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用配方精品文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771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外用配方精品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药外用配方精品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药外用配方精品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药外用配方精品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药外用配方精品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外用配方精品文档.docx

《中药外用配方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外用配方精品文档.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外用配方精品文档.docx

中药外用配方精品文档

中药外用配方。

1,由于长期以来的医药分工,外用药配制不被医者掌握,不利于中医外用药的发展。

2,传统中医外用药23:

392010-12-4配制方法较原始;色泽,气味,性状等不适应杜会的进步,有些已不能为人们所接受3,传统中医药的发展方向(利用传统经验方提取有效成分,改良剂型,制成成品,投入市场;现代化的医学实脸室内,对药理进行分析动物实验,再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制成成药)4,如果不重视对传统中医外用药研究和发展,时间推移后中医皮肤外用药将逐渐退出医药市场5,达到治疗目的,不油污弄脏衣物,渗透性好,不影响美观,无副作用;这些的确是当前外用药研制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是我编写本书的目的张作舟2001年10月皮科外用药经历“豚脂”外涂,到炼丹,膏药,油剂,软膏等剂型一般指将药物(包括植,动,矿物药物,外用药还包括一些中药的化学药品)配制成丸,散,膏,丹,汤,酒,露,锭等剂型;皮肤科外用药更要视病情需要制成散,膏,酊,乳剂等剂型称量配制性猛剧烈,有毒及贵药(羚羊角,人参,水银,轻粉,丹剂等)必须严格按照处方要求准确称量

(一)粉剂及膏体原料的量取(手秤及不同规格的天平)大剂量量取用盘秤,小剂量用天平天平操作的注意事项(称量范围须在感量与最大称量间)1.把天平放在平稳的台上,天平调到零点。

2.砝码左盘,药放右盘3.称完,砝码放回砝码盒,天平静止时,两托盘放于一边支架上4保持天平和砝码的清洁,不可用砂纸磨光或加入润滑剂

(二)选大小适宜的量器(玻璃制量杯,量桶及拥瓷量器;滴定管,移液管及标准滴管等)量取液体1.操作时量器垂直,使液面与眼睛平行3.读数液体凹面为准,不透明或暗褐液以弯月面表面为准粉碎(截切,挤压,撞击,研磨等方式进行,往往是几种粉碎作用同时并用,据药硬度,脆性,有无植物纤维,所含水分,及药量,粉碎度,并据设备条件,采用不同工具和器械)小规模粉碎(碾子,乳钵等)

(一)粉碎原则1,配制散剂,震荡剂,软膏,要求极细粉末(充分发挥药物作用,避免局部用药粗糙刺激皮损);制备浸剂或煎熬汤剂,粉末或饮片(省力,避免熬成糊物,不易达到浸出目的)2,粉碎有毒性或刺激性较强药时,应注意自我保护(最好用适宜工具减少粉尘飞扬)

(二)粉碎方法1.干法粉碎,过分粗长药先切适当大小,水分较多或洗过的药先晒成松脆,难粉碎药(如熟地,桂圆肉,元参等)混在其它药中粉碎

(1)分研法(逐个研碎,减少损耗),芳香气味浓厚,细料,软硬差异较大的药(麝香,珍珠,冰片等)

(2)共研法(全部或部分混合粉碎,最常用),适合于一般性药物,无特殊胶质,粘性挥发性者,及软硬度相似而粉碎度要求一致的药物。

(3)分别配研法:

能共研的先研粉,不适宜共研的分别研细粉,按药特性分别陆续混合,混合次序与药特性,质量,色泽均有关系,处理不当会导致成分不均或色泽不一致(4)掺研法:

其它药先研细粉,取一部分与(油脂多,颗粒小或粘性较强药)掺合研碎,粘性较强者要在摄氏60度下充分干燥,然后再掺研细粉2.湿法粉碎:

(1)加液研磨法:

不易粉碎(樟脑,薄荷,冰片等)加入少量有机溶媒如:

液体石蜡,甘油等共研粉碎。

(2)水飞法:

(传统方法,粉碎度高,避免粉尘飞扬,适用于朱砂等矿物药)大量液体中的药颗粒大小,沉浮时间不同;细的悬浮于液体中,粗的下沉,易与乳钵棒接触,可加速粉碎过程;水飞法需反复加大水量使粉好的浮于水面,与未粉好的分离出来,再不断倾出上浮部分,蒸发液体;(三)粉碎的筒易设备和操作方法药粉是外用药主要原料,对药物的粗细程度亦有不同要求,1.乳钵(乳钵研磨较易粉碎的药,配合药筛可制成不同粗细程度的粉末,研钵,瓷制和玻璃制)常用,规格为大小使用方法:

左手按住乳钵使其固定,右手用乳钵棒向同一方向碾动,2.捣钵(粉碎小计量药,捣成碎块及颗粒较大的药粉,捣钵体,又称摘罐),使用方法:

左手轻捂住罐口,以防捣棒碾破左手皮肤,还可防止药物窜出,右手上下捣药3.药碾子(铁研船,适用于剂量较大药物的粉碎,双脚蹬踹转轮,利用转轮与船体来回摩擦将药粉碎;药碾子比乳钵有更强研磨力,现在也用电操作)4.手摇式粉碎器(粉碎器卡在木板或桌边,药从入料口送入,转动手柄,利用螺旋推进器将药推入磨轮,由出科口送出粉末;比研钵力量大,调节磨轮可研成不同粗细粉末)5.小型电动研磨机6.过筛(把粗细不同的药粉分开,保证药粉均匀性)样筛(据每平方厘米上的筛孔数目分为20目,40目,60目,80目,100目,120目等,目数越大,筛出的粉末越细)方法:

研磨后的药放入筛内,加盖置于储药盒上,双手摇晃,药粉即落入储药盒内,未经过筛网的药粉可继续研磨,再重新过筛;混合(混合均匀与否直接影响到制剂质量,疗效和外观;含有珍贵药及剧毒的制剂混合尤其重要):

搅拌,研磨,过筛等浸提制剂(溶媒浸出药材中有效成分,有效成分保存在制剂中,去粗取精,使制剂质量提高):

皮肤科常用的浸渍,泡洗剂,酊剂,药酒等,即通过浸提的方法制得。

溶媒:

(浸泡中草药的液体),浸出液(溶媒浸出药材得的液体),药渣(浸出后的残留物)溶媒的选择:

尽量选择对相应药物溶解度大的溶媒,避免溶媒与药发生不良反应,经济性,是否易于获得药物有效成分;1.水,优点,经济,易于获得,不与药物发生不良药理反应,易浸入植物细胞内,能溶解和浸出较多有效成分;缺点:

易使药物腐败变质,没有高度选择性,有些药物的有效成分在水中易分解失效;不易溶解游离生物碱,挥发油,树脂等;2.酒精(乙醇,常用溶媒):

优点,可以溶解中草药的大多有效成分,如生物碱(不认识的一个字),挥发油,苦味质等,酒精有较好的防腐作用;缺点易燃,有挥发性,与药物有一定药理作用,成本较高;

(二)浸提(出)原理(其中一部分药物转移到溶媒中,温度升高,可促使植物组织软化,从而增加成分的溶解和扩散速度,促进浸出;升温对热不稳定性成分造成破坏,损失有效成分,影响浸液质量)中草药粉碎时,部分植物细胞被破坏,大部分草药细胞仍保持原有状态;溶媒与其接触时,药物先被溶煤浸润,溶媒通过细胞壁进入药物细胞内部后使各种药物成分溶解,溶媒继续溶解大量可溶性物质,细胞内液浓度显著增高,细胞内外产生渗透压和浓度差,使细胞内浓度不断向外扩散,经扩散阶段作用达到较好浸出效果;浸出效果:

(粉碎越细,与溶媒接触面越大,扩散速度越快,浸出效果越好;粉碎过细,易产生糊状沉淀物,造成过滤困难)水溶媒浸泡易使药材膨胀,故选择粗粉;乙醇膨胀作用小,易适当选用细粉较粘,坚硬的根及皮类药材宜用细粉:

疏松的叶,花,草类宜用粗粉;(三)常用浸提方法1.粉碎的药材放入有盖容器中(广口玻瑞瓶,搪瓷或陶瓷带盖容器,避免易被溶媒腐蚀起化学作用的容器),加入规定量的溶媒(水或酒精),浸渍3一5天,天冷时,延长至10天左右,浸渍过程中,经常搅拌能加快浸出速度,然后过滤;2.煎煮法:

药(不宜粉碎过细,采用饮片即可,煮前冷水浸泡药物至软化)置于砂锅或不锈钢锅内(避免使用铝制品),加适量水,煎煮(武火加热至药液沸腾后文火加温,以加强渗出效果;不要用沸水煮,以避免药材表面蛋白质凝固影响有效成分浸出;煮前加水不宜过少,否则药材有效成分不能完全浸出,且易将药物烧焦;制备水剂,溻渍剂,还可适当多加些水)一定时间,使药有效成分渗出(据药材坚硬,疏松程度,煎煮时间可从30分至60分;一般煎2次为宜);适用于热稳定性好的药物;浸出液经脱水精制,可制成多种剂型。

3.渗滤法:

(药放入渗滤器中不断更换溶媒浸出,能形成较大浓度差,浸出效果优于浸渍法)具体操作:

将药粉碎成粗粉,溶媒将药浸湿,药膨胀后装入渗滤筒内加入溶媒(溶媒液面要超过药材),放出渗滤筒下部空气后关住活塞,浸渍若干时间,按一定速度渗滤收集药液,直到有效成分完全浸出五,软膏和乳剂的调配(制成的软膏或乳剂常据临床需要添药粉,少量液体药或其他膏剂改变其百分比)工具有:

软膏板(木制的中心镶嵌玻璃,也有塑料制成的),软膏刀(金属或非金属的刀棒);方法:

软膏或乳剂置于软膏板中心,添加物放在药膏上面,软膏刀搅拌均匀后装入盒内备用;六,外用药使用原则皮肤病形于体外,但究其病因往往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

“有诸内,必形于外”很多皮肤病都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皮肤病临床洽疗时多采用内外结合方法;古人十分重视外治法,很多医籍都有关于外治法论述;陈自明氏说“夫疮肿之生于外者,内热毒气蕴结于内也。

盖肿于外,有生头者有漫肿者;有皮厚者,有皮薄者,有毒气深者,有毒气浅者,有宜温药贴熁者;有可以干换其药者,有可以湿换其药者;深浅不同,用药有忌,是以不可不辨也”;徐大椿《医学源流论》说:

“外科之症最重外治”,足以说明前贤对于外治法重要性的认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中医皮肤病学也逐渐在解放后从中医外科范畴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对于外用药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化;目前有些皮肤病外用药在临床上还处于发展初期,尚需不断完善,深入研究;据我多年临床经验体会,我感到有些皮肤病如:

荨麻疹等病,单纯采用内治法即可治愈,更多皮肤病则需内外结合标本兼治,才能达到较好疗效,如:

湿疹,银屑病,白癜风等;有些皮肤病单纯采用外治法就可治愈,如:

手足癣,疥疮等;外用药的使用方法是皮肤科临床医师必须熟练常握的重要内容,这对提高皮肤病治疗水平有特别重要意义据我多年经验,外用药使用时,需考虑以下四方面问题:

(一)据药理性能,选适宜的外用药《内经至真要大论》中有关于治则治法的精彩论述: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度,内外用药均需遵循这些重要的治疗原则,临床我们常看到由于湿热积盛所致的急性湿疹,皮炎等病,皮损表现为焮赤,肿胀,甚至渗出,糜烂,治疗时要选用清热利湿的药如黄芩,黄柏,蒲公英,马齿苋,泽泻,茵陈等;对于慢性肥厚苔癣样皮损,则应以软坚散结,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药,如莪术,贝母,五倍子,升丹等;皮肤病治疗依据对全身症状辨证,重视局部皮损表现形态,再据药物性质选用合适药物

