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核心考点曝光 中考备考大冲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7664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核心考点曝光 中考备考大冲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核心考点曝光 中考备考大冲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核心考点曝光 中考备考大冲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核心考点曝光 中考备考大冲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核心考点曝光 中考备考大冲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核心考点曝光 中考备考大冲刺.docx

《中考语文核心考点曝光 中考备考大冲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核心考点曝光 中考备考大冲刺.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核心考点曝光 中考备考大冲刺.docx

中考语文核心考点曝光中考备考大冲刺

2013中考语文核心考点曝光中考备考大冲刺

同学们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备战2013年中考,我们在这里将根据历年来语文考试的特点分析今年的命题趋势;同时,通过典型试题的考点讲解,结合同学们复习中的问题,向大家介绍科学的复习方法和解题思路。

大致有五个方面:

即,如何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地记忆字的音形义、古诗文以及文学常识;如何结合考题所设置的具体语言环境灵活地运用基础知识;如何调动生活体验及语感答好综合性试题;如何形成

阅读答题的立体式深度思考;要让考场作文“上一类”应该如何做准备。

我们将通过今天的复习指导,在短时间内提高分数,胜利地完成语文备考大冲刺。

一、2013年中考试题命题趋势分析

(一)命题稳中有变,凸显能力立意

近几年来,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都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各省市的《考试说明》、不同版本的教材,和本地区的教学实际进行命制的。

特点之一是:

以“能力立意”,着眼于语文素养的培养,在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渗透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

总之,作为母语学习的语文中考试题,重在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阅读和表达能力。

1、近几年来中考语文的题型比较稳定。

选择题——基础。

6道

填空题——古诗文默写;文学名著;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

简答题——综合性学习;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写作题——作文(命题、半命题)。

2、近几年来中考语文的考点也比较稳定。

年年考的:

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是或有误的是;文学常识(名著阅读);古诗文默写;课内文言文阅读(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内容理解);课外现代文三种文体的阅读;记叙文或议论文写作。

3、试卷分三个部分:

基础、积累;理解、感悟;表达、交流。

4、考查内容分为五大块,共六道大题:

语文积累与运用(第一、二大题)

综合性学习(第三大题)

文言文阅读(第四大题)

现代文阅读(第五大题)

写作(第六大题)。

5、2013年北京卷在赋分比例上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

其中语文基础约占12分,

语文积累约占8分,

综合性学习约占10分,

文言文阅读约占10分,

现代文阅读约占30分,

作文占50分。

(二)命题形式更加灵活具有综合性

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更加注重语感的考查,强调对题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命题形式也越来越灵活。

比如,选择题的难度逐步增加,综合性强,不考死记硬背的东西,要求考生结合语境对基础知识进行精细理解和灵活运用。

2011年,北京市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强调了语感、阅读元素的综合性和对非连续文本的理解。

于是,2012年在综合性学习部分,就增加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一次考了对“柱状图”的解读。

力求考查考生运用形象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突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色。

在考查语文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人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突出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

二、中考试题考查的重点能力及典型试题分析

(一)各省市考题,重在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

那么,语文能力包括哪些呢,又通过怎样的试题内容及题型展现呢?

近几年来各省市中考语文所考查的能力、内容及题型

能力类型

考查的内容

试题类型

1、识记

字的音、形、义,文学常识,名著,古诗文默写

选择题、填空题

2、理解

理解词语、语句、文段含意及主旨等

填空题、简答题

3、运用

俗语,排序、标点、挑病句,修辞,综合性学习

选择、填空、简答题

4、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构,理解主旨,统观局部

填空题、简答题

5、筛选信息

根据题目要求,选择相关内容,转换角度提取信息

填空题、简答题

6、概括要点

概括情节、片段、人物性格,事物特点,论点等

填空题、简答题

7、形成解释

解释词句、人物事件、写作手法及作者情感观点

简答题

8、感悟鉴赏

对作品形象、写法,谈看法、说体验、品语言

简答题

9、综合表达

根据文题,选材立意、结构层次、语言、书写

考场作文

在语文积累与运用、综合性学习和文言文阅读部分,着重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现代文阅读部分,着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筛选信息能力、概括要点能力、利用文本信息作解释的能力及感悟鉴赏能力;

在作文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下面,结合各省市语文中考试卷的典型试题,谈谈如何提升上述九种能力。

(一)典型试题分析

1、考查对词语理解记忆、准确运用的试题

(2012年北京卷第3题)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B.)

