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疏导的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549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挫折疏导的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挫折疏导的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挫折疏导的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挫折疏导的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挫折疏导的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挫折疏导的方法.docx

《挫折疏导的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挫折疏导的方法.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挫折疏导的方法.docx

挫折疏导的方法

挫折疏导的方法

(一)宣泄疏导法[br]宣泄疏导法,其主要作用是将受挫者遭受挫折后所产生和积累的过多的消极情绪(也称作“负情绪”)宣泄出去,以维持其生理、心理的平衡和心理健康,形成对挫折的积极适应,并使其获得应付挫折的适当方法和力量。

[br]1.宣泄的实质[br]我们知道,人在遭受挫折之后,会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产生一定的情绪反应和紧张状态,并激发身体内部神经系统和生理器官的活动,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产生出能量。

这时体内激增的能量,如不能得到及时发泄,便会危害身体。

情绪的发泄,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这种能量的发泄。

比如有些人发怒时“暴跳如雷”,悲伤时“泪如雨下”,等等,这些都是为了使突然激发起来的能量得以释放的缘故。

[br]那么,强烈的情绪产生之后,是否应该努力克制和压抑自己的感情,不让它流露出来,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呢?

答案是否定的。

强行压抑情绪的外露,会给人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因为所谓“控制情绪”,所能被人的意志控制住的仅仅是诸如表情、声音、动作的变化,泪液的分泌等一些情绪成份,而心脏活动、血管、内分泌腺的变化,肠、胃、平滑肌的收缩等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内在生理的变化,却是不服从人的意志控制的。

因此,那些表面上似乎控制住了情绪的人,实际上却使情绪由于外部的压制而更多地转入体内,到内脏器官去活动,在体内寻找发泄的地方,从而给体内器官以损害。

[br]再者,情绪的丰富性是人的生动活泼性的重要内容。

我们的生活,如果缺少丰富而生动的情绪,将会变得呆板而没有生气。

如果大家都“喜怒不形于色”,没有好恶,没有厌憎,没有喜怒哀乐,没有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交流和沟通,那么,人也就成了会说话,有动作的机器人了。

这不是情绪的成熟,而是情绪的退化。

也不是正常人应当有的情况,而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br]其实,不仅过多的消极情绪(负情绪)应当宣泄,就是积极的情绪(正情绪)过多、过于强烈,也会造成人的生理、心理状态的不平衡,也应当进行适度的宣泄。

这也是不难理解的。

一个人喜事太多,往往长期处于激情状态,能量消耗大,且往往睡眠不宁,容易激动,倒不如心平气和,经常有点小的喜事刺激显得平衡。

国外就曾有一老人,得知三个儿子在奥运会上同时获得金牌后,大喜过望,导致心脏病发作而猝然去世。

不过,由于负情绪对人造成的危害更大、更多、更广泛,它的宣泄也就更重视了。

[br]宣泄的心理实质,就是将积蓄的情绪通过行为进行代偿性的输出,是一种尽快达到心理平衡的手段。

[br]2.宣泄的几种形式[br]

(1)破坏。

正情绪和负情绪的过分膨胀都可能导致破坏行为。

例如,有的人气愤时砸家具、摔碗碟,打架、杀人、放火等等;在特别高兴的时候,如看一场紧张的体育比赛,最后自己的国家队夺得冠军,也会有人高兴得把热水往地上摔,把电视机往楼下扔,点着扫帚当火炬去游行,借以宣泄极大的欢乐情绪。

《红楼梦》里贾政听得贾府又出了人命且与宝玉有关,大动肝火,不仅令人捆绑、痛打宝玉,而且自己也亲自大打出手;美国电影《第一滴血》的主人公兰博被警察当局当作犯人残酷追捕,他的痛苦委屈和不满情绪没有特定的宣泄对象,于是用机关枪横扫警察局,用炸药轰炸办公楼作为报复,这也是一种破坏性的宣泄。

在现实生活中,迁怒于人、报复于人,都是一种极度的破坏性宣泄,对他人、对社会会造成程度不同的危害,是应当予以制止的。

但当自己成为宣泄的对象时,又要体谅朋友的个性特点,尽量制止和原谅朋友的宣泄行为。

[br]

