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 张齐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5831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均数 张齐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平均数 张齐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平均数 张齐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平均数 张齐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平均数 张齐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均数 张齐华.docx

《平均数 张齐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均数 张齐华.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均数 张齐华.docx

平均数张齐华

《平均数》教学简案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张齐华

教学目标:

1.认识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内涵、特点。

2.会运用平均数的特征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建构概念

1.小明3分钟各投中5个、5个、5个球,该用哪个数代表他一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

2.小强3分钟分别投中3个、5个、4个球,该用哪个数代表他一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移多补少”的方法。

3.小刚3分钟分别投中3个、7个、2个球,又该用哪个数代表他一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

结合交流,揭示先合并再均分的方法,进而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4.张老师想投四次,如果是你,你会答应吗?

如果张老师前三分钟各投中5个、4个、6个球,你觉得张老师可能会赢吗?

二、实践应用

1.平均身高。

(1)篮球队平均身高160厘米,李强会不会是155厘米?

为什么

(2)结合实际情境,深化学生的认识。

2.平均水深。

(1)平均水深110厘米,身高130厘米的冬冬下水游泳会不会有危险。

(2)结合实际情境,深化学生的认识。

3.平均寿命。

(1)介绍最新中国男女平均寿命的数据。

(2)辨析相关的实际问题。

“认识百分数”教学预案

黄爱华

(博客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第十二册第1-2页。

教学目的:

1.学生能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百分数,掌握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培养学生的生活数学意识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含有百分数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上课的前一天黄老师布置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个实际应用的百分数,并带入课堂)

1.请同学们拿出在生活中找到的实际应用的百分数,说一说是在哪儿找到的。

2.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人们为什么经常要用到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百分数。

(板书课题:

百分数)

(二)引导探索,揭示百分数的特征

1.请同学们提出这节课研究的问题。

2.独立探究教师归纳并板书的问题。

3.集体讨论。

4.小组合作学习,比较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

5.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同坐的同学相互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三)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读出百分数,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18%50%

89%100%125%

7.5%0.05%300%

提问:

(1)1%是最小的百分数吗?

这组百分数中还有比1%小的百分数吗?

(0.05%)最大的呢?

(300%)

(2)请读出跟一半的意思一样的那一个百分数。

(50%)

(3)100%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游戏。

(先让学生写出10个百分号,学生动笔书写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笔)

(师:

同学们,请默默地数一数你写了几个。

如果让你直接告诉我,你写了几个,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现在要求你不说出是几个,又让我们听出你完成的情况,你能做到吗?

3.读出下面的句子,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

  

(2)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的22%。

提问:

(1)第一、二句话中的百分数表示谁与谁比?

(2)看到这两句话,你想到什么?

(四)小结与质疑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

策略性师生对话

黄爱华

——以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复习》为例

片段实录:

(师生共同完成练习题:

把一块长12米,宽4米的长方形菜地四周围上篱笆,共需要多少米的篱笆?

师:

我们看下一题,如果这块菜地一面靠墙,至少需要多少米篱笆?

请同学们写下来。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并找到两种不同的算法)

师:

我们来看王小璐同学的(展示:

12+4+12=26),嗯?

你得数算错了,改过来应该是28米。

(得数改为28)

师:

再看李佳莹的。

(12+4+4=20)

师:

谁的对?

生:

王小璐的对;

生:

李佳莹的对。

师:

到底谁的对?

生(众):

李佳莹的。

师:

为什么李佳莹的对呢?

生:

因为题目中说的是“至少”。

师:

哦!

好的。

这道题就到这里,我们再看下一题。

……

下课了,学生排队离开教室,我随机收回了24位学生的数学练习纸。

发现:

有5位同学一次性做对,有3位学生,在课上订正得出正确的答案。

另16位同学仍然保留错误的算式和答案。

(这道练习题的达成仅有33.3%)

优化建议:

师:

我们看下一题,如--果--这块菜地一面靠墙,同样是这块菜地,一面靠墙,能理解吗?

(帮助面对陌生问题或者说情境的学生理解题意,为探究扫清障碍)至少需要多少米篱笆?

请同学们写下来。

你会算吗?

写下来。

(研究的还是这块菜地,建立题与题之间的联系,你会算吗?

