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及详解.docx
《仲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及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仲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及详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仲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及详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⑴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⑵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⑶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⑷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分别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统一行使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能够推进社会的发展,它们统一于社会里;而社会的发展都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不协调,斗争)所引起的。
补充个例子:
中美关系
统一:
共同的国家利益而合作,比如反恐
斗争:
两国经济贸易上的一些斗争(私自提高关税等来限制进口)
结果:
促使中美双方两国发展本国经济,限制进口。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之间的关系?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相对独立性体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及其统一,并灵活运用这一理论。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针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因而,在它适用的范围和限度内永远不会被推翻,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肯定了真理的绝对性。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真理,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无限发展的。
每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在无限发展的认识之路上前进,可以无限接近对这个各物质世界的正确反映,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承认实践的无限性,承认人类发展的无限性,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肯定了真理的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和有限性。
(1)真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
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一定领域或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
(2)真理在深度上也是有限的。
任何真理都是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精确化。
3.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
(1)二者相互依存,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没有脱离真理绝对性的真理相对性,反之亦然。
(2)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真理中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则是由无数相对真理构成。
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真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
6为什么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7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什么?
1、对立统一规律
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2、意义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2、意义:
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
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具有客观性。
真理则是对规律的认识,属意识领域
第二,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不等于承认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
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生作用,并不是历史事件的重复发生。
历史事件是历史活动中主客体、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它是不可重复的,这一点与自然发展的规律有所区别。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基本概念:
肯定,否定,新生事物,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
2、意义:
第一,明确否定之否定的含义。
第二,发展的上升性、前进性,这是事物发展的总的趋势。
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循环。
第三,事物发展呈现周期性,特别要注意出发点的确定,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并不是人为加在客观事物上的。
第四,重复性,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简单的循环。
8生产力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规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互作用规律的内容及灵活运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制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国家政权是核心。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及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9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及其区别
感觉、知觉、表象,知觉,是一台电脑刚刚启动,可以工作了;
感觉,是电脑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果;
表象,则是这台电脑所要分析的东西。
知觉和感觉,一般表示主体,我们常常形容一个人昏死过去又有了知觉,就是说这个人的意识又开始工作了,你嘴边上常说“我感觉……”怎么怎么样就是说你通过你所接触到的东西对这个东西有了你自己的认识,表象,就是你看到的东西的表面,比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那么“金玉”就是这个整体的表象。
10货币的职能有哪些?
并能举例说明。
(1)价值尺度。
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时,执行着价值尺度职能,这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其作用主要是为各种商品定价。
另外,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上的或想象的货币。
(2)流通手段。
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流通手段也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3)贮藏手段。
它是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4)支付手段。
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就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5)世界货币。
作为世界货币要求货币本身以金银原始的条块形式并按实际重量发挥职能。
世界货币职能具体表现为:
作为国际间的支付手段,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差额;作为国际间的购买手段用于购买外国商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11商品的二要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指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劳动的二重性指的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二者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1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
a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b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
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无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比率。
剩余价值率越高,工人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深;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的自我增殖程度,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
c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用新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
13剩余价值的分割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只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2,商业利润3,借贷资本和利息。
4,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5,股份资本和股息6,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14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a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b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称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形式。
②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则。
“等价”是指交换双方商品的价值都要相等,即各自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
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的价格却由货币来衡量,表现为价格。
等价交换也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应该与价值相符合,因为价格由价值决定。
③在现实生活中,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这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使价格上涨或下跌;反过来,价格的上涨或下跌也会影响供求关系,使供求趋于平衡,从而使价格接近价值。
④由于价格与供求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样就会产生以下情况:
第一:
价格的上涨和下跌,都不会距离价值太远,它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二:
从一个较长时间来看,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与它的价值相一致。
⑤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明: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这一内容,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在贯彻着。
所以,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不仅不违背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一致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就是价值规律基本内容的外在表现,价格和价值相符的本质,在实际交换中只能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种形式才能实现。
价格最终还是由价值决定。
15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一)资本主义的资本形式占有出现了社会化的特点
二战后资产阶级为了缓解国内外尖锐的矛盾对立,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扬弃,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国有化浪潮此起彼伏,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要害部门逐步取得统治地位,使资本主义具有了混合经济的特点。