(2)爆发。

破坏性宣泄主要通过损及人或物的行为达到宣泄目的,而爆发性宣泄则通过行为加语言,或单用语言进行快速的宣泄,它不触及他人或他物,没有破坏对象。

比如,正情绪的载歌载舞,“乐得跳起来”;负情绪引起的发火、跺脚,都属于这一类的宣泄行为。

痛哭是一种常见的发性宣泄,大哭之后,人的心理得到平衡,会带来一种生理上的欣快感。

《儒林外史》里的范进得知自己终于中了举,狂奔狂叫,则属于过度的正情绪的爆发性宣泄。

有些爆发方式,特别是负情绪的某些爆发方式,并不是好的宣泄方式,正如达尔文所说:

“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

”康德说得更好: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br]以上两种宣泄方式都是直接、快速但却简单的宣泄行为。

下面几种则是较为复杂、缓慢、曲折的宣泄行为。

[br](3)倾诉。

用语言将自己的情绪向别人表述便是倾诉性宣泄。

《祝福》里的祥林嫂,唯一的亲人--儿子阿毛被狼吃掉了,她的悲痛只有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倾诉加以宣泄。

尽管后来人们都厌烦了,不愿听了,好还是要讲。

前面讲的《第一滴血》里的兰博,最后与曾经浴血战斗过的上校见面了,有了倾诉对象,便终止了破坏性宣泄,而一股脑儿将积蓄于心里的所有痛苦、委屈与愤慨都向上校倾诉出来。

倾诉是朋友间最常用的宣泄表达形式,也是保持心理平衡,促进良好适应的较好方法。

[br](4)议论。

倾诉是将自己直接的感受简单地向倾诉对象宣泄,而议论则是通过复杂迂回的途径向别人讲述。

议论宣泄分两种:

①利他议论。

这种议论是通过某个人物或某件事物,进行积极的评估,通过赞美到对心理上的羡慕与祝愿的宣泄。

这对人际关系的和谐和改善是有好处的。

②损他议论。

这种议论的实质是发泄心理上对他人的不满或嫉妒,多用嘲讽、鄙视和幸灾乐祸的口吻进行。

通过议论他人,达到口头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

这会在暗地里却也是严重地损害他人的名誉。

[br](5)投射。

这一防卫机制中的“投射作用”不尽相同,但含意还是很近似的。

投射宣泄可分为两种:

①被动投射。

这多见于娱乐宣泄,例如看电影、看戏、看小说、听音乐、看画展等,你的激情会被剧中人的台词,被小说的情节,被音乐的旋律,被画面上的色彩所感染,作品调动起了你潜在的喜、怒、哀、乐、思的结果,是被动的宣泄。

这种宣泄的学说早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诗学》一书中就提出来了。

在讨论希腊悲剧的目的和作用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人们在观看戏剧时,可以通过剧中英雄的行动,以感情移入的方式表示自己对丑恶势力的敌视。

情绪的这种唤起和表达导致了净化或宣泄的效果。

如我们在看电影《野鹅敢死队》时,最后雇佣军头头福克纳上校亲手处死噬血成性的银行家爱德华时,人们无不拍手称快,这也是我们内心深处对背信弃义的无耻行为的痛恨,这种情绪通过主人公的行动得到了被动宣泄。

②主动投射。

这是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活动等进行宣泄,如写作、记日记、画画、听音乐、体育活动、劳动等等,都是将自身的情绪,通过替代的活动形式表达和发泄出来。

写匿名信、贴反动标语等,也是一种主动宣泄,但就其性质而论是危害社会和有损于他人的宣泄手段。

[br]3.宣泄疏导法的作用[br]人们在遭受挫折后,由于激烈的情绪反应,会导致不理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剧烈变化,这时,应当通过不危害他人和社会的方式,有节制地把心中的积郁发泄出来。

只有让紧张情绪释放出来,才会使心理达到平衡,恢复理智状态。

[br]排解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很多,既可以靠自己的自我调节,需要时,也可以借助别人的疏导。

[br]

(1)通过交往和语言倾诉。

可以找自己的亲人、知心朋友、自己信得过的人,把自己的苦衷和怨恨尽情倾诉出来,以求得他们的开导和安慰;或者与领导谈,用批评或自我批评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常言道:

一个快乐由两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个快乐;一个痛苦由两人分担,就变成了半个痛苦。

何况你倾诉了自己的苦恼,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不仅仅只是安慰,还有开导、帮助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有个女会计,坚持财务纪律,受到厂长打击报复,种种刁难使她难以工作,也难以生活。

几次申诉,又石沉大海。

她痛苦、忧愤,甚至想走绝路,后来,她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一位老同学,这位老同学对她说:

“你县里、地区告不中,就不能向省里、中央告了?

