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生物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856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0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生物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生物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生物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生物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生物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生物知识点.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生物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生物知识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下生物知识点.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生物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的知识点和需要记忆的专业术语较多,请认真识记,注意易错字。

第一章第一节食物的营养成分

1、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无机盐、水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

2、糖类、脂肪、蛋白质被誉为“三大营养物质”,作用2个:

为人体供能;构成组织细胞

(1)最重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为人体各项生命活动供能。

葡萄糖、麦芽糖、淀粉都属于糖类。

谷类和根茎类(甘薯、马铃薯、大米、面粉)中含糖类较多。

(2)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蛋白质,是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等活动的基础物质。

鱼、蛋、奶、瘦肉、豆类中含较多的蛋白质。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有机物。

(3)能源的贮备物质是脂肪。

豆类和坚果类(肥肉、大豆、花生)中含较多的脂肪。

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

3、维生素是有机物,不能提供能量也不构成细胞。

维生素缺乏症:

缺乏维生素A患夜盲症,补肝脏、胡萝卜;

缺乏维生素B1患脚气病、口角炎,多吃粗粮;

缺乏维生素C患牙龈出血、坏血病,补新鲜的蔬菜、水果;

缺乏维生素D和钙患佝偻病(儿童)、骨质疏松(老人),补肝脏、鱼肝油;

4、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而且参与各项生理活动。

每天饮水大约2升。

5、缺铁患贫血;缺钙患佝偻病(儿童)、骨质疏松(老人)

6、维生素C滴定的方法:

高锰酸钾(紫色的,维生素C使其褪色)

第一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由 消化道 和消化腺组成。

(1)消化道: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写出各数字和字母代表的称:

1口腔2咽3食道

4胃位于左上腹部。

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

5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主要的消化和吸收主要场所。

含有的消化液包括:

肠液、胰液、胆汁6大肠7肛门

A唾液腺B肝脏C胰腺

(2)根据右图,回答问题

1肝脏2胆囊

3胰腺4小肠

消化道外的大的消化腺:

唾液腺、胰腺、肝脏

消化道壁内的小消化腺:

胃腺、肠腺

肝脏:

位于右上腹部,是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是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属于物理性消化。

2、消化:

分为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具有消化功能的器官是口腔、胃和小肠,

营养物质

消化场所

消化液

方程式(13页,自行填写)

淀粉

口腔小肠

唾液肠液胰液

 

蛋白质

胃小肠

胃液肠液胰液

 

脂肪

小肠

胆汁肠液胰液

 

4、小肠适于消化的特点:

小肠长约6米;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表面积;含有肠液、胰液、胆汁多种消化液

5、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小肠长约6米;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表面积;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薄,各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6、吸收: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具有吸收功能的是胃、小肠和大肠;胃能吸收少量的无机盐和水;

大肠能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部分维生素,

小肠能吸收:

水无机盐维生素葡糖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

7、具有消化功能的是:

口腔胃小肠具有吸收功能的是:

胃小肠大肠

既不消化也不吸收的是:

咽食道肛门

8、唾液消化淀粉的实验:

变量为:

酶,加唾液的是:

对照组

保证37度的恒温的原因:

37度接近人体体温,酶的活性大。

实验结论:

唾液能消化淀粉

9、图中的曲线,表示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程度请据图回答:

A口腔B:

(咽)食道C胃D小肠

E大肠(肛门),

X表示淀粉的消化曲线,依据是:

淀粉只在口腔和小肠中消化

Y表示脂肪的消化曲线,依据是:

脂肪只在小肠中消化。

第一章第三节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

1、人体每天对能量的需求:

早餐午餐晚餐的能量摄入比例分别占:

30%40%30%

2、我们应该科学安排一日三餐,合理搭配各种食物:

食物尽量多样化,粗细搭配合理;

多吃水果蔬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大豆或豆制品;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减少烹调油的用量,膳食要清单少盐。

3、因为不同的食物的营养成分有较大差异,所以饮食应该多样化,均衡搭配各种食物

4、看课本第20页知识梳理

第二章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2、呼吸道特点:

(1)以骨或者软骨做支架气体进入肺途径:

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咽是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

(2)内表面覆盖黏膜,对吸入气体作用:

温暖、湿润、清洁作用。

3、肺:

由肺泡组成作用是:

气体交换器官

肺泡利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有3个:

肺泡数目多;外面缠绕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4、总结吸气、呼气的过程:

1代表的是脊柱2代表的是胸骨

3代表肋间肌4代表肋骨

A状态:

肋间肌舒张,胸腔的前后径、左右径减小,完成呼气

B状态:

肋间肌收缩,胸腔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加,完成吸气

左图表示:

膈肌收缩,顶部下降,胸腔的上下径增加,完成吸气

右图表示:

膈肌舒张,顶部上升,胸腔的上下径减小,完成呼气。

总结:

注意:

1)、呼吸肌包括:

肋间肌和膈肌

(2)吸气与呼气结束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压

(3)吸气是主动过程

 

5、

(1)右图中,B表示吸气结束的瞬间,

C表示呼气结束瞬间,这两点,肺内压与外界气压的值相等。

(2)在曲线AB,呼吸肌处于收缩状态,

胸廓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都增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在进行吸气。

(3)BC段呼吸肌处于舒张状态。

胸廓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都减小,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在进行呼气。

6、呼吸是指:

人体(组织细胞)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包括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实现),

第二环节: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扩散作用实现),

第三环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四环节: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扩散作用实现)。

7、呼出二氧化碳产生于组织细胞,氧气被组织细胞消耗

8、溺水死亡的人是因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不能实现。

煤气中毒时因为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不能实现。

9、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都是通过扩散作用完成的。

10、组织细胞内的氧气浓度最低,二氧化碳的含量最高,原因是:

组织细胞不停的消耗氧气而不断的产生二氧化碳。

第二章第二节人体内能量的利用

1、糖类与蛋白质的热价相等,都是:

17.15千焦/克,脂肪的热价是38.91千焦/克。

2、细胞中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呼吸作用能量的释放用于各项生理活动和维持体温。

3、每人维持生存所需要的能量,因:

年龄、性别和体质不同而不同,发育期所消耗的比其他时期要多。

4、营养过剩的原因是:

食物的摄取量长期超过能量的消耗量。

第二章第三节呼吸保健与急救

1、防治大气污染的根本措施是控制污染物排放,有效措施是植树造林。

2、人工呼吸:

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被救助者的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的扩大和回缩,使被救助者恢复呼吸。

呼吸次数:

16-18次/分。

3、看课本第40页知识梳理

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

1、血液加入抗凝剂,静置一段时间,如右图,出现分层现象,

数字1是血浆,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下层2代表血细胞,中间的一层白色的物质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2、血液没加抗凝剂,静置一段时间,如左图,出现分层现象,数字3是血清,下层4代表血块,

3、右图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人血涂片的情况,分析回答:

(1)图中A所示的细胞为__红_细胞,数量最多,无细胞核作用是:

运输氧气。

(2)图中C所示的细胞为白细胞,体积最大,数量最少,有细胞核,作用:

防御疾病。

白细胞数目多时,说明:

有炎症

(3)图中D表示的是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作用止血和加速凝血。

4、红细胞中有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

特点是:

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

5、贫血:

原因:

红细胞数目少或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含量低。

食疗:

食用含铁和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

6、输血的原则是输同型血,否则会出现:

红细胞凝集现象。

8、我国提倡无偿献血制度。

献血200~300毫升血液不影响身体健康。

第三章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

1、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的示意图,箭头表示血流方向,

(1)血管A,表示_静脉_,是把血液从全身各部分运送回心脏的血管。

特点:

管壁薄,弹性小,血液速度慢,四肢的静脉中有静脉瓣,出血缓慢,止血要止远心端。

(2)血管C表示动脉,将血液由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

特点是:

管壁厚,弹性大,血液速度快,出血呈喷射状,止血要止近心端。

(3)血管B表示毛细血管,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

特点是:

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血管,管壁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2、心脏由心肌构成,位于:

胸腔中部偏左下方,

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厚,这是由于左心室需将血液泵至全身,而右心室只需将血液泵至肺。

心脏结构中,

1主动脉2肺动脉,3肺静脉4左心房

5左心室6上腔静脉7右心房8右心室

9下腔静脉

 

3、心脏中:

左心室和左心房流动脉血,右心室和右心房流静脉血。

4、心脏内有房室瓣和动脉瓣,保证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心室流向动脉。

心室收缩时,房室瓣闭合,动脉瓣打开;心室舒张时,房室瓣打开,动脉瓣闭合

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

1、血液循环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两者在心脏处汇合。

2、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功能:

给组织细胞输送营养物质、氧并带走废物,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3、肺循环路线: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功能是:

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4、脉博,桡动脉处测得,与心率的次数一致,成年人的心率,正常变动范围一般为60~100次

 

