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经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702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经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西经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西经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西经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西经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经复习.docx

《西经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经复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经复习.docx

西经复习

GDP:

国内生产总值亦称国内总产值,是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NI:

狭义的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与企业家才能)所获得报酬(收入)的总和。

名义GDP:

即货币GDP,用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得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反映了实际产量变动的情况,有反映了价格变动的情况

实际GDP:

指用于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有效需求:

凯恩斯原理认为----决定收入水平、产量水平和就业水平的是有效需求。

指市场有支付能力或购买能力的需求,是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点,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的需求是,是决定总就业水平有效的社会总需求

资本边际效率:

指资本的预期利润率,即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以得到的利润率。

流动偏好:

又称灵活偏好,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或存款形式保持某一部分财富,而不愿以股票、债券等资本形式保持财富的一种心理动机。

非自愿失业:

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就业机会而出现的失业。

它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投资乘数:

当总投资增加△I时,国民收入增量△Y将是投资增量△I的若干倍或K倍,K就是投资乘数,即K=△Y÷△I。

投资乘数源于国民经济部门间的相互关联性,是存在于社会化市场化经济中的客观现象与规律。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也是需求型通货膨胀,是指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总供给,商品供不应求而造成的一般物价水平上涨。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也称供给型通货膨胀、卖方通货膨胀,是指社会供给方面商品与劳务成本的提高,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上涨。

奥肯定律:

用来说明失业率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关系的规律。

表明:

失业率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两者呈反相关。

自然失业率:

是充分就业的就业率,也是维持通货膨胀率不变时的最低失业率。

工资粘性:

是指工资不能随着有效需求的变化作出及时相应的调整,工资上升比较容易而下降却比较困难,调整缓慢而滞后。

价格粘性:

在以市场不完全性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认为商品价格不能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及时迅速变化。

加速原理:

是用来说明收入或消费的变动与投资的变动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是建立在生产设备与资源都充分利用而没有闲置的假定前提上,加速具有双重含义,当收入或产量增加时,投资的增长是加速度;反之,当收入或产量增长或减少时,投资的减少也是加速度。

自动稳定器:

也叫内在稳定器,是指现代西方财政制度本身具有的能够调节政府收支、减缓经济周期波动的功能。

中央银行:

是代表政府以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和银行体系为其主要职能的公共机构。

其作用的发挥还要依靠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货币创造乘数:

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

△M=△m×1∕R=△m∕R

公式中1∕R即准备率的倒数,就是货币创造乘数。

△M表示存款货币增加总量;R是法定准备率;△m是最初的存款数量。

法定准备率:

是由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

 

1、计算GDP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基本方法有三种:

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

(1)支出法:

在一年内,如果以Q1,Q2,Q3,…,Qn表示购买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数量,以P1,P2,P3,…,Pn代表购买各种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则国内生产总值为;

(2)收入法:

从收入的角度,把参与生产产品与提供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所获得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从生产角度看,包括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支付,它构成了产品和劳务的成本。

(3)部门法:

它是按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所有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反映出国民收入的来源。

 

2.说明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理论,他认为,失业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

一般情况下,由于投资不足以弥补收入与消费的缺口,总需求决定的就业水平就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整个经济也就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状态。

就业理论要点可概括为如下定理:

(1)总收入决定于总就业量。

(2)按照消费倾向,消费支出量决定于收入水准,从而决定于总就业量

(3)总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D),有效需求是由消费支出(D1)和投资支出(D2)两部分构成的(D=D1+D2)。

(4)在均衡时,总需求(D)等于总供给(Z)。

因此,总供给超过消费有效需求部分等于投资有效需求(D2=Z-D1)。

(5)在均衡时,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总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与投资量。

因此,就业量决定于总供给函数、消费倾向和投资量。

(6)总供给函数主要决定于供给的物质条件,它与消费倾向都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就业波动主要与投资量有关。

(7)投资量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

(8)资本边际效率决定于预期利润收益与资本资产的重置成本。

(9)利率决定于货币数量和流动偏好状态。

 

3.简要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与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

答:

影响消费如收入、价格、利率、资产、制度、风俗等,凯恩斯假定收入是决定消费支出的唯一因素。

消费函数是指人们的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假定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唯一的决定因。

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在坐标图上,消费函数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消费曲线的斜率恒定不变。

