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学成语》使用稿 上20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7082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5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老子学成语》使用稿 上20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读老子学成语》使用稿 上20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读老子学成语》使用稿 上20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读老子学成语》使用稿 上20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读老子学成语》使用稿 上20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老子学成语》使用稿 上20 2.docx

《《读老子学成语》使用稿 上20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老子学成语》使用稿 上20 2.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老子学成语》使用稿 上20 2.docx

《读老子学成语》使用稿上202

小学生增量阅读文库

 

读《老子》学成语

 

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

1、功成不居(第二章)…………………………2

2、有无相生(第二章)…………………………5

3、无为而治(第三章)…………………………8

4、和光共尘(第四章)…………………………11

第二单元

5、多言数穷(第五章)…………………………16

6、用之不竭(第六章)…………………………19

7、天长地久(第七章)…………………………24

8、先人后己(第七章)…………………………27

第三单元

9、上善若水(第八章)…………………………32

10、金玉满堂(第九章)…………………………35

11、物极必反(第九章)…………………………40

12、目迷五色(第十二章)…………………………43

第四单元

13、宠辱若惊(第十三章)…………………………48

14、涣然冰释(第十五章)…………………………51

15、芸芸众生(第十六章)…………………………55

16、虚怀若谷(第十五章)…………………………58

第五单元

17、取信于民(第十七章)…………………………63

18、六亲不认(第十八章)…………………………65

19、少私寡欲(第十九章)…………………………68

20.、见素抱朴(第十九章)…………………………71

第六单元

21、独异于人(第二十章)……………………………76

22、委曲求全(第二十二章)…………………………79

23、暴风骤雨(第二十三章)…………………………83

24、企者不立(第二十四章)…………………………86

第七单元

25、以静制动(第二十六章)…………………………92

26、知荣守辱(第二十八章)…………………………95

27、天道好还(第三十章)……………………………97

28、适可而止(第三十二章)…………………………99

第八单元

29、佳兵不祥(第三十一章)…………………………105

30、虽死犹生(第三十三章)…………………………108

31、富在知足(第三十三章)…………………………112

32、自知之明(第三十三章)…………………………116

第九单元

33、自高自大(第三十四章)…………………………121

34、视而不见(第三十五章)…………………………128

35、欲取姑予(第三十六章)…………………………131

36、不予以静(第三十七章)…………………………133

第十单元

37、去彼取此(第三十八章)…………………………139

38、无中生有(第四十章)……………………………142

39、大方无隅(第四十一章)…………………………146

40、大器晚成(第四十二章)…………………………149

附:

《道德经》之《德经》全文

 

《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或《老子》,全书阐述了老子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社会政治观。

共8l章,5000余言,分为卷上(前37章)、卷下(后44章),有人把两卷分别叫做《道经》和《德经》,这里统称为《道德经》。

 

1

第一单元

一、成语与故事

ɡōngchéngbùjū

1、功成不居

成语溯源:

“生而弗(fú不)有,为而不恃(shì依赖),功成而弗居。

(选自《道德经》第二章)

成语释义:

功成不居:

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指功业成就而不自傲。

增量阅读:

拯救法国的戴高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抵抗了六个星期,就被德国人占领。

当时法国政府总理、“一战”的凡尔登英雄贝当元帅,授命向德国投降。

法国宣布投降的当天晚上,当时的国防次长戴高乐将军到机场送一个英国将军回国。

两个人握手、拥抱完,英国将军上机了。

飞机滑行时,戴高乐将军突然开始拔腿追飞机。

他身高1.98米,两腿也长,几步就追上了飞机。

英国将军探出身子,抓住戴高乐将军的胳膊,一把就将他提上来了。

当晚,戴高乐将军飞到伦敦,立刻发表演说,宣布成立自由法国政府,号召所有法国内地不愿屈服的人们组成军队抵抗。

  1944年,巴黎光复,戴高乐将军回到巴黎,他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去巴黎圣母院做弥撒,感谢上帝拯救了法国。