/

5、血压在上肢的肱动脉处测得。

15/11表示的意义是:

15(前面的数字)代表收缩压,当收缩压小于12时,称为低血压

11(后面的数字)代表舒张压,当舒张压大于12时,称为高血压

6、看课本63页:

知识梳理

第四章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一、人体排泄的途径有三条:

1.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

2.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和尿素;

3、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和尿素。

二、左图,肾脏的宏观结构,包括1、2、4

1表示:

皮质,特点:

皮质的颜色深。

因为肾小体分布在皮质中

2表示:

髓质,特点:

颜色浅。

4表示:

肾盂3表示输尿管

三、左图是肾脏的微观结构:

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

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肾单位的构成:

1是肾小球特点是:

是由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球

2是肾小囊,是双层壁,中间为肾小囊腔,内有原尿,与肾小管相通。

3肾小体,分布在皮质中

4是肾小管,肾小管分布在皮质和髓质。

5是肾单位6是入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形成毛细血管网形成的肾小球,流动脉血7是出球小动脉:

流动脉血,形成毛细血管网缠绕在肾小管周围,流经肾小管处毛细血管后血液变为静脉血。

 

四、肾单位结构示意图及尿的形成图解,据图回答

(1)尿形成过程:

A表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B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过程:

(2)a处液体是原尿b处液体是尿液

C代表的物质是静脉血d代表的物质是动脉血

(3)原尿是血浆的一部分,尿液是原尿的一部分。

正常人的原尿与血浆的区别是:

原尿不含有大分子蛋白质

原尿和尿液的成分主要区别是:

尿液中不含_葡萄糖。

(4)异常症:

尿液中有葡糖糖:

患糖尿病,原因:

胰岛素分泌不足

尿液中有血细胞或者大分子蛋白质:

患肾小球发炎,患者如果验血,表现为:

白细胞增加。

五、尿液的形成与排出由泌尿系统完成,如下图:

1代表肾(肾静脉中的尿素含量最低),作用是形成尿液

2代表输尿管,作用是输送尿液

3代表膀胱,有贮尿作用。

所以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排出间歇的

7、排尿的意义是:

排出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8、人工肾模拟的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第四章第二节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1.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

表皮位于皮肤表层,由上皮组织构成,分为生发层和角质层。

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细菌不易侵入,并且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

角质层脱落的细胞称为皮屑。

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另外真皮内还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2.汗腺包括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

当血液流经汗腺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物质进人汗腺形成汗液,汗液通过导管排出体外。

3.当环境温度较高时,汗腺周围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由皮肤散发的热量增加;同时,汗液的排出量也增加,汗液的蒸发能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

所以,皮肤中的血管_和_汗腺对人体的体温调节有重要作用。

第五章第一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1.外分泌腺:

有些腺体如汗腺、唾液腺、肝脏等,它们的分泌物可以通过导管_排出去,这类腺体叫做外分泌腺。

2.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组成,主要有垂体、甲状腺、胸腺、胰岛、肾上腺、性腺。

这些腺体没有导管,它们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内分泌腺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3.激素:

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叫做激素_____。

4.内分泌腺包括:

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和性腺。

5.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_极少_,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6.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与人体的_生长有密切关系。

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_症,分泌过多,会患巨人症;成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患肢端肥大症。

7.甲状腺激素:

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_兴奋性。

成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患_甲亢,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则会患呆小症。

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缺碘会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8、呆小症与侏儒症比较

相同点:

身材矮小

不同点:

呆小症是因为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

侏儒症是由于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智力和生殖正常

9.胰岛素:

胰腺包括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

外分泌部能分泌胰液,内分泌部叫胰岛,能分泌胰岛素。

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等。

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就会发生糖尿病(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第二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_神经组成,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脑和脊髓构成中枢神经系统,主管接收、分析、综合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然后发出指令。

脑神经和脊神经构成周围神经系统,能够传递信息。

2.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树突呈树枝状,有利于收集信息和将信息传至胞体__。

轴突比较长,往往只有一条,可以将胞体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到肌肉腺体或其他神经元。

轴突或长的树突_及套在外面的髓鞘构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_。

许多_神经纤维_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结缔组织膜,就成为一条神经_。

3.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

观察脊髓的横切面看到:

色泽灰色呈蝴蝶型的的部分叫灰质,其周围色泽亮白的部分叫白质。

 

灰质是_神经元胞体__集中的地方,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它们是由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汇集而成,具有反射功能。

