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国际商务结课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076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硕士国际商务结课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硕士国际商务结课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硕士国际商务结课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硕士国际商务结课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硕士国际商务结课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硕士国际商务结课报告.docx

《硕士国际商务结课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士国际商务结课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硕士国际商务结课报告.docx

硕士国际商务结课报告

一、列出2012年我国跨国并购十大案例及有关数据,并分析其新动向及其动因。

2012年,在欧债危机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并购风潮依然热度不减,其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手笔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以下是新华社整理的2012年十大有影响力跨国并购案(以时间为序):

  1、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

  并购金额:

3.24亿欧元(约4.2亿美元)

  并购时间:

1月31日宣布,4月27日完成交割。

  上榜理由:

本案交易额虽不算大,但标志着德国著名中型企业与中国企业的首次合并,刷新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海外并购纪录。

“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收购“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强强联合的品牌叠加效应,将重塑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竞争格局。

在2012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潮中,这次收购起到“冲锋号”的作用。

  2、瑞士嘉能可并购矿商超达集团

  并购金额:

320亿美元

  并购时间:

2月7日宣布,11月22日获欧盟有条件批准。

  上榜理由:

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巨头瑞士嘉能可公司并购超达集团是全球矿业领域迄今最大宗收购案,将组建新的市值约900亿美元的全球第四大矿业集团。

目前正等待监管部门的最后审批。

如果收购成功,新集团将重塑全球自然资源产业的版图。

  3、法国天然气完全收购英国国际电力

  并购金额:

110亿美元

  并购时间:

3月29日宣布,6月29日完成交易。

  上榜理由:

此项收购进一步巩固了法国天然气苏伊士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独立电力生产商和能源服务提供商的地位。

这项并购也是该集团扩大新兴市场业务的又一重要战略举措。

英国国际电力公司在南美、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具有优势。

  4、雀巢收购辉瑞营养品公司

  并购金额:

118.5亿美元

  并购时间:

4月23日宣布,11月30日完成交易。

  上榜理由:

这是过去三年全球营养品领域最大规模收购案。

在获得大多数市场监管机构批准后,雀巢于11月30日完成了相关交易。

由于辉瑞营养品业务85%来自新兴市场,此项收购将进一步扩大雀巢在新兴市场婴幼儿营养品市场的份额,并巩固其在全球市场的龙头地位。

  5、大连万达收购美国AMC影院公司

  并购金额:

26亿美元

  并购时间:

5月21日宣布,7月份获批。

  上榜理由:

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在美国最大宗企业并购,也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最大宗海外并购。

收购世界排名第二的院线集团AMC影院公司,万达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电影院线。

此项收购也标志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已从能源资源和制造业等传统领域逐渐扩展至文化产业等更高层次。

  6、美国伊顿并购库珀工业公司

  并购金额:

130亿美元

  并购时间:

5月21日宣布,11月30日完成交易。

  上榜理由:

这是美国工业制造商伊顿公司101年历史上的最大宗并购。

合并后的新公司命名为伊顿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设在爱尔兰。

此项收购通过整合伊顿公司的配电、电能质量设备和系统与库珀工业多元化的品牌、全球影响力和国际分销系统,组建成一家全球领先的动力管理公司,改写了全球电气行业的历史。

  7、中海油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

  并购金额:

151亿美元

  并购时间:

7月23日宣布,12月7日获加拿大政府批准。

  上榜理由:

这是中国企业迄今在海外获批的最大宗收购案,也是加拿大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金额外资收购案。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当下,这桩“超级交易”将提振相关行业及整体经济的投资和商业信心,对未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重要判例。

  8、日本软银收购美移动运营商斯普林特

  并购金额:

201亿美元

  并购时间:

10月15日宣布

  并购时间:

这是日本企业有史以来规模第三大的海外并购交易,并将帮助软银跻身全球前三大移动运营商之列。

日本第三大移动运营商软银收购美国第三大移动运营商斯普林特公司Nextel七成股权,拉开了全球通讯运营商新一轮整合序幕。

算上此次并购,日本企业今年的海外并购规模有望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9、中国财团收购国际飞机租赁公司

  并购金额:

52.8亿美元

  并购时间:

12月9日宣布

  上榜理由:

这是中国企业在美国最大规模的一次股权收购,也是今年以来西方金融机构向亚洲企业出售航空租赁业务的三大交易之一。

美国国际集团宣布将旗下国际飞机租赁金融公司90%的股权出售给新华信托牵头的中国企业集团。

国际飞机租赁金融公司是全球资产第二大飞机租赁公司,而中国是其最大单一市场,这项收购将改变中国飞机租赁市场的竞争格局。

  10、洲际交易所并购纽约证券交易所

  并购金额:

82亿美元

  并购时间:

12月20日宣布

  上榜理由:

此次合并将成立一个涵盖农业和能源大宗商品、信贷衍生品、证券和证券衍生品以及外汇和利率市场的主要全球性交易所。

交易如最终达成,有望掀起全球交易所行业新一轮并购狂潮。

2、从TCL和中海油等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和并购的经验教训,谈当前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与并购的显著特点以及如何才是正确的战略选择。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特点:

1.投资结构的尚待完善

集中表现在地区结构、产业结构、规模结构三个方面。

从境外投资企业的分布上看,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地理选择以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

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我国的境外投资企业已遍及世界各地。

但从总体方面看,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地区分布仍相对集中在亚太经济区。

其中,亚洲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投资环境吸引了我国大部分的投资。

据估计,有近80%的投资项目位于亚洲。

在产业结构上,我国的跨国投资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少。

在规模结构上,以中、小型为主。

据统计,目前90%的海外中资企业投资规模不到100万美元,平均单项投资额仅为57万美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00万美元的水平,同时也低于发展我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甚至低于东欧140万美元的水平。

2.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其核心资源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根据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理论的分析,对外投资是企业充分利用其垄断优势(通常是技术、管理、品牌或市场)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经营行为。

综观获得成功的外国和我国跨国公司无一不是在上述某个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而我国多数企业严重缺乏上述四种跨国经营所要求的优势,我国大多数企业通常拥有的优势是价格和廉价的劳动力,这些优势在国际化经营中又受反倾销等制约,常常难以发挥作用。

3.分散化经营,企业之间缺乏横向的联系与合作。

分散化经营,使得企业无法在资本、技术、市场、信息以及生产等资源上实现共享与互补,甚至会引发越来越严重的内部过度竞争。

这一方面反映了这些企业投资母体之间相互缺乏联系和合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跨国企业都以兼并或建立策略联盟作为发展手段以实现规模效应,而我国企业显然尚未跟上这种跨国经营的潮流。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企业体制制约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模式。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以及国有股占控股地位的股份制企业。

据统计,在海外6000多家企业中,国有企业约占80%。

从行政级次划分看,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府所属企业;从专业分类来看,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央和地方专业外贸公司和大型生产型国有跨国公司。

由于至今都存在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使得海外的国有企业的分支公司,即使在业务上有相似和交叉之处,也难以进行有效的合作和信息交流,他们之间存在的更多的是竞争和相互封锁信息。

国有企业自身机制与国际跨国公司通行体制存在较大差距,也在本源上限制了海外企业的经营活力和经营理念,使海外中资企业难以像跨国公司的子公司那样以各种手段进行兼并和联盟经营。

4.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人才匮乏。

这在国有企业中体现更为明显。

从管理体制上看,一些境外国有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所有者代表监管不到位,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在实施跨国经营决策时,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制约机制,在投资项目、环境分析、地点选择、合作伙伴选择、经营策略的制定与执行等各方面,都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因而往往造成重大决策失误。

导致国有资产受到严重侵蚀。

最近的"中航油"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

从管理人才的培养来看,我国企业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的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导致外派人员专业能力和积极性都不高,远远不能适应当今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的国际市场竞争。

正确的战略选择:

TCL跨国并购的启示

TCL集团2003年的年报显示虽然主营业务收入上涨44.68%,但其利润增长率仅为37.62%,这主要是因为三季度合资公司正式运营后,在欧美市场出现的亏损。

Birkinshaw&Bresman(2000)的研究表明,企业至少需要6-7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整合工作。

因此,TCL并购汤姆逊能否取得成功现在还无法下定论,这一事件给中国企业进行通过跨国并购方式开展国际化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大力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

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国际型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