(二)掌握好外用药浓度(同一药物浓度不同,其作用可能不同;不同疾病对药物浓度要求也不一样的)临床外用药还要考虑患年龄,性别,皮损部位对药耐受性及病人对药敏感性,以避免出现药物的原发刺激;红升丹是中医疡科传统药物(化腐生肌),纯红升丹为药性峻猛,腐蚀性很强;将其稀释为1/2或1/9,则为五五丹,九一丹,属化腐生肌,煨脓长肉药;西药水杨酸;20%以上为腐蚀剥脱剂,5%—10%中等浓度角质溶解,1%一3%低浓度无腐蚀刺激作用,反而有角质形成作用;如痤疮,脂溢性皮炎使用3%硫磺霜,有祛脂悄炎的作用;治疗疥疮必须用10%以上硫磺霜才可达到杀灭疥螨治愈疾病之目的;(三)选择适宜的外用药剂型(配制药物的物理形态),剂型选用不当,不仅难以达到治疗效果,反而会使病情加重;如急性湿疹,皮炎在渗出阶段,选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正确的,采用软膏剂型起不到清热解毒作用,反而会影响皮损散热,达不到消炎作用,影响炎症的吸收甚至加重病情;正确方法是选用水剂湿敷起到清热消炎作用;慢性苔癣肥厚样湿疹,银屑病等,必须选用软膏剂型利于角质软化,鳞屑脱落,使用水剂难达治疗目的;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也不断增强,医生在为病人治病选用外用药物时,既要采用疗效好能达到理想的药物,还要考虑到尽量不采用影响容颜的外用药物,这实际上对皮肤科的医生提出了吏高的要求,患者的需求正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只有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对外用药的剂不断进行改进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要求,也才能不断推进医学样学的发展(四)使用外用药正确方法(使用方法不当,即使药性,浓度,剂型等都正确,也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娇嫩,敏感部位要采用低浓度药,避免产生原发性刺激不利于疾病痊愈)使用外用药治疗皮肤病,不仅有药性,浓度,剂型等要求;同一种皮肤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外在表现不同,外用药使用方法也不一样,如湿疹,在亚急性阶段以使用乳剂为宜;慢性苔癣肥厚皮损以油剂最为适合,使用时应采用包封和薄涂法交替使用(晚间包封,白天薄涂);急性湿疹渗出期,采用湿敷为好,使用湿敷方法时,据皮损范围,大小,所处季节,患者年龄等决定每日湿敷次数和湿敷时间长短;第一章散剂(粉剂,散剂因常与膏药配合,又称为“掺剂”,药研极细粉末掺在膏药上或直接撒布在疮面上,主要来源植物和矿物,也有用虫类动物干燥的尸体制成中药散剂)皮肤科现在通常称散剂为“粉,面”(一般单味药制成的细面称“面”或“粉”,如:

黄柏面,枯矾面,滑石粉等),“散,丹”(复方制成粉称为“散”,如:

二妙散,如意金黄散;个别也有将散剂称为“丹”的,如红升丹,白降丹,八宝丹等)等,一,散剂的要求混合均匀(作用于皮肤上要求散剂过80-120目的样筛,保持干燥避免物,化学性刺激和药受潮变质),量取准确;(处方中含红升丹,轻粉,雄黄等药要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混合均匀,质量重药要同质量轻药混合均匀,可用过样筛配制二,散剂的功能

(一)收湿拔干将散剂撒布于皮肤表面,能将皮肤表面的汗液,皮脂及一定的渗液收湿拔干,起干燥作用;对渗出液较多皮损忌用防止形成药痴;

(二)散热作用(散剂颗粒愈小,散热作用愈大)极小颗粒干燥药粉撒布皮肤表面,可扩大与皮肤接触面积,加上中药清凉解热作用降低皮肤炎症部位温度,使小血管收缩,红肿迅速消退,起到清热消炎作用,如痱子粉可用于痱子的治疗,以协助散热消炎(三)防止感染无渗液的皮损上撒布大量散剂,能使患处少受或免受外界摩擦刺激,折射光线,使皮肤免受光线损伤防止感染(四)生肌长肉,消除疣赘。

有些散剂作用于疮疡及一些皮损上,平胬,腐蚀,消疣赘及生肌长肉,如:

红升丹,枯矾面,生半夏面等(五)护肤作用粉剂可适当隔绝外界摩擦刺激,有一定保护皮肤作用,如滑石粉等可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

三,散剂适应证

(一)安抚收湿,清热凉血常用于痱子,急性红斑,丘疹而无明显渗出的各种皮炎,如:

急性红斑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等

(二)收湿拔干用于多汗症及夏季皮肤皱褶接触面,脚气收干药粉还可用于渗出性脚癣治疗。

(三)应用油膏及糊剂的皮损,涂药后再撒布些散剂,可加强药物吸收作用,减少外界及衣物对皮损摩擦;四,散剂常用方剂1.祛湿散(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组成:

黄柏10g,黄岑10g,寒水石20g.青黛5g;功能:

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用法:

直接撒扑或用植物油调敷。

制法:

上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

来源:

张作舟经验方。

2脚气散〔处方1,渗出性手足癣等)组成:

枯矶l0g,硫确3g,滑石粉50g,冰片1g功能:

除湿杀虫敛汗用法:

撒布于患处制法:

上药共研细末。

来源:

张作舟经验方。

3.脚气粉(处方2,主治:

汗疱型,擦烂性足癣)组成:

樟脑20g,水杨酸50g,氧化锌100g,硼酸100g薄荷脑10g,滑石粉720g功能:

收敛,吸湿,止痒,消炎用法:

外撒制法:

先将樟脑与薄荷脑研磨液化后,加入少量滑石粉研匀,再分次将水杨酸,硼酸及氧化锌加人研匀,最后逐次加入滑石粉研匀,过筛即得来源:

《制剂手册》人民卫生出版杜19784.黄石散(主治:

湿疹及皮炎有继发感染者)组成:

黄柏面10g,滑石30g功能:

清热收湿用法:

直接撒布于患处来源:

张作舟经验方。

5.去湿药粉(祛湿散)组成:

川黄连25g,川黄柏25g,黄芩150g,槟榔,100g,功能:

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主治:

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脓疱疮,婴儿湿疹用法:

直接撒扑,或用植物油调敷或配制软膏用;一般丘疹样或有少重渗出液的皮损,可以直接撒扑或用鲜产荟蘸药外搽,流水多或脓汁多者可用油调外用,暗红干燥脱皮者可用药粉配成软膏制法:

研极细粉末。

来抓: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备注:

阴疮禁用6.化毒散组成:

黄连面,乳香,役药,川贝母各60g,天花粉,大黄,赤芍各120g,堆黄60g,甘草45g,冰片15g,牛黄12g;功能:

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主治:

脓疱疮及有继发感染的皮炎,湿疹等用法:

直接撒扑或用植物油调敷。

制法:

除雄黄,冰片,牛黄另研细末外,余药共研末,与前三味混合即成。

来源:

市场方7.新三妙散组成:

黄柏面300g,寒水石面150g,青黛面30g。

功能:

除湿清热解毒止痒主治:

急性湿疹,婴儿湿疹,过敏性皮炎,脓疱病。

用法:

直接撒扑,或用鲜芦荟蘸搽,或用植物油调成糊状外用。

制法:

研极细末。

来源: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8.止痒药粉组成:

老松香30g,官粉30g,枯矾30g,乳香60g,轻粉15g,冰片6g,密陀僧15g,护甘石30g功能:

祛湿收敛,杀虫止痒。

主治:

脓疱疮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

用法:

装入布袋外扑皮损或用油调外敷,也可配成5%-20%软膏外用。

制法:

研细未。

来源:

《赵炳南临床经脸集》备注:

本药有一定刺激性,对于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粘膜病损慎用,对汞过敏者禁用。

9,青黛散组成:

青黛粉15g,黄柏面15g,石粉60g。

功能:

收干止痒,清热定痛;主治:

脓疱疮,急性湿疹,接触住皮炎或脂溢性皮炎,痱子。

用法:

直接撒扑外用。

制法:

研极细末来源: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10,止痒散组成:

滑石粉30g,寒水石15g,冰片2g,雄黄3g,明矾3g;功能:

杀虫止痒;主洽:

虫咬皮炎等;用法:

直接撒扑或用植物油调敷。

制法:

上药共研细末和匀。

来源:

经验方1l.新青黛散组成:

青黛18g,象牙硝18g,朱砂18g,黄连10g,黄拍10g,生玳瑁2g,雄黄1g,牛黄1g,冰片0.3g,翻砂1g;功能:

清热解毒,收敛定痛主治:

口腔溃疡,扁平苔癣用法:

直接外用口腔疮面上。

制法:

研极细末。

来源: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12.龙骨散组成:

龙骨100g,牡蛎l0ng,海螺蛸100g,黄柏500g,雄黄l00g,滑石粉30g功能解毒收敛。

主治:

湿疹,接触性皮炎,脂溢性性皮炎,趾间足癣。

用法:

直接扑上或油调外用。

制法:

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

《赵炳南临床经脸集》备注:

化脓性的陈久肉芽疮面禁用。

13.平胬散组成;乌梅l0g,煅石膏3g,轻粉3g,月石6g功能:

祛湿收敛.平胬肉。

主治:

各种疮面水肿肉芽增生.用法:

直接撒布水肿衡肉的疮面上,纱布压扎。

33一3】一制法研细末,过l00目。

来源: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备注:

新鲜疮面脓毒未净者勿用。

对汞过敏者禁用。

14.粉色干燥药粉组成:

樟丹I80g,五倍子250g,枯矶120g,土官粉120g,轻粉120g功能:

祛湿收敛,固皮止痒主治:

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头癣。

用法:

与其它药粉合用撒扑或油调成糊剂用常用量为5%-20%。

制法:

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备注:

本药粉有一定刺激性,凡现发湿热性皮肤病,溃烂疮面及粘膜损害部慎用。

对汞过敏者慎用。

15.紫色消肿散组成:

紫草15g,赤芍30g,当归60g,贯仲6g,升麻30g,白芷60g,荆芥穗15g,紫荆皮15g,草红花15g,儿茶15g,红曲15g,姜活15g,防风15g功能:

散风活血,化瘀消肿。

主治:

慢性丹毒肿胀,红斑性结节性疾患。

用法:

单独或与其它药粉混合应用。

常用蜂蜜调或荷叶煎水调合外用。

制法:

研细末。

来源:

《赵炳南临床经脸集》备注:

疖,痈,疽初起毒热盛者勿用。

3416.收干生肌药粉组成:

乳香面30g,没药面30g,琥珀面6g,血竭面12g,儿茶面15g,水飞甘石面20g。

功能:

收敛止疼,固皮生肌主治:

烫灼伤,女阴溃疡,下腿慢性溃疡,疮面脓毒已尽者均可用。

用法:

薄敷于疮面或制成药捻用,制法:

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备注:

痈,疖疮面脓毒未净者慎用。

17.生肌散组成:

象皮3g,没药3g,乳香3g,血竭3g,龙骨3g,儿茶3g,冰片1g,赤石脂3g。

功能:

生肌长肉,止痛收敛。

主治:

慢性顽固性溃疡,下肢溃疡,放射性溃疡用法:

直接撒布疮面,或配制成软膏外用。

制法:

研细未,过100目。

来源: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备注,疗,痈溃后脓毒未净的疮面勿用。

18.蟒子粉组成:

冰片3g,薄荷冰3g,甘石粉15g,滑石粉30g,黄柏6g功能:

清热散汗,解毒止痒。

主治:

痱子,尿布皮炎。

用法:

直接扑撒—as—制法:

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19.小儿痱子粉组成:

樟脑8g,薄荷脑8g,氧化锌24g,硼酸140g,升华硫20g,滑石粉800g。

功能:

吸湿,止痒,收敛,消炎。

主治:

小儿痱子,痱毒。

用法:

撒布皮损制法:

取樟脑,薄荷脑置乳钵中研磨共熔,再分次加入升华硫,氧化锌,硼酸研匀,最后分次加入滑石粉研匀,过筛即得。

来源:

《制剂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20.腋臭散组成,密陀僧240g,枯矾60g功能:

敛汗,除臭主治:

腋臭,手脚多汗用法:

治疗腋臭用药粉干扑两腋下,每日一次制法:

研细末,过100目来源: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备注:

此药切勿入口,对铅过敏者禁用21.二白散组成:

白石脂30g,白蔹30g,苦杏仁30g功能:

祛混散风化瘀主治:

痤疮,酒渣鼻用法:

用鸡蛋清调药外用制法研细末,过100目来源: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备注:

慎勿入目22.搽绿药粉组成:

硼砂100g,自然铜30g主治:

神经性皮炎及角化过度类皮损用法:

用黄瓜蒂,茄子皮或生姜片蘸药外用,或配成10%软膏外用制法:

研绷末,过100目来源: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备注:

溃疡疮面勿用23搽黄药粉组成栀子30g,雄黄12g,朱砂12g,轻粉12g功能:

驱风止痒,剥脱上皮主治:

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

用法:

用黄瓜蒂,茄子皮或生姜片蘸药外用或配成10%软膏外用。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备注:

溃疡疮面及对砷汞过敏者勿用。

24.青白散组成:

青黛30g,海螺蛸末90g,煅石膏37g,冰片3g功能:

收湿止痒,消炎退肿主治羊胡疮,湿疹,过敏性皮炎等.用法:

撒布于患处,渗水不多,用麻油调制法先将青黛研细,再加入海螵蛸研末,后加煅石膏末研和,最后将冰片研细研匀混合来源: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25.颠倒散组成:

大黄120g,硫磺120g功能:

清除油腻,清热活血主治:

酒渣鼻,痤疮,脂溢性皮炎用法:

用凉开水或胡萝卜,鲜芦荟蘸药粉涂擦。

制法:

上药共研细末,过100目样筛来源:

《医宗金鉴》备注:

勿入口与目26.龟板散组成:

龟板面30g,黄连10g,红粉1.5g功能:

收湿清热,去腐解毒主治:

黄水疮及其他皮肤病有继发感染者用法:

直接撒布干患处制法:

上药共研细末来源:

成药备注:

对汞过敏者忌用27.金黄散组成:

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16g,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64g,天花粉320g功能,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止痛消肿。

主治:

:

丹毒,疖肿等用法:

用葱汁,酒,麻油,蜜,菊花露,银花露,丝瓜叶捣汁调敷制法:

共研细末,过80-100目筛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8.湿疹散组成黄岑,煅石膏各50g,寒水石250g,五倍子125g功能:

安抚解毒,收敛止痒主治:

急性湿疹,皮炎和感染性皮肤病(包括细菌,真菌引起的)用法:

外扑或用植物油调成糊状外涂制法:

上药共研极细粉末来源:

经验方29,增色散组成:

雄黄,硫磺,雌黄,密陀僧各6g,冰片3g,麝香,斑蝥各0.6g功能:

刺激色素生长,调和气血主治:

白癜风。

用法:

用新鲜茄蒂,黄瓜,胡萝卜等任选一种,蘸药末擦损害区,1日3次。

制法将上药分别研极细末,兑入混合,瓶贮,勿令泄气来源:

经验方备注:

粘膜皮肤交界处的部位慎用;头面部则采用米醋调擦,皮肤过敏者忌用30.大黄散组成:

大黄,苍术,黄柏各等份功能:

清热解毒,燥湿消肿主治:

丹毒,疖肿,脓疱疮等用法:

取银花或菊花煎汁,或用凉开水调成糊状,涂擦,亦可用植物油调涂制法:

研细末来源:

经验方31.九一丹组成:

煅石膏9g,升丹1g功能:

祛腐生肌。

主治:

溃疡伤口脓腐未尽。

用法:

将药粉撒在伤口上,外涂相应软膏,一天一换。

制法:

各研细末后,兑入混匀,放在棕色瓶中贮藏,勿晒太阳。

来源:

《医宗金鉴》。

备注:

对汞过敏者忌用32.珠黄散组成:

牛黄,珍珠各等份功能:

解毒生肌主治:

粘膜溃疡等用法:

吹药于患处制法:

研极细粉末,贮存瓶内来姐:

《局方》33.养阴生肌散组成:

雄黄,青黛,甘草,冰片各2g,牛黄,黄柏,龙胆草各1g功能:

清热养阴,生肌止痛主治:

口糜,口腔粘膜扁平苔癣。

用法:

取少许外擦于口腔粘膜损害处,每日2-4次制法:

共研细末。

来源:

北京医学院口腔医院经验方34.玉盘散组成:

白牵牛l0g,甘松l0g,香附l0g,花粉10g,藁本5g,白蔹5g,白芷5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