”一番话说得她勇气倍增,又看到了希望。

她投书中纪委,终于使问题得到了满意的解决。

在许多情况下,一个人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是有限的,甚至是模糊的,而旁人点拨几句,常会使你茅塞顿开。

科学家高士其,当年带着被病魔摧残的身体回到旧中国、但报国无门,使他痛苦和失望。

后来他找到李公朴、艾思奇诉说,受到他们的开导与鼓励,立志拿起笔参加解放全中国的战斗,使他的性格变得坚强、乐观。

所以,一个人一旦有了挫折和痛苦,切莫闷在心里,可以找同事去,找亲人去,找朋友去,在那里倾吐自己的心思,得到他们的开导和帮助,这比一个人独思冥想优越得多。

[br]

(2)活动释放法。

就是借助其他活动把紧张情绪所积聚的能量排遣出去,使紧张得到松弛与缓和。

人在紧张状态被紧急动员出的能量若得不到及时发泄,便会危害身体。

但是,文明社会又要遭到舆论的谴责,重者会使个人谄入更大的不幸。

因此,我们可以把在紧张状态下积聚起来的能量,转移到其他无害的活动中去。

比如,受到挫折,感到郁闷、愁苦、盛怒时,可以到操场上猛踢一场球,或者到田野里拼命干一阵子活,或者在空地上以高速度冲刺几百米,直弄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心里也就自然平静下来。

若实在痛苦,也不妨大哭一场,如同夏天的暴风雨,越是倾盆而下,天就越晴得快。

人在痛哭一场后,随着眼泪将多余的生化物质排出体外,对身体当然是有利的,这样也有助于及时恢复心理平衡。

[br](3)精神发泄法。

国外的精神发泄去,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制造一种情境,使受挫者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受压抑的情感。

人们处在挫折情境中,往往会紧张的情绪反应替代理智行为。

这种精神发泄去的原理就是把这种紧张情绪发泄出来,使人恢复理智状态。

[br]国外的精神发泄法可谓五花八门。

有个别谈话法,这在哈佛大学心理学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中首先肯定了此种方法的作用。

实验是这样进行的,让工人发泄对管理当局的不满和抱怨,研究人员只是洗耳恭听,详细记录,经过上万人次的谈话,霍桑厂的产量大幅度上升。

[br]有信件发泄法,就是受挫者给造成自己痛苦的对方写信,倾诉心声,信写好后不要寄出,以免伤害别人。

有时,一个受挫者晚上写好信,第二天早晨便心平气和了。

[br]国外还有些企业设立了“情绪发泄控制室”,墙上挂着公司老板和蔼微笑的照片,室内放着橡皮人形靶,备有各种棍子,有气的职工可以进去拳打脚踢一顿,以发泄自己的气愤。

[br]当然,受挫后对不良情绪的宣泄,并不是可以无所顾忌的,不分场合,不顾影响,不计后果的。

那种一有怒气就大动肝火,一有痛苦就大哭大嚎,一有冲动就蛮干一通的作法,向来是人们所不赞成的。

这种胡乱发泄的方式,并不能把不良情绪真正发泄出去。

抒放应当有度,要讲究方法,通过正常的途径和渠道来宣泄和排遣不良情绪,要掌握适当的宣泄形式,控制宣泄的强度。

尤其对于老年人、体质差的人和心理脆弱的人,控制好宣泄的程度,更为重要。

[br]

(二)心理置换法[br]心理置换法主要是在疏导者直接对受挫者进行挫折疏导时所用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疏导者在对受挫者进行疏导时,要设法使双方在心理上调换一下位置,即疏导者要设身处地为受挫者着想,急其所急,难其所难,满腔热情地给予指导、帮助;同时受挫者也要能设身处地为疏导者着想,相互理解,顾全大局。

[br]这种方法不仅用于地位平等的人相互之间进行挫折的疏导,而且,对于消除领导者、管理者或长辈等地位高的人与部署或晚辈等地位较低的人之间的心理隔阂与障碍,导致心理契约的形成,调动人的积极性,也尤为重要和有效。

心理置换法的具体运用如下:

[br]1.耐心听取受挫者的愤愤之言[br]一个人在遭受挫折后,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形成对挫折的片面看法和不合理认识,并会感到有苦无处诉。

