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指导意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817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指导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指导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指导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指导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指导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指导意见.docx

《关于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指导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指导意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指导意见.docx

关于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指导意见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认知的工具和管理的手段,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提高课程的信息化水平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倡导合理灵活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通过多种途径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加强学校、社会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同步建设,重视课内外学习途径的结合,重视学校课程和更广泛的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上海二期课改提出把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作为改革重点,是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资源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课程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由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育中的应用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需要在课程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实验、总结和研究。

为了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更好地推进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探索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特点、形式、方法、效果和理论,逐步形成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路、观念、途径、方法及特色,特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1.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基本概念

本《指导意见》所指的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特指:

在课程建设中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作用,将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作用于课程的各个环节,逐步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特征的、基于信息化环境中的新课程体系。

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中的信息技术,既包括各种技术要素,还包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判断、筛选、整理、处理、传输、表达的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和信息化社会中的行为规范、社会责任等要素。

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在课程的目标制定、内容建设、实施策略和评价改革等环节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各要素的作用,又要考虑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对课程建设的方向可能产生的影响,加强信息技术对课程的整体作用。

实施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和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教育质量。

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一个长期推进的过程,既要着眼于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要着眼于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新的教学方式、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倡导信息化环境中师生的互动学习。

同时,更要从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做起,提倡多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并存并用。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意义

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各环节的整合,使上海的中小学新课程从课程建设开始就充分考虑信息化对课程教材改革的作用,在知识体系的分类,学习内容的重组,学习方法的更新,认知结构的形成,能力规范的形成方面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影响,并在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方向、进程、创新等方面发挥信息技术积极的支撑作用,逐步形成信息技术支持下新的课程体系、新的教育管理、教学范式和新的能力基础,使上海中小学新课程真正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2)全面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程度和对信息化社会的适应能力。

通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充分体现信息化社会对人力资源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在各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和体验信息技术,广泛、深入、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及其在学习、实践、认知和探究中的功能和作用,从而使学生掌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生活、学习、工作的知识、能力和规范,能在今后的生活、工作、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善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种问题,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人才。

(3)促进思维、学会学习。

通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发展高级思维的能力和学习研究能力的提升,实现信息化环境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例如:

在文科方面,应用网络这一最大动态资源库,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大大拓展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把资源与观点结合,从比较、鉴别中形成有创意、有个性、系统的观点。

在理科方面,应用虚拟实验,互动软件,充分展示科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帮助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理解科学,通过各类可视化、交互式的科学教学软件以及信息技术在数据统计、分析、挖掘等方面的强大支持,借助信息技术突出量化分析和研究效能,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探究科学世界的有力工具。

(4)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广大师生善于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学习,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建构认知、培养能力的工具,促进和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自觉运用信息技术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形成具有信息技术支持的、新的学习、认知、体验、探究的感受、经验、习惯和规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与要求

  1.课程目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课程目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主要是由课程开发者来研究并完成的。

信息技术对课程目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目标的结构调整和目标的落实过程两方面。

课程开发者在学习领域指导纲要或学科课程标准制订过程中,应该根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把信息技术的作用作为目标制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融合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根据提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具有信息技术支持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实施策略。

各学科在课程目标制定过程中,既要考虑信息技术对课程目标的构成可能产生的影响,又要考虑信息技术对课程目标实现所能提供的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尽可能利用信息技术降低课程中繁琐的操作性目标要求,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研究、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在各学习领域指导纲要或学科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首先要从理念上突破传统的目标框架,在考虑学习领域要求和学科发展要求外,还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作用。

必须充分了解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类先进技术在本学习领域或学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对本学习领域或学科的学习、体验、实践、研究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调整好本学习领域或学科的课程目标,使学生在接受知识传承的同时,理解并熟练掌握对本学科应用和发展起主要支持作用的各类技术工具,并能在学习经历和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在实践中主动、广泛、有效地使用,对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有力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形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科能力基础。

在考虑学科领域或学科目标与信息技术整合时,应该根据本学科领域或学科特点,明确提出并制订具有学科领域或学科特色的各项标准。

例如信息技术在本学科领域或学科中作为提高效率、合作交流、探索研究、解决问题、作出决策等工具方面的要求;信息技术在培养分析、评估、联系等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想象、优化等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要求;信息技术在本学科领域或学科中的社会、道德、人文方面的要求等。

