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届高考样本分析考试语文试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875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届高考样本分析考试语文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省届高考样本分析考试语文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省届高考样本分析考试语文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东省届高考样本分析考试语文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东省届高考样本分析考试语文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届高考样本分析考试语文试1.docx

《广东省届高考样本分析考试语文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届高考样本分析考试语文试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届高考样本分析考试语文试1.docx

广东省届高考样本分析考试语文试1

广东省2010届高考样本分析考试语文试卷(2009.12)

金太阳教育研究院语文研究所编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骸骨/骇异           蹊跷/蹊径          驯服/徇私

  B.伶俜/招聘           攒射/积攒          迟暮/蓦然

  C.诧异/叱咤           伺候/伺机          残垣/源头

  D.蓬蒿/竹篙           朝露/今朝          忌惮/殚心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苏轼身处风云际会、党争不休的北宋中期,人生道路曲折艰辛。

但我们读苏轼的诗文,却很少见到他怨天尤人的哀叹,而总能感受到那种达观旷放的情怀。

他从不苛求人生的完美,对现实人生中的苦难都能安之若素,但又不苟且偷生,在极度的困窘之中,依然不失淡然飘逸的人生风采。

   

   A、风云际会   B、怨天尤人   C、安之若素   D、苟且偷生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本届全运会,刘翔享受到了城市主干道为其封路、增派警力为其站岗,甚至在刘翔比赛时,出现了手持盾牌的防暴警察。

  B.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国家典藏文物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展览规模、档次、文物等级最高的一次特展。

  C.宠物家政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但宠物保姆却没有“火”起来,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存有“伺候动物丢人”的观念在作怪。

  D.10月19日,一艘中国货轮在印度洋海域,距我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的舰艇编队约1080海里处,被身份不明的武装分子劫持。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所以,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要“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②因此,他们笔下的山是“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的生机

  ③中国人对山的欣赏,是欣赏它林木森森的含蓄,和人迹罕至的空灵

  ④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

  ⑤唐朝诗人常用山林来造境,以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

  ⑥是在人世的生活中,奋斗浮沉之余,给自己的心灵寻访一个自由逍遥、无人干扰的空间

  A.⑤④⑥③②① B.③⑤②④⑥① C③①⑤④⑥②   D.⑤④③①⑥②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22分)

   (郅)恽字君章,汝南西平人,志气高抗,不慕当世。

王莽末,民不堪命,恽西至长安,上书谏莽曰:

“臣闻智者顺以成德,愚者逆以取害。

上天垂戒,欲以陛下就臣位。

陛下宜顺天命,转祸为福。

”莽大怒,即下诏狱,劾恽大逆。

犹以恽据正义,难即害之,使黄门近臣胁导恽,令为病狂恍惚,不自知所言。

恽终不转,曰:

“所言皆天文大圣意,非狂人所能造。

”遂系经冬,会赦得免,因南游苍梧。

 

   建武初,自苍梧还乡里,县令卑身崇礼以为门下掾,恽感其意,遂为之屈。

久之,为郡功曹。

   汝南旧事,冬飨,百里内县皆持牛酒到府讌饮。

时太守欧阳歙飨礼讫,教曰:

“西部都邮繇延,天资忠贞,禀性公方,典部折衡,推破奸雄。

今与众儒共沦延功,显之于朝。

”恽前跪曰:

“明府有言而误,不可掩覆。

按延质性贪邪,所在荒乱,虐而不治,冤慝并作,百姓怨之。

而明府以恶为善,股肱不争,此既无君,又复无臣,君臣俱丧,孰举有罪?

君虽颠危,臣子扶持,不至于亡。

”歙甚惭,遂不宴而罢。

恽归府,因称病。

延亦退。

   (门下掾)郑次都素清高,与恽厚,招恽去,曰:

“道不同不相为谋自古而然子心直诚三代之道繇延虽去必复还吾不忍见子有不容君之危盍去乎!

”次都遂去,隐于弋阳山中。

居数月,延果复召,恽即去,从次都止,渔钓甚娱。

留数十日,恽喟然叹曰:

“天生俊士以为民,无乃违命而乱伦乎?

