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三单元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7552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三单元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三单元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三单元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三单元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三单元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三单元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docx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三单元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三单元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三单元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docx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学习目标] 1.了解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类型、特点及其分布特征。

2.掌握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3.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

自主预习

1.喀斯特地貌:

是由①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

含有②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③溶蚀和淀积作用,其化学过程如下:

作用

化学过程

④溶蚀

CaCO3+CO2+H2O===Ca(HCO3)2

⑤淀积

Ca(HCO3)2===CaCO3↓+CO2↑+H2O

3.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

(1)岩石

(2)水

4.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1)地面喀斯特地貌:

包括⑫峰林、峰丛、孤峰以及溶蚀洼地和⑬落水洞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石钟乳、⑭石笋、石柱等。

合作交流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貌名称: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

(2)下列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多选)(  )

A.①②B.③④

C.⑤⑥D.⑦⑧

(3)图示地貌在我国__________地区分布广泛,形成该地貌的作用有__________。

(4)我国西北地区能否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什么?

答案 

(1)①峰林 ②溶蚀洼地 ③孤峰 ④落水洞 ⑤地下河 ⑥石钟乳 ⑦石笋 ⑧石柱

(2)AB(3)云贵高原 溶蚀、淀积

(4)不能。

 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之一是水分充足。

反思归纳

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喀斯特作用能否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喀斯特作用的发育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

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岩石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岩石的可溶性强,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

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水体的溶蚀力

CO2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中所含CO2、有机酸、无机酸数量越多,水的溶蚀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有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无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体的流动性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2.喀斯特地貌的代表形态及成因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态各不相同,其成因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类型

形 态

成因

地面喀斯特地貌

石芽→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峰

溶蚀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落水洞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

淀积

石钟乳、石笋、石柱

练习巩固

2007年6月27日,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经过审议,同意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中国南方喀斯特”的申遗成功,使中国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的世界遗产项目总数达到34个,这也是中国第6个世界自然遗产。

据此回答

(1)~

(2)题。

(1)图中6和7像年轮一样成为环境变化的记录器,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形成粗细不等的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粗大的节往往代表低温少雨的年份 ②细小的节代表降水较少的年份 ③粗大的节代表植物茂盛的年份

④细小的节代表土壤发育好的年份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

(2)左图中与右面景观图照片相对应的部分是(  )

A.1B.2C.3D.4

答案 

(1)C 

(2)B

解析 第

(1)题,6为石钟乳、7为石笋,他们在温暖湿润的年份发育得快,比较粗大。

(2)题,后坪天坑为溶洞顶部塌陷形成的,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自主预习

1.岩石条件:

⑮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⑯可溶性、透水性好。

2.气候条件:

气候温暖、降水丰沛,尤以⑰4~7月降水较多。

3.地形条件:

东部、西部、北部地势⑱较高,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

4.水文条件:

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容易富集,流水⑲侵蚀作用强。

5.生物条件:

生物生长旺盛,土壤和流水中⑳有机酸含量高。

合作交流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图为该地区某城市年内各月降水量与气温图,试判断其气候类型并描述其气候特点。

(2)根据甲图,判断该地区的突出地貌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该地貌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

(3)试述该地的气候条件对地貌形成的作用。

(4)该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貌条件,形成“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的现象,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 

(1)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温和湿润,雨热同期。

(2)喀斯特地貌 地表崎岖破碎,土层薄,土壤肥力低;地表水储存条件差,地下水埋藏深。

(3)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湿热多雨,使地表水、地下水流动性强,利于对岩石的溶蚀和侵蚀。

(4)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典型,多岩溶洞穴、明暗河相连,地表水渗漏严重;地表植被少,涵养水源的能力低,地表水容易流失。

反思归纳

1.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桂林山水是十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的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等密切相关,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具体成因如下表所示:

喀斯特作用条件

圈层

自然因素

桂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

岩石的

可溶性

岩石圈

岩石条件

原为海洋,石灰岩大量沉积;后抬升为陆地,石灰岩广布

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广泛发育,透水性好,可溶性好

水的溶

蚀力

大气圈

气候条件

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

水圈

水文条件

地势东、西、北部高,中、南部低,利于地表水、地下水形成与富集,漓江南北纵贯,水的流动性强,侵蚀作用强烈

生物圈

生物条件

亚热带气候利于生物生长和有机质的积累,土壤和流水中的有机酸含量较高,水的溶蚀力强

2.图解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对桂林“山水”形成的影响

“桂林山水甲天下”,作为我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景观的代表,桂林“山水”的形成是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