在分阶段目标中,更应该将上述方面的要求,列出循序渐进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细化标准,例如学习结果或绩效指标等,便于教师和学生了解和掌握。

在研究信息技术在学科领域或学科目标制定中的作用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Ø运用信息技术,改变现有的学科领域或学科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

Ø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Ø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

●应用信息技术查找收集资料、分析筛选资料、比较评判资料、进行决策;

●应用信息技术处理数据,得出结论,汇报结果;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同学、老师、专家等建立广泛的交流沟通与协作;

●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解决特定的任务和身边的问题;

●养成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问题的习惯,形成信息化社会中终身学习的能力;

Ø深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Ø利用信息技术改革评价方式,提高评价效率。

Ø根据学科领域或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按年级分段制定与各学科领域或学科内容相符的整合目标。

【案例】

Ø数学领域的函数作图工具、计算工具对课程目标中函数学习与研究部分、计算要求部分和统计数学的引入等的影响和调整;

Ø物理领域数字化实验平台的引入,对课程目标中实验要求部分和对定理形成过程的理解、对经典公式限制条件的研究等的影响和调整;

Ø各类数字化探测、传感和分析工具的引进,对化学、生物领域教学目标、研究手段所带来的影响和调整;

Ø各类遥测、分析技术对地理学科、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和研究手段所带来的影响和调整;

Ø网络化资料搜索和分析归纳对人文学科的教学目标、研究方法和手段所带来的影响和调整;

Ø信息技术特有的系统观、算法思想以及逻辑思维的方法对各类课程目标的影响等。

2.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主要是由教材(包括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学校教材)编写者来研究并完成的。

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目前主要应关注内容的呈现、组织、载体的形式、内容的使用和内容外延的拓展等几个方面。

教材编写者在教材设计和编写过程中,应该始终贯彻《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的基本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基础内涵、加强课程整合,注意加强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科目间联系和科目内各种内容的联系;同时,根据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目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按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的特点,打破单一纸质印刷教材的局限,充分利用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各种传媒技术,拓展教材的载体范围、丰富内容呈现的方式、精心设计包括超级链接在内的内容组织形式,并对信息化支持下课程内容的使用和课程内容的外延拓展提出指导意见。

从而形成具有鲜明信息时代特点和满足信息时代需要的学科课程教材体系。

在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的内容组织与呈现,以及载体选择方面,积极倡导纸质印刷教材、数字化教学工具和光盘、学习支持网站三位一体的教材整体设计,特别是应该包含以网络为主的学习支持平台所能提供的资源,从而使课程内容从设计开始就形成对新的学习方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在研究型课程方面,应该考虑信息技术在学生研究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所选取的项目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探究工具的作用,应充分关注信息技术在跨学科的内容整合和综合研究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互连网络,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学习大环境,充分利用科研单位、高校、专家、社区等社会资源,拓展学习时空、开阔学生视野、提高研究型课程的国际化、信息化水平。

同时,还应充分关注学习过程中师生间、生生间互动讨论和学生研究探索形成的内容,作为对课程内容的补充和扩展。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充分关注信息技术在教材的内容选择、内容编排和内容呈现方面的作用。

要充分考虑与学习支持密切相关的技术引导部分在教材中的先后位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内容关联技术和分布式系统结构组织、编排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既要设计好课本内容、更要设计好电子读物内容、网站内容并协调好相互的关联与衔接。

在支持网站建设方面应该发挥市、区县、学校、教师乃至学生的积极性,建设好与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教材相应的支持网站。

网站资源应该包含核心资源与拓展资源,其中拓展资源部分应该采用开放式结构,既方便广大教师、学生使用,又能及时将广大教师、学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优秀资源吸纳进资源库,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应大力支持、充分关注各类特色教育网站的建设和应用,以填补资源网站的不足。

在研究信息技术在学科领域或学科内容建设中的作用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Ø根据学科的特点确定整合内容及提供相关案例。

●根据现有的学科知识内容,寻找运用信息技术的切入点;

●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合理调整学科教学的内容,使学科内容和信息技术成为有机的整体,信息技术成为新的学科内容得以贯彻的有力保证。

Ø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加强有关应用信息技术内容的建设。

●在需要资料检索处提供相关的网址;

●提供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各种媒体资料及工具软件;