A.以前的科幻电影中的许多设想,当时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却不断变为现实。

B.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C.常言道,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春。

一个人再能干,离开了集体也做不成大事。

D.村民依靠当地的水库资源发展养殖业,走上致富路,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道题考查考生识记积累词语的能力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灵活运用的能力。

答案:

B。

思路:

首先,理解两个成语的本义、引申义;比较两个词在意思上的区别。

其次,把成语放到具体语境中理解。

有相当一部分人答错,缺乏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

造成错误的原因有两点:

⑴没有准确理解、辨析“身临其境”与“设身处地”这两个成语的意义。

“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某个境地。

而“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

根据B项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应该用“设身处地”这个词语,而不应该用“身临其境”。

⑵没有正确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个俗语的含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两个含义:

本义是指,一个地方的资源养活一个地方的人;引申义指,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

D项中“村民依靠当地的水库资源发展养殖业,走上致富路”对应的是第一个含义。

2、考查对名著阅读识记能力的试题

(1)(2011年北京卷第8题名著阅读)

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是《①》,《藤野先生》是其中的一篇。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②(地名)学医的生活,其中的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幻灯片)事件令他感受到身为弱国国民遭受的屈辱,同时也看到国人的麻木,这使他产生了③的想法。

答案:

①朝花夕拾②仙台③弃医从文(唤起麻木的民众)

(2)(2012年天津卷第23题)阅读下面读书卡片中的语段,填写与之对应的人物(只填序号)(3分)①贝多芬②米开朗琪罗③列夫·托尔斯泰

答案:

A.① B.③ C.②

作品

人物

语段

 

名人传

 

A.     

“我的体力比以往更加地随着智力的发展而增强……不,我将忍受不了病痛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啊!

千百次地享受人生是多么美好啊!

 

B.   

“亲爱的索菲娅,长期以来,我一直为我的生活与我的信仰的不一致而苦恼着我无法强迫你们改变你们的生活以及你们的习惯……现在,我决心做我长期以来一直想做的事了:

我要离……”

 

C.    

“如果我的粗笨的锤子把坚硬的岩石忽而凿出一个形象,忽而凿出另一个形象的话,那是因为它从握着它、引导它、指挥它的那只手那儿接受了动作……”

这些题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原著了。

要求记住了主要情节和人物。

对主人公有正确的认识。

3、考查对文言实词识记能力的试题

(2011年北京卷第12题)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蹴尔而与之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识记能力。

答案:

(1)践踏(用脚踢;踢)

(2)停止。

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

(放弃;止)

思路:

(1)要运用语法知识,比较、推敲实词含义

我们可以从词性上分辨,“蹴尔而与之”中的“蹴”,是动词,非名词或形容词。

这样就可以准确记住这个实词的意思了。

(2)要结合具体语境,形象理解实词含义

在理解词意时脑中要出形象,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记忆它的含义。

比如,对“蹴”的解释,要联系前后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分别说的是施者给饿者食物时的轻蔑态度,以及饿者维护尊严的表现,这里既包括人物语言,也包括人物动作。

于是,对应于“呼”的自然应该是“踢”了。

(3)要熟读文章,培养语感,不读破句子

受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影响,一些同学不爱读文章、背诵磕磕绊绊;造成不会句读(dòu),语感差,难以准确记住词义。

比如,是亦不可以已乎,对“已”的解释,错误率较高。

原因是没有读懂关键实词,不会断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我们要结合书下注释或通过查字典对准实词准确翻译。

建议同学们在文言文复习中,多朗读,多背诵;学会运用语法知识分辨词意;注意结合语境积累文言实词;同时,要养成读注释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考查考生的语感及句意衔接的试题

(2012年北京卷第5题)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风吹过草原,无边的草叶根茎相连,轻轻摇曳,丝丝奏鸣,绿波微漾,送来缕缕清香,那是①。

风则显得更有耐心,它们一千年又一千年地从草尖儿轻轻掠过,为的只是等待一个机会,②,吹开几片薄薄的云彩。

A.①辽阔草原的喧哗与躁动②带走一点细细的泥土

B.①生命优雅的沉醉与逍遥②掀起一层松松的泥土

C.①辽阔草原的喧哗与躁动②掀起一层松松的泥土

D.①生命优雅的沉醉与逍遥②带走一点细细的泥土

语句衔接这个题型,近些年来稳中有变,2010年、2011年考了排序,2012年以选择最恰当语句的形式呈现。

这道题选择题,融合了阅读的元素,考查考生在通读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材料中的意义、作用的能力。

答案:

D。

思路:

首先,逐句阅读,进入情境,调动语感,抓住主语。

这段文字由两句话构成。

第1句,总写风穿过草原的美景。

“轻轻摇曳,丝丝奏鸣,绿波微漾,送来缕缕清香”从四个角度写出草在风吹动下的态、声、色、香,营造出一个柔美而富于诗意的境界,透出“生命优雅的沉醉与逍遥”。

排除“喧哗与躁动”,而关注B、D。

第2句,重点描写草原之风,由四个分句组成,分别写了草原之风的特点、状态和效果。

是“掀起一层松松的泥土”还是“带走一点细细的泥土”呢?

