钢琴艺术史,总可以窥见到几个主要学派,而每个主要学派都有其成熟的艺术表演和新的成就。

值此本世纪临近结束之际,亟需对世界钢琴音乐艺术的主要学派发展作一番历史性的回顾,综观演变,窥其概貌,重新审视,明白各学派的兴起环境、代表人物及其特征脉络,无疑将有助于我们了解20世纪的钢琴音乐艺术的发展。

本文拟从几个主要学派的发展轨迹中总结出其共同性、差异性与可比性,在其教学素质、演奏风格、审美心态以及所遵循的美学传统、学术风范上进行特征性的比较研究。

一、苏联学派(解体前)

20世纪的苏联钢琴学派是在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长期熏陶下,积极学习西欧优秀钢琴演奏技术,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俄罗斯古典音乐的传统,并在此传统的外壳中孵化出独特的风格。

苏联钢琴学派经历了战争及迎接革命的情感体验,在整个苏联音乐艺术中占有极其突出的地位,在世界上也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

苏联有着悠久而优秀的文化传统,在这个丰厚的土壤里的确培育出世界许多第一流的钢琴家,苏联的钢琴作品被世界音乐界所瞩目。

苏联钢琴学派具有对20世纪启发性的重大意义,主要是他们有力地依靠了一个扎根于鲁宾斯坦•安东(Rubinstein,Anton1829-1894)与埃西波娃(Essipova,Anna1851-1914)的传统,溶汇了欧洲各国优秀的钢琴艺术而凝成,依靠了音乐学院的严格训练,依靠了五位导师的艺术及其教学成就,组成了以伊贡诺夫(Ignmnov,Konstantin1873-1948),戈登威泽(Goldenweiser,Alexander1875-1961),法因贝格(Feinberg,Samuel1890-1962),涅高兹,海因里希(Neuhaus,Heinrich1888-1964),尼古拉耶夫(Nikolayev,Leonid1878-1942)等名字命名的五个学术门派,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钢琴家,为俄罗斯钢琴学派巩固了国际性声誉,形成了走向国际的强大阵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派别逐渐求同存异,互相靠拢,重新聚合起来,新的爱好、新的美学观使他们最终趋向一致,在共性的基础上逐渐趋于和谐,使学派队伍表现了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理性及其广博的修养。

(1)苏联钢琴学派始终密切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类前途,站在本民族的立场上,以民族艺术天性的艺术观,表现出热心为国家服务的精神,以辉煌的艺术成果和充实的感情,极富个性地反映了时代的情绪。

他们在世界各地与同行们交流思想,阐述了苏联钢琴音乐艺术的广阔道路,使得他们的演奏变得更加世界性了。

同时,新的、社会化的音乐教育体系及其音乐表演人员培养体制的出现,十年制音乐学校使有才能的儿童和少年在那里经受了严格的基础训练。

莫斯科音乐学院与彼得堡音乐学院为新一代钢琴家的成长,为各个学派的巩固和发扬创建了很好的基础,其频繁的学术活动有力地推动了钢琴演奏技巧的研究。

(2)苏联学派既有坚实的基本功又有丰富的感情,他们的教学融合、吸收了西欧先进演奏训练方法。

主张以严格的手指训练作为演奏法的基础,形成了一套手指严格训练的专业训练体系。

他们的演奏情绪比较明显,主张朴实而又充满感情体验的演奏,重视整体构思的完美及每一个细节的表达,十分讲究每一个音的素质,在音乐表现方面比较平衡,避免感情上的极端表现。

学派对西欧钢琴音乐作品的解释是比较超然的,较能保持其纯正的风格、敏锐的技巧和怡美的抒情。

他们处理乐曲相当严谨,十分注意音色、分句和乐曲的歌唱性,对音乐的古典性质一如既往,倾向于忠实原作,倾向于有感染力与表情深度,并注意融化自己的理解,从而提示一个广大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俄罗斯古典音乐所固有的人民性、人道主义、真实性和崇高的道德力量。