当他进入巴黎圣母院的时候,钟楼里面藏着的德国狙击手就瞄准了戴高乐将军。

但是,他被戴高乐将军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感召,于是,从塔楼上下来主动投降了。

接着,戴高乐将军就开始主持战后法国的政务。

在国家顺利光复之后,他就功成身退,临时主席也不干了。

他下台之前,签署的最后一道命令,就是特赦了自己的老师贝当元帅。

因为,贝当已经89岁了,你判不判他死刑已经无所谓了。

戴高乐将军回到家中,在家里待了近13年。

直到1958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他又出来领导人民建立了第五共和国。

今天的法国就是第五共和国的延续,戴高乐是开国总统。

他干了10年,任满之后辞职。

临走的时候,他唯一的要求是带走爱丽舍宫内用了多年的旧书柜。

他问管理人员,能不能拿走。

管理人员泣不成声地说,整个法国都是您拯救的,拿俩书柜算什么?

所以,戴高乐将军让秘书按新书柜的价格付了款,把这两个旧书柜带走了。

退休之后,将军拒绝领总统的退休金,他说要用这笔钱去慰问阵亡将士的家属。

增量发现:

量量:

从戴高乐的故事,我联想到了季羡林,他被国人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但他在《病榻杂记》中巨力推辞这三顶“桂冠”,他说:

“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增老师:

他们这样做,就和天地一样,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生而弗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自恃功高(“为而不恃”),功业成就而不居功自傲(“功成而弗居”)。

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应该这样做。

量量:

由“功成不居”我又想到一些成语:

形容功劳大的有“功德无量”、“丰功伟绩”、“功成名就”、“功高盖世”等,形容对待功劳不同态度的有:

“功成身退”、“居功自傲”、“坐享其功”、“将功补过”等。

主题链接:

诺贝尔自传

诺贝尔是19世纪末的瑞典杰出化学家,一生贡献极大,但十分谦虚。

一位瑞典出版商要出一部瑞典名人集,来找诺贝尔。

诺贝尔有礼貌地回绝了。

他说:

“我喜欢订阅这本有价值、有趣味的书,但请您不要将我收入。

我不知道我是否应当得到这种名望,不过我厌恶过分的词藻。

”诺贝尔的哥哥想编一部家族史,请他寄一份自传。

诺贝尔写道:

“阿道尔弗雷德·诺贝尔——他那可怜的生命,在呱呱坠地时,差点断送在一位仁慈的医生手里。

主要的美德:

保持指甲的干净,从不累及别人;主要的过错:

终生不娶,脾气不佳,消化力差;仅有的一个希望:

不要被人活埋;最大的罪恶:

不敬财神;生平重要事:

无。

”哥哥反复劝说,并提出代为整理。

诺贝尔执意不从。

他说:

“我不只是没有时间,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不能写什么自传。

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什么值得去写?

”诺贝尔一生不愿意宣扬自己。

他惊人的业绩与他不平凡的谦虚分不开。

yǒuwúxiāngshēng

2、有无相生

成语溯源:

“有无相(xiāng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héng永恒)也。

(选自《道德经》第二章)

成语释义:

有无相生:

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增量阅读:

避实就虚画古寺

宋代画院招生考试时,曾出过一个画题,题目叫作“深山藏古寺”。

阅卷时,评委老师发现多数考生画了古寺的全貌,周围是崇山峻岭,虽然突出了深山和古寺,但显得太直、太露,没有把“藏”的意思画出来;也有的应试者,只画了绿树掩映中的古寺一角,旁边是悬崖绝壁,评委们认为这样的构思显得比较含蓄,但还是有点直白;后来,忽然出现了一份和其他人都不一样的作品,应试者没有画古寺的一砖一瓦,只画了一条通往深山的石径和一个在溪边挑水的和尚。

这个考生在“藏”字上做了文章,他虽然没有直接画寺,但人们不难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这才是最高明的。