白质由神经纤维_组成,它是脑与躯体、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具有传导功能。

4.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大脑皮层上有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可划分为若干个功能区,如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_骨骼肌的随意运动);躯体感觉中枢,(管理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的感觉);视觉中枢;听觉中枢;人类特有的是是语言中枢;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是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的桥梁,有许多能够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

例如:

汽车司机看到红灯急刹车,首先要用视觉中枢,还要用语言中枢(理解红灯所代表的含义),最后再用躯体运动中枢完成刹车。

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膝跳反射:

快速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小腿会突然(向前)跳起,这种现象称为膝跳反射。

反射:

人体或者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叫做反射。

(向日葵向着太阳转动花盘、草履虫吞噬细菌不是反射。

原因:

无神经系统的参与。

2.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系统通过反射活动来控制和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

3.

反射弧:

完成某一反射活动的结构,称为反射弧。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5效应器。

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任何一个环节受到障碍,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

4.反射的类型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类型

5.非条件反射:

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我们称之为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吮吸反射神经中枢在脑干。

6.条件反射:

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我们称之为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它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由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

7.

能够对由具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言和文字建立条件反射,这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最突出特征,动物则没有这种能力。

例如:

吃梅止渴是非条件反射,望梅止渴和谈梅止渴都是条件反射。

但望梅止渴是人和动物都有的反射,而谈梅止渴是对语言文字

产生的反射,人类特有。

8.

⑴手被针刺先缩手,后感到疼:

缩手说明脊髓具有反射功能;疼说明脊髓具有传导功能,感觉是在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产生的。

⑵如图:

脊髓从胸段完全横断的病人,会出现①③④的现象

1大小便失禁(神经中枢在脊髓,但会受大脑控制)②上肢瘫痪③下肢瘫痪④下肢运动、感觉丧失

⑤下肢无膝跳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胸段以下)

第四节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1.我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约有90%来自视觉。

眼的主要结构是眼球。

2.眼球的结构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两部分。

 

(1)眼球壁分为三层:

①外膜:

角膜(可以透过光线)、巩膜(白色、坚韧,具有保护作用)。

②中膜:

虹膜(有色素,中央的小孔是瞳孔,可以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睫状体(舒缩可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_,从而可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脉络膜。

③内膜:

视网膜(有感光细胞,能够感受光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为视觉感受器。

(2)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最主要的折

光结构)、玻璃体。

2.视觉的形成过程: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的折射,最终落到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物像。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近视的成因:

晶状体过度变凸、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

(应配带凹透镜纠正)

4.耳是人的听觉器官。

5.耳的结构:

外耳由耳郭、外耳道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组成,内耳由耳蜗、半规管_组成。

6.听觉的形成过程: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_,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听觉。

7.遇到巨大声响时,可迅速张嘴;或闭嘴同时双手堵耳,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咽鼓管的作用),以免损伤鼓膜。

8.味觉可分为酸、甜、苦、咸四种;

第六章免疫与健康第一节人体的免疫功能

1.人体共有三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的作:

阻挡病原体的入侵、分泌物的杀菌作用、清扫异物的作用。

2、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_吞噬细胞__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二道防线作用:

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3、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

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产生抗体(是一种蛋白质)、抵抗抗原(病原体等异物)。

4、人体第一、二道防线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而人体通过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预防传染病的免疫功能是后大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5、抗体:

病原体侵入人体以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

抗原: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

6、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7、计划免疫就是有计划地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预防接种,使其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功能。

卡介苗预防结核病,乙肝疫苗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等

8、免疫的主要功能有防御、自我稳定、免疫监视。

第二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并能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2.流行性感冒、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等属于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蛔虫病等属于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物、饮水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属于血液传染病。

主要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传播;狂犬病、血吸虫病、破伤风等属于体表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3.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①传染源;②传播途径;③易感人群。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只要做到任何一条,就可以杜绝传染病的传播。

5.艾滋病(AIDS)病毒(HIV)侵人人体后,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功能受损,缺乏对病原体的抵抗力,直至全身衰竭、死亡。

第三节安全用药

1.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和危害。

2.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叫做处方药;而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叫做非处方药,简称OTC。

第七章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2.风、树木等资源能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自然地恢复和再生,属于再生性资源;而煤、石油等资源不能恢复或再生,属于非再生性资源。

3、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所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重叠发生,形成所谓的“复合效应”

4.人口的急剧增长导致了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大规模、无节制的索取活动,从而对生物圈产生了多方面的破坏性的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是计划生育。

5.人类活动引起的水体、空气、土壤、噪声污染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