(3)苏联学派具有俄罗斯人的刚强音乐气质,有一种生命力的冲动。

他们注意研究苏联本民族作品的旋律因素及本国的艺术理想,继承并发展了古典音乐思想和民间传统,对苏联钢琴艺术和俄罗斯艺术传统进行研讨,对钢琴家创作和演奏心理学、技术风格的相互关系以及钢琴曲的音响结构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对音乐的表现方法进行了缜密的分析,并把它放在音乐结构的总体范围中,放在广阔历史风格的视野中加以考察,从而就演奏的本质规律做出了精确的科学论断。

他们善于揭示各国学派的一般风格面貌及相互关系,力求在音乐形象的易解性和高度艺术性之间取得统一。

(4)苏联学派深受俄罗斯民间音乐的触动,追求把优美如歌的旋律同技巧动作结合起来。

他们艺术核心特征就是强调歌唱性,坚持以声乐的观点来阐述钢琴的声音,追求使琴声去接近亲切的人声。

继承了一种极其精细的和声旋律感,讲究旋律发展的强度和开阔流动的音乐线条,以高度的主观感受对待音乐。

他们普遍对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爱,音乐思路及音乐信念完整,解释作品富于创造性,音乐个性强烈,演奏布局严谨周密,既有细腻明朗的抒情性,又有奔放的浪漫主义激情,音乐的表现力丰富。

他们善于在作品中把个人处理和准确体现作者构思、感情及理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一丝不苟的处理表达出来。

(5)苏联学派注重在钢琴教学中阐明自己的美学与教学原则,尽力帮助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个性,致力于演奏水平的提高与完善,致力于扎实的俄罗斯训练加上灌输国际方法和经验。

干净准确的技巧、柔润好听的音色、优美含蓄的音乐表现是学派的特色。

他们特别注意发展“珍珠技巧”(即手指的控制力),强调了颗粒性弹法,要求手指坚定有力,力度变化鲜明,音响洪亮结实而又不带敲击的声音,节奏稳健而有动力,有自己独特的声音感觉。

他们对键盘的控制也非常精细,倡导弹得很深,着重训练八度技巧及和弦技巧,正确使用手臂的重量,无论用什么力度也决不发出难听的敲打之声。

他们善用速度的变化,用渐慢来表明形成对比的段落,用加速来强调戏剧性的重点,既有洋溢的热情,又有高度的理性,把想象力的丰富宏伟和理解力的敏锐深邃有机地结合起来。

(6)苏联学派是俄罗斯古典音乐的卓越解释者,充满了乐观昂扬的气质,浸透了民族的色彩。

他们非常重视基本音乐思想与高超技巧的全面结合,重视充满灵感的音乐阐释,努力在教学实践中阐释基本弹奏理论,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能深刻理解作曲家构思、具有巨大说明力及高度艺术性的艺术原则,并对其风格的研究方法加以系统化,对各国学派也有深切的了解和精辟的见地。

二、德奥学派

20世纪的德奥钢琴学派是一个高度严肃、重理性、重思辩、避免表面美丽而宁要一丝不苟的音乐技巧学派。

德奥学派以莱比锡、柏林、维也纳为教学中心,深受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得益于巴赫到勃拉姆斯的德奥钢琴曲目。

德奥学派具有很深厚的修养,比较重视哲学理论素养,在寻根究源、核对乐谱、净化古典作品的演奏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加上德奥人精细刻苦的学究作风及探求究根的传统,德奥学派比较深入钻研欧洲自中世纪以来的各种音乐流派,真正地、严格地、科学地审视了19世纪钢琴音乐艺术的历史过程,吸收了各国演奏家的表演艺术特点及德奥音乐家研究的方法论,提出了一套从传统技巧到当代技巧发展演变的系统观点。

德奥学派的艺术及教学活动促进了许多青年钢琴家的成长,打开了德奥钢琴音乐艺术青春焕发、热气腾腾的局面,名家辈出、群星灿烂,并以杰出的典范费鲁奇奥•布索尼和阿图尔•施纳贝尔为代表,从而获得了世界性的意义。

德奥学派代表人物是:

布索尼(Busoni,Ferruccio1866-1924),施纳贝尔(Schnabel,Artur1882-1951),巴克豪斯(Backhaus,Wilhelm1884-1969),菲舍尔,埃德文(Fischer,Edwin1886-1960),吉泽金(Gieseking,Walter1895-1956),肯普夫(Kempff,Wilhelm1895-),塞金,鲁道夫(Serkin,Rudolf1903-),古尔达(Guida,Friedrich1930-),布伦德尔(Brendel,Alfred1931-)。

(1)德奥学派具有十分严谨的音乐学风,他们深受传统感觉的束缚,强调理智而不重直觉,在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动机的处理上最富有哲理意味,能投入自己的主观感受,而不拘泥于表面上的所谓风格。

他们善于把“情”的表达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对作品的结构有特别敏锐的洞察力,非常注重在乐曲的组织和逻辑上完整严密,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得到准确的表现,表情含蓄而十分有分寸,有学究气,给人的感觉是文雅、细致、纯净、明晰,在风格上无懈可击。

(2)德奥学派以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见长,强调忠实于作品本身,处理作品缜密深刻,演奏古典作品诚恳、率直、从容不迫,追求织体的各个线条以及力度支配都达到完美的统一。

他们要求的是和谐、有柔和的光泽,音乐的语言较为超然、含蓄,风格也清秀灵巧,给人以纯朴之感。

在音乐的造型处理上比较方整,带有一层古朴的色彩,崇高、温厚、有生命力量。

(3)德奥学派在音乐内容上更富于创造魅力,具有较多的色彩变化,在气质上的理解表现也极为深入。

他们注重分析作品的内涵,能精确地把握乐曲的各种构成因素,将纯正严谨的古典风格与深刻的感情完美结合,把注意力放到音乐的结构要素上来。

他们经常在教学中强调线性思维,使紧张的动力性同如歌的抒情性结合起来,较多的是主张投入自己的主观体验来演奏,比较冷静、理智、沉稳,使音乐有血有肉,亲切感人。

(4)德奥学派倡导演奏的准确性和轻快自如的扎实技巧,提倡在开始练习时一律用强音弹奏,把音弹透弹清楚。

他们强调手的自然重量的运用,讲究力度、主张重力弹奏法。

他们要求技术明净,手指灵活且很有功力,追求发音清晰,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对手指严格的遵从惊人地揉合为一体。

他们重视了不同节奏型中同时地思维和感觉,注意节奏的统一和组织上的整齐,不同的声部总是用不同的音色来显示区别,音色柔润而明亮,较好地保持了德奥多声部的风格。

他们对音色旋律的见解日趋明显,在处理装饰音和华彩乐段方面也具有独到之处。

(5)德奥学派致力于自由的人道主义理想,他们克服了传统方式的音乐训练所留下的影响,演奏作品稳健清晰,很有动感,分句和速度自然合理。

他们善于组织低音声部线条,使其进行为音乐织体增添特殊色彩甚至构成复调,擅长于突出暗伏的内声部,表达了鲜明的感情趣味。

他们善于研究手指运动时的肌肉状态,首推出弹琴和肌肉运动法则,提倡肩、臂、肘各部分的互相带动。

三、法国学派

20世纪的法国钢琴学派是以巴黎音乐学院为中心,在法国音乐艺术流派错综复杂的迷宫中,探寻着自己的独立道路,以玛格丽特•朗为代表。

法国钢琴学派在形式上接近于浪漫主义之前的法国音乐传统,并一直走在世界钢琴艺术发展进程的前头。

玛格丽特•朗曾这样描述她的学派:

“清澈、精确、纤巧。

纵然它

最注重优雅适度而不是力度,首先着眼于均衡和分寸感,它在力量和内在情感的深度上也决不含糊。

”法国钢琴学派由于长期以来深沉的艺术气氛的强烈影响,在20世纪上半叶开始崇尚柔和与抑制的风格,他们明显受到德彪西、拉威尔等法国作曲家的影响,受到了法国当代音乐和法国式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熏陶,开拓了一个新的学派研究领域,开始了法国钢琴音乐的整个线索,以谋求扩大钢琴音乐艺术的表现范围,充分体现出那种典雅精致的法国风格。