二是合作经济大量出现并成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得资本占有形式呈现出社会化的特点。
三是股份制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二战以后,股份制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股权分散化,资本社会化;法人持股上升,个人持股下降,即持股法人化;股份制普遍化,股份制在各经济部门普遍实行;职工股份所有制兴起,即职工买下企业全部或部分股份。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出现了有序化的特点
二战以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不再呈现无政府状态,而是出现了有序化的特点。
一是运用计划手段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
资本主义国家借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运用计划调节国民经济的经验,使国民经济有序而健康的发展。
二是政府实施对本国经济干预与调控。
主要有三种方式:
对国民经济实行法制管理;对国民经济进行行政干预;实行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这些措施使经济发展收到明显成效,延长了经济周期,减少了危机波动,使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三是社会市场经济取得明显成效。
社会市场经济谋求经济效率与社会平衡之间的结合,个人利益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一致。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分配形式出现了兼顾公平的特点
1.在剩余价值规律仍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的分配形式出现了兼顾公平的趋向。
如:
实行个人收入及财产的税收调节,实现劳资双方双赢目标;实行两次分配,第一次分配满足效率原则,第二次分配照顾低收入者。
2.在贫困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出现了分配均等的趋向。
如:
制定和实行雇员工资收入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有:
最低工资法;利润分享制度,即劳资双方共享利润的制度,法国规定10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实行利润分享制度;劳动保护和劳动福利制度等。
这些措施使得当代资本主义的年剩余价值率在下降,而劳动者工资占的比率在上升。
3.在剥削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出现了社会福利普遍化趋向。
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社会生活中的福利制度,从救济贫困发展成公民的社会权利,普遍制定实施了从摇篮到坟墓(即人从生到死)的一系列福利制度,其特点:
社会福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主要提高中下层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社会福利制度化、法律化;各种福利补贴如:
家庭补贴、医疗补贴、住房补贴等等,惠及广大民众。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生活水平的差距。
(四)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出现了复杂化的特点
一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依然存在,但阶级对话与合作成了常见现象。
其次,白领工人的比重大大提高;再次,第三产业工人的比重大大提高。
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以外,还出现了新中间阶层: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无产阶级呈现出中产阶级化的倾向。
16金融资本的形成及概念。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相联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垄断资本。
随着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发展,银行资本由集中走向垄断,工业垄断资本对银行的依赖性增强,大银行同大企业的金融联系更加密切,形成了固定的关系。
二者通过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相互融合,即产生了金融资本。
17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为什么它的提高会导致失业?
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为什么会导致失业: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
所以单位资本所需劳动力减少,进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工人失业之间有必然联系。
18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或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
(认识超感官世界,揭露现象背后的本质等)
第二,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生产工具等直接促进生产力,科学理论间接促进生产力)
第三,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变革的功能(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新水平。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以至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
1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的立场方法?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并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并揭示出弊端的深刻根源,从中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立足于以事实为基础的粗线条描绘。
他们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只是确定了当时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所能确定的东西。
他们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东西,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20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你怎么看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第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
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第四,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这些重大社会差别也将消失。
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
第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
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1.为什么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变成了可以交换的商品,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产生了剩余价值,生产关系的改变就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生产资料或者劳动力,当货币进入生产领域的时候,它就变成了资本。
所以劳动力变成商品的同时,货币变成了资本。
2.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什么?
作用:
1、历史人物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和群众要求的先进思想的提出者;
2、历史人物是群众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来说,历史人物能够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实现,使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带上这样或那样的个性特征。
正确评价的方法:
1认清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2用阶级分析方法、3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4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5古为今用,为现实服务。
3.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美国化,你怎么看?
大体是正确的。
应该承认,当今的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
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经济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但在当今的国际经济关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显然居主导地位,当今世界市场通行的“惯例”,以及各种国际经济“游戏规则”也基本上是由它们确定的,反映了它们的利益和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可能从中获得最大的好处,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要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
简而言之,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所主导和推动的,资本主义也正在利用全球化的条件,进行新一轮对外扩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正是经济全球化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但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存在依赖的的危险。
为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制订规则,并加快自身的发展。
4.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读360与QQ之间的纷争。
一、360与QQ之间的纷争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基本性质,即追求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其存在的唯一意义。
360的“扣扣保镖”因为屏蔽广告,“扣”掉了QQ将近70%的广告利润。
利益因素是这场纷争的根本原因。
二、360与QQ之间的纷争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有化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即时通讯本是5亿网民的共同需求,但通讯载体(QQ软件)却被腾讯公司独占,导致了QQ和网民之间的巨大矛盾。
三、360与QQ的纷争,反映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和矛盾特点。
它证明了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这是因为:
1垄断没有消除生产竞争的经济条件;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3社会生产的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都不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包下来。
另外,垄断组织与垄断组织之间也存在着竞争。
360是杀毒软件领域的垄断者,QQ是即时通讯领域的垄断者,二者虽然处在不同领域,但仍然存在复杂的竞争。
四、360与QQ的纷争,还反映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由于二者竞争干扰到了网民,引起网络的“全民公愤”,从而迫使工信部和公安部介入调解、阻止纷争和恶化。
这说明了人民群众的意识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5.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不确定性及其统一,并灵活运用这一理论。
1、坚持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辨证法;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指: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一切认识都能做出确定的检验。
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
1、实践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它不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做出确定的检验;2、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3、坚持实践标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既要反对夸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性的绝对主义,又要反对夸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否认绝对性的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