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条入城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75020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条入城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某条入城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某条入城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某条入城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某条入城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条入城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

《某条入城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条入城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条入城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

某条入城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

合川工业园区沙溪立交接码头主干道—入城大道段工程

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第一章工程概况

1.1项目概况及工程范围

入城大道平行于规划中的合川外环高速公路,西接入城隧道,东止于滨江路,道路呈南北走向,道路全长约2.22km,起点至沙马路交叉口段为城市主干道I级,标准路幅为44m,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60km/h;沙马路交叉口至终点段为城市次干道I级,标准路幅为32m,双向四车道,设计车速40km/h。

该项目为三阶段设计。

应业主要求,本次施工图设计先于初步设计出图。

本次施工图设计共分五册,分别为第一册《道路工程》、第二册《给水及排水工程》、第三册《电力及通信工程》、第四册《照明工程》、第五册《交通工程》、第六册《绿化工程》。

本册为第一册《道路工程》。

1.2区位关系

合川区位于重庆市区西北部,与北碚区、璧山县、铜梁县接壤。

距重庆市主城区57公里。

沙溪组团位于合川东南部,是重庆方向进入合川的门户。

嘉陵江自西向东环抱整个用地。

北隔嘉陵江与钓鱼城相望;西部与城市核心区南屏组团接壤,并与东渡组团一江之隔;南隔渝兰高速公路与南溪工业园区相接。

入城大道为沙溪片区三横骨架道路之一,起到联系南坪片区、沙溪片区的作用。

1.3方案设计批复及执行情况

(1)沙溪片区控规(中间成果)已作了局部调整,请按最新控规调整道路布局,使道路设计和控规一致。

(2)建议沙溪入城大道在沙马路交叉口以北段按32米双向四车道(8米+16米+8米)控制设计,沙马路交叉口以南段按44米双向六车道(11米+22米+11米)控制设计。

(3)深化沙溪入城大道景观设计。

(4)结合沙溪片区规划,建议在入城大道行人过街集中地段设置或预留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

本公司已于2008年8月按照以上批复意见进行了调整方案设计并送合川区规划局备案,本次施工图按照调整方案进行设计。

第二章设计依据

2.1设计依据

(1)和业主签订的设计合同(重庆市合川区江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2)《合川区入城隧道新建工程施工图设计》

(林同棪国际(重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3)《合川工业园区沙溪立交接码头主干道—入城大道段工程方案设计》

(林同棪国际(重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4)业主单位提供的1:

500地形图(重庆市勘测院)

(5)《重庆市合川区沙溪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间资料)

(重庆瑞达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008年9月)

(6)《重庆市合川区中心城区给排水专项规划-2007~2020》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2008年1月)

(7)《合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5年10月)

(8)《入城大道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

(重庆川东南地质工程勘察院2008年8月)

(9)《建设工程方案设计审查意见通知书》

(重庆市合川区规划局2008年9月)

(10)业主单位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2.2采用技术标准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

(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02-2006)

(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

(7)《公路软土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

(8)《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9)《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

(1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11)《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

(1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

(1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024-85)

(1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1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16)《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04.01

(17)《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18)《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第三章建设条件

3.1气候特征

线路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冬季温暖,极少霜冻;盛夏时间长,多连晴高温和伏旱;春季回暖早,但不稳定,冷空气活动频繁;初夏和三秋期间多连阴雨。

年平均气温18℃,最高气温42.9℃(2006年8月16日),最低气温-3.7℃,年平均日照时数1268小时;年平均风速1.6m/s;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年平均无霜期333天。