因为外来音乐风格在法国音乐中是具有确定的地位,法国学派带有新古典主义成份和某些序列技巧的抽象派风格,也为法国音乐不断增添活力和生气,发展了钢琴的表现潜力。

他们以深奥微妙、节奏活跃、技巧灵活、音乐动人的戏剧性而闻名于世,而民族感情的复兴也助长了学派的这股力量。

法国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杰梅(Diemer,Louis1843-1919),玛格丽特・朗(Marguerit-Long1874-1966),科尔托(Cortot,Alfred1877-1962),达雷(Darre,Jeanne-Marie1905-),卡扎德絮,罗贝(Casadesus,Robert1988-1972)。

(1)法国学派发自本能的旋律是其音乐最重要的素质,对音色有着特殊的敏感,对音乐的表现手段保持了一种贵族式的态度。

敏锐的节奏感和细致的表情取代了传统的节拍感和节奏感,在表达感情方面拥有反应迅速而清晰的特点,深深地扎根于学派的性格之中。

他们追求形式清晰的手法,力图发展音乐中现代精神的特殊表现方式,捕现出一种内省形式的激情,有意识地运用克制的表达,试图用最微小的音乐起伏来表达最强烈的激情。

崇高华丽、匀称、优雅,是学派充分表现法国风雅趣味的根本所在,崇尚印象的瞬间交替变幻,是学派直觉的、令人激动的情趣。

(2)法国学派对每一个音都具有绝对的个性,他们偏爱泛音效果,通过延音踏瓣,使钢琴获得新的生命力。

他们倾向于灵活、声音浅、速度快的演奏法,其音响现象的运用完全是静态的,排斥了任何过于直接表现,甚至是强烈的表现,尤其注意了旋律细胞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新奇的动机语言,旋律表现较好地呈现出一种散文式特征。

音乐在力度上有限定,平衡感明显,从中强到极弱产生了一种基于音阶划分的微观世界。

(3)法国学派有受过严格训练的气质和纯正的风格,他们非常重视手指的严格规范,其演奏特点是干净利索的触键和音色。

要求用手指和手腕弹奏多于用手臂和肩部,要求每天花一定的时间专门进行技巧训练,提倡弹得清晰又准确,使声音晶莹、澄澈、有水份,在手指控制下能赋予钢琴以丰富而辉煌的音色。

在强调音色纯净优美和指触敏捷而有弹性之时,也要求分句清楚、贴切,色彩有层次,以产生直接动人的力量。

(4)法国学派有他自己的美学思想基础,具有接受异国的民间因素并巧妙地加以同化的能力。

他们在坚持终结和声传统和调性传统中,防止自己被各种流派的浪潮所吞没,拥有自我锻炼和惊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强了自我意识范围和心理深度。

他们注重表现音乐的内涵,对作品的注释精到透辟,对作品的力度的细微处理上特别敏感,对复拍子和复节奏的精妙处理合乎逻辑,使音乐机智、流畅、甜美、高贵,而且感情含蓄。

他们追求的是绘画上的印象主义和文学上的象征主义意念。

(5)法国学派努力传播法国钢琴音乐作品,并以抒情细腻见长。

他们十分注重对作品本身进行整体的分析研究,演奏的音量经常加以限制,温文尔雅、韵味隽永、精雕细刻,演奏的装饰音自由大胆而富有想象力,在多调性的效果演奏中力求鲜明、热情、明朗,符合音乐的要点。

他们总是用明朗愉快的乐观精神以展示生活中的矛盾,并与法国作曲家一道探索和丰富法国的音乐艺术。

四、英国学派

20世纪的英国钢琴学派在一定程度上近似于德奥学派,为复兴英国音乐做出了贡献,其共同的古典钢琴作品曲目基本上是建立在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和勃拉姆斯上。

英国学派一直以伦敦为中心开展广泛的演奏活动,大量吸取欧洲各个学派所贡献的精华并加以改变。

在本世纪上半叶,英国学派始终带有鲜明的民族气质,教学方法及技法一直在创新,使它适合本国的国情。

在本世纪下半叶,英国学派被生活与哲学的观念猛烈地影响,眼光开始投向了一片更加遥远的、尚未被触动过的新领地,在风格和手法上继承了英国学院派的传统,坚信音乐的力量可以进入人类经验的每一领域。