凯恩斯的这种消费函数理论是研究消费者的消费按其收入的绝对水平变化的一种假说,称为绝对收入假说,其特点是APC>0,1>MPC>0,且APC>MPC。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了长期消费函数。

边际消费倾向在长期中不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库兹涅茨的长期消费函数特点是:

长期消费曲线为出自原点的直线,没有收入就没有消费;消费与收入保持固定比例K,即斜率不变;在纵坐标上截距为零,表示收入为零时,消费也为零;由于K为固定比例,因而MPC=APC。

库兹涅茨认为,在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消费倾向也会发生变动。

一般地说,长期平均消费倾向高于繁荣时的平均消费倾向且低于危机时的平均消费倾向。

美国经济学家斯密西斯提出的短期消费函数也称为绝对消费函数。

认为长期消费函数是实际上发生的消费和收入的实现值。

由于短期消费曲线随时间向上移动,因而不能用一条短期消费曲线连接起来,只能用长期消费曲线连接

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提出的短期消费函数,也称“相对收入假说”,消费决定于相对收入水平。

存在着一种消费的“示范效应”的情况下,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可能不是递减的,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消费函数称为持久收入假说。

家庭或个人的收入和消费都包含两部分。

收入分为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消费分为持久消费与暂时消费。

即Y=Yp+Yt,C=Cp+Ct(下标p表示持久,t表示暂时)。

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具有固定比例。

即Cp=KYp。

K不依赖于持久收入的绝对水平,而取决于利息率等非收入因素。

在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持久消费与暂时消费、暂时消费与暂时收入之间不存在联系。

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用生命周期来论述的消费函数,称为生命周期假说。

他认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取决于一生所获得的收入和财产。

人们总是想把一生的全部收入作最佳分配,以获得一生消费的最大满足。

他假设人们的储蓄主要是为了老年消费的需要。

强调了人们在储蓄与现期满意的消费之间必须权衡选择。

 

4.什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答: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部分所占比例,也就是消费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即MPC=或b=。

一般情况下,消费增量总是小于收入增量而又不会等于收入增量,这样,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即0<MPC<1,即人们收入的增加必然要带来消费的增加。

但是消费的增加总是小于收入的增加,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这是由人们的心理本性决定的。

按照这个规律,在人们不断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比例会越来越小,相反不消费即储蓄部分会越来越多。

这就意味着在社会生产和收入不断增加时,人们消费支出的增加量总是小于生产和收入的增加量。

如果储蓄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增加的产品会有一部分不能销售,而且不能销售部分会越来越多,这样,就必然引起产品库存积压,价格降低,生产规模削减,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凯恩斯认为,资本边际效率会随着社会投资的不断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

这是凯恩斯理论体系中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

为什么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一是从供给价格看,社会经济活动中投资越多,对资本设备的需求越多,资本设备的价格越高,为资本设备而付出的成本就越高。

如果其他不变,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必将下降;二是从预期收益看,随着投资的增加,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的未来供给会越来越多,带来销售困难或者降价,引起投资的预期利润率降低。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有着特殊意义: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削弱了投资的吸引力和私人投资的信心,会引起对资本品的需求不足,即投资不足。

私人投资不足必须由国家承担起投资的责任,维持一定的有效需求,解决经济危机与失业,使资本主义经济能很好发展。

同时,凯恩斯对经济危机的论述认为,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大幅度下降,引起社会投资需求的急剧减少。

他认为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资本家保持较高的投资获利的乐观情绪,往往带来过度的投资;在盲目乐观情绪造成的投资过多的错误被觉察后,反而会出现悲观情绪,投资大量缩减,这样,导致出现经济危机以及积累起来的经济衰退。

由于人们信心和情绪慢慢恢复,经济也会走向恢复。

这就是心理危机论。

 

5.简单凯恩斯模型中均衡收入是怎样被决定的?

