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37028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0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诊断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实验诊断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实验诊断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实验诊断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实验诊断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诊断学教案.docx

《实验诊断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诊断学教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诊断学教案.docx

实验诊断学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撰稿人:

钟宁王岩)

概论:

实验诊断(laboratorydiagnosis)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映、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已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和病因等客观资料

(一)临床检验的进展和现状随着近几十年来医学基础学科和边缘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细胞学、遗传学、免疫学、生物化学、核医学等,以及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等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临床检验之间的联系更为广泛密切,相互交叉渗透日益深人,实验手段和内容不断丰富,已使临床检验逐渐从临床医学领域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间现代医学中新兴的独立的学科。

配备微型电脑的各种自动化检测仪,逐步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普及应用,使临床医学检验的面貌日新月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己从手工操作发展到快速的高度自动化分析;从化学定性的筛选试验发展到高精密度的定量试验;从应用常量标本一次检测一个项目发展到应用微量或超微量标本一次检验多个项目;从必须采血标本检测发展到有些项目经皮肤就可检测的无创伤性检测方法等。

大型实验室还设置电子计算机终端,以完成检验资料的处理、贮存和检索。

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有关专业学科还建立起相匝的临床实验室,开展高难新尖实验项目的研究和推广,从而使检验内容更臻先进完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使临床医学检验成为发展最为迅速、应用高新精尖技术最为集中的学科之一。

这些变化推动临床检验在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虽然同属临床医学检验的范围但两者的研究和教学的目的各有所侧重。

实验诊断学是以检验的临床应用为目的,而检验医学则是以检验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为目的。

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各专业诊断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课程,是解释疾病规律以及诊断和防治疾病最基本的理论和方法。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临床思维,运用实验结果,综合为临床所用通过检验结果所反映的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客观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来判断健康状况以及指导临床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和预后评估等。

检验医学则是着重在检验的仪器、试剂、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为临床提供正确的检验结果以及检验项目的开发、检验技术的思维和选择,以及检验的质量控制等为主要内容。

红细胞计数(redbloodcellcount)

  

(一)原理用等渗稀释液将全血稀释至一定倍数,充入血细胞计数池,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红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

  

(二)方法显微镜计数法。

  (三)参考值 成年男性4.0~5.5×1012L

        成年女性3.5~5×1012L

        初生儿 6~7×1012L

  (四)临床意义

  1.红细胞减少 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参考值的下限。

  

(1)生理性减少

  ①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迅速和血容量的增加常导致造血原料的相对不足,如未能注意补充可致贫血。

  ②妊娠,特别是中、后期妊娠,为适应胎盘血循环的需要,血浆容量明显增加而导致血液稀释及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均可导致贫血。

  ③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而出现贫血。

  

(2)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寻致的贫血,如造血原料缺乏、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等。

  2.红细胞增多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高于参考值的上限。

  

(1)相对性增多见于血浆中水份丢失过多血液浓缩而使其有形成分相对增多。

如大面积烧伤、连续多次的呕吐、腹泻、多汗、多尿以及消化道恶性肿瘤晚期长期不能进食等。

  

(2)绝对性增多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血液中红细胞绝对值增加。

  ①生理性增多 多与机体缺氧、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等有关.见于高原生活、胎儿和新生儿、剧烈的体力劳动等。

  ②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先天性法鲁四联症、严重的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肺动-静脉瘘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为干细胞疾病,其特点为血容量持续不断地增加,红细胞数可达(7~10)×1012L,血红蛋白可高达170~250gL之间。

  血红蛋白测定

(一)原理血红蛋白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后者与氰结合形成稳定的棕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HiCN在规定的波长和液层厚度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消光系数,据此可求出血红蛋白浓度。

  

(二)方法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三)参考值 成年男性 120~165gL

        成年女性 110~150gL

        初生儿  170~200gL

  (四)临床意义同红细胞计数。

但在各种贫血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减低不一定呈平行关系。

染色血涂片成熟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各种贫血时,随着贫血程度的加重成熟红细胞常可出现大小、形态、染色等形态学方面的改变,这些变化对于推断贫血的原因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红细胞大小和血红蛋白含量方面

  1.红细胞大小方面

  正常红细胞(normocyte)平均直径7.5μm

  小红细胞(microcyte)直径<6μm

  大红细胞(macrocyte)直径>10μm

  巨红细胞(megalocyte)和超巨红细胞(extramegalocyte)前者直径>15μm,后者>20μm。

  红细胞大小不等(anisocytosis)指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悬殊(相差一倍以上)的情况,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