英国学派是一个文雅的学派,是一个兼收并蓄的学派,产生这个学派的核心人物是迈拉•赫斯。

英国学派代表人物是:

马太(Matthay,Tobias1858-1945),赫斯(Hess,Myra1890-1965),柯曾(Curzon,Clifford1907-1982),所罗门(Solomon1902-)。

(1)英国学派洋溢着智慧和爱,他们潜心研究了钢琴音乐艺术的表演方式及其美学原则,在教学中始终不懈地追求对旋律特性的细致理解,深刻洞悉作曲家的构思,以恰如其分的手段给音乐以生命。

他们由于受英国抒情主义性质的影响,处理乐曲常常深思熟虑、完整深刻,对乐曲有独到的理解和全面把握的能力。

他们重视人类天性的研究,认为只有在社会、生活、精神诸方面的联系中才能真正,深入地理解音乐。

(2)英国学派对古典音乐崇奉,并以古典美为最高理想。

他们特别崇尚表现的情感,使演奏既有情感又有学识,自然而不牵强附会,凭直觉又多于理性,平静、敏感、安祥,不虚饰夸张,比例匀称、条理细密,讲究高雅的情趣和得当的构思,并善于恰当地处理乐曲的速度。

(3)英国学派对寻找美好柔润的声音作了科学的探索,并注意对声音的控制,让键盘发出的音响强度和宽度达到完美的平衡。

他们要求音色透明和谐、圆润温文;要求分句匀称自如,极富于变化;要求发出的声音不大,但要很有传送力,富于灵感,优雅、洒脱。

(4)英国学派有一股隐伏着的机敏幽默感,以温和、甜美的抒情性格为特点,十分强调内在的潜力及稳重而细致的表现方式,讲究速度,但决不拘谨。

他们对钢琴演奏技巧能将其剖析并认真研究组合,在演奏技能上侧重强调手在大指到小指两端之间作回旋运动,认为具有坚实的技巧才是表现音乐的最根本手段。

五、意大利学派

20世纪的意大利钢琴学派深受意大利模式的熏陶,具有意大利开阔明朗的气质。

意大利学派本能地被各国的学派及最新钢琴演奏技巧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力求赶上钢琴音乐艺术的发展,以开拓一种具有强烈情感的风格。

本世纪的意大利学派是以使人迷惑的杰出人物阿图格•米凯兰杰利为代表。

意大利学派受德奥音乐传统的影响,努力追求真实主义、完美主义,追求有理性的纯正与豪爽的风格,使极其优雅的意大利风格臻于完善。

意大利学派致力于提高本国人民的音乐文化水平,扩充他们的音乐视野,声望也与之俱增,而创立的公众音乐教育机构也为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意大利学派努力创造了意大利民族的、现实主义的钢琴音乐艺术,不断被现实主义潮流所启发和感悟,同时也受到德彪西印象派音乐的影响,在风格和表情方面,那种新貌、富有探索性的典型特征而引人注目,是一个最为训练有素的学派。

意大利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米凯兰杰利(Michelangeli,ArturoBenedetti1920-)奇科利尼(Ciccolini,Aldo1925-)波利里(Pollini,Maurizio

1942-)。

(1)意大利学派注重意大利的旋律美,注重宏伟深刻的音乐表现及内在的热情美,注重极有威信地勾划音乐及色彩探求,使旋律的色调和力度变化细致入微而又富于控制。

他们提倡以充满活力的个性以及全身心地沉浸于音乐的热情,注重直接的表现,使自我表现的倾向更强烈、更丰富、更有感召力。

(2)意大利学派深入探索音色本身,刻意对声音有完善的控制能力,并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风格。