鸟兽不可与同群,子从我为伊尹乎?

”次都曰:

“吾年耄矣,安得从子。

”各别去。

   郡举孝廉,为郎,迁上东门候。

世祖[注]尝夜出,还,诏开门人,恽不内。

上令从门举火射帝面,恽对曰:

“火明燎远。

”遂拒不开。

明日,恽谏曰:

“昔文王不敢盘游于田,以万民惟正。

陛下既游猎山林,夜以继昼,其如社稷宗庙何?

”由是上重之,后为梁令、长沙太守,崇教化,表异行。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世祖:

汉光武帝刘秀。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莽大怒,即下诏狱               狱:

监狱

  B.遂系经冬,会赦得免             系:

羁押

  C.今与众儒共论延功,显之于朝     显:

显现

  D.诏开门人,恽不内               内:

同“纳”,交出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令为病狂恍惚,不自知所言     若属皆且为所虏

  B.久之,为郡功曹               不知东方之既白

  C.而明府以恶为善,股肱不争     以为桂林、象郡

  D.恽归府,因称病               不如因善遇之

7、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能表现郅恽正直敢言的一组是(3分)。

(   )

  ①志气高抗,不慕当世②陛下宜顺天命,转祸为福③明府有言而误,不可掩覆④鸟兽不可与同群,子从我为伊尹乎⑤陛下既游猎山林,夜以继昼,其如社稷宗庙何⑥崇教化,表异行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8、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王莽末年,郅恽到京城长安,借天命祸福之说劝谏王莽还政于刘氏,退回臣子之位,因此惹得王莽大怒,但终得赦免。

  B.郅恽认为西部督邮繇延生性贪婪邪恶,治理政事荒废而紊乱,劝谏郡守欧阳歙将他弃用,正因此,繇延没有获得推荐。

  C.郅恽虽一度追随友人郑次都归隐山林,但终不肯与鸟兽为伍,可见他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入世的,主张人生要有所作为。

  D.文中写到了郅恽三次直言进谏,前两次都因所谏招惹大祸。

只有第三次劝谏光武帝刘秀,反而得到了刘秀的器重。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4分)

道不同不相为谋自古而然子心直诚三代之道繇延虽去必复还吾不忍见子有不容君之危盍去乎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县令卑身崇礼以为门下掾,恽感其意,遂为之屈。

(3分)

翻译:

       

 ②天生俊士以为民,无乃违命而乱伦乎?

(3分)

翻译:

        

10、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长相 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两首诗词都写到“枫叶”,两者借助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

为什么?

请简要指出。

(3分)

  

(2)请简要分析李煜《长相思》的下片“菊花开,菊花残”两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淇水汤汤,                      。

女也不爽,                       。

(《诗经·氓》)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苏轼《赤壁赋》)

 (3)曲终收拨当心画,                       。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4)箫鼓追随春社近,                  。

从今若许闲乘月,                 。

(陆游《游山西村》)

三、本大题4小题。

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儿童的“我向思维”与作家的移情

童庆炳

  儿童的“我向思维”与作家的移情作用是相通或相似的。

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与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十分相似,被称为“我向思维”。

“我向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我”为中心,一切都等同于有生命的“我”,把整个世界(无论是物还是人)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加以对待。

在他们稚气的眼里,月亮是人的脸,或者是星星的保卫者,而星星则眨着眼睛,向所有的人问好……儿童的“我向思维”使他们分不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

在这天真的混沌中,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不充满生命的活力。

18世纪意大利著名学者维柯在《新科学》中对原始诗性思维的分析,同样也适用于儿童:

“最初的诗人都按照诗的形而上学,把有生命的事物的生命移交给‘无生命的’物体”,是“人由于不理解事物,就变成一切事物。

……”儿童的。

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的这种相似性,使儿童的心中物我交融,物我化一,使儿童的眼中万物都流动着生命的活力,颤动着生命的琴弦,展现为一个生机勃勃的诗意的世界。

   在作家这里,特别是创作过程中,将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是其诗意感受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与儿童的“我向思维”极为相似。