练习巩固

读下面人民币版面图案,回答

(1)~(3)题。

(1)此人民币票样,展示的是我国何处景观(  )

A.九寨沟风光B.桂林山水

C.长白山天池D.黄山

(2)该地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冰蚀作用B.流水溶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D.海浪侵蚀作用

(3)该地貌景观是由于(  )

A.地球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B.地球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地球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D.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答案 

(1)B 

(2)B (3)D

解析 图中所示为桂林的峰林地貌和漓江。

喀斯特地貌是在一定的大气、气候和生物条件下,水对岩石的溶蚀及淀积作用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大气、生物、岩石的相互作用。

所以说喀斯特地貌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下图表示四种地貌景观。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喀斯特地貌的是(  )

A.aB.bC.cD.d

2.下列对上图景观叙述正确的是(  )

A.a图为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的,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B.b图为喀斯特地貌,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而形成的

C.c图为山区河谷,为河流的侵蚀作用

D.d图为洼地,为风力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3.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

A.岩石的透水性

B.岩石的可溶性

C.水中所含二氧化碳的多少

D.水中所含有机酸、无机酸数量的多少

答案 1.B 2.B 3.B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a是风蚀蘑菇,为风蚀地貌;b为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c为“U”型谷、角峰、刃脊,为冰川侵蚀地貌;d为海岸侵蚀地貌。

第2题,a为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的,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

b为喀斯特地貌,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而形成的。

c为山区“U”型谷、角峰等,为冰川地貌。

d是海浪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故选B。

第3题,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4.读“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表示的地貌景观是在(  )

A.石灰岩分布区B.花岗岩分布区

C.玄武岩分布区D.片麻岩分布区

(2)读“CaCO3+CO2+H2OCa(HCO3)2”化学方程式,简要说明石笋、石钟乳、石柱的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最早较全面揭示该地形景观各种特征的著作是(  )

A.《山海经》B.《水经注》

C.《梦溪笔谈》D.《徐霞客游记》

(4)该地貌景观在我国四大高原中有广泛分布的是________高原。

(5)你所知道的如图中景观的广西桂林地区的三个著名旅游景点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点,简述人类如何趋利避害开发利用这种地貌景观资源。

答案 

(1)A

(2)可溶性的石灰岩(CaCO3)遇到含有二氧化碳(CO2)的水后,石灰岩溶解,形成可溶于水的Ca(HCO3)2。

含有Ca(HCO3)2的水由溶洞洞顶渗出,由于压力减小或温度升高,CO2逸出,CaCO3沉淀出来,形成石钟乳、石笋和石柱

(3)D (4)云贵

(5)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宜兴溶洞等

(6)①充分合理利用其在旅游、仓储、疗养、生物培育等方面的资源价值;②注意避免地基塌陷、环境污染、破坏性开发等超越环境承载量的不良现象发生。

解析 该题以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及形态,同时综合考查了与喀斯特相关的基础知识及识记、分析问题的能力。

(1)题,从图中“某洞穴”景观的石笋、石柱、石钟乳就可得出,这种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多在石灰岩分布的地区形成。

(2)题,该化学反应是可逆反应,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二氧化碳的溶解和逸出,产生溶蚀和淀积,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景观。

第(3)题,我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对喀斯特地貌最早较全面地进行了表述。

第(4)(5)题,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即可得出。

第(6)题,人类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遵循规律,则能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40分钟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2007年6月27日在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全票通过,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之列。

回答1~3题。

1.图中石林的形成原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B.岩浆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D.变质作用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  )

A.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B.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C.含有二氧化硫的水对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D.含有二氧化硫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和淀积作用

3.下列有关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②气候越湿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就越好 ③气温愈高,愈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④喀斯特地貌与生物活动没有关系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1.C 2.B 2.C

解析 石林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它是流水溶蚀作用的产物,同时和石灰岩自身的透水性、气候条件及生物活动等密切相关。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下面是“云贵高原形成与发育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云贵高原的形成发育过程中(  )

A.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

B.外力作用为主导因素

C.内外力共同作用,不同时期,内外力都有可能成为主导因素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5.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人均耕地不足,石漠化现象突出,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降水丰富 ②不合理的农业活动 ③土层薄,水土易流失 ④地表干燥度大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4.C 5.A

解析 第4题,结合四幅示意图分析可知,云贵高原形成初期,内力的隆起作用起主导作用;后期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形成目前云贵高原崎岖的地形起主导作用,所以C项正确。