TCL一方面从内部年轻精英中选拔人才,送他们到外国去学习锻炼,一方面在国内招募了具有成熟国际经营管理经验的海外精英们加盟。

尤其是2000年以来,先后有20多名具有国际企业从业经验的“国际化”人才加入TCL但这远远不能满足TCL的快速发展需要。

李东生最大的隐忧,一是核心技术,二就是人才。

“现在的问题是可供选择的人才太少。

长远的看,一个核心团队的管理能力还要从内部提升,大多数的管理成员还是要由内部来培养。

”问题是TCL的跨国经营急需大量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时间不等人。

跨国人才的短缺,将制约TCL的未来发展。

为此,2004年,TCL计划在全球招聘2200名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

建议TCL一要加大在全球招聘人才的力度,二要加快培养自己的内部人才。

2、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

国内目前规定海外投资超过100万美元需要上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涉及不同行业还要进行会审会签的做法约束了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

企业跨国并购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在现行金融信贷制度条件约束下,不仅企业在国内的并购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且还涉及对跨国并购特定外汇额度审批问题,更增加了跨国并购的实施难度。

国内的优秀企业要走向世界,必须得到政府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包括资金、外汇等支持。

2005年3月,TCL集团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北京签署了总额为60亿元人民币的《出口信贷支持国际经营合作协议》,主要用于支持该公司在未来5年内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及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走出去”项目。

这一协议也意味着TCL合资项目由此获得了国家政策性的金融支持。

另外,TCL的整体上市募集的资金超过24亿元。

TCL的上市将为TCL的持续融资和资本运作提供了一个平台,为TCL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TTE的运作资金将得到根本的保证。

3、不断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

TCL明确提出了数字电视“新四化”的全球产品战略。

具体指数字电视将在进一步提升清晰度的基础上,朝着平板化、电影化、3C化、接收无线化的方向发展。

为此,TTE依托全球运营平台,进一步加强同英特尔、德州仪器、福可视、GENESIS公司等国际一流企业的合作。

TTE在全球拥有四大研发中心、1300多名研发人员、有全球领先的开发能力,与汤姆逊的业务重组,大幅度提升了TCL彩电研发能力和产品竞争力。

目前,TCL在CRT、数字电视、微显示电视和LCD、平板电视等几类产品领域的研发已建立起全球技术领先优势。

但是TCL从CRT进入LCD等高端产品,其优势并不比其他企业强,TCL和汤姆逊在LCD的技术上都没有优势。

因为国内CRT市场还比较广阔,所以TCL与汤姆逊会形成规模优势、但在未来的两三年当中,一旦出现产品升级换代,TCL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TCL将继续充分发挥全球采购、市场拓展、研发以及制造等方面的协同效应,整合全球资源,不断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提升TCL国际系统竞争力。

4、充分整合全球资源

TCL通过并购国际著名企业,在其国际化进程中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但我们认为,TCL在跨国并购后的整合方面还存在不少欠缺。

比如过分坚持以我为主,可能会延缓其整合时间。

我们建议TCL可以借鉴联想集团并购IBMPC后采取的整合措施。

2004年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的价格并购了IBM的全球个人电脑业务,为了应对整合难题,联想采取了一些措施:

由IBM个人系统集团总经理斯蒂芬·沃德担任新联想的CEO;总部移往美国纽约;英语将成为新公司主要的内部沟通语言。

未来新公司不但要留任所有IBM主管,而且还要他们主导新公司的全球化业务,进一步强化新公司与IBM母公司在其他产品业务方面的全球合作。

尽管现在判断联想收购IBMPC的成败为时尚早,但我们认为,联想采取的并购措施既是客观的,也是现实的,希望TCL在整合汤姆逊(电子)公司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利用全球人才,配置全球资源,尽快实现并购后的成功整合。

 

3、作为一个走向国际化的中国制造业企业的CEO,有哪些可供选择的进入国际市场路径,你的选择是什么?

主要考虑的经营和风险因素是什么?

我国制造业可供选择的进入国际市场路径:

跨国并购方式的选择主要有三种:

一是股权收购。

股权收购方式主要指上市公司的股权收购。

股权收购的方式有:

协议收购、要约收购、委托书收购、公开市场收购

二是企业合并。

企业合并的方式有:

新设合并、吸收合并。

三是资产收购。

资产收购的方式有:

承担债务式、购买式。

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方式的选择上,应考虑自身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结合并购地区的特点、目标企业的特点以及各种并购方式本身的利弊加以确定。

对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的并购,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并购较为理想。

可以采用股权收购的方式进行。

因为这些国家的证券市场高度发达,对目标企业的信息披露较为公正、客观。

对非洲、南美洲等相对落后地区企业的并购,考虑到这些国家的证券市场不发达,应考虑以企业合并或资产收

购的方式进行。

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

国际竞争是规模和实力的较量,要改变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小、散、差的状况,必须培育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的“重量级选手”。