他们对调性体系的有效性并不否定,讲究发音充分振动而明亮,喜爱端庄明丽、辉煌闪烁的音色,其音色的特点浑厚、延长、华丽、

明亮

(3)意大利学派倾向于对音乐的完整性演奏,倾向于学者气派的宏丽表现,在发展音乐上倾向于更加严谨、有机,在人性本质上更加深刻。

他们富于古典式的光彩和精确,倡导纯朴、真挚、刚毅、果决等各种因素巧妙完美的结合,演奏结构性很强,层次清晰,能使浪漫主义的热情与古典主义的优雅揉为一体。

(4)意大利学派忠实地坚持严格的复调训练,对色彩和对位音处理很推崇。

他们善于捕捉音乐的明朗特色,将优雅的表现贯穿于乐曲的抒情性,较好地做到热情的自由幻想同古典的完整形式、音乐的发展逻辑、纯意大利式的典雅相结合。

六、波兰学派

20世纪的波兰钢琴学派始终拥有昔日肖邦的热切爱国感,带有浓郁的东欧民族的气质。

波兰钢琴学派综合了德、法两个钢琴学派的精华,悉心研究了民间音乐的血缘关系,由一代巨匠列舍蒂茨基打下了学派体系。

波兰著名钢琴教师列舍蒂茨基创立和发展了波兰学派,他深入研究各国音乐家的时代风尚,着重了解民间音乐的深度,在教学中重视实践远胜于重视理论,同时他使自己的示范弹奏在教学中起了重要作用。

列舍蒂茨基一方面继承了车尔尼的传统,使学生的手指都受到严格的训练,另一方面在发展弹奏法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是本世纪弹奏法创始人之一。

波兰钢琴学派对民间音乐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能够准确地把握本民族音乐的特点。

他们的人多半游学于德国和奥地利,多半被德国新浪漫派音乐所吸引,最初也受新古典主义风格及结构主义影响。

波兰钢琴学派为波兰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多方研究,有一种高度为信仰服务的形式,有力地促进了波兰当代音乐的健康发展。

波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列舍蒂茨基(Leschetizki,Theodor1830-1915),帕德雷夫斯基(Paderewski,IgnacyJan1860-1941),戈多夫斯基(Godowsky,Leopold1870-1938),霍夫曼(Hofmann,Josef1876-1957),鲁宾斯坦,阿图尔(Rubinstein,Artur1886-1982),杰维茨基(Drzewiecki,Zbigniew1890-1971)。

(1)波兰学派奉守宗旨,主张演奏气度高雅,尽可能忠于原作,提倡追求和创新,不拘泥于某些固定的形式,要求内容更臻深刻,在音乐的表现上有活力、有能量、音乐感觉动人,审美力强,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他们善于把理智与诗意的灵感互相结合起来,具有相当浓厚的自由主义与人道主义色彩。

(2)波兰学派具有认识方法的多样性,对音乐有极深刻的理解力,注重让学生们自己去寻求真知,让学生广泛接触众多彼此相异的演奏风格,去理会音乐上的诚恳和优雅,以培养有个性的特点及吸引人的力量。

对如此传送旋律,如何通过细腻的速度调节使旋律不断进行,如何控制低音声部的线条都多方进行研讨,力求得到丰润美妙的音色和构思的高雅。

(3)波兰学派善于渲染音色的轮廓和表情的变化,热衷于追求新奇的音色,演奏明朗而流畅、堂皇而方整,具有令人惊叹的节奏活力,使音乐显得十分自然、爽朗。

他们对宏伟性有所追求,对伸缩速度处理讲究,比较强调内心的音乐哲理构思。

(4)波兰学派十分考究注意力集中在手指的动作上,主张弓状手型,使手指灵活发音。

他们特别注意细腻的分句,以求极其干净的音响,要求音色坚实自如,要求在技术上狠下功夫,要求在处理作品中有迷人的魅力。

(5)波兰学派把浪漫主义传统与现代概念结合起来,有说服力地表达了作品的内容和结构,有一种均衡法支配着音乐组成。

他们十分理解波兰民间舞蹈的节奏感,并在不对称强拍上进行探索,以发掘出复节拍的组合,使民族音乐赋予学派崭新、独特的风格。

七、美国学派

20世纪的美国钢琴学派是一个年轻的学派,它代表了美国人那种年轻、热情、乐观的活力和勇敢顽强的精神。

美国钢琴学派起初过份追求美国特性,没有直接的传统依靠,因为美国的音乐文化只有近百年的历史。

美国钢琴学派大多由有志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