绘画中的虚笔,音乐中的间歇,篆刻中的残破,小说中的留白等都是运用避实就虚的手法,使虚实相生,收到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良好效果。

增量发现:

量量:

这个高明的考生虽然没有直接画古寺,但我们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这就是绘画中的有无相生的道理。

由此,我也初步理解了上边老子那段话的意思:

有与无相互对立而生存(“有无相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形成(“难易相成”),长与短相互对立而体现(“长短相形”),高与下相互对立而存在(“高下相倾”),音与声相互对立而和谐(“音声相和”),前与后相互对立而显现(“前后相随”),这是永恒的道理呀(“恒也”)。

增老师:

是啊,善与恶、美与丑等也都是如此。

量量:

老师,照您这么说,我还知道一些例子,“欲速则不达”就说明了快与慢的关系、“井底之蛙”就说明了大与小的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说明了得与失的关系。

增老师:

你真会联想呀,这说明你理解了“有无相生”的意思。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顺其自然,不要过于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样就会减少很多烦恼,增添很多和谐。

主题链接:

皮匠和银行家

一个皮匠从早到晚不停地唱歌。

人们无论见到他本人,还是听见他的歌声都觉得很愉快。

他对于自己的制鞋工作,比当国王还要满足。

与此相反,他的邻居是个银行家,拥有万贯家财,却很少唱歌,晚上也睡得不好。

他偶尔在黎明时分迷迷糊糊入睡时,皮匠的歌声便把他吵醒了。

银行家就抱怨上帝,没有把睡眠也制成一种像食品或饮料那样可以出售的商品。

银行家就叫人把这位歌手请来,问道:

“格雷戈时先生,你一年赚多少钱?

“先生,你问我一年赚多少钱吗?

”快乐的皮匠笑道,“我从来不算这笔账,我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过日子,总而言之,一年复一年,每天都有饭吃。

“啊,朋友,那么你一天赚多少钱呢?

“有时多一点,有时少一点;不过最糟糕的是一年中总有些日子不准我们做买卖,否则我们的收入也还算不错。

银行家被皮匠的直率逗笑了,他说:

“我要让你从今天以后不愁没钱用。

你先把这一百枚金币拿去放好,需要时就用吧。

皮匠觉得自己好像看到了世界的全部财富。

他回到家中,埋好金币,同时也埋葬了他的欢乐。

他不再唱歌了。

从他得到这种痛苦的根源那一刻起,他就默不作声。

睡眠与他分手了,取而代之的却是担心、怀疑、虚惊。

白天,他的目光尽朝埋藏金币的方向望;夜间,如果有只迷途的猫弄出一点声响,他就以为有人来抢他的钱。

最后,这个可怜的皮匠跑到他那富有的邻居家里说:

“把你那一百枚金币拿回去,还我睡眠和歌声来。

Wúwéiěrzhì

3、无为而治

成语溯源:

“为(wéi做)无为,则无不治(治理)。

(选自《道德经》第三章)

成语释义:

无为而治: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来指有智慧和才干的人,用无所作为的思想来做事,使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

增量阅读:

两袖清风

于谦曾经在河南,山西做官,他顺应民心,不搞乱摊乱派、乱修乱建,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得老百姓的拥戴。

按当时的规矩,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到京城受考查。

一些贪官污吏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用搜刮老百姓的钱财向京城的上司送礼、行贿(huì)。

这一年轮到于谦进京了,他把自己所管地区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计划整理好,便准备动身了。

手下人拦住他说:

“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

”于谦装作不懂地说:

“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还带什么呀?

手下人说:

“您进京不送礼,什么事情都办不成啊!

于谦又好气又好笑地说:

“你看,我一年只有这些傣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多余金银去巴结上司啊!

“没有金银带些地方特产嘛!

”手下人着急地说。

“地方特产?

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去讨好上司?

于谦说着,提起两只袍袖对手下人说:

“你看,这就是我要带的东西。

”手下人弓着身子仔细看了看,不懈地问:

“你带的是什么?