答:

局限于商品市场的简单凯恩斯模型分为两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三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四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

两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

社会经济中假设只存在家庭和厂商两部门,不考虑政府和国外部门。

两部门凯恩斯模型有两个行为方程:

Y=C+I,Y=C+S。

其中Y表示总支出或总收入,C、S表示家庭预期的消费、储蓄,I表示厂商预期的投资。

均衡国民收入是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时的收入,所以,决定两部门均衡收入的条件是:

C+I=C+S,消去C,则I=S,投资等于储蓄时的收入就是均衡国民收入。

三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

在两部门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政府则构成三部门凯恩斯模型。

在存在家庭部门、厂商部门和政府部门情况下,模型中总支出与总收入公式可分别写成:

Y=C+I+G、Y=C+S+T。

这时,总支出(Y)由消费(C)、投资(I)和政府支出(G)三部分构成,总收入(Y)由消费(C)、储蓄(S)和政府税收(T)三部分构成。

三部门凯恩斯模型的均衡收入是总支出和总收入相等时的总收入。

均衡条件是:

C+I+G=C+S+T。

两边消去C,得I+G=S+T。

其经济含义是,投资和政府支出的总和等于储蓄和税收的总和。

移项可变为:

I-S=T-G。

它的经济含义是投资与储蓄之差额等于政府支出与税收之差额。

四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

引入对外经济关系,增加一个世界市场或国外部门。

模型中总支出和总收入公式扩展为:

Y=C+I+G+X,Y=C+S+T+M。

式中X、M分别表示出口与进口。

总支出Y分成四部分:

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出口(X)。

总收入Y也分成四部分:

消费(C)、储蓄(S)、税收(T)和进口(M)。

四部门凯恩斯模型的均衡收入仍然是总支出和总收入相等时的总收入。

均衡条件应写为:

C+I+G+X=C+S+T+M。

公式两侧消去C,则得:

I+G+X=S+T+M。

2.什么是总供给函数?

说明总供给曲线的通常形状。

答:

总供给函数中总产量与价格水平的对应关系可表示为总供给曲线。

它是表示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点运动轨迹的曲线。

也可以把总供给曲线定义为:

总供给曲线表示在生产者均衡(实现利润最大化)、消费者均衡(即获得效用最大化)和劳动市场均衡共同实现时,全社会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量。

总供给曲线的形状有:

(1)垂直的总供给曲线,也称“古典”的总供给曲线。

这条曲线位于充分就业的产量之上,完全缺乏弹性。

假设条件是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

在劳动市场上,劳动供给过多,货币工资就降低;反之,劳动需求过多,货币工资就提高。

(2)反L形总供给曲线,即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

呈反L形。

假设条件是,货币工资具有下降刚性,在劳动市场上,劳动供给超过劳动需求时,存在非自愿失业,货币工资固定不变,不能灵活下降来调节劳动市场达到均衡。

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之前,劳动的边际产品是一个常数。

(3)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是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以前逐渐向右上方倾斜,在达到充分就业时就成为垂直的一条曲线。

假设条件是,货币工资存在向下刚性和向上伸缩性,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以前,劳动的边际产量就已经逐渐减少。

 

3.什么是总需求函数?

怎么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答:

总需求函数是指总需求与价格之间关系,即在价格水平不断变化情况下,全社会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与劳务总量。

总需求函数表示在图形上,是一条总需求量同价格水平成反相关变化的曲线。

从简单的凯恩斯模型或从扩大的凯恩斯模型(IS—LM模型)都可以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1)从收入—支出曲线推导

在简单的凯恩斯模型中收支相抵线与反映价格水平的C+I线的交点,可以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因此,总需求曲线是在满足简单的凯恩斯模型的均衡条件(I=S或总支出等于总收入)下,产量(或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2)从IS—LM模型推导

在IS—LM模型中,假设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价格水平为常数)和货币供给既定条件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或产量)水平。

这里推导去掉价格水平不变的假设,从IS—LM曲线可以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1、怎样从需求、供给和结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

答:

从需求的角度看,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大大超过总供给,由于商品供不应求而造成的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也称需求型通货膨胀。

关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有两种观点:

一是以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为基础的论述,强调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实际因素;二是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基础的论述,强调影响社会总需求的货币因素。

从供给角度看,社会供给方面商品与劳务成本的提高,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称供给型通货膨胀、卖方通货膨胀,也称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其理论基础是生产费用论,根据构成生产成本总额的各部分在引起一般物价水平上涨过程中的作用不同,有两种情况:

一是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指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致使生产成本提高,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进一步发展为“工资—物价螺旋上升式通货膨胀”;二是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指垄断商品市场的大企业为追求更多利润,利用超过生产成本提高幅度的办法,来提高商品价格,而造成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在开放经济中,从进出口的变化,影响国内生产成本的不同,引起国内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可分为进口性通货膨胀和出口性通货膨胀。