  2.血红蛋白含量方面

  正常色素性(normochromic)红细胞经瑞-姬氏染色后呈淡琥珀色,中心13处着色较淡为生理性中心淡染区。

  低色素性()在并不厚的血涂片上成熟红细胞之间平行叠连呈串状排列。

主要见于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百原血症等。

  7.红细胞形态不整(poikilocytosis)指成熟红细胞形态发生各种明显变异而言,如三角形、泪滴形、帽盔形、新月形、梨形、棍棒型等。

畸形红细胞增多主要见于较严重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及DIC时。

  (三)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

  1.嗜碱性点彩(basophilicstippling)指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胞质内存在的嗜碱性黑蓝色颗粒,实为残存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

常见于重金属中毒及较严重的增生性贫血等。

  2.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bodies)系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胞质中的紫红色圆形小体,直径多为1~2μm,可一个或数个,其本质为细胞核的残余物.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后。

  3.卡博氏环(Cabot’sring)为一紫红色细圈状结构多位于嗜多色性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可能为幼红细胞核膜的残余物也可能为胞质脂蛋白变性所致。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较严重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4.有核红细胞(nucleatederythrocyte)由于髓血屏障的存在,正常成人外周血不见有核红细胞。

在溶血牲贫血(包括急、慢性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及造血系统恶性疾患(如各种类型的白血病及骨髓转移癌等)等常于外周血中见到数量不等的幼红细胞。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

(Whitebloodcellcountanddifferentialcount)

  

(一)原理将全血用稀酸溶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充入血细胞计数池内,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内的白细胞数。

  

(二)方法显微镜计数法

  (三)参考值

  白细胞计数

    成人  4~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白细胞分类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5%

    嗜碱性粒细胞   0%~1%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3%~8%

  (四)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 由于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最高(50%~70%),因此它的数值增减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

  

(1)中性粒细胞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见于胎儿、新生儿,妊娠5个月以上白细胞增多可达15×109L,分娩时疼痛和产伤可使其进一步增高,如无合并10症于产后2周左右恢复正常;剧烈运动、严寒、暴热等刺激也可见白细胞增多。

  以上一过性白细胞增多在去除影响因素后不久则可恢复正常,系边缘池内的白细胞过多地进入循环池所致,而持续时间较长的白细胞增多则与贮备池加快释放等有关。

  ②病理性增多

  A.反应性增多

  最常见于急性化脓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其白细胞总数的增高视感染范围、严重程度及机体反应性如何而有所不同.轻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正常,分类时可见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多>l0×109个L并可伴轻度核象左移;重度感染时白细胞明显增高常>20×109个L并出现明显的核象左移。

感染过于严重如感染中毒性休克或机体反应性较差时白细胞可不增高反而减低但伴有严重的核象左移。

  严重的组织损伤如严重的烧伤、机械性损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塞等均可见白细胞增高,并可借此来区别心梗与心绞痛。

  大量血细胞破坏内脏(如肝、脾)破裂或宫外孕破裂所致大出血,此时白细胞可迅速增高,达20×109L,且可出现于血红蛋白降低之前。

  急性中毒见于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安眠药、有机磷等中毒;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也常见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

  以上反应性白细胞增多常与边缘池内细胞过多释放入血且机体动用贮备池、成熟池乃至分裂池内的白细胞有关。

  B.肿瘤性或持续性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者白细胞一般<100×109L,分类时以原、幼粒细胞为主,而慢性型者白细胞常>100×109L,分类时以中幼、晚幼以下各阶段粒细胞为主,并伴有较多的嗜酸、嗜碱粒细胞,此时须与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相鉴别。

  

(2)中性粒细胞减少

  ①某些感染见于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及病毒感染时如无并发症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②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非白血性白血病,此时白细胞可<1×109L,分类时呈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非白血性白血病只有经骨髓检查才能确诊。

  ③慢性理化损伤度长期接触电离幅射(如X射线等,或应用、接触某些化学药物、有毒物质(如氯霉素及含有机磷的农药等)。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因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减低。

  ⑤脾功能亢进肿大的脾脏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过多的白细胞及分泌过多的脾素灭活了促进粒细胞生成的某些因素。

  2.嗜酸粒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

  

(1)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

  ①反应性增多

  A.过敏性疾患 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风疹、食物过敏、血清病等均可见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可>10%。

  B.寄生虫病 特别是肠道寄生虫如钩虫、蛔虫感染等。

  C.某些皮肤病 湿疹、天疱疮、银屑病、剥脱性皮炎等可见血中嗜酸粒细胞轻或中度增多。

  D.某些传染病 一般急性传染病血中嗜酸粒细胞均减少唯猩红热时嗜酸粒细胞增多,可能系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活化补体的酶继而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

  ②肿瘤性或持续性增多

  A.某些恶性肿瘤 尤其是淋巴系统的恶性疾患如何杰金病及某些上皮系肿瘤,肺癌时也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

  B.某些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粒细胞可>10%,并可见其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