”“两——袖——清——风!

”于谦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在于谦看来,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不能用老百姓的血汗钱去搞个人的政绩,更不能拿来去给自己的升迁铺路。

增量发现:

增老师:

老子的话虽然简练,但含义深刻,为官者只要不乱为,不妄为,做顺应自然规律的事情(“为无为”),那么,天下就会得到很好的治理(“则无不治”),也才会出现国泰民安的景象。

量量:

老师,我们学过的《拔苗助长》中的农夫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虽然把禾苗一个个拔高了,但却收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

增老师:

是呀,比如顺应人体和天时的变化来养生,就是无为;而为了长寿,乱吃这个保健药,找大仙保佑,这就是妄为;如果一个人工作中品行端正,尽自己的努力,凭事物发展,这叫无为;但为了利益不择手段,那叫妄为。

量量:

那么,我们在学习时,为了提高成绩,采取加班加点、透支身心的做法就是不可取的。

主题链接:

马云的用人哲学

马云出身是个老师,即使做了阿里巴巴掌门人,他也将这个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想发现最好的人才,训练他们,培养他们,以前我是老师,今天依旧是老师,让他们比我更棒。

”在马云看来,自己更像是金庸笔下的风清扬。

“第一,他是老师,自己不愿出来但他培养了令狐冲。

第二,他是无招胜有招。

在这种理念下,一批成长起来的管理者在阿里内部应运而生。

先有到处救火的陆兆禧,又有经历十月围城后更具担当的张勇,当然也有伴支付宝度过危机将其打造成国内最大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彭蕾。

有意思的是,彭蕾和马云一样当初也是一名老师。

马云用人之道很多是从道家而来,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为才能做到无不为。

“我以从道家里学到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去培养下一代的领导人,培养生态系统,无为的生态系统。

让它慢慢、慢慢生长。

”在马云看来,制度是需要文化的,没有了文化就像没有了根一样。

其实,马云辞任就是他无为而治用人之道的最好体现:

放权、赛马、竞争、再集权。

在变革中培养人才,离开或是最好的途径,马云懂得其中的道理。

héguānggòngchén

4、和光共尘

成语溯源:

“挫(cuò挫磨)其锐,解其纷(纠纷);和(隐蔽)其光,共其尘。

(选自《道德经》第四章)

成语释义:

和光共尘:

隐蔽了自身的光芒,把自己混同与世俗的常人。

增量阅读:

孔子和学生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

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做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做学生。

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

  有一次,学生子夏问孔子:

“颜回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

“颜回的信用好极了,我不及他。

”子夏又问:

“那么,子贡这个人又怎么样呢?

”孔子回答说:

“子贡嘛,挺聪明的,我不及他。

”子夏接着问:

“那么子路又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

“子路的勇敢,远近驰名,我不及他。

”子夏再问:

“那么子张又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

“子张严谨庄重,我不及他。

  子夏越听越糊涂,忍不住问:

“老师说的话真叫人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

”孔子和颜悦色地告诉子夏:

“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宽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易亲近他。

我这四个学生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

”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

  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又去教学生,培养了很多人才。

孔子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后人对孔子十分尊敬,称其为“万世先师”。

增量发现:

量量:

我们读过许多关于孔子的故事,知道他是一个受人敬仰的人,但他能隐藏身上的耀眼光环,常和学生一起平起平坐地谈论问题,甚至有时候还觉得自己在某些地方不如自己的学生。

增老师:

对,他受过老子的精心指点,把老子的告诫在自己身上体现了出来,那就是磨掉自身的锐气(“挫其锐”),从纷乱的烦扰中解脱出来(“解其纷”);隐蔽自身的光芒(“和其光”),把自己当成普通的一员(“共其尘”)。

这样做,就会心境平和、充满快乐,也能在吸取他人长处时不断成长自己。

量量:

在现代也有和孔子一样的人,我读过季羡林的一个故事,他作为北大的副校长,不摆架子,主动为新入学的学生看行李。

增老师:

是呀,央视某栏目主持人曾当面向季老核实过此事。

季羡林幽默地回答:

“有这么档子事!