首先在国内要通过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来培育自己的“航空母舰”。

这一方面我国已取得一些进展,自1991年第一批57家企业集团试点一来.年又把试点企业集团扩大到了l20家。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

“要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改组,抓大放小,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企业集团。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扶持长虹、海尔、宝钢、江南造船、华北制药、

联想6家大型企业,争取在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的目标,而这些国内大型企业与别川强的距离还有很大的差距。

而在短期内迅速增强这些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是强强联合.加强优势企业的资产重组,为进行结构调整、发展规模经济提供更大的空间近儿年来,我国的企业并购实践中出现了不少短期行为、并而不合甚至政府充当“拉郎配”角色的情形,难以培育出真正的大企业。

为此,在继续深化我国的大企业、大集团战略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儿点:

一是企业之间的并购应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两相情愿,而不是政府行为。

由于我国目前的国有企业还缺乏形成大公司、大集团的自发原动力,因此政府的作用在于引导,通过制定完善的法规,建立完整的产权市场,赋予企业以真正的自主权,让企业在竞争中壮大成长。

二是企业间并购需要优势互补,切忌“拉郎配”。

不能强迫优秀企业并购劣势企业,否则,优秀企业可能背上沉重的负担,被拖垮。

三是企业之间的合并要以产权为纽带,是实质上而非形式上。

应考虑的经营和风险因素有:

在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实践中,跨国并购风险预警监控指标主要来自于目标企业的相关法律、经营及财务数据和东道国的内外部环境数据。

本文所设计的外部风险监控指标主要是指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外生性风险如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及利率汇率风险各个因素变化及其变化趋势;而内部风险监控指标则主要包括并购的内生性风险所包含的决策风险、融资风险、整合风险及道德风险等项内容。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内部风险控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内部风险控制,是指参与并购的企业双方立足于企业内部,采取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内部风险控制的基础是跨国并购可取得可观的预期收益,因此需要将并购风险留在企业内部进行处理)。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外部风险控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外部风险控制是指企业通过与外部组织合作,发挥专业化的优势,以全面降低风险的危害性。

外部风险控制的基础是企业对并购风险进行风险转移,将风险因素通过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转移到企业外部。

具体我们来看下石油企业海外并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1.政治及法律风险

目前全世界60%的国家都制定有反托拉斯法,境外并购需要通过反垄断的相关审

查。

石油作为战略性资源,境外并购往往会引起所在国对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担忧。

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具有国有企业背景的石油公司的海外并购,往往会以“能源威胁”“国家安全”“掌握核心勘探技术”等理由予以反对。

2.资金链断裂风险

石油企业海外并购往往交易金额巨大。

我国石油企业由于多以现金支付方式实现并购,巨额的资金拨付往往会抽空并购企业的流动资金,推高负债率,加大流动性风险。

若不能及时从并购中获利,就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危及企业安全运营。

3.信息不对称风险

由于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真实情况、未来油气开发前景、管理制度等难以进行透彻了解,高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导致并购失败或并购后的收益大受影响。

例如,中化国际曾经拟以5.6亿美元收购韩国仁川炼油公司,由于在协议中没有意识到应该增加限制对方再提价的附加条款,结果导致该公司的最大债权人美国花旗银行在债权人会议上提出将收购价提升至8.5亿美元,超出中化国际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并购失败。

4.经营管理风险

并购后的经营管理面临多种风险,表现为不适应当地的经营环境,缺乏国际化视野,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法律与文化环境不熟悉,对国际市场的驾驭能力不强,缺乏在跨文化的经营环境中的谈判和沟通能力以及缺乏具有国际经验的管理人才等风险。

5.并购后的整合风险

海外并购涉及到将产业链条、管理体制、资产负债及企业文化等不同要素进行整合的问题,其中最困难的是文化整合。

跨国并购不仅存在并购双方企业自身的文化差异,而且还有双方所在国之间的社会、政治及文化背景差异,存在双重文化冲突。

并购后的整合失败,往往导致整个并购活动最后以失败告终。

4、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时应该关注哪些主要的商业道德问题?