两者在句式上是一致的,不能作为选择的依据,只能考虑句意间的关系:

哪一句在逻辑上和前面的“有耐心”、“轻轻掠过”、“吹开几片薄薄的云彩”更和谐呢?

显然,“带走一点”比“掀起一层”语意程度要轻,与上、下语境更协调,与整段材料的基调相一致。

因此,除掉B,选D。

不少同学选择错误,原因有三点:

(1)不会借助语言材料中的关键词语,脑中再现所描写景物的图景;

(2)对具体语境中情景的细小区别,感受不敏感、不细微、不精准;

(3)受到上下句个别词干扰,机械理解为对句,“掀起”对“吹开”。

做衔接题,要抓住主语,体味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推敲句间的联系、区分句式等,从多个角度考虑。

这样,才能培养起对语言、文字的感敏性和感受力,培养起结合语境,体味情境细微差别的能力。

5、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与否的试题

(2012年北京卷第4小题)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为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B.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著名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

也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C.京剧雍容华美,昆曲典雅精致,越剧宛转悠扬,秦腔朴实无华,梆子戏高亢悲凉:

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D.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北京日报与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回望红色足迹,我的亲历感动》征文活动。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是《考试说明》提出的考试要求,前几年这个知识点并没有在试卷中单独考查,只是作为作文评分的一个方面。

现在单独设考,符合重视基础知识的命题思想,同时也会促使同学们提高书写表达能力。

题中着重考查了引号、分号、冒号以及书名号的常见用法,都是标点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比“判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难度要大。

建议同学们对新增题型要充分复习,准确把握。

6、判断句子在语段中修改正确与否的试题

(2013年北京市《考试说明》参考样题第9题)依据语段内容,对画线病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正在建设中的宝鸡至兰州铁路客运专线,是陇海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横贯西北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客运主要通道,是一条高密度、大运力的客运专线,用它承担西北地区对外中长距离客流,同时兼顾沿城际客流。

A.修改:

对外承担西北地区中长距离客流

B.修改:

承担西北地区对外中长距离客流

C.修改:

西北地区对外中长距离客流由它承担

D.修改:

承担对外中长距离客流运往西北地区

这道题是2013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的“参考样题”。

它一改以往判断病句修改正确或错误的模式,变对四个单一的句子进行正或误的判断为将病句组织在一个语段里。

通过引导考生进入设置的语言环境,调动语感,来辨析。

其中,句式、句意、语序和句子的有关因素都涉及到了。

考生即使脑中没有形成完整的语法体系,凭借好的语感也可以答题。

这道题,代表了命题趋势。

它避免了能力考查的简单、单一化,体现了试题的实践性、综合性和灵活性。

答案:

A

思路:

首先逐句阅读文段,做语法解读,即压缩语段,提取每一句的主语;然后瞻前顾后,抓住上下句中的关键词进行相互印证,从而理解语境中的意思。

比如,①句是个判断句,主语说的是客运专线,谓语说的是怎样,“是陇海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主语仍然是它,说它是“客运主要通道”,是“客运专线”,③句是对②句的解释,尤其是扣住修饰成分如何“高密度、大运力”作解释,说它对外如何,对内如何。

其中“中长距离”和“沿城际客流”这两个词分别印证了“大运力”和“高密度”;因此,我们可以判断A项在意思衔接、连贯上合适。

其他三项“对外”一词均没有紧跟动词“承担”,词序有问题;D项的后半句还把重点说跑了,没有扣住“高密度、大运力”作解释。

7、运用消息题材考查概括能力的试题

(2012年湖北黄冈卷第21题)请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要求不超过25字。

(湖北日报2月18日讯)黄冈市教育局昨日透露,从3月上旬开始,罗田、英山、蕲春、团风、红安、麻城6个县市农村学校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每位学生每天将有3元钱的营养膳食补助。