诱发尝试探究)

(巡视,关注学生的算法)

师:

发现不一样的答案喔!

(学生会想,哪里不一样呢?

吸引一些已经完成的孩子进行重复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刺激关注、引导思考,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师:

我们来看王小璐同学的(展示:

12+4+12=26),嗯?

你得数算错了,改过来应该是28米。

有问题!

(引起注意,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在哪里。

课堂上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每一个答案)

生:

王小璐同学算错了,得数应该是28,不是26。

(得数改为28)

师:

好的。

我们再看李佳莹的。

(12+4+4=20)得数是20?

(一个疑问引出话题,推进从这里开始)

师:

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呢?

谁的对?

同座位的同学商量一下。

(当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一个问题情境中,教师没有采取师生单一对话的方式,而是适时组织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助于群体形成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后进学生得到的是一对一的帮助)

生:

王小璐的对;

生:

李佳莹的对。

师:

到底谁的对?

生(众):

李佳莹的。

师:

为什么李佳莹的对呢?

生:

因为题目中说的是“至少”。

师:

哦!

哪有呀!

(吸引学生的关注才能不断赢得学生的思考,但关注点是需要教师进行引导的。

教师一些貌似随意的话,恰恰起到了“路标”的作用)

生:

……

师:

怎么理解这里的“至少”?

(教师在这个逻辑点上放慢节奏。

循环推进要选准逻辑点,因为学生解决问题的难点也就是思维弱点,就是缺乏对逻辑点的理解和掌握。

生:

“至少”就是最少;

生:

“至少”就是尽可能地的少。

师:

哦……当我们理解了题目中的“至少”是什么意思了,该怎么办?

(帮助学生思维上的过渡,也是推进)

生:

我认为要把比较长的一条边靠墙,也就是12厘米的边靠墙,这样才能算出至少需要多少篱笆了。

师:

他说把比较长的一条边靠墙,大家理解吗?

(整合课堂资源,带动群体反馈。

让一对一的思考变成多对多的思考。

让更多的学生从观众变成参与者)

师:

这样的话,需要用多少米的篱笆呢?

(教师的引导语言跟进及时)

生:

12+4+4。

师:

如果选择12+4+12呢?

生:

就不是“至少”了。

师:

我们还可以从结果上看看,一个是20米,另一个是28米。

(对比中强化)

师:

这一来,大家对解决这个问题,思路更加清晰了,请大家看看自己的练习纸,如果错了,请改正过来,同座位同学互相检查。

(这个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而教学中经常被老师忽视。

再次整合课堂资源,而“赋予角色、利用人群”是最关键的。

师:

好了,通过对这道题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策略性师生沟通的第四步,共同概括)

生:

要把题目看清楚。

生;不对,是理解清楚,我开始也没有注意到“至少”,后来发现了,想出来是什么意思就做对了。

我还用画图的办法帮助理解呢!

师:

哦,画图,不错的办法,大家可以试一试。

师:

刚才我们做的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生:

第一题要算四条边的长度,用长方形周长的公式就可以算了。

第二题因为一面靠墙,还加了个至少,要少算一条比较长的边,最容易算错了。

(策略性师生沟通的第四步,共同概括)

师:

如果再遇到这样的题目,你会怎么办?

生:

……

师:

老师这里有这样一道题,看看是不是已经具备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了。

相信你们你一定行!

(退出延伸)

……

整个过程突显出两个优秀的方向:

一是找准逻辑点、给出思维路标,引导学生自主前进;二是有意识调动课堂资源,利用人群互动,让课堂更加活跃,充满内容感和能量感。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黄爱华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一个数与0相乘仍得0”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一个数与0相乘仍得0”的合理性,加深和拓展对乘法运算含义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程序、积的定位方法和进位的处理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笔算和估算;

3.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计算方法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分析、比较和简单的推理能力,感受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

乘法)

一、教学“一个数与0相乘”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0+0+0+0+0=0

板书:

0×5=

5×0=

2.探究0×5=()。

二、探究乘数(三位数)中间有0的乘法

1.呈现例题1。

师:

老师先写一个三位数204,和几相乘?