●建立各学科的学习支持网站,以便于有关的学科内容和教材编写的各种信息的反馈,以及学生间、师生间进行网上交流、讨论等;

●市、区县、学校共同努力,分工合作,并与科研单位、高校、专家、家庭、社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广泛、开放的学习资源支持。

Ø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整合内容。

●及时更新各学科教材中的陈旧信息内容(如网址等);

●不断关注、发现有利于各学科教学的新技术并加以应用,同时相应调整学科教学的内容。

Ø在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资源建设上,加强有关社会、法制和道德方面的规范工作。

【案例】

Ø各类学科学习配套光盘;

Ø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有关网站;

Ø各类研究性学习的支持网站;

Ø各类学校学习支持资料网站。

3.课程实施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课程实施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主要是由学校领导、教研人员和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并完成的。

目前主要应关注提高教学效益,创新学习方式,形成学习团队,改变训练手段等方面。

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的基本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倡导积极进行信息化环境中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等新颖学习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加强各学科数字化学习训练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实践,加强各类教育资源的同步建设,重视各种学习途径的有机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同时,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学评估等,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技术和方法的支持。

课程实施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起点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学习方式,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总体构思,探索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有利于落实课程目标的教与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要根据具体课程类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实际,不拘一格地设计并实践各种行之有效的、具有时代特征和鲜明特点的教与学的新模式和新方式,形成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的实施形式。

在课程实施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创建信息化的学习平台,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是重要的环节,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能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获得资源、工具、方法和指导,形成学生自主探究、建构认知,发展个性的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氛围。

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中,除了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中提供的资源平台、技术工具或软件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类型课程,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式,选用不同的其它资源平台、技术工具或软件,选用原则是除了能在拓展学生视野,提高知识传授效率方面起作用外,更要能在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探索、研究、交流,并在使用过程中帮助学生认知建构,发展思维,合作交流,形成规范等方面起作用。

在研究信息技术在学科领域或学科实施中的作用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Ø设计和制作个性化的课件、学件、学习资源,并加以充分、有效的利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Ø充分、有效地利用课程、学科网站和其它网络资源,并进行整理、重组、分类,形成与课程学习联系密切的专用资源库,供学生在各类课程学习中使用。

Ø设计、选择或利用各种认知、探究、合作、交流工具、软件、网络平台,形成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环境,拓展学生交流、学习的时空,改变学生学习、实践、探究和认知的方式、习惯和规范。

Ø整理、积累、提炼案例,总结规律,加强指导。

●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的案例;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案例;

●建立认知结构过程的案例;

●形成自主探究环境的案例;

●加强互相合作交流的案例。

【案例】

Ø物理教学中多种媒体工具使用的案例;

Ø地理教学网站使用的案例;

Ø研究型课程网络研究环境的案例;

Ø多飞课程项目研究实践的案例;

Ø互动课程的实践和研究;

Ø网络探究(WebQuest)的实践和研究。

4.课程评价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课程评价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主要是由课程管理者和学校领导、教师、学生来研究、实践并完成的,其重点是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

目前主要应关注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评价要素,拓展评价内容,探索并创新评价方式,全面反映素质等方面。

课程评价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目前应重点关注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各学科的学习评价中,把信息技术作为评价的重要工具,丰富评价要素,优化评价过程,创新评价工具,建立个人档案(使学生的评价信息标准化、系统化、数字化、档案化),形成学生成长轨迹,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和及时指导调整;二是针对新课程体系中,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形成的新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寻求新的评价策略、评价方法和测量工具。

从而形成适应新课程建设、实施和发展所需要的科学评价体系。

在各学科的学习评价中,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发新的评价工具,探索各种新颖的评价测量方法来弥补传统的标准化测量所存在的不足。

各学科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改革的理念,制订并完善科学的、便于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手段,开发各种新颖的评价技术,拓展可被测量的学习结果的范围,建立学生参与本学科学习的发展轨迹和数字化学习档案,加强过程评价,促进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结合,及时调整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进程,借助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调整、激励、促进作用。

在二期课改普及和深入的过程中,伴随着信息技术在各学科建设中所发挥的越来越大的作用,上海中小学新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都将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新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将会出现,同时对学习结果的范围和要求都将产生影响。

因此,各学科在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在研究性学习、项目式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基于网络和各类数字化认知工具的学习方式等方面评价改革的自主探究和实践作用,同时加强针对学生对复杂问题的深层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可迁移性、观察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的测量技术和评价方式的研究。