但关于其中的称谓得更正一下。

那个新生当时不是称我‘大爷’,而是称我‘老师傅’!

”正是季老那朴素的装束、和蔼的面容、朴实的气质和平易近人的雅风,折射出他虽然是北大的领导却没有领导的架子,是教授却不依仗教授的资格骄傲,是名人却不戴名人光环的高大形象。

主题链接:

季羡林给学生看行李

20世纪70年代,一位新生到北京大学报到。

他刚到京城,人地生疏,战战惶惶。

一个人肩扛手提,由于行李太多,不便提着行李办理新生报到,他正在未名湖旁犯愁时,看到一位穿着洗得褪色的中山装的老人,还戴着北大的红校徽,断定这个人是学校的老校工,就主动向老人招呼说:

“大爷请帮我照看一下行李好吗?

我去办理新生报到。

老人爽快地回答说:

“行!

不过要快点回来。

于是,那位新生手忙脚乱中把行李托付给那位手提塑料网兜路过的“老校工”。

新生东奔西走,待忙过一切,已时过正午,这才想起扔在路边托“老校工”照看的行李,当即吓得灵魂出窍。

一路狂奔着找回去,只见烈日下那位“老校工”仍呆立路旁,手捧书本,悉心照看自己的行李。

那位新生对“老校工”千恩万谢,庆幸自己吉人天相,头一次出远门,就碰上好人。

次日开学典礼,那位新生看见昨天帮他看管行李的那位慈祥“老校工”竟也端坐主席台上。

那位新生找人一问,竟然大吃一惊,原来“老校工”就是鼎鼎大名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

二、积累与运用

1、根据意思填成语

(1)用无所作为的思想来做事,使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

()

(2)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指功业成就而不自傲。

()

(3)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

(4)隐蔽了自身的光芒,把自己混同与世俗的常人。

()

2、想一想,选取本单元学过的一个成语填写在括号里。

(1)古代有个人叫严光,他和刘秀一起创业,当刘秀当上了光武帝时,他却隐姓埋名,不知去向,后人称赞他的做法是()。

(2)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采取顺应自然、()的治国方略,为汉朝后来的兴盛和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杨善洲,他把自己当做老百姓中间的一分子,达到了()的境界,他走在大街上经常被老百姓叫过来帮忙干活,所以人们亲切地称他“草帽书记”。

(4)皮匠虽然没有像银行家那样拥有很多财富,但他有属于自

己的快乐歌声;后来他得到了一百枚金币,却提心吊胆,失去了

往日平静美满的生活,这里的有和无的变化就叫做()。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伯阳,也称李耳,号老聃(dān), 因出生时头发皆白,故世称老子。

老子曾做过周王朝的史官,他学问博大精深,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第一哲人”。

 

第二章

一、成语与故事

duōyánshuòqióng

5、多言数穷

成语溯源:

多言(言语,这里指政令)数(同“速”,加快的意思)穷(尽头),不如守中(守中:

内在的虚心和宁静)。

(选自《道德经》第五章)

成语释义:

多言数穷:

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增量阅读:

 

杨修之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就在曹操和蜀军僵持不下之时,曹军的主薄杨修却因一根“鸡肋”掉了性命。

而在此之后他便成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代表,而曹操杀死杨修这件事,也成为了曹操忌才的典型表现。

  众所周知,曹操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

大度的曹操连杀子之仇都可以谅解,为什么就不可以原谅杨修对自己的冒犯呢?

那么是不是杨修有什么特殊的“才”,这才会让大度的曹操无法容忍,而一定要将他除之而后快呢?