按德国的学者立普斯创立的“移情”说和英国学者冈布里奇提出的“投射”说,作家和艺术家在进行审美创造的时候,其对象不是与主体相对立的单纯的实体的存在,而是受到主体的生命灌注的活动而有力的、自我对象化的形象。

真正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种伟大的同情感,他们会把“亲身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感觉,我们的努力,超意志,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面去,移置到在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事件里去”。

对此,我们的古人也早有说法,如刘勰说: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就是指作家心中充满情感,在观照自然之际,就会将自己的情感和幻想移置或投射到外在的无生命的事物上面,使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达到物我沟通、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李白:

“绿水解人意,为余西北流。

”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

”这类“移情”和“投射”的诗句比比皆是。

在这类文学描写中,作家似乎变成了儿童,他们同外部事物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他们凭借自己的开放的心灵去触摸对象,并把自己融化于对象中,人物化了,对象人化了,生命化了,诗意就从这人化和对象化中找到了泉源。

   当然,作家和儿童的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是有区别的。

在儿童,是由于对事物的不理解,而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不自觉地把事物跟自己等同起来,这是人的天性的表现。

在作家,是在对事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着意把自己与外部事物沟通,使物融入我,我融入物,达到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世界,这种自觉是作家才能的表现。

   (选自《文学审美特征论》,有删节)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

   A.人在儿童阶段,由于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所以往往以“我”为中心看待事物,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有生命的。

   B.儿童的“我向思维”,是童心、童真的体现,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也是无须做出特别的努力就可以自然做到的。

   C.作家的“移情”与童心有许多相同、相通、相似之处,因此,只要不失“赤子之心”,作家就能写出生活的本真。

   D.作家的创作过程中,诗意地感受生活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和经历移置到外在于自己的事物里面去。

   E.伟大的艺术家总是有着童心般的真,但也是比童心更高层次的真,因为他们是“自觉”地将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13、下列对儿童的“我向思维”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我向思维”是把一切事物都看做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的一种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

   B.“我向思维”是儿童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着意追求的物我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

   C.“我向思维”是儿童处于天真无知的混沌状态下,将无生命事物生命化的一种思维方式。

   D.“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有着相似性,都是由于不理解事物的真相而形成的。

14、根据文意,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人由于不理解事物,就变成一切事物”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4分)