一旦遇到了机会认为可以诉说时,发出的怨言多是激烈的,会伴随着个人情绪,说出平时不敢说的带有攻击性的、不合理的,甚而是自相矛盾的言词。

对此,疏导者必须采取谅解的态度,耐心地听他讲完,从中分析出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是属于他自己应当负责的,那些是别人应当负责的,或者是由于管理工作失当造成应当由组织负责的,管理者也要勇敢的负责。

同时,要体谅对方的难处,帮他出主意,想办法,解除焦虑和紧张情绪。

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好,对方就会产生亲近感,对疏导者依赖,并信得过。

[br]另一方面还要让对方了解别人或管理者的难处,理解管理者所以必须这样作的道理,自觉维护纪律,心甘情愿与管理者合作,从而形成不成文字的心理契约。

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往往是巨大而持久的。

[br]2.帮助受挫者摆脱困境重新发展[br]任何人都是不愿犯错误受挫折的,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局限,多是在犯错误受挫折之后,才意识到错误的性质和受挫折后的痛苦,在社会迅速变革的年代里,更是如此。

消除心里挫折的过程,是一个提高认识的过程,属于精神世界的范畴,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简单强迫的方法,只能阻塞言路,或引起对抗。

正如毛泽东所说:

“只有采取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才能真正发展正确的意见,克服错误的意见,才真正解决问题。

”[br]如果一个职工在有过失而有决心弥补自己的过失时,继续对其委以重任,寄以期望,他就会拼命地工作。

据《资治通鉴》记载:

唐太宗李世民的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了别人的贿赂,事发之后,李世民说:

“顺德果能有益国家,联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不但不处分他,反而给了他绢数十匹。

大理少卿对李世民不仅不惩办长孙顺德,反而为他评功摆好,赐绢数十匹的做法很不理解,提出了疑问:

“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

”李世民解答说:

“彼有人性,得娟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现在,有些管理者只懂硬性执行纪律,却忘记了“得绢之辱,甚至受刑”的心理效能,这可能也是导致一些受挫折后的人消极悲观,不求进取,苦闷焦虑的原因之一。

[br]一个人在遭受挫折之后,如果对他遇到的一系列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例如,如何消除不良影响,工作如何安排才能发挥其特长和潜力等等,解决得越快越有利于调动受挫者的积极性。

[br]3.增强受挫者的心理自控能力[br]一个人在遭受挫折之后,对来自别人的真诚的爱护、尊重、关怀、体谅感受最深,足以成为激其站起来、奋勇前进的诱因。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从不同的动机出发,对于受挫折的人,冷嘲热讽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观而不帮者有之,不给工作者有之,以怨报德者有之,应有尽有。

这是难免发生的而又不应当发生的事情,但又是客观存在,不能否定,只能面对现实。

要冷静听取各种信息,分析各种信息的由来。

发脾气不行,因为自己有过失,既然别人爱讲,就让他们尽情的讲下去,都讲完了,自己也就把问题弄清楚了。

但是要真正做到硬着头皮听闲话,特别是那些流言蜚语,如果缺乏心理自控能力,是不大可能做得到的。

因为,疏导者必须从真诚的爱护出发,促进受挫者在遭受挫折后增强心理自控能力。

[br]所谓心理自控能力,就是一个人从自己所抉择的目标开始,排除内外干扰,采取最佳的相应手段保证目标实现的积极行动能力。

它是心理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它包括着两个意思,一个是自觉地遏制不符合目标需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另一个是有意识地激发和保持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探索、筛选、决策、计划等所需要的积极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因此,心理自控不是消极的自我压制,不是被动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的调整活动目标和行为方式的主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与别人的信息交流越畅通,对信息加工处理的效果也就越好。

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远大的理想,强烈的理智感和道德感等,是心理自控的动力。

[br]另外,要帮助受挫者增强自控能力,还必须从关心爱护出发,热情地引导其总结挫折的经验教训,克服心理定势,这是很重要的。

例如有的人言论有失,而遭受挫折,于是总结出了“言多必失”的经验,在应该发言的时候也一言不发了;有的父母是学文科的,曾受过批,便告诫子女文科危险,技术保险等等。

这种心理定势形成也是不好的,会导致片面接受挫折的教训,不能采取积极的态度。

因此,帮助受挫者正确总结经验教训,克服不正确的心理定势,对于他们有意识的心理控制具有导向的意义。

[br](三)代偿迁移法[br]当一个人不能达到确定的目标而受到挫折时,可以用另一种目标来代替,或通过另一种活动,来弥补心理的创伤,驱散内心的忧愁,痛苦,增强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这就是代偿迁移法的作用。