这是继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后的又一重大民生工程中央财政依照每生每天3元、全年200天的标准进行补助此计划的实施范围,不包括幼儿园儿童和高中学生,也不包括城市学生。

(2012年湖北黄冈卷第22题)中央补助政策体现了对农村学生的关爱,有少数学生却不知稼穑艰辛,糟蹋浪费粮食。

你拟写一则公益广告,呼吁莘莘学子爱惜粮食。

(不超过15字)

答案:

示例1:

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

示例2:

感恩是美德,节俭有良知

思路:

这道题考查考生针对题干所指出的问题,调动生活体验,进行追因思考,来表示自己对有些同学“不知稼穑艰辛,糟蹋浪费粮食”的否定态度,通过正面呼吁,从而体现出正确的价值观。

要求:

语言要简练、有力,符合语言规范,符合生活的逻辑。

有些考生只是回答“要节约粮食”“要光盘行动”显然把要“爱惜”粮食,偷换成要“节约”粮食了,回答过于笼统;偏离了题干所针对的“糟蹋浪费”情况。

应该从“爱惜”的原因之处呼吁。

8、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理解概括能力的试题

(2013年北京市区县期末统考题)综合性学习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种不文明交通行为被网友们戏称为“中国式过马路”。

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文明出行”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分析下面“社区居民交通出行违章情况调查图”,提取主要信息。

用一句话评价社区居民交通出行状况。

(4分)

社区居民交通出行违章情况调查图

主要信息:

评价:

(2)请阅读下面材料,概括两市整治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不文明交通行为的两个相同的措施。

(4分)

央视2012年10月14日《新闻直播间》节目播出了“中国式过马路:

十字路口1小时600人闯红灯”。

可见这并不是少数人的行为,对于这种行人集体闯红灯的行为石家庄和沈阳均出台政策,整治陋习。

【材料一】

为了有效引导市民出行行为,石家庄市交管部门在市区示范路口整治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违法行为。

在大路口,对群体性闯红灯的,要处罚前三名;在小

路口,对

闯红灯的人,将全部处以50元以下罚款。

在此次活动中,对一些外来务工人员或家庭困难者,交管部门也准备了几项辅助措施,如罚款可以改成在自愿的基础上当两个小时的交通志愿者,也可以改成让他所在单位领导或者社区管理者到现场共同接受教育等。

【材料二】

为强化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通行秩序管理,沈阳市启动了对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违法的“全警执罚”工作。

记者在一份“处罚标准说明”上看到,对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违法的处罚标准分为:

5元、10元、20元、30元、50元……警方告诉记者,违法后想逃避制裁是不可能的。

不罚款还有很多有效的处罚方式,违法者还可以选择路边罚站、观摩交通执法,或者选择做交通执勤志愿者参与交通治理。

相同的措施:

①②

(3)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1月至10月,全国因行人闯红灯肇事造成798人死亡,平均每天2.6人死于“闯红灯”。

针对“中国式过马路”的危险行为,请你拟写一句劝诫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的宣传语(不超过15个字)。

这道题考查了考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整体把握基础上的分析概括能力。

题的构成是由:

“导语+材料+试题”三部分组成,而且内容相关联,统一在一个主题之下。

因此,思考问题要前后关照,具有统观意识。

答案:

(1)主要信息:

社区居民交通出行违章情况较为普遍,甚至有个别居民经常违章。

评价:

社区居民文明出行意识需要提高。

思路:

对于新题型柱状图、饼状图、曲线图等,一要关照题目,弄清内容;二要关照图形比例、走势及数据;善于做数据之间的比较分析。

组织语言时要紧扣文题中的文字,不丢文字,这样才能准确概括出主要信息,形成评价。

有些考生有丢字现象,答成“社区居民交通出行情况较为普遍”丢掉“违章”二字,结果意思走样了,偷换了命题。

对数据的分析既要概括出大的层面,同时也要关照个别;答出,“社区居民交

通出行违章情况较为普遍,甚至有个别居民经常违章”。

(2)①对交通违法者进行经济处罚(2分)

②让交通违法者做志愿者参与交通治理(2分)

思路:

(2)题目要求考生就两则材料中某一方面的内容做求同思考。

即,找出两市整治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不文明交通行为的两个相同的措施。

正确思路是逐句读材料,边读边择出要点,用笔标号;然后把两则消息都有的点提取出来。

答案:

(3)示例一:

抢灯快走乐一时,祸起难防痛一生。

示例二:

遇到路口莫闯灯,一慢二看三通过。

思路:

先审清题干要求。

干并未要求考生范范地呼吁要注意交通安全,而是要求考生针对“闯红灯”劝诫行人。

这与前面题目背景中交代的任务开展“文明出行”相一致的;因此,劝诫语要紧紧围绕“闯”的弊端,“不闯”的好处谈。

不要答成:

安全出行,从我做起;这就答非所问,不沾边了。

9、考查在审题基础上筛选信息能力的试题

(2012年北京卷第19小题)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分析红香蕉苹果可以长时间保鲜的原因。

(5分)

【材料】

红香蕉苹果是我国苹果的主要品种之一。

它很不耐贮存,采摘后在常温下很快就衰老变质。

在冷库贮存,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份,苹果的硬度变小,虎皮病严重,质量大为下降。

而经过适量的钴-60γ射线照射后,在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贮存6个月,其硬度、主要营养成分、色、香、味及外观都不会有显著变化。

本题联系生活实际,重在考查学生“运用已知通达未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考生要根据链接材料进行实践探究。

答案:

红香蕉苹果经过适量的钴-60γ射线照射可以长时间保鲜,是因为γ射线具

有可以发射出能量、穿透能力强的特性,因而,一定剂量的辐射照射,可以杀死寄生在苹果表面及内部的微生物和害虫。

思路:

首先读原文,汲取文本信息,形成认识;然后再利用新知,解释生活现象。

说明的核心是——如何对待核辐射。

文本由日本大地震导致核泄漏引发的恐慌入手,先介绍过量核辐射对人类的巨大危害及原理,又指出合理使用少量的核辐射可造福人类。

文章思路简

明清晰。

在把握文本整体内容的基础上,链接一段材料,请学生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分析红香蕉苹果可以长时间保鲜的原因。

思考时应该把握文章两点内容:

①“γ射线具有可以发射出能量、穿透能力强”的特性。

②“一定剂量的辐射照射,可以杀死寄生在食品表面及内部的微生物和害虫”。

综合这两点,考生既要答出特性,又要答出一定剂量的辐射照射的作用;这两点是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关系。

有些考生仅答出,

“一定剂量的辐射照射,可以杀死寄生在食品表面及内部的微生物和害虫”这句,却没答出射线的特性;原因是没有统观全文,直接从第5段入手,着眼于局部了,致使回答要点不全。

10、运用统观意识进行评价鉴赏的题

(2008年北京卷第15题)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

(不超过150个字)

这道考查考生的评价鉴赏能力。

要回答准确,离不开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答案:

(1)作者为多年来农村生活的贫乏而感到哀伤。

(表层含义)

(2)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状态的关怀与同情。

(深层含义)

思路:

精细研读,整体把握,精细地读前8段,更要咀嚼第9段,并联系前面的内容进行思考。

尽管试题本身没有直接问全文的内容、主旨、结构及某些“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但要想准确分析“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则离不开对这一重要段落的内容、关键词句作分析。

⑨“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

有些考生,文章只读一半,就妄下结论。

看完前面8段,就联想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观地理解为:

庙会里的鬼戏和一些东西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写童年的快乐。

偏偏把第9段丢了。

如果读出第9段首句,就能避免这一错误。

还有的考生断章取义,主观意识强,脱离原文,想当然;或者揪住枝节,淹没主干。

【错例分析】

(1)庙会中传统的民俗和人们的纯朴的性格都“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而现在,已不存在如此传统而质朴的庙会,都是一些走形式的庙会。

我想作者是对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的逐渐流失而感到惋惜,希望人们重新拾起中国的传统文化并继续发扬下去。

而作者也通过回忆、对比,感到一种无名的哀伤和沉痛。

(阅读习惯不好,顾头不顾尾,没看第9段,脱离原文,想当然。

(2)拜访朋友,穿新衣服的孩子们,还有在庙会上的商人和小贩,这些内容点缀了质朴而和平的乡村生活。

我认为作者十分怀念原来家乡的庙会,而今天的庙会怎样也不可能替代原来脑海中的记忆,而且没有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的感受。

(脱离原文,另起炉灶,主观意识强)

(3)乡村生活是质朴而平和的,也是平淡的,但这些乡间庙会却使生活丰富起来,使他们对未来充满幻想,充满希望,是庙会中的有趣情节。

人们对庙会的热情,点缀了乡村生活,作者今天非常推荐这种庙会,它使人感到神秘,使人民生活有情趣。

(单凭局部内容就轻率作评价)

(4)庙会里的鬼戏和一些东西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作者对庙会的认识是:

庙会是孩子们的天堂,庙会总使他们充满着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