要加强对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改革和研究,加强对网络和多媒体介入教学过程后各种教学和学习方式效果的测量和评价的研究,加强对学生学习成果和作品的测量和评价的研究,加强对学生信息化环境中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的测量和评价的研究,加强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测量和评价的研究。

应充分发挥网络和计算机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高速的智能化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优势,开发各种有效工具,逐步架构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新颖、科学的教学测量和评价体系。

在研究信息技术在学科领域或学科的评价中的作用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Ø发挥网络与计算机在高效率的信息传递,大数据量自动化管理,高速计算与分析,方便灵活多样的信息采集、汇总与提炼,智能化的分析、预警和决策支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建立基于互联网络的评价支持平台。

Ø努力开发诸如架构数字化学生档案系统,市区两级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多主体多元化评价体系等新颖的评价系统,以及设计科学、可行的社会、家庭、专家共同参与评价的评价机制。

Ø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各种教学数据的收集、分析、交流、解释、评估的原则、方法的制订和相应软件的开发。

Ø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训练体系与信息化的评价手段相结合,提高训练与评价的效率。

Ø加强对学生在学科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的统计与评价,使学生在关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关注获得知识的方法及其效率。

●使用的次数;

●使用时机的恰当程度;

●使用的熟练程度;

●使用的效果。

Ø加强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后对学科内容掌握的测量评价。

●获得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掌握知识的速度;

●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

Ø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使用多样化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

●教师评价;

●学生自评和互评;

●网络化的评价。

【案例】

Ø课堂教学录象分析评价;

Ø概念图评价模式实践和研究;

Ø真实性评价模式实践和研究;

Ø信息科技学科过程评价模式实践和研究。

三.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施建议

1.实践引领,循序渐进

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广大教师和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在不断拓展和深化,因此,课程和信息技术整合工作必须由点及面、由浅入深、从局部到整体逐步推进。

各学科要首先找准切入点,在有效实践中不断跟踪、修正、拓展和深化,逐步形成本学科信息技术应用的特色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与学的新方式。

2.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工作

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是实施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环节,也是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得到落实的重要保证。

与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相关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方法的拓展、能力的提升上。

由于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许多传统认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法、评价原则等都将发生变化。

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也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应变策略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科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必须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和应用的能力,特别是必须研究在新的情况下进行教学的模式、方法、工具、策略。

这就必须在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过程中得到落实。

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过程中也必须改革培训方式,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培训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实践——讨论——研究,把市级、区级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起来,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集中培训与平时教研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结合起来,学习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理论和探索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结合起来,形成合作互动、研训结合、训用结合的研究-培训-应用一体的机制。

在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环境和信息技术工具,使教师在培训和教学研究过程中,逐步养成在信息化环境中的工作习惯、交流意识、合作态度、行为规范,能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课改信息、必要的理论指导、有益的案例启发、便利的交流环境、畅通的展示渠道。

在实际操作中,应逐步建立建立充分反映二期课改理念的各学科市级示范课录像资料库,并加以专家点评,为网络化的教师培训和研究提供技术支持;逐步建立学校、区县级的教师典型课例的录像资料库,并通过包括远程网上观摩、点评在内的各种方式,形成新颖的区县、校际和校内的教研、培训模式;逐步建立各学科课程建设和学科教研专用网站,提供进行学习、指导、研究、交流、展示的平台,共享共建,其中包括:

最新理论探讨成果,提供各种信息技术工具或公开软件,提供教学资源和成功案例,针对焦点问题的讨论,优秀成果的展示交流,专家的指导点评等。

3.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环境建设

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对教育、教学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环境的建设的重点是硬件环境的建设、软件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建设。

市、区县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根据本地区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宏观要求对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作出科学的发展规划。

(1)硬件环境的建设。

硬件环境建设应根据区域和学校的特点、有利于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创新。

市、区县在规划网络建设和更新时,因为本区域全体教师、学生的跨时空学习和学习型社区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支持并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

各学校在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根据本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做好环境的布局规划。

尤其在电脑配置、校园网络布点等方面,因有利于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整理、有利于师生跨时空、同步或异步的各类互动教学和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要尽可能地发挥现有设备的最大效益,并根据发展需要,经过科学的论证,有计划和有步骤地进行更新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