15、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出作家“移情”的特点。

(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蒲松龄之道

张炜

   我看过蒲松龄的画像,彩色的,坐在大圈椅子上,穿了官服,一绺胡须。

他希望留下一个官的形象,尽管一辈子求官不得。

据说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就是刺向官府的,寓意极多。

求官不得,又发现官坏,就刺官。

   他离我们很近,所以关于他的行迹考证起来并不难。

山东一带是他生活的地方,所以去的地方也比较多。

他还曾到南方短期生活过。

崂山上,太清宫面南大殿,左边的厢房就被指定为蒲先生当年写书的地方。

这个厢房阴气甚重,方砖铺地,小桌卷边,很有些特色。

   我已经去了崂山许多次,每一次都小心地探着身看那个小厢房。

里面有浓烈的香味和烧纸味。

这气味传达的是一种说不清的感觉,但非常熟悉。

我并未觉得有多么浓烈的宗教气息;相反,一种世俗的、底层的感觉,一种迷信状态,总是在烟火里环绕着。

真正的宗教并不完全依靠迷信支撑,相反,它总是由求知的主体来确立。

宗教离开了科学与思辨,也就开始变质。

   蒲松龄的书总由极多的矛盾所交织,并不像一些研究者说得那么简单和纯粹。

他们说他是借说鬼道妖来刺贪刺腐。

其实他的兴趣分散得多,思想也芜杂得多。

思想芜杂得多。

比如对待官场,他的态度就有羡与嫉,有恨有鄙,更有些不可割舍的情结在。

他是一个迷信的人,而迷信,与我们现在讲的“宿命感”又有不同。

迷信是一种更简单的、更浅直的思维。

总之他是一个非常民间化、底层化,非常世俗化的文人。

他是个文章高手,但又仅仅是个乡下秀才。

他的境界还停留在乡间秀才的水平上,这又与他极高的文字技巧与修养不太相符。

其实这现象古今皆同。

当今文场也是这样。

不少人在走“大俗大雅”的文路。

这样做不是深得文章之道的结果,   而是囿于各种条件走不出自身屏障的缘故。

这样的道路也只能“大俗”,并由此获得自身的生命力。

但这样做到了极致,往往也只是第二流境界。

因为这样做其实只是“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混合物。

而第一境界常常由“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才能到达。

因为手法本身也需要一种纯粹性。

   蒲松龄之道,是松弛就便之道。

   我从浓浓的烟火气中,真实地感到了这位说狐的高手。

小桌冷清,冬天会格外艰苦:

想一想这里的寒夜,烛光跳跃,老先生勉强握住一支毛笔,写出自娱的文字。

一个失意的秀才如果没有自娱,简直就是要了他的命。

从崂山的写作厢房再回头看淄博故居。

那里的陈设也像一个庙,那里面供的是蒲先生。

   有这样的屋与人,才有那样的文字。

那样的文字有别一种色彩。

乡间隐秘都从他的笔底透露,各等传闻也都由他转述。

他是一个民间故事的搜集者,也是一位整理者。

他在记录和整理的时候并不那么忠实。

因为他总顺着自己的心愿改写一二或大部。

好在那些传说的精神仍然完好地保留了,这又构成了他的文章之魂。

他的全部文字,其实正是以这样的民间魂魄来传世,来不灭。

   中国民间喜欢迷信。

如果想在民间畅通,一个文人就要装神弄鬼。

蒲松龄的可贵处是他并不太装,而是真信鬼神。

这又有了一份纯洁和简单。

他的故事的魅力,自此也就滋生出来。

这样,他既有了平凡的一面,同时又有了民众喜欢的一面,二者得到了相当好的统一。

   我在崂山上看到了仙风道骨的人。

他们就是道士。

蓝衣、黑冠、白袜,裹腿。

走路时双手轻甩,灵动生风,有些爽气。

看着看着想起了蒲松龄笔下那个又荒唐又不起运的年轻道士,心中一笑。

当年蒲翁真的在此定下了这个奇妙的传说吗?

不敢轻信。

不过他来过崂山,并多有流连,这大概是可以肯定的。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16、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作者写蒲松龄当年写书的厢房内“阴气甚重”、“有浓烈的香味和饶纸   味”有着怎样的用意?

(4分)   

17、文中说“蒲松龄的书总由极多的矛盾所交织,并不像一些研究者说得那么简单和纯粹”。

从文中看,蒲松龄的书有哪些矛盾处?

(6分)

18、文章题目为“蒲松龄之道”,请根据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蒲松龄的“道”的看法。

(5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朱光潜的“美学”人生

张金言

   ①一谈到朱(光潜)先生的学问,大家自然不约而同地想到他的美学,原因是美学研究伴随了他的一生,是他最感兴趣和下工夫最多的学科。

在朱先生的美学著作中,有最早留学欧洲时期用英文写的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回国后写成出版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谈文学》《克罗齐美学述评》,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出版的大学教材《西方美学史》。

正是这些著作奠定了朱先生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美学家的地位和声誉。

   ②与此同时,朱先生还译出了大量西方美学经典著作,其中包括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黑格尔的《美学》(三卷)、克罗齐的《美学原理》和维柯的《新科学》等。

作为20世纪介绍西方学术思想的翻译大家,也许只有朱先生可以与19世纪后期的严复相提并论。

   ③美学对朱先生来说不仅仅是一门学问。

朱先生在《论美感教育》一文中说:

“道德起于仁爱,仁爱就是同情,同情起于想象。

”还说:

“儒家认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

……严格地说,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

……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

……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

”在朱先生看来,美学与伦理学始终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

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提供完美的人生理想。

   ④朱先生在讲艺术时必讲到人生,而在讲人生时又必讲到艺术。

从艺术讲到人生,是说艺术来自人生。

他说:

“离开人生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

”从人生讲到艺术,是说人们要以艺术家的眼光观察人生,做到超功利的观赏。

这样人生才有情趣,才能从狭隘的功利束缚下解脱出来。

   ⑤朱先在《谈美》一书的开场话中说: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

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文革”之后,他每天打一趟太极拳,晚上喝一点酒,过着一种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生活。