与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相比会遇到哪些不同的问题?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商业道德问题

1、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企业伦理意识薄弱基于我国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不道德

现象,可以判读我国企业界普遍存在的企业伦理薄弱是不争的事实。

一方面,国内企业涉及不正当竞争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数目较多。

另一方面,近年来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不道德工商活动时有发生。

此外,在国际上我国企业还面临着倾销、盗版、侵犯知识产权、压榨劳工、忽视消费者权益、浪费资源、污染和破坏环境等方面的伦理指责。

2、国际社会往往对跨国公司提出更高的伦理要求跨国公司的重大经济影响力自然地延伸到企业伦理领域。

在企业伦理理念和实践的发展历程中,跨国公司总是扮演着“明星”的角色:

一方面,跨国公司的伦理丑闻,总是引起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最大关注。

另一方面,在企业伦理实践上领先的,也常常是跨国公司。

自然地,社会公众倾向于对于跨国公司的伦理践行抱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需要顺应个国际社会的这一要求,重视和遵守国际上共同的企业伦理规范。

国外有学者研究指出,国际规范是在特定的身份下,集体对不同行为者正确行为的期望。

规范不仅能够约束行为者的行为,同时也能建构行为者的观念与利益。

我国社会公众和媒体对于在华跨国公司不道德行为的高度关注,反映了跨国经营者面临的高伦理要求。

2006年10月26日《南方周末》报道了33家驻华跨国公司环保违规的事件。

这些跨国公司涉及世界著名的企业如松下、百事、雀巢、必胜客等等,违规事项包括“任意超标排放废水”、“未建污染治理设施便擅自投入生产,造成严重污染”、“电镀生产线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废水处理设施未保证正常运转致废水超标排放”、“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擅自投入生产使用”等等。

尽管,在华跨国企业在环保上总体好于国内企业。

违规的在华跨国公司有30多家,但这是从2700家违规企业中搜集得来,与剩下的2600多家国内违规企业相比,跨国企业显然少得多。

但是该篇报道依然明确指出,跨国公司作为最有影响力的企业群体,在环保等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应当表现得比其他企业更优秀。

“跨国公司是行业领头羊,不应该是平均水平。

”“提起家电,中国人想起的会是索尼;提起饮料,想起的是可口可乐。

作为一个被中国人信赖的国际企业,

它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这种现象也许反映了公众关于责任和能力关系的一种普遍的心理期待:

能力越大者,责任越大。

面对国际社会对于跨国公司更高的伦理要求,我国许许多多跨出国门时间不长的公司往往遭遇不适应。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历史短暂,商业伦理整体处于较低水平。

这些公司在经营跨国业务中,遵照习惯采取了在国内常见的“潜规则”做法。

然而,在国内通常不会被惩罚的行为,在国际上却会遭受严厉制裁。

3、发达东道国相对较高的企业伦理标准经济、社会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法治规则健全、商业伦理思想和实践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因而总体商业伦理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自然地,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经营的跨国企业需要接受并基本适应了这种较高的伦理评价环境。

首先,发达国家的商业伦理高要求体现在严格的法治环境。

企业会由于其不道德行为遭受严厉的惩罚。

因而,这种完善的法治体系是整个国家企业伦理高水准的基本制度保障。

1999年,在美国,东芝笔记本电脑被消费者指控其产品存在“可能引起存盘错误而导致数据破坏”的瑕疵”。

根据美国的相关法律,法院审理的结果将可能导致东芝破产。

因此,东芝不得不选择代价较低的庭外和解,和解金额高达10.5亿美元。

而对于中国的同一款笔记本电脑用户,东芝只提供“补丁软件”下载的服务作为补偿。

这一事件中,我国的法律专家也指出,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是完备的,可以据以追究东芝的赔偿责任的。

但结果仍是不了了之,表明我国在应对企业伦理事件时执法环节存在重大缺陷。

东芝笔记本电脑事件很典型地反映了发达国家严格的执法体系,对企业伦理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果涉及不道德行为,企业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破产。

其次,发达国家的多数企业都制订有自己的企业伦理守则(codeofethics),或者称为企业行动宪章(BusinessConductCode)。

企业伦理守则为公司及其内部员工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伦理指导,也是各个公司保持一定伦理水准的重要制度保障,从而在企业伦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美国伦理研究中心的资料,1964年,美国大企业中约有40%的企业制订有企业伦理守则。

1987年,在200家企业中约有87%的企业有宪章或类似的伦理守则。

20世纪90年代中期,《幸福》杂志排名前500的大公司中,90%以上的企业制定有

成文的企业伦理守则来规范其员工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