第5题,贵州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石灰岩地区土层薄,地势起伏大,水土易流失,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对植被的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突出,所以A项正确。

6.下列对桂林山水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岩性纯,所以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

B.位于我国热带湿润地区,全年降水丰沛

C.桂林的气候利于生物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的有机酸含量高,为其形成创造了条件

D.与该地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密切相关

答案 B

解析 桂林“山水”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等密切相关,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桂林“山水”的成因可知B选项错误,桂林山水主要位于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

下图中甲、乙两处景观所在地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

读图,回答7~8题。

7.游客在甲景观地可普遍观赏到(  )

A.奇松、云海B.石林、石芽

C.椰林、孤峰D.森林、冰川

8.两地地貌形成的主导外力作用与岩石组合正确的是(  )

A.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B.乙——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C.甲——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D.乙——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答案 7.B 8.C

解析 甲图为石林景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由石灰岩在化学风化作用下,流水溶蚀而成;乙图为峰林地貌,是在物理风化作用下流水侵蚀掉其中较松软的岩石,留下坚硬的砂岩,形成峰林地貌。

9.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为____________省的轮廓,该省所在的主要地形区是____________,该地形区的主要地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该省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____________。

(2)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有:

①岩石的_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性。

②水对岩石的____________力。

其中____________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3)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岩和____________岩等。

该类岩石在喀斯特作用下形成喀斯特地貌的过程,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喀斯特地貌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其中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地貌对修水库和修铁路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修水库时要注意____________问题,修铁路时要注意____________问题。

答案 

(1)云南 云贵高原 地势崎岖不平,多喀斯特地貌 路南石林

(2)可溶 透水 溶蚀 岩石的可溶性

(3)碳酸盐类岩石 石灰 白云

CaCO3+CO2+H2O===Ca(HCO3)2,

Ca(HCO3)2===CaCO3↓+CO2↑+H2O

(4)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落水洞 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

(5)渗漏 地基塌陷

解析 云南省地处云贵高原,这里石灰岩广布,由于受流水的侵蚀和溶蚀作用,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中云南省最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是路南石林。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该地貌产生的渗漏和地基塌陷会对修水库和修建铁路等工程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能力提升]

下图表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D.青藏高原

11.下列选项中,描述该地区景观的是(  )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山在两岸走,人在画中游

D.一片孤城万仞山

答案 10.B 11.C

解析 图中显示甲地为高原地形,分布有溶洞地貌,说明是喀斯特地貌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贵高原。

著名的桂林山水景观即为喀斯特地貌形成的。

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

据图回答12~13题。

12.以上“天生桥”所在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13.喀斯特溶蚀桥的形成与下列哪些物质循环有关(  )

①地壳物质循环 ②碳循环 ③水循环 ④生物循环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12.A 13.D

解析 黄土桥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海蚀桥主要分布在基岩海岸地带,是海浪侵蚀的结果;喀斯特溶蚀桥主要出现于石灰岩广泛分布的地区,是常见的喀斯特地貌,其形成与地壳物质循环、碳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都密切相关;风蚀桥则是分布于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严重。

14.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以下设想,根据设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设想一 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

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

地区

降水时间分布

年降水量(mm)

年平均气温(℃)

年溶蚀率(毫米/年)

广西中部

相对均匀

1500~2000

20~22

0.12~0.3

湖北三峡

中等

1000~1200

12~15

0.06

河北西北部

集中

400~600

6~8

0.02~0.03

设想二 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绘制了如下坐标图:

(1)根据设想一,试分析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分别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

(2)根据设想二,解释植被覆盖率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

在图上中绘出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

(3)为什么在我国北方的深厚石灰岩分布区,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

答案 

(1)降水量大、分布均匀促使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溶蚀率大;气温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加快石灰岩的溶蚀。

(2)植被覆盖率高,加快地表水下渗,减弱了地表径流,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如下图所示:

(3)①北方热量较差,降水较少;②北方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南方低;③北方石灰岩分布区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弱。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从表格中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题,一般情况下年降水量大、年平均气温高,年溶蚀率就大。

(2)题,从甲图可以看出,植被覆盖率高,岩溶地貌发育程度高,这是因为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丰富的地下水促进了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

坡度越大,越不利于水的下渗,岩溶地貌发育越差。

第(3)题,“桂林山水”的形成是气候、生物、地形、岩石、水文等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北方地区水热条件差、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南方低,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弱,所以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