所谓进口性通货膨胀是指进口产品价格上升,引起使用进口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导致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所谓出口性通货膨胀,是迅速扩张的出口生产部门的边际成本上升,使国内市场商品供给不足,导致国内一般物价水平上涨。

从供求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角度看,任何实际的通货膨胀很难说清只是由需求拉动的,或者只是成本推进的,往往是需求和供给双方相互共同发生作用造成的。

由供求相互作用造成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称为供求混合型的通货膨胀。

从结构角度看,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某些重要商品供求失调,或某些经济部门发展不平衡等经济结构因素变动,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称为结构性通货膨胀。

美国经济学家查理·舒尔茨认为,造成结构性通货膨胀有三个。

主要原因:

(1)工资和价格具有向上弹性而缺乏向下弹性(或具有刚性);

(2)经济资源缺乏流动性;(3)短期内出现的需求的大规模转移。

 

4、简述西方学者对失业种类与原因的论述。

答:

失业的种类包括摩擦失业、结构性失业、需求不足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

摩擦失业是指在市场运行中,由于暂时的或局部的不可避免的摩擦而导致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不一致造成的失业。

需求不足性失业是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由于社会经济中存在有效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失业。

需求不足性失业分为两种:

一是周期性失业,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在经济周期衰退阶段,整个社会总支出减少,产量下降,对劳动力总需求减少,由此必然出现普遍的失业。

二是增长不足性失业,是指在长期中有效需求没有足够的增加,赶不上劳动力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产生的失业。

季节性失业是指季节性变化,某些行业间歇性需求变化所带来的失业。

失业的原因。

凯恩斯用货币工资刚性来解释持续失业的原因,新凯恩斯主义者继承了工资刚性的观点,并进而论述了形成工资刚性的原因,同时又用工资粘性或工资惰性来代替工资刚性的提法。

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着有效需求的变化作出及时地相应调整,工资上升比较容易而下降却比较困难,调整缓慢与滞后。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形成工资粘性的原因有:

第一,劳动固定合同论。

在市场上,工资是由劳资双方谈判签订合同而确定下来的,一些合同到期的企业的工资,因为受到未到期企业工资不变的影响,所签合同时工资便不易变动。

调整工资劳资双方谈判都要付出很大代价,因此双方都不愿意轻易变动工资。

第二,隐含合同论。

隐含合同是指企业与工人间没有正式的工资合同,但是劳资双方有把工资相对稳定的协议或默契,使实际工资不随经济波动而相对地稳定下来,隐性合同的存在,形成了工资粘性。

第三,失业滞后论。

工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职人员,他们一般受到企业工会保护,享有优先就业权,即使其他未在职人员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企业也不愿意雇用局外人来代替局内人。

局内人工资并不因存在大量失业的局外人而下降,造成工资粘性。

第四,效率工资论。

这种理论强调和重视工资的激励作用,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取决于企业支付给工人的工资。

若削减工资会损害生产率,提高单位产品的劳动成本。

为保持较高效率,企业愿意对工人支付高于工资效率的工资。

工资粘性理论表明,在劳动市场上存在工资粘性,因此当社会的有效需求减少,进而劳动需求也减少时,社会或企业不可能用降低工资的办法来减少失业。

这样必然造成失业并导致失业增加。

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工资粘性和商品价格粘性可以说明失业原因,也能够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现象。

 

2.怎样用乘数论和加速原理说明经济周期波动?

答: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汉森通过模型说明国民收入周期性波动是由乘数和加速数的互相交织作用而带来的,这被称为汉森—萨缪尔森模型,又称乘数—加速数模型,由三个方程组成:

Yt=Ct+It

(1)

Ct=bYt-1

(2)

It=V(Ct-Ct-1)(3)

(1)式是商品市场均衡公式,Yt-Ct=It(即储蓄等于投资),这里It包括私人与政府投资。

(2)式是简单的消费函数公式,这里Ct认为,本期引致消费是上一期收入Yt-1的函数,b是边际消费倾向。

(3)式是加速原理,本期引致投资It是本期与上期消费(或者收入)之差的函数,V为加速系数。

如果在公式

(1)中加进自发消费Ca,自发投资Ia,则Yt=Ct+Ca+It+Ia,用

(2)、(3)式代入,则得到:

Yt=Ca+bYt-1+Ia+V(Ct-Ct-1)

上式表示:

每一期的国民收入等于自发消费、自发投资、引致消费和引致投资的总和。

如果公式中Ia、Ca、V、b、Ct、Ct-1已知,就可以推算出每一期的国民收入。

在模型中,V、b取不同的值,将会出现不同的经济波动形式,萨缪尔森归为五种情况:

(1)减幅振荡。

即国民收入或产量水平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小,最后趋于消失。

(2)增幅振荡。

即国民收入或产量水平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大。

(3)规则振荡。

即国民收入或产量水平波动的幅度保持一样,始终按照固定不变的振幅周期性波动。

(4)在某种干扰下,国民收入或产量水平以递减速度上升或下降,没有振荡地从初始的均衡达到新的均衡。

(5)在某种干扰下,国民收入或产量水平以递增速度上升或下降。

 

1、论述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谈谈你的认识。

答:

西方国家政府的作用都直接与财政联系在一起,财政体系包括政府收入体系和政府支出体系。

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的支出,政府支出的内容主要有:

社会福利支出、退伍军人的福利支出、国家防务和安全支出、债务利息支出、教育和职业训练支出、公共卫生和保健支出、科学技术研究费用、交通、公路、机场、港口和住宅的支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支出、国际交往与国际事务的支出。

政府支出通过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种方式进行。

政府购买商品与劳务以维持政府正常活动,如购买军需品、警察装备用品、机关办公用品及支付政府雇员报酬等项费用。

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对社会福利保险、失业补助、农业补贴和救济金等方面的支出。

在政府收入中占据最重要地位的是税收。

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税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经常占20%以上,甚至高达50%以上。

西方经济学关心税收的转嫁和归宿问题。

税收转嫁是指原纳税人把税收负担转给别人承担,税收归宿是指税收最终由谁来真正负担。

直接税不能转嫁,间接税能部分地以至全部转嫁。

直接税的归宿是纳税人,间接税的归宿不是纳税人,而是最不能转嫁的人。

原纳税人转嫁纳税负担可分为:

向前转嫁是作为买者的纳税人将税收负担转嫁给卖方;向后转嫁是作为卖者的纳税人将税收负担转嫁给买者。

现代西方财政制度本身具有的能够调节政府收支、减缓经济周期波动的功能,被称为财政的自动稳定器功能。

其特点是,在经济出现衰退,国民收入降低时,它会自动引起政府支出的增加和税收的减少,可阻止经济进一步衰退;反之,国民收入增加时,它会自动引起政府支出的减少和税收的增加,能够避免出现经济的过度膨胀。

它对经济发挥调节作用的内部时滞为零。

自动稳定器通过两个方面的变化发挥作用,一是政府收入的变化。

在经济出现衰退时,个人和企业的收入都要减少,在不改变税率情况下,所得税会自动下降。

税收下降幅度超过收入下降幅度会抑制消费需求的降低。

反之,在经济出现高涨时,个人和企业的收入都增加,在不改变税率情况下,政府征收的所得税会自动增加,税收增加幅度会超过收入增加的幅度,抑制消费需求的提高。

政府税收在通货膨胀时提高,在经济衰退时降低,这种自动伸缩性与政府意图符合,起到了缓和经济波动作用,成为有助于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是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化。

经济衰退时,失业人数增加,政府发放的失业救济金要增加,其他社会福利支出也要增加政府的转移支付就增加;经济高涨时,失业率降低,政府发放的失业救济金减少,其他社会福利开支也减少,政府的转移支付就减少。

财政政策除具有自动稳定作用外,还可以通过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和手段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的水平。

主要是指政府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主动采用的增减政府收支的决策。

在总需求不足、失业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政府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收入,刺激总需求,来解决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反之,在总需求过旺、价格水平不断上涨情况下,政府要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收入,抑制总需求,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

按凯恩斯主义理论,政府要进行需求管理。

影响总需求或总支出的财政手段有:

①改变政府购买水平。

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应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提高购买水平,如举办公共工程,刺激经济回升;反之,通货膨胀时,政府应缩小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降低购买水平,抑制经济膨胀。

②改变转移支付水平。

在经济衰退时,政府要增加福利费用,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刺激经济上升;反之,通货膨胀时,政府要减少社会福利费用,降低转移支付水平,以抑制经济膨胀。

③改变税率。

在财政收入中主要是税收,所得税占税收比重最大,改变税率主要是改变所得税的税率。

衰退时减税,可增加总支出,是反经济衰退的办法。

通货膨胀时增税,可减少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