他之所以能够保持平淡宁静的心态自然得力于平素的道德修养功夫。

朱先生一生都在追求“美学的人生”也就是“艺术的人生”“有情趣的人生”,所以他一直以求真务实的豁达开朗的精神去看世界,不管遇到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坦然处之。

   ⑥朱先生的道德修养可以说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

我想再也没有比《人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里说的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松更能比拟朱先生的人格的了。

记得在50年代初,大学教师刚刚开始改造,朱先生一时间成了被批判的“典型”、“重点”。

但是他却处变不惊,大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从容。

事后也不为此耿耿于怀,而是表现出心胸开阔、豁达大度,照常上课。

如果不是有深厚的人格修养,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⑦朱先生一生勤勤恳恳工作,从事教学工作,为国家培育了不少人才。

他在历次运动中,虽经受冲击,多次受到批判,但他仍以其特有的睿智,走完了他卓有成果的一生。

古人说人生有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说朱先生做到了三不朽!

一点都不为过,他称得上是20世纪中国少有的道德学问都值得后世景仰的大师。

                          (选自《人物》,有删改)

   [注]朱光潜(1897—1986年),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安徽桐城人。

19、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从朱光潜先生的美学研究写起?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20、根据全文的内容,概括出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6分)

21、文章最后说“说朱先生做到了三不朽,一点都不为过,他称得上是20世纪中国少有的道德学问都值得后世景仰的大师”,请联系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5分)

五、本大题2小题。

每小题6分,共12分。

22、品牌对于任何企业、地区、国家而言,都是脸面。

品牌中国产业联盟(BCIU)选择“中国脸(ChinaFace)”作为自己的标志。

请你就下面的“中国脸”的标志设计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诠释它的寓意。

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注]“中国脸”的上半部分是“品”的变形,系经典饱和的红色;下半部分系黑色。

整体则是一个抽象的京剧脸谱。

23、某大型超市每天晚上九点停止营业,请你写一篇广播稿在晚上九点时对顾客作一下提示。

要求:

语言得体,亲切自然,80字左右。

六、本大题1小题。

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常说:

“其实很简单,只要……”或者说:

“……,其实很简单!

”但是,很多简单的事情,我们有时却做不到,或者不愿做,或者看似简单,或者……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简单”有关的经历或你对“简单”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2010届高考样本分析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B读音依次是pīng/pìn,cuán/zǎn,mù/mò;A读音依次是hái/hài,qī/xī,xùn/xùn;C读音依次是chà/zhà,cì/sì,yuán/yuán;D读音依次是hāo/gāo,zhāo/zhāo,dàn/dān)

 2、A(风云际会:

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

用于此不合语境)

 3、D(A成分残缺,应该是“享受到了……的待遇”,在“站岗”后加“的待遇”。

B规模、档次、文物等级最高”搭配不当,应改为“规模最大,档次、文物等级最高”。

C句式杂糅,“主要原因……在作怪”删去其中之一)

   4、B

   5、B(A狱:

审查、查办。

C显:

使动用法,使……彰显。

D内:

接纳)

   6、C(C均为介词,把。

A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助词,表被动。

B助词,放在时间副词后,凑足音节,不译/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连词,于是,就/介词,趁机、趁着)

 7、C(①表现郅恽志向高远,不慕名利。

④是郅恽表明自己“入世”欲有所作为的态度。

⑥写郅恽在任时的政绩)

 8、D(第二次劝谏上司并没惹来祸患)

 9、

(1)道不同不相为谋/自古而然/子心直/诫三代之道/繇延虽去/必复还/吾不忍见子有不容君之危/盍去乎

   

(2)①当地的县令降下身份以很高的礼节来请他担任门下的掾吏,郅恽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于是屈尊就任。

  (“崇”、“屈”各1分,句意1分)

   ②老天使才俊之人降生人间是让他们为万民做事的,恐怕不是让他们违背天命伦常的吧?

(“无乃”、“乱伦”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郅恽字君章,汝南西平县人,他志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