生:

2。

师:

好的,204和2相乘。

看到这个算式,我就想到:

学校体育馆一个看台有204个座位,两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

看来能正确算出204乘2等于多少,就能知道两面看台的座位数。

有用!

师:

我们先来估一估,这个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1)教师指名板演计算过程;(有不同思路的也请写出来)

(2)集体讨论:

积的十位上写几?

为什么?

(3)回应估算的结果。

(4)过渡。

2.呈现例题2。

204×4

(1)请你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2)讨论计算过程(程序,积的定位)

(3)和估算的结论做比较;

(4)积中间的0去哪了?

难道4和0相乘得1?

(5)通过两道题的研究,你想说什么?

3.呈现例题3。

师:

请大家算算5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

204×5

4.小结。

三、巩固深化

1.出题练习。

根据例题的特点,出一道题。

(写出答案,展台演示)

2.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试一试,下面算式的框内填上合适的数。

□0530□

×□×□

————————

3240918

四、课堂小结

 

“认识乘法”教学预案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徐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

教学目标:

1、在感知几个几的基础上学习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与加法的比较中体会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写比较简便。

3、初步应用乘法概念观察生活现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

今天我们一起到动物学校去参观。

(大门上写着一些加法算式)

2+3+65+5+53+7+84+4+4+49+1+62+2+2+2+2

口算后观察这些加法算式,提出:

谁能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

二、感知“几个几”

1、观察感知。

(出示主题图)师:

兔子有几只?

鸡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2+2+2=63+3+3+3=12)这两个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操作感知。

每堆摆2根小棒,摆5堆。

摆了几个2?

求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用加法怎样列式?

每堆摆4根小棒,摆3堆。

摆了几个4?

怎样列式求摆了多少根小棒?

3、对比感知。

出示花片图,提问:

一共摆了多少个花片?

你是怎样看图的?

用加法怎样列式?

是几个几?

这两道加法算式的得数相同吗?

三、认识乘法

1、乘法的读写及各部分名称。

师:

(出示电脑图片)一共有多少台电脑?

你是怎么知道的?

(2+2+2+2=8)

讲述:

求4个2是多少,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来计算。

(板书:

乘法)

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乘法算式的读写法。

2、感知乘法的简便。

出示电脑8个2,100个2,让学生列式,比较:

列加法算式和列乘法算式,哪种写法简便?

3、试一试。

指导看跳绳图,让学生独立列式。

四、练习应用

1、拍手游戏。

先让学生听老师拍手,说出是几个几,并列出乘法算式;再让一名学生拍手,其余同学说一说;最后让同桌游戏。

2、沟通联系。

联系刚才的摆一摆、试一试、主题图以及复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沟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

3、“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

每盒几枝?

一共有几个2枝?

1束花有几朵?

一共有几个5朵?

让学生独立列式。

4、解决问题。

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种经常会碰到这种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请大家想一想,说给大家听一听。

五、课堂总结(略)

《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重庆市人和街小学郭莉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

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

2.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并适时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

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来感受秒。

教学难点:

探索秒针的计时方法,得出1分=60秒的过程以及学生对秒的感知。

教学过程:

一、创境设疑,初识“秒”

课件放映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画面。

揭示课题:

秒的认识

对于秒这个新朋友,你了解多少?

还想知道什么?

二、观察探究,感受“秒”

1、观察秒针

钟面上哪根针是用来计量秒的?

钟面上有三根针,这根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

2、感受1秒,了解1秒的价值

秒针走一个小格是多长时间?

一秒有多长?

……时钟答的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一秒。

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在1秒钟里做点什么呢?

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其实,在1秒钟里也能干许多事呢。

(课件播放:

1秒的价值)

了解了这些,你又想说点什么呢?

3.认识几秒。

(1)认识几秒

伴随课件演示,学生认识几秒,几十秒……

(2)拨钟练习

每个孩子拨一次秒针,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是多少秒?

4、探究秒与分的关系

想一想秒针走一圈会是多少秒?

(60秒或1分)

(观察电脑演示的钟面秒针和分针走动1分的情况)

思考钟面秒针走一圈分针是怎样变化的?

秒针和分针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小组交流结束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三、活动体验,巩固“秒”

1、感受1分钟

2、估测活动:

3、小练习

四、总结全课,升华“秒”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