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填空名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7685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学填空名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温病学填空名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温病学填空名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温病学填空名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温病学填空名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病学填空名解.docx

《温病学填空名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学填空名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病学填空名解.docx

温病学填空名解

1.刘河间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有“三新”,即创新论、-、-,故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的说法。

2.温病学发展历史上把叶天士、-、吴鞠通、-称为清代温病学四大名家。

3.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概括起来:

源于-,发展于-,形成于明清。

4.《难经·五十八难》:

“伤寒有五:

有中风,有伤寒,有-,有热病,有-

5.王孟英以“-”为经,以“-”为纬,编著了《温热经纬》一书。

6.吴又可认为:

温疫的病因是-,感染途径是-,治疗上强调-

(五)填空题

1.立新法,制新方

2.薛生白,王孟英

3.内经,伤寒论

4.湿温,热病

5.轩岐仲景之文,叶薛诸家之辨

6.疠气,从口鼻而入,以祛邪为第一要义

(六)名词解释题

1.温病学:

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疠气:

又称戾气,是温疫的病因,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种致病因

素。

(五)填空题

1.温病是温邪引起的以-为主症,具有-、-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从温病的病理发展趋势和过程来看,多数是有表传里,-,-,由实致虚。

3.温病根据发病的早迟和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和-两类。

4.温病的临床表现大多数起病-,来势-,传变-,变化-。

5.温病根据发病是否兼有湿邪可分为-和-两大类。

6.温病过程中易出现-、-,-、-、等险恶证候。

7.温邪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而不同于内伤杂病的病因,二是

具有-而有别风寒性质外感病的病因。

(五)填空题

1.发热,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

2.由浅入深,由轻到重

3.新感温病,伏气温病

4.急骤,较猛,较快,较多

5.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

6.斑疹,动血,动风,闭窍

7.从外侵袭人体,温热性质

(六)名词解释题

1.温病:

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一类

急性外感热病。

2.瘟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3.天行:

指流行,也叫时气、时行。

4.新感温病:

感受当令之罪,感而即发的温病。

一般初起病发于表。

5.染易:

泛指一切传染。

6.温毒:

一指病因,即温毒病邪:

二指病名,即由温毒病邪引起的具有温病特点,

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特点的一类温病。

7.伏邪温病:

凡感受外邪,过时而发,初起病发于里,里热证为主的温病。

1.温毒病邪致病,具有-、-的特点。

2.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病变部位以肺为主、-、-

3.温邪具有从外感受、-、与季节相关、-、病变有别等特点。

4.湿热病邪致病,病位常以-为主,易困阻-,阻滞气机。

5.温病的感邪途径一般为从-而入或从-而入。

6.温热病邪致病,邪自里发,病初即见-;易耗伤阴液,后期多-阴伤。

7.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犯-:

且病变过程中易劫灼阴津,以耗伤-阴津为主

8.疠气的致病特点是:

-、-、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有特异的病部位。

9.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伤人急速、径犯阳明:

-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

10.新感温病包括风温、-、-、秋燥,伏气温病包括、-。

-

(五)填空题

1.攻窜流走、蕴结壅滞

2.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

3.性质属热、温邪之间相互转化

4.中焦牌胃、清阳

5.口鼻、皮毛

6.里热证、肝肾

7.肺卫、肺胃

8.致病力强、传染性强

9.易耗伤津气、易兼夹湿邪,郁刚气机

10.暑温、湿温、春温、伏暑

(六)名词解释题

1.温邪:

是指外邪中性质属热的一类病邪,是温病的致病因素。

2.暑热病邪:

多发于夏季的一种致病温邪,具有炎热酷烈的特性,易侵犯阳明气分或直入心包,易伤津耗气和兼夹湿邪。

3.温毒病邪:

即温邪中邪气蕴蓄不解导致有肿毒特征的一类致病因素。

4.天受:

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空气传播。

5.传染:

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接触传播。

6.疠气:

又称疫疠之气,因其致病暴戾,亦称戾气,是指温邪中具有强烈的传染

性,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

7.伏寒化温:

根据《素问·生气天论篇》“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论述,认为

冬感寒邪,伏于体内,郁久化热而形成的温热性质的温邪。

8.燥热病邪:

多发生与秋季的一种致病温邪,病变以肺为主,燥胜则干,易致津

液干燥,易从化火。

1.创立“卫气营血“辩证纲领的医家是-倡导“三焦”辩证纲领的医家是-

2.邪在下焦,包括-和-的病变。

3.气分证的辨证要点是:

但发热、-、-、苔黄。

4.营分证的辨证要点是:

-、心烦、谵语、-。

5.血分证的辨证要点是:

身热夜甚、-、-、舌质深绛。

7.邪在上焦,病变部位包括-和-

9.叶天士说:

“卫之后方言-,营之后方言-。

10.身热夜甚提示邪在营分:

心烦、谵语提示-:

舌质红绛提示-

11.血分证的病理特点是:

-,-

12.气分证的病理特点是:

-,-

13.营分证的病理特点是:

-,-

14.卫分证的病理特点是:

-,-

15.吴鞠通认为,温病邪在上焦,死证有二:

“一曰-者死;二曰-者死”。

16.吴物通认为,温病邪在中焦,死证有二:

“一曰-者死:

二曰-者死”。

17.阳明热结证的辨证要点是:

-,-,苔焦燥,脉沉实有力。

18.湿热中阻证的辨证要点是:

-,脘痞,呕恶,-

19.邪陷心包证的辨证要点是:

-、-、舌绛。

20.湿蒙心包证的辨证要点是:

神志-,舌苔-

21.温病的辨证一般先用-确定病变浅深层次和发展趋势,再用-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

(五)填空题

1.叶天士,吴鞠通

2.足厥阴肝,足少阴肾

3.不恶寒,口渴

4.身热夜甚,舌质红绛

5.斑疹密布,多部位急性出血

6.足太阴脾,手阳明大肠

7.手太阴肺,手厥阴心包

9.气,血

10.营热扰心,邪在营分

11.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12.里热蒸迫,热炽津伤

13.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14.邪郁卫表,肺气失宣

15.肺之化源绝,心神内闭,内闭外脱

16.阳明太实,土克水,秽浊塞窍

17.潮热,便秘

18.身热不扬,苔腻

19.神昏,肢厥

20.时清时寐,垢腻

21.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1.温病气血两燔,热毒郁结,发热的热型是-:

温病湿热痰浊郁阻少阳,发热的热型是-

2.阳明腑实证常见的热型是-:

湿温初起,邪犯卫气,常见的热型为-

3.身热夜甚既可见于热入-,也可见于热入-。

4.温病辨汗出异常的意义在于:

“测之以审-,-。

5.温病无汗是因-或-所致。

6.温病战汗是-,-的表现

7.战汗之后,若-,为邪随汗出,病情向愈;-者,多因正气亏虚不能托邪外达所至

8.口渴欲饮是温病-的表现:

-常为温病邪犯少阳,胆火内炽,津液受伤所致。

9.-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

-指昏谵燥扰、狂乱不安。

10.热厥的特点是:

-

11.叶天士说:

“斑疹皆是-之象”,并指出:

“斑疹宜见不宜-

12.斑疹红如胭脂为-;斑疹色黑为-,病势严重。

13.斑疹黑而隐隐、四旁赤色,为-,可以救治:

若黑而晦暗,则不仅-,而且正气衰败,预后不良。

14.晶㾦治当-,枯㾦治当-

15.-苔为温病兼有胃中宿滞,夹秽浊郁伏:

-苔为胃气衰败之象。

16.血分热毒极盛,其舌为-:

温病后期,邪热渐退而胃阴衰亡,其舌为-:

温病后期肝肾阴竭,其舌为;舌纯绛鲜泽,为-的征象。

17.牙齿光燥如石,是-,-之象

18.齿缝流血伴齿龈肿痛为-所致;齿缝流血而无齿肿痛为-所致。

19.陆子贤说:

“斑为-,疹为-

20.舌苔主候-分病变;舌质主候-分病变。

21.温病的痉证即肝风内动,包括-和-

(五)填空题

1.憎寒壮热(发热恶寒),寒热往来

2.日哺潮热,身热不扬

3.营分,血分

4.津液之存亡,气机之通塞

5.邪在卫分,邪郁肌表,闭塞腠理,

邪在营血,劫烁营阴,津液不足,无作汗之源

6.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

7.脉静身凉,全身战栗而无汗出

8.热盛伤津,口苦而渴

9.昏瞒不语,神志如狂

10.热深厥亦深

11.邪气外露,见多

12.血热炽盛,火毒极盛

13.火郁于内,气血尚活,热毒锢结

14.清热祛湿,宣畅气机,养阴益气为主,佐以清泄湿热

15.白碱,白霉

16.杨梅舌,镜面舌,猪肝舌,热入心包

17.胃热津伤,肾阴未竭

18.胃火冲激,肾阴耗伤,虚火上炎

19.阳明热毒,太阴风热

20.卫气,营血

21.热极生风,虚风内动

(六)名词解释题

1.白碱苔:

舌若白厚如碱状,为温病兼有目中宿滞,夹秽浊郁伏所致,多见于湿

热类温病。

2.白砂苔:

舌苔白厚质地干硬如砂皮,为邪热迅速化燥入胃,若未及转黄而津液

被劫。

3.白霉苔:

满舌生有松浮的白衣,或如霉状,或生糜点,主秽浊之气上犯,胃气

衰败,多见于温病后期。

4.镜而舌:

舌绛光亮如镜,为温病后期,邪热渐退而胃阴衰亡之征象。

5.杨梅舌:

舌紫起刺,状如杨梅,为血分热毒极盛,常为动血或动风之先兆。

6.猪肝舌:

舌紫晦而干,色如猪肝,为肝肾阴竭,预后不良之象。

7.斑疹:

发于肌表的红色皮疹。

其中斑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质,压

之不褪色;疹小而琐碎,形如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疹退后常有皮肤脱屑

8.晶㾦:

湿热类温病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形如粟米,内含浆液,白

色品莹,表而隆起。

9.枯㾦:

湿热类温病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内无浆液,平塌凹陷,形

如糠皮。

10.身热不扬:

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摸皮肤不发热,久摸始感体温升高。

11.身热夜甚:

发热入夜尤甚,灼热无汗。

12.战汗:

温病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

的表现。

1B.昏谵:

神昏谵语的简称。

神昏指冲志昏述,不能识人,呼之不应:

谵语指语

无伦次。

神昏和谵语往往并现,故昏谵zhan1并称。

14.昏聩:

指意识完全丧失。

昏述不语,属于神志异常最严重者。

15.昏蒙:

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

16.热深厥深:

是热厥的特点。

即热邪越重,越深伏于内,手足逆冷的程度就越

重。

其机理是由于热邪郁竭,阳气不能达于四肢,失温所致。

(五)填空题

1.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有-、-

2.泄卫透表法的作用主要为-、-、-

3.主治湿温病初起,湿中蕴热,郁遏气机证的代表方剂是-

4.清解气热法是以-之品,解除-的一类治法。

5.祛湿解热法用于-类温病的治疗。

6.分利湿热法是用淡渗之品-,使湿热之邪从-而去的治法。

7.湿邪化燥,不可使用-之品。

8.清营泄热法的功用是-

9.导滞通便法的作用是-。

10.通瘀破结法治证-,代表方剂为-

11.常用的息风法有-和-两种。

12.豁痰开窍法作用为-,代表方剂为-

13.清心开窍法作用为-,代表方剂为、-

14.根据阴液耗伤的部位和程度不同,滋阴生津法分为、---三种。

15.温病常用的外治法,有-法、法、法等。

16.温病根据虚脱的不同类型,固脱救逆法分为-

(五)填空题

1、审病因性质,辨病机变化

2、疏泄腠理,逐邪外出,泄热解表

3.三仁汤

4.清解气分热邪,气分热毒

5.湿热

6.利尿渗湿,小便

7.祛湿

8.清营养阴,轻透热邪外达

9.导泄湿热积滞,泻下肠中郁热

10.下焦瘀血蓄结,桃仁承气汤

11.凉肝息风,滋阴息风

12.宣通窍闭,促进神志清醒;菖蒲郁金汤

13.清泄心包痰热;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

14.滋养肺胃,增液润肠,滋补真阴

15.洗浴法,灌肠法,敷药法

16.益气敛阴,回阳固脱

(六)名词解释题

1、分消走泄:

治法。

指用辛开苦降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一种治法。

主治邪留三焦,气化失司而致痰热、湿浊阻遏之证。

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的药物。

2.开达膜原:

治法。

指用辛通苦燥之品疏利透达湿浊之邪的一种治法。

主治湿热

秽浊之邪郁伏膜原者,代表方如雷氏宣透膜原法或达原饮。

3.轻清宣气:

治法。

指用轻清之品透泄邪热,宣畅气机的一种治法。

主治邪在气

分,热郁胸膈,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者。

代表方如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等。

4.宣气化湿:

治法。

指用芳化宣通之品疏通表里气机、透化湿邪的一种治法。

治湿温初起,湿中蕴热,郁遇气机者。

代表方如三仁汤。

5.清泄少阳:

治法。

指用辛苦芳化之品清泄少阳热邪,兼以化痰和胃的一种治法。

主治热郁少阳,兼有湿犯胃者。

代表方如蒿芩清胆汤。

6.凉血散血:

治法。

指用甘苦寒合活血散瘀之品,清解血热、散系宁络,以清散

血分瘀热的一种治法。

主治热盛血分,迫血妄行,热瘀交结者。

代表方如犀角地

黄汤。

7.疏风散热:

治法。

指用辛凉轻透之品,疏散肺卫风热病邪的一种治法。

主治风

温初起,邪在肺卫者。

代表方如很翘散、桑菊饮。

8.燥湿泄热:

治法。

指用辛开苦降之品疏通中焦气机,法除湿热邪气。

主治中熊

湿热逼伏,湿渐化热,遏伏中焦者。

代表方如王氏连朴饮。

9.辛寒清气:

治法。

是用寒之品适解邪热,大清气分的一种治法。

主治即明气

分邪热想盛,表里俱热者。

代表方如白虎汤。

10.大清气血:

治法。

是凉营法与凉血法及清气法的配合应用。

主治气热炽盛询而营血分邪热亦甚的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证。

主治代表方加清瘟败毒散。

11.轻法频下:

治法。

轻法:

苦寒攻下的作用轻;频下:

反复多次运用导滞通便

之法。

暑湿挟滞胶结于肠剧。

治当化湿热,导滞通下,但攻下之制不直太重,若过用苦寒下夺不仅暑湿难以清化,且有徒伤正气之弊,故攻下之力当轻。

又本证为暑湿扶滞胶粘滞着肠腑,非一次攻下即能使病邪尽除,往往需要连续攻下因势利导,以使内伏之邪清除贻尽。

12.透热转气:

治法。

是在清营养阴的药物当中加入芳香透达,轻清透泄之药,

如银花、连翘、竹叶等,促使营分热邪透出气分而解,适用于温邪初入营分时

代表方剂如清营汤。

(五)填空题

1.风温是以-为病变中心.

2.风温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两季,其发生于冬季的又称-

3.叶天士说:

“温邪上受,-,-。

4.“三宝”中,安宫牛黄丸长于-,紫雪丹兼能-,至宝丹长于-

5.风温病热入心包兼有阳明热结与邪在气分之阳明热结,二者鉴别的关健是前者有-

6.风温顺传是由太阴传-,而逆传则是由肺卫传-

7.有关风温病的因证脉治论述较为系统的专著是陈平伯撰写的-

8.风温病肺热移肠,有些病人会表现为-,有些则表现为-

1.肺经

2.冬春,冬温

3.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4.清热解毒,息风止痉,芳香辟秽

5.舌蹇(jian3读音←)言语不利

6.阳明,心包

7.《外感温病篇》

8.肠热下利,热结肠腑

(六)名词解释题

1.风温:

病名,是指因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肺卫表热证为初起证候特征的急性

外感热病。

2.舌蹇:

指舌体运动迟钝,困难,语言不利不清,多因邪热内闭心包所致。

3.热结旁流:

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表现,由于燥屎与邪热搏结于肠道,肠道液体

从燥屎孔隙渗下流出,表现为纯利恶臭稀水,称为热结旁流。

4.逆传心包:

逆传是相对顺传而言的,一般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不从外

解可顺传阳明气分,若因失治,误治或因心气素虚,或病邪过烈,致邪热内陷心

包,神昏谵语,舌蹇肢厥者,称逆传心包。

5.辛凉平剂:

是指辛凉解表剂中的银翘散,适用于风热侵犯肺卫之证,其中荆芥,

豆豉等辛散透表之品合于大队辛凉药物之中,解表之力较甚,且银花连翘用量大

并配竹叶清热作用较强,吴鞠通称之为“辛凉平剂”。

6.辛凉轻剂:

是指辛凉解表剂中的桑菊饮,大多由药量较轻,质地亦轻的辛凉之

品组成,其解表之力略逊于银翘散。

吴糊通称之为“辛凉轻剂”。

7.热深厥深:

是一种病理现象,温病过程中,由于邪热内伏,阳气被邪热闭郁于

内,不能外达四肢,出现身体灼热而手足逆冷的证候,且热邪愈深伏,手足厥冷

越甚。

8.温邪上受:

温邪是多种具有温热性质外邪的总称。

“上”指口鼻而言:

“受”指感受,侵入总体意思是说:

温热病邪从口鼻侵入人体。

(五)填空题

1.存温是由-内伏发,以起病即见-症候为特征的急性热病。

2.风温与春温均发于春季,同属温热性质的温病,但风温初起以邪在-证为

主,在温初起以-证为主。

3.春温初起即呈现高热烦渴之象,故其治疗当以-为主,并注意,-,-

4.春温初起卫营同病,治宜-,方用-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方。

5.身热心烦,口苦干呕,口渴溲赤,小便短赤,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宜选用的方剂为-。

6.春温邪留阴分,方选用青蒿鳖甲汤,方中青蒿、鳖甲两药相配,既-又-

以退邪热。

7.春温热闭厥脱证,治直清营凉血,化瘀解毒,益气固脱,方用-合-加减

8.春温邪陷正衰,多见-,-证候。

9.三甲复脉汤是在加减复脉汤里加入,-,-,-

10.手指蠕动,或口角颤动,神倦,心中憺憺大动,脉虚,舌绛苔少,时时

欲脱,选用-

(五)填空题

1.温热病邪,里热

2.肺卫之表热,里热阴伤

3.清泄里热,透邪外出,顾护阴液

4.泄卫透营,银翘散,大青叶,倍玄参

5.黄芩汤加豆致玄参方

6.滋阴,透邪

7.清癌败毒饮,生脉散

8.阳虚邪陷,内闭外脱

9.生牡蛎,生龟板,生签甲

10.大定风珠

(六)名词解释题

1.春温:

春温是由温热病邪郁伏而发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是起病即见里热炽

盛证候,临床常见高热,烦渴,甚则见神昏,痉厥,斑疹等表现,多发生于春季

或冬春之交或春夏之际。

2.心烦懊憹:

指心胸膈间郁烦不可名状,坐卧不安的症状。

3.目不了了:

指眼睛视物不清的症状。

4.瘛疭chizong:

瘛指筋脉拘急而缩,疭指筋脉缓纵而伸。

瘛疭是指四肢时伸时缩,抽动不止的证候表现,与抽搐抽风同义。

5.憺憺大动:

指心悸动甚剧,心脏剧烈撞击胸壁,古人形容如游鱼失水,跳动不

能自持的症状。

6.筋惕肉:

形容肌肉抽搐跳动的症状。

(五)填空题

1.暑入阳明证若伴见-、-等症则成暑温夹湿证。

2.暑为-之气,叶天士说“-”是暑温的发病特点。

3.暑温过程中可出现-,-内传心营引起闭窍动风的病理变化。

4.张凤逵提出的暑病治则是:

“暑病用辛凉,继用-,再用-

5.-说:

“治暑之法,清心-最好。

6.暑湿弥漫三焦,治宜,-,-方用三石汤。

7.-首先提出暑病概属新感。

-确立了暑温病名。

8.暑温是感受-而引起的一种-

9.暑热病邪侵犯人体发病多-而无-过程。

10.暑伤津气,治宜,-,-用王氏清暑益气汤。

11.暑伤心肾治宜,-,-方用连梅汤。

12.暑湿内蕴,寒邪束表证的治法是、-,-方用-

13.暑热夹湿,郁阻肺卫证的治法是、-,-方用-

14.暑湿余邪未净,上蒙头目,其治法是-,方用-。

(五)填空题

1.脘痞,身重

2.火热,夏暑发自阳明

3.化火,生痰生风

4.甘寒,酸泄酸敛

5.王纶,利小便

6.清热利湿,宣通三焦

7.喻嘉言,吴鞠通

8.暑热病邪,急性热病

9.径入气分,卫分

10.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11.清心火,滋肾水

12.疏表散寒,涤暑化湿,新加香薷饮

13.涤暑清热,化湿宣肺,雷氏清凉涤暑法

14.清化暑湿余邪,清络饮

(六)名词解释题

1.暑风:

又名暑痫,暑热亢盛引动肝风而见痉厥的病证。

2.中暑:

暑热之邪直入心包致突然昏倒之症的病证。

3.暑厥:

暑热之邪闭塞清窍,出现神昏肢厥的病证。

4.暑温:

是指发于夏季,由暑热病邪引起的一类急性热病,初起即有气分热盛证

候,病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闭窍动风。

5.冒暑:

感受暑邪,邪犯肺卫,病势轻浅的暑病,谓之冒暑。

6.暑秽:

感受暑湿秽浊之气,导致闷乱烦躁等见症的暑病。

7.暑瘵:

暑热邪毒侵犯肺脏,损伤肺络致骤然咯血,衄血等症的病证,以形似痨瘵,发于夏季而得名。

8.暑湿:

是感受暑湿病邪引起,以暑热见症突出,兼具有湿邪郁阻证候的一种急

性外感热病。

(五)填空题

1.最早论述湿温的专著是-,作者是-

2.王叔和在《脉经》中认为,湿温“治在-,不可-”。

3.湿温病程中羁留时间最长的阶段是-阶段。

4.宋代医家朱肱《类证活人书》指出“-”为治疗湿温的主方。

5.湿温病名最早见于-

6.湿温初起常见的热型是-

7.湿温初起治疗三禁具体是说,-,-,-

8.湿热郁蒸气分,外发肌肤,常见体征是-

9.吴鞠通认为治疗湿温:

“徒清热则-,徒祛湿则-

10.湿温病化燥入血最常见的症状是-

11.湿温病程中决定湿热转化的主要因素是-。

12.章虚谷指出“-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终归脾胃。

13.湿温病,总的治疗原则是-。

14.分消走泄之治法,当以叶天士所说的杏、-、-之类的基本药物。

15.湿温初起,邪遏卫气,当用-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若湿渐化热者,

宜用-

16.湿温病湿热蕴毒,发为黄疸者,方用-清热化湿解毒,方中芳香化浊的

中药有:

藿香、蔻仁、-。

(五)填空题

1.《湿热病篇》,薛雪

2.足太阴,发汗

3.气分

1.白虎加苍术汤

3.《难经·五十八难》

5.身热不扬

7.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暝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8.白㾦

9.湿不退,热愈炽

10.便血

11.中气的盛衰

12.湿土之气,外受

13.分解湿热,湿去热孤

14.朴,苓

15.藿朴夏苓汤,三仁汤

16.甘露消毒丹,石菖蒲

1、蒙上流下:

指湿热之气可上蒸蒙蔽清窍而致头胀昏重,亦可下注而致泌别失职小便不利,在湿温病中可表现为湿浊蒙上,泌别失职。

2.湿土之气同类相召:

脾属中土,主湿,位于中焦,湿为阴邪,湿邪犯人易于直

袭中焦,故说湿土之气同类相求。

3.湿遏热伏:

湿邪阻遏而致热邪郁伏于里的病理状态,多见于湿温病初起。

4.辛开苦降:

用辛温之品开泄湿邪,苦泄之品以泄里热,以治疗湿热并重之证。

5.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指湿热侵犯中焦后的两种转归,中气盛者热重于湿,重

心在胃,中气虚则湿重于热,重心在牌。

6.分解湿热:

用苦寒清热,苦温燥湿的方法,既清热又祛湿,治疗湿热交阻之证。

7.湿阻清阳:

指湿邪郁阻卫表或中焦,清阳之气被遏而出现头重如裹,头目不清

的症状。

8.湿随气化:

肺主一身之气,如轻开上焦肺气,气化功能恢复,湿邪即随之而离。

9.湿遏气机:

湿性粘滞,侵犯人体后阻滞气机,出现胸闷脘痞,脉濡缓等症状。

1.伏暑病因包括了-和-

2伏暑,初发的病证类型多见-和-受病。

3.伏暑邪郁少阳,治宜,-,-方用-

4.伏暑湿热流连-阶段.可郁发自㾦:

邪舍于营,热迫血分。

亦可-

5.伏暑靠结肠脑,治宜导滞通下,-,方用-。

6.伏暑初起卫营同病,治宜银翘散加-,卫气同病,治宜银散去牛蒡子,玄参加-。

7.伏暑初起,虽有当令时邪触发而见表证,其治疗也应-为主,兼以-。

8.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霜即降而发者则-,冬日而发者尤-。

9.“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

此多湿热内搏,下之宜-。

伤寒大便溏为-,不可再下:

暑温病大便溏为-,必大便硬,慎不可用攻也,以粪燥为无湿也”

10.身热夜甚,烦躁不安,夜不能寐,渴不欲饮,小便短赤涩痛,舌绛,选方-。

1.暑湿,暑热

2.气分,卫分

3.清泄少阳,分清湿热,蒿芩清胆汤

4.气分,发斑

5.清热化湿,枳实导滞汤

6.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杏仁、滑石

7.清泄里热,透表

8.少轻,重,重

9.猛,轻,邪已尽,邪未尽

10.导赤清心汤

1.冬月伏暑:

夏月感受暑热或暑湿之邪发病,至冬令,外寒搏动而触发,病多较

严重。

2.伏暑:

是由暑热病邪或暑湿病邪郁伏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热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