一、阔门事件

曹操让人造一座花园,造好后,曹操去看了一下,然后在门上写上了个“活”字就走了,结果是“人皆不晓其意”,杨修却说:

“‘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

丞相嫌园门阔耳。

”大家都不明白曹操在想什么,只有杨修看明白了门上的字的含意。

并且很得意地把它告诉了别人。

曹操知道后,心中便对杨修有“忌”了。

二、曹操梦中杀人

曹操为了防止别人暗害自己,便对别人说自己梦中好杀人,让大家不要在自己睡着时接近自己,并装模作样地杀死了一个替自己盖被子的近侍。

结果是“人人都以为曹操有梦中杀人的嗜(shì)好”,而又只有杨修了解曹操的意图,并对别人说:

“丞相并不是在梦中,是你们在梦中罢了。

”曹操知道后更是讨厌他。

曹操想考查一下曹丕、曹植的临机处事能力。

故意让两人出城,却在暗中吩咐门吏不让两人出城。

结果,曹丕老老实实地退回来了,而曹植却在杨修的指点之下,杀了门吏。

杨修又一次料到了曹操的意图。

而曹操知道后已经不是简单的“恶之”,此时的他已是怒火冲天。

  从上面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杨修特殊的才华其实就是对曹操意图的洞察力。

他就像是一个高明的心理专家,在“众人皆醉”之时,他却可以“独醒”。

他总是可以准确地掌握曹操的心理动态。

在杨修面前,曹操就像是被人扒光了衣服,所有秘密都一览无遗。

曹操本来就生性多疑,他当然不会愿意自己的部下将自己完全看透。

在部下面前,曹操更愿意保持一种神秘感,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部下。

而曹操的大部分部下对曹操的意图的确是常常摸不着头脑。

可曹操的种种小把戏却无法瞒过杨修,本来杨修把握住曹操的意图也就罢了,可他却不肯将之藏在心里,反而屡次把曹操的意图解释给别人听。

这样一来,曹操所追求的神秘感便荡然无存,他对部下的控制力无疑也会随之减弱。

于是,当杨修再一次从一根“鸡肋”中看出曹操退兵的意图,并毫不顾忌地将之告诉夏侯敦时,曹操终于对杨修忍无可忍,他以“乱我军心”为名,将之杀死。

  可怜杨修看穿了曹操这么多次,却始终没有看出曹操早已经对自己起了杀心,还是一如既往地四处传播曹操的各种意图想法,最终导致自己被杀。

看来,杨修也并没有完全看透曹操。

增量发现:

增老师:

老子主张“无为”,所以也主张“无言”。

无言看似不说话,实际上是在心里自己和自己对话,所以,能言善辩是一种能力,沉默寡言也是一种能力。

量量:

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说:

人说的话多了,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多言数穷),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不如守中)。

增老师:

对,做人与治国有着相同的道理:

如果一个政府发布的政令过于繁琐,反而让老百姓不知所措,所以,比较好的做法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而治的策略。

  

 

主题链接:

祸从口出

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后,国内就爆发了一场由自由分子领导的叛乱,他们要求俄国现代化,希望俄国的工业和国内建设必须赶上欧洲的其他国家。

尼古拉一世残忍地平定了这场叛乱,同时判处其中一名领袖李列耶夫死刑。

  行刑的那一天,李列耶夫站在绞首台上,绞刑开始了,李列耶夫一阵挣扎之后绳索突然断裂了,他猛然摔落在地上。

在当时,类似这样的事件被当成是上天恩宠的征兆,犯人通常会得到赦免。

李列耶夫站起身后确信自己保住了脑袋,他向着人群大喊:

“你们看,俄国的工业就是如此差劲,他们不懂得如何做好任何事,甚至连制造绳索也不会!

  一名信使立刻前往宫殿报告绞刑失败的消息,虽然懊恼于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尼古拉一世还是打算提笔签署赦免令。

  “事情发生之后,李列耶夫有没有说什么?

”沙皇询问信使。

  “陛下,”信使回答,“他说俄国的工业如此差劲,他们甚至不懂得如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