多年平均降雨量1124.3mm,多年平均日最大降雨量95mm。

最大日降雨量出现在2007年7月17日为266.6mm。

3.2供水、供电及通讯条件

项目所在区域附近为城市发展区,又临嘉陵江,水、电、通信等设施接入方便,比较利于道路建设。

3.3材料来源及运输条件

工程所需石料、砂料、钢材、水泥、木材、沥青和水均可在合川区或附近区域内解决,且质量和数量均能满足道路建设的要求。

3.4道路交通条件

项目接入城隧道,所在区域内有乡村道路等贯穿整个规划片区,内、外交通均十分便利,施工条件较好。

第四章工程地质

4.1地形地貌

拟建道路处于浅丘斜坡地带,原始地貌由丘脊、丘坡、丘谷组成。

整个线路大致跨越六条“U型”冲沟,场地起伏不平,高差较大,总体上讲,冲沟谷底及斜坡坡顶地形较平坦,地形坡度角1°~10°。

斜坡地形坡度相差较大,地形坡度角10°~50°,坡顶前缘甚至形成陡崖。

场区最高海拔高程为282.89m(ZK84),最低海拔高程为222.10m(ZK109),相对高差60.79m。

4.2地层岩性

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

(1)第四系全新统杂填土(Q4ml)

杂色,成份主要为粉质粘土及炭渣、少许混凝土块和砂岩块石等生活垃圾组成,较湿,结构稍密~中密,为近20年的新近堆人工填土,主要分布在民房范围及其周围。

钻探揭露厚0.63m~2.30m。

(2)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Q4ml)

杂色,主要由粉质粘土、泥岩碎块石及其风化物组成,稍湿,结构中密,为水库筑坝的人工填土,为近20年的新近堆人工填土,钻探揭露厚10.20m~11.77m。

(3)第四系全新统块石土(Q4col+dl)

杂色,稍湿,主要由砂岩碎块组成,块径20~30cm,含量约60%,粘性土充填,结构中密,主要分布在斜坡陡崖坡脚,钻探揭露厚0.40m~2.40m。

(4)第四系全新统粉土(Q4el+dl)

浅黄色,稍湿,见少量植物根茎,偶见有砂岩碎片,无光泽反应,摇震反应中等,干强度及韧性低,主要分布在线路穿过地段的斜坡台地部位,厚0.00m~1.80m。

(5)第四系全新统粉质粘土(Q4el+pl)

紫红色、浅灰色,软~可塑状,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手捻有砂感,顶部富含植物根茎,残坡积成因,主要分布在线路穿过地段的斜坡及冲沟部位,厚0.00m~8.10m。

(6)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

场地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砂岩。

泥岩:

紫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局部含灰绿色、褐色砂质条带或团块。

钻孔揭露单层厚度0.60m~20.50m。

砂岩:

灰褐色、青灰色,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及云母等,钙质、泥质胶结。

钻孔揭露单层厚0.50m~26.50m。

4.3地质构造与地震

拟建场地位于合川向斜的南东翼,岩层倾向280度,倾角12度,岩层呈单斜产出。

基岩主要发育有以下几组裂隙,产状为:

(1)组裂隙:

120°~178°∠47°~90°,优势产状155°∠70°。

裂隙宽5~15cm,产于砂岩层中,延伸8~10m,间距1.5~2.0m,无充填,裂面干燥、干净平直,结构面结合差;

(2)组裂隙:

47°~87°∠65°~90°,优势产状70°∠80°。

裂隙宽2~20cm,产于砂岩层中,延伸8~10m,间距一般3.0m,无充填,裂面干燥、干净平直,结构面结合差;

(3)组裂隙:

190°~265°∠15°~90°,优势产状220°∠65°。

裂隙宽1~15cm,产于砂岩层中,延伸8~10m,间距一般2.50m,局部地段延伸大于10m,无充填,裂面干燥、干净平直,结构面结合差;

(4)组裂隙:

275°~315°∠82°~90°,优势产状280°∠85°。

裂隙宽3~10cm,产于砂岩层中,延伸8~10m,间距1.0~2.0m,局部地段延伸大于10m,无充填,裂面干燥、干净平直,结构面结合差;

未见断层通过,地质构造简单。

4.4水文地质条件

(1)地下水类型

拟建场地处于斜坡地带,现状总体是北西高,南东低,受当地侵蚀基准面—嘉陵江的控制,场地地形有利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排泄。

