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7630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学习目标

1.了解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分析以林则徐、李鸿章、康有为为代表的各阶层向西方学习的异同点。

4.讨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与民族危机、社会进步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对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的整体认识。

预习内容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 。

 

(2)  。

 

2.概况

林则徐

成就:

  。

 

地位:

  。

 

魏源

著作:

  。

 

影响:

  。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

 

2.含义:

  。

 

3.目的:

  。

 

4.实践:

  。

 

5.意义

(1)  。

 

(2)  。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

  。

 

(2)代表人物:

  。

 

(3)主要思想

经济:

  。

 

文化:

  。

 

政治:

  。

 

(4)思想局限:

  。

 

2.维新思想的发展

(1)时间:

  。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康有为

著作:

  。

 

主张:

  。

 

②梁启超

著作:

  。

 

主张:

  。

 

③严复:

  。

 

(3)实践:

  。

 

(4)作用

①  。

 

②  。

 

③  。

 

合作探究

1.康梁维新派思想有何特点?

试分析其成因?

 

2.试分析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出怎样的发展特点?

 

课堂练习

1.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2.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予这样的概括:

“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3.某图书目录有如下内容:

上古茫昧无稽考……周末诸子并起创教考……诸子创教改制考……诸子改制托古考……汉武帝后儒教一统考。

据此判断该图书是(  )

A.《海国图志》       B.《新学伪经考》

C.《孔子改制考》D.《变法通议》

4.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

A.魏源B.张之洞

C.王韬D.梁启超

5.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

“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

”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6.林则徐主张抗英,大部分人支持,当他提出要学习外国的时候却招来朝野上下一片“汉奸”骂名,此后的魏源、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背过“汉奸”的骂名。

上述人物被骂成“汉奸”,是因为他们一致主张(  )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建立民主共和国

D.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7.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思想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这一争论贯穿中国近代史始终,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提出: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

”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1)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王韬认为他“实倡先声”是指什么?

 

材料二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

——引自张之洞《劝学篇》

(2)材料二是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

概括其主要主张有哪些。

 

材料三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

兴学校,广书院……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

(3)跟洋务派相比,郑观应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有什么新的主张?

 

检测反馈

1.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用一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清代学风:

“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威(指道光、咸丰)以降之学新。

”文中的“新”主要是指(  )

A.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B.针砭社会时弊

C.注重经典考据

D.学习西方文化

2.《海国图志》是魏源于1843年编写的一部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情况的著作。

此书后来传入日本,1854年日本翻印该书60卷,士人争相购读,此后多次再版。

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

这说明中日两国(  )

A.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

B.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

C.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同

D.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

3.“(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材料评述的是(  )

A.经世致用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兼容并包”

4.1876年建立的上海格致书院曾开展九年季课和五年特课,试题大都由洋务派官员来命制。

以下题目可能出现在格致书院的这类考试中的是(  )

①《物体凝流二质论》 ②《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当以何者为先论》 ③《立宪法议,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④《电报、轮船二事如何剔弊方能持久论》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四库全书》中说:

“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

国朝节取(注:

希望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

”我国近代史上,在实践中直接运用和发展了这一论调的政治派别是(  )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康梁微信派

C.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D.地主阶级抵抗派

6.在谈到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说:

“洋务派同改革派的真正差异不过在于:

前者只布新而不除旧,后者布新同时除旧。

”能支撑此观点的是(  )

A.发展近代工业

B.创办新式学校

C.实行民主政治

D.编练新式军队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

改革是被迫进行的。

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

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

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 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

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释:

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

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结合材料二,分析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提示:

其主要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既表达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同时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一面。

这一特征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客观原因是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主观原因是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提示:

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来分析。

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救亡图存斗争的开展;经济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上形成了一次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3.提示:

从学习层面上经历了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的变化,体现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特点。

课堂练习

1.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思想萌发的理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所以选B项。

2.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洋务思想“中体西用”的理解。

抓住材料“‘子曰诗云’也要昌明”,“子曰诗云”指的是封建伦理道德,“西哲本领”指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

3.C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

从材料中“诸子创教改制考”“诸子改制托古考”可知作者旨在宣传托古改制,只有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与之相符,故选C项。

4.C 解析:

A、B两项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停留在器物层面;C、D两项既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又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但较早的倡导者为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中坚人物,继承了这一思想。

5.A 解析:

从题目中看出“夷务”变成“洋务”和“西学”,改变了对西方的藐视,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6.B 解析:

解答本题时注意题干中的“他们一致主张”。

A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C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D项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只符合康有为、梁启超,而不符合其他人。

7.

(1)观点:

提出学习西方,但认为封建制度和文化不能改变。

含义:

对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洋务派。

主张改变某些规章制度和生产技术,但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反对兴民权。

(3)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检测反馈

1.D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所示时期“道光、咸丰”来看,在这一时期,中国遭受了两次鸦片战争,故当时提倡学习西方文化。

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2.D 解析:

《海国图志》在中日的不同待遇,说明中日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不同反映,进而表明中日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

3.B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概念的解读和再认再现能力。

结合近代思想解放历程可知“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符合“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故选B项。

4.B 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根据信息“1876年”“洋务官员”可知考试内容应体现洋务派的思想,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口号是“自强”“求富”,①是关于西方科技的,②是关于富强的,④是讨论如何引进西方物质文明的,都符合。

而③是立宪派的思想,故B项正确。

5.A 解析:

材料“国朝节取(注:

希望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实际强调学习西方天文等先进技术,同时维护传统科技思想。

由此推断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观点。

正确答案为A项。

6.C 解析:

题中A、B、D三项发展近代工业、创办新式学校、编练新式军队,都属于“布新”的内容。

C项实行民主政治,就要对中国原有的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改革,确立新的君主立宪政体,可以看出此项措施既“除旧”又“布新”,故本题选C项。

7.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的近代化问题。

(1)问实质是对洋务运动背景和积极作用的考查。

根据所学和材料信息较易回答。

(2)问原因应该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及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等方面分析。

第(3)问是对近代化的规律总结,注意要切合题意。

从第一问到第二问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这一规律:

学器物(科技)→政治制度。

答案:

(1)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之下,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被迫进行改革。

积极意义: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政治: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洋务运动的破产等。

(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由学习西方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