它的具体运用,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区别对待。

[br]1.目标替代[br]原订的目标不能实现,可以重新设定一个目标来替代。

这要在稳定受挫者情绪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分析现实,重新审定目标。

挫折给人们提供了反思的机会,它能使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而增强自信心,扬长避短,越过挫折的激流险滩,争取成功。

[br]首先,疏导者要引导受挫者进行冷静的分析,看其动机是否正确。

如果企图达到某一目标的多种尝试都告失败,就要客观地分析一下,所确定的目标是否符合客观要求。

如果主观上不具备这种可能,就要引导他们注意杨长避短,应该改换目标,另谋出路,即放弃原来的需要,谋求新的目标。

如果通过分析,发现自己追求的目标确实是现实的,可行的,那就应该排除各种困难,毫不动摇地朝着既定目标迈进。

但要吸取挫折的教训,改变策略,讲究方法。

[br]2.情境转移[br]人在遭受挫折之后,必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

为了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和挫折情境的纠缠,可以去参加使自己愉快的活动,或暂时避开挫折情境,从而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上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

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人在发怒、发愁时,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一个强烈的兴奋中心。

这时,如果另找一些新颖的刺激,引起新的兴奋中心,便可以抵消或冲淡原来的兴奋中心。

所以,这时疏导者可以帮助他们回顾生活中一些愉快的往事,或传播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喜讯,以转移他们的情绪,冲淡他们的苦闷,也可以听听音乐,看看喜剧,或者旅游,参加体育运动等。

当人沉浸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时,烦恼是无可奈何的。

[br]经验证明,转移的情境,与原来引起挫折的刺激情境差异越大,个人心情转换的可能性也越大,不良情绪消除得也越快。

因此,在转移情境时,应该选择那些在时间、空间和性质上与原刺激情境差别较大的事物。

[br]3.环境调节[br]环境对人的情绪同样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素雅整洁的房间,光线明亮、颜色柔和的环境,使人产生恬静、舒畅的心情。

相反,昏暗、狭窄、肮脏的环境,使人产生憋气和不快的情绪。

安谧、宁静的环境,使人心情松弛、平静,而杂乱、尖厉的噪音,使人烦躁焦急。

因此,改变环境,也能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

受到挫折和不良情绪折磨的人,更应该走出陋室,到外面走走,在绿树成荫的大道上散散步,到仪态万千的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观赏壮丽的景色,这可以旷达胸怀,欢娱身心,对于调节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很好的效果。

绿色的世界,蓬勃的微型机,秀美的景致,会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振奋,忘却烦恼,消除精神上的紧张和压抑之感。

正如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邀请》一诗中所定:

[br]从你自己摆脱出来,[br]站在野外;[br]你将在你内心里,[br]听到大千世界的响应。

[br]哪儿有无限的空间,[br]就在哪儿展翅飞翔,[br]置身万物间你将是自由的,[br]出来,到野外来吧!

[br](四)矛盾意向法[br]这种方法是由维也纳精神病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创立的。

矛盾意向法的理论前提是:

在许多情况下,焦虑情绪和失调行为的产生是由于人们过分害怕某些令人恐怖的事物。

这就是说,一个人老是担心某种可能使他感到焦虑的挫折处境发生,因而会变得万分恐怖,以至于不自由主地被引入这一境地。

这中收做“预期焦虑”,它常常使人变得无能为力。

一个人对某种处境的恐惧,以及他对这些恐惧的害怕,使他陷入恶性循环。

他极力想摆脱他所恐惧的挫折处境,结果反被焦虑所压倒。

如果到了他不得不面临这一挫折处境时,他已经几乎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了。

[br]矛盾意向法的使用,就是努力去做他最害怕发生挫折的那些事情,或盼望挫折的发生。

当然,这是与真正的愿望相反的。

这样,焦虑感和植栏芯突嵯喾吹脑竿〈U庖环椒ㄊ谷艘韵确⒅迫说姆绞剑朔源煺鄣脑て诮孤牵谷怂沙冢员愦尤菡蚓驳囟愿端媪俚木置妗?

br>[br]比如,一个人十分害怕自己在将要举行的一次演讲比赛中失败,那么,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帮助他解除对演说和演说失败的胆怯。

让他在演说前这样对自己说:

“我要尽力感到害怕,在台上心惊胆颤,想逃跑,想把自己从上到下裹起来;我要打哆嗦,我要汗颜,要结巴,要语无伦次;我要让全部的人为我的失败发笑;我要焦躁不安,使自己觉得整个大楼都和我一起颤抖,我流的汗足以把全部听众淹死;我要当上世界冠军,第一流的台上颤抖的选手;我会上吉尼斯世界大使……”通过这种矛盾意向的作法,人就会平静下来,嘲笑恐惧并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来决定他该针对恐惧和担忧自言自语些什么。

这样就可以消除逆境对人产生的消极影响,使之在这种情况下仍能应付自如。

[br]弗兰克尔曾治疗过一个很严重的成年结巴。

这个人从懂事起就结巴,只有一次他没结巴,那是他12岁时,一次乘公共汽车不买票,被售票员抓住了。

他想,这下越结巴越好,让售票员知道这人不过是一个可怜的结巴孩子,于是他极力想结巴,但却一点儿也没结巴。

[br]一个有心脏病的人,担心自己的心脏病发作,不敢出院。

一次,他又陷入这种焦虑时,护士要他加快心跳,并尽量增加痛苦和焦虑。

然后,护士离开病房。

当过了一会儿护士回到病房时,他说自己实在不能做到护士的要求。

恰恰相反,他这时倒十分平静。

于是他鼓起勇气到外面去散步,经过一家商店时,他又开始感到心跳加快,于是便对自己说:

“焦躁不安吧,尽量!

”结果,他却感觉不到焦虑,反而平静下来。

不久,他出了院,回到工作岗位上。

[br]这是因为,我们常常在一件事开始的时候投入太我的注意力,思考、咀嚼得越多,情况就变得越糟。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失眠。

你越是想要睡着,越是睡不着。

天快亮了,你放弃了睡着的企图,反而睡着了。

有时,我们可能由于努力过分而无法取得成功。

如我们比较放松自在地处理问题,成功就会容易得多。

当我们把注意力从那些使我们烦恼的问题上转移到事物本身或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不再为焦虑所困扰时,智慧和才能由于免除了不良情绪的骚扰而得以更好的发挥。

[br](五)合理认知法[br]根据挫折的ABC理论(参见第一章“有关挫折的理论”),人们对挫折的情绪反应不在于挫折本身,而在于对挫折的不合理认识,即由于不正确的认知或曰非理性信念所造成的。

因此,通过认知纠正,以理性治疗非理性,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人们的情绪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和挫折感。

[br]运用合理认知法疏导受挫者,主要通过以下4个步骤:

[br]

(1)要让受挫者明白自己有哪些不合理信念,以及这些信念与挫折和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指出其认知和信念的不合理性。

[br]

(2)帮助受挫者明了目前自己的挫折感和不良情绪是由于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导致的,对于这一点,他们自己已应当负责。

[br](3)帮助受挫者认清其信念之不合理,进而改变或放弃一些非理性观念,调整认知结构,这是疏导中最重要的一环。

[br](4)从改变不合理信念入手,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思维和认知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与认知方式,以避免重蹈覆辙,再受不合理信念的困扰。

[br]合理认知法力图使受挫者领悟到:

[br]

(1)情绪不良不是由于外界,而是由于自己的非理性信念造成的;[br]

(2)目前的情绪障碍是因为自己仍在沿用过去的非理性信念;[br](3)只有改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才能消除情绪障碍。

尤其后两者的领悟更重要。

[br]在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疏导的第三个步骤中,往往需要采取辩论的方法。

疏导者要积极主动地、连续不断地向受挫者发问,对其不合理的信念提出挑战和质疑,以动摇他们的这些信念。

从提问的形式上看,可以分为质疑式和夸张式两种。

[br]

(1)质疑式:

疏导者直接了当地向受挫者的不合理信念发问,如:

“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你自己的这一观点?

”“是否别人都可以有失败的时候,而你不能有?

”“是否别人都应该照你相的那么去做?

”“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事物按你所设想的那样发展?

”等等。

[br]受挫者一般不会简单放弃自己的信念,虽然他们往往不加批判地接受了许多现成的看法,但面对来自疏导者的质疑,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地为自己的信念辩解。

因此疏导者需不断努力,借助于这种辩论过程的不断重复,使对方感到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辩护已经理屈词穷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

①他们的那些不合理的信念是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东西;②他们的那些信念是站不住脚的;③分清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