场区内人工填土为透水层,粉质粘土和泥岩为隔水层,砂岩裂隙不发育,为弱透水层。

地下水赋存条件差,主要为雨季第四系土层暂时性少量上层滞水或赋存有少量基岩风化孔隙裂隙水。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特征,线路穿过地区地下水,按含水岩组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两大类。

①第四系松散层类孔隙水

松散层类孔隙水集中分布于全新统第四系崩坡积、残坡积和冲洪积层的粘性土、碎石(块)层中,因各冲沟发源不同地区,堆积物的性质、颗粒大小、厚度均有明显差别,其富水性也因此而异,受大气降水补给。

②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分两个亚类。

构造裂隙水分布零散,其特点是岩层产状平缓至陡,岩层裂隙较发育,贯通性差,富水性贫乏。

风化裂隙水分布于线路砂泥岩的强风化带中,其水量由风化带厚度决定,厚度一般为1.00~5.00m,富水性贫乏。

地下水常沿砂、泥岩接触面渗出或股状流出形式排泄于沟谷内,涌水量较小。

场地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但降水后绝大多数沿斜坡坡面及冲沟排泄至线路北东侧的嘉陵江。

渔塘蓄水和稻田囤水对局部地下水的补给有一定意义。

基岩裂隙水受地形控制明显,具有就地补给,就地排泄的特点;松散岩类孔隙潜水的动态变化除与降雨有直接关系外,近河地段地表水对其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2)地下水水质评价

根据线路所穿过地段及本次勘察在ZK109附近冲沟所取地表水水质测试结果分析,该地表水PH值6.95,侵蚀性CO2:

9.54(mg/L),水质类型HCO3.SO4-Ca.K+N型水,根据JTJ064-98,判定该水质对砼物无腐蚀性。

4.5不良地质作用

根据地表调查及访问,拟建线路范围及其周边无滑坡、泥石流、断层破碎带、岩溶和地下洞室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4.6分段工程地质评价

拟建道路按设计标高整平后,将在线路两侧形成一定高度的挖填方边坡,现分述如下:

1、K0+000~K0+280段为挖方路段

该路段长280m,呈直线形展布,线路走向为N25°E,中心最大挖方深度为30.13m,主要为侏罗系的砂泥岩组成,在线路的两侧会形成高度不一的岩质、岩土质边坡,最大垂直开挖边坡高度为32.38m。

该段拟建线路中风化基岩中发育有三组主要裂隙,产状为:

①154°~177°∠76°~80°,②210°~220°∠86°~90°,③82°~87°∠76°~82°。

左侧边坡高4.45m~32.38m,右侧边坡高1.68m~17.60m。

岩质边坡的岩体较完整,结构面结合一般,外倾结构面或外倾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75°或<35°,岩质边坡的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等效内摩擦角50°。

建议采用放坡开挖,对坡体部位的松动岩体进行清除,坡率中风化基岩1:

0.75;强风化基岩1:

1,并对于高度大于15m的边坡路段建议采用分阶开挖,边坡平台的宽度不宜小于2m,且应设置地表排水系统,对坡面采用喷射砼护坡。

该段拟建线路的K0+060~K0+194段,坡顶上覆为土层呈岩土混合边坡或土质边坡,厚度不大,路基开挖后土体不会沿基岩面产生整体滑动;若采用直立开挖,土体自身稳定性差,易垮塌,边坡不稳定。

建议采用1:

1.50放坡开挖或对坡顶零星土层进行清除。

2、K0+280~K0+455段半挖半填路基段

该路段长175m,呈直线形展布,线路走向为N42°E,道路右侧最大填方高度为5.20m;左侧最大挖方高度为22.0m。

线路左侧按设计的路面标高平整路基后会形高1.90~22.0m的岩质切坡,该段拟建线路中风化基岩中发育主要有以下几组裂隙,产状为:

①150°∠76°~80°,②75°∠85°,③走向40°,倾角90°的直立裂隙。

岩质边坡的岩体较完整,结构面结合一般,外倾结构面或外倾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75°或<35°,岩质边坡的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等效内摩擦角50°。

建议采用放坡开挖对松动危岩崩塌岩体进行清除,坡率中风化基岩1:

0.75;强风化基岩1:

1,并对于高度大于15m的边坡路段建议采用分阶开挖,边坡平台的宽度不宜小于2m,且应设置地表排水系统,对坡面采用喷射砼护坡。

该路段右侧最大填方高度为5.2m。

填方地段基岩面平缓,坡角1-16°,路基填筑后,土体不会沿地面产生整体滑动,建议采用1:

1.5放坡,并对坡面进行格构处理。

在地面自然横坡度陡于1:

5的斜坡上(包括纵断面方向)修筑路堤时,路堤基底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得小于1m,台阶底应有2%~4%向内倾斜的坡度。

挖台阶前清除草皮及树根。

该段地表主要为水田分布,表体土体由于水的长期浸泡而呈软塑状,且含较多有机质成分,其力学性能极差,为避免填筑后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建议填筑前将水排干并对其进行清除(厚度1.0m左右)。

3、K0+455~K0+539段填方路基段

该路段长84m,呈直线形展布,线路走向为N43°E,道路两侧最大填方高度为13.0m。

该段地形平缓,坡角3-8°,路基填筑后,土体不会沿地面产生横向整体滑动,建议填方边坡上部按1:

1.5,下部按1:

1.75放坡,并对坡面进行格构处理。

在地面自然横坡度陡于1:

5的斜坡上(包括纵断面方向)修筑路堤时,路堤基底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得小于2m,台阶底应有2%~4%向内倾斜的坡度。

挖台阶前清除草皮及树根。

由于该段填方路基均位于渔塘中,塘底存在淤泥,其力学性能差,为避免填筑后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建议填筑前将水排干并对其进行清除。

线路右侧大K0+509~K0+539段大为一段挖方路段,最大挖方高度为9m,上覆块石土下伏为泥岩,直立开挖土体自身稳定性差,易垮塌,边坡不稳定。

建议采用1:

1.50放坡开挖或会坡顶零星土层进行清除。

4、K0+539~K0+795段挖方路基段

该路段长256m,呈直线形展布,线路走向为N42°E,中心最大挖方深度为19.22m,主要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砂岩组成,上覆土层在绝大部分地段小于1.0m,在线路的两侧会形成高度不一的以岩质为主的岩土质边坡,左侧边坡最高19.95m,右侧边坡最高22.35m。

该段拟建线路中风化基岩中发育有三组主要裂隙,产状为:

①310°∠85°,②215°~265°∠79°~90°,③78°∠56°~83°。

岩质边坡的岩体较完整,结构面结合一般,外倾结构面或外倾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75°或<35°,岩质边坡的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等效内摩擦角55°。

建议采用放坡开挖并对松动岩石块体进行清除,坡率中风化基岩1:

0.75;强风化基岩1:

1,并对于高度大于15m的边坡路段建议采用分阶开挖,边坡平台的宽度不宜小于2m,且应设置地表排水系统。

线路右侧大致K0+742~K0+795段长42m的填方路堤段,最大填方高度为8.60m,路基填筑后,土体不会沿地面产生横向整体滑动,建议采用上部按1:

1.5,下部按1:

1.75放坡,并对坡面进行格构处理。

该段填方路堤段地表主要为水田分布,表体土体由于水的长期浸泡而呈软塑状,且含较多有机质成分,其力学性能极差,为避免填筑后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建议填筑前将水排干并对其进行清除(厚度1.0m左右)。

5、K0+795~K0+925段填方路基段

该路段长84m,呈直线形展布,线路走向为N42°E,道路两侧最大填方高度为9.45m。

该段地形平缓,坡角5-10°,路基填筑后,土体不会沿地面产生横向整体滑动,建议采用上部按1:

1.5,下部按1:

1.75放坡,并对坡面进行格构处理。

在地面自然横坡度陡于1:

5的斜坡上(包括纵断面方向)修筑路堤时,路堤基底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得小于2m,台阶底应有2%~4%向内倾斜的坡度。

挖台阶前清除草皮及树根。

该段地表主要为水田分布,表体土体由于水的长期浸泡而呈软塑状,且含较多有机质成分,其力学性能极差,为避免填筑后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建议填筑前将水排干并对其进行清除(厚度1.0m左右)。

6、K0+925~K1+053段挖方路基段

该路段长128m,呈直线形展布,线路走向为N42°E,中心最大挖方深度为12.80m,由砂岩组成,顶部覆盖层厚0.5-1.30m。

按设计路面标高整平路基后,在线路的两侧会形成高度不一的以岩质为主的岩土质边坡,左侧边坡最高11.30m,右侧边坡最高13.70m。

该段拟建线路中风化基岩中发育有以下几组主要裂隙,产状为:

①134°∠78°,②315°∠85°~90°,③80°∠57°。

岩质边坡的岩体较完整,结构面结合一般,外倾结构面或外倾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75°或<35°,岩质边坡的岩体类型为Ⅱ类,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等效内摩擦角55°。

建议采用放坡开挖并对坡体部松动岩石块体及坡顶的土层进行清除,坡率中风化基岩1:

0.75;强风化基岩1:

1,并对于高度大于15m的边坡路段建议采用分阶开挖,边坡平台的宽度不宜小于2m,且应设置地表排水系统。

7、K1+053~K1+168段填方路基段

该路段长115m,呈直线形跨越一U型沟谷,线路走向为N32°E,道路两侧最大填方高度为21.6m。

谷底为水田,粉质粘土覆盖,厚约3~5.0m。

谷底地形平缓,坡角5-12°,路基填筑后,土体不会沿地面产生横向整体滑动,建议采用1:

2.0坡率进行放坡,并对坡面进行格构处理。

该段地表主要为水田分布,表层土体由于水的长期浸泡而呈流~软塑状,且含较多有机质成分,其力学性能极差,为避免填筑后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建议填筑前将水排干并对其进行清除(厚度1.0m左右)。

沟底应设置碎石盲沟改良土体力学性能。

8、K1+168~K1+400段挖方路基段

该路段长238m,呈直线形展布,线路走向为N24°E,中心最大挖方深度为8.30m,由砂岩组成,顶部覆盖层厚0.5-1.30m。

按设计路面标高整平路基后,在线路的两侧会形成高度不一的以岩质为主的岩土质边坡,左侧边坡最高10.50m,右侧边坡最高9.00m。

该段拟建线路中风化基岩中发育有以下几组主要裂隙,产状为:

①197°∠70°~80°,②315°∠57°~90°,③47°∠79°。

岩质边坡的岩体较完整,结构面结合一般,外倾结构面或外倾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75°或<35°,岩质边坡的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等效内摩擦角55°。

建议采用放坡开挖并对坡体部松动岩石块体及坡顶的土层进行清除,坡率中风化基岩1:

0.75;强风化基岩1:

1,坡顶应设置地表排水系统。

在该线路的K1+340及K1+400附近的右侧为填方路基,最大填方高度7.12m,现状地形横坡1°~23°,路基填筑后,在重型车辆(估计35T)荷载下可能沿地面产生填土滑塌破坏。

经计算代表性剖面,填土后路堤边坡稳定性系数为1.28,小于《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表3.6.8中相应的安全系数。

因此,建议坡脚应设置挡墙或其他支挡结构物,并对坡面进行格构处理。

9、K1+400~K1+515段半挖半填路基段

该路段长115m,大致呈直线形展布,线路走向为N25°E,道路右侧最大填方高度为18.70m;左侧最大挖方高度为7.70m。

线路左侧按设计的路面标高平整路基后会形高4.55~7.70m的以中等风化砂岩为主岩土质切坡,上覆地层厚度<1.0m。

据周边的工程地质测绘,该段拟建线路中风化基岩中发育主要有以下几组裂隙,产状为:

①142°∠88°,②315°∠57°。

岩质边坡的岩体完整,结构面结合一般,外倾结构面或外倾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75°或<35°,岩质边坡的岩体类型为Ⅱ类,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等效内摩擦角55°。

建议采用放坡开挖并对坡体部松动岩石块体及坡顶的土层进行清除,放坡坡率中风化基岩1:

0.75;强风化基岩1:

1,且坡顶应设置地表排水系统。

该拟建路段中线附近及其右侧跨过一U型沟谷,右侧最大填方高度为18.70m。

U型沟谷地段地形纵坡坡角1-30°;地形横坡坡角2-20°,局部达65°,路基填筑后,在重型车辆(估计35T)荷载下可能沿地面产生填土滑塌破坏。

经计算代表性剖面,填土后路堤边坡稳定性系数为1.08,处于极限平衡状态。

小于《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表3.6.8中相应的安全系数。

因此,建议采用上部按1:

1.5,下部按1:

1.75放坡,同时在路肩或坡体设置抗滑支挡措施,坡脚应设置挡墙或其他支挡结构物,并对坡面进行格构处理并对坡面进行格构处理。

填方路堤基底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得小于2m,台阶底应有2%~4%向内倾斜的坡度,挖台阶前清除草皮及树根。

对于路基填方跨过水田段,表层土体由于水的长期浸泡而呈软塑状,且含较多有机质成分,其力学性能极差,为避免填筑后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建议填筑前将水排干并对其进行清除(厚度约1.0m),沟底应设置碎石盲沟改良土体力学性能。

10、K1+515~K1+696段挖方路基段

该路段长181m,呈直线形展布,线路走向为N24°E,中心最大挖方深度为19.70m,由砂岩组成,顶部覆盖层厚小于1.00m。

按设计路面标高整平路基后,在线路的两侧会形成高度不一的以岩质为主的岩土质边坡,左侧边坡最高17.72m,右侧边坡最高20.86m。

该段拟建线路中风化基岩中发育有以下几组主要裂隙,产状为:

①120°∠80°,②305°∠55°,③220°∠78°。

岩质边坡的岩体较完整,结构面结合一般,外倾结构面或外倾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75°或<35°,岩质边坡的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等效内摩擦角55°。

建议采用放坡开挖并对坡体部松动岩石块体及坡顶的土层进行清除,坡率中风化基岩1:

0.75;强风化基岩1:

1,建议采用分阶开挖,边坡平台的宽度不宜小于2m,且应设置地表排水系统。

11、K1+696~K1+916段高填方路基段及排水涵洞

1)高填方路基

该路段长220m,大致呈直线跨越一U型沟谷,沟底绝大部分地段分布有第系的黏性土。

线路走向为N24°E,道路两侧最大填方高度为27.85m。

该段地形纵坡坡度5°~15°,局部坡角达40°;地形横坡1~15°,局部地段达30°。

路基填筑后,在路面动荷载下(估计35T)可能沿地面产生填土滑塌破坏。

经选取代表性剖面进行稳定性验算,填土后路堤边坡稳定性系数为1.28仍处于稳定状态,小于《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表3.6.8中相应的安全系数。

建议采用上部按1:

1.5,下部按1:

2.0放坡,同时在路肩或坡体设置抗滑支挡措施,坡脚应设置挡墙或其他支挡结构物,并对坡面进行格构处理并对坡面进行格构处理。

对于路基填方跨过水田段,表层土体由于水的长期浸泡而呈流~软塑状,且含较多有机质成分,其力学性能极差,为避免填筑后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建议填筑前将水排干并对其进行清除(厚度约1.0m),沟底应设置碎石盲沟改良土体力学性能。

2)排水涵洞

在线路的K1+880(中线)附近拟建一排水排水涵洞与线平面上斜交,排水涵洞进口标高230.00m,X115620.040Y41776.9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