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资料骨灰级作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511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资料骨灰级作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资料骨灰级作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资料骨灰级作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资料骨灰级作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资料骨灰级作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资料骨灰级作品.docx

《高考历史资料骨灰级作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资料骨灰级作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资料骨灰级作品.docx

高考历史资料骨灰级作品

2009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长期热点”08:

关注民生

一.热点背景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

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

“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

民生问题,任何时候都是热点。

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一问题更热。

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合开展的“您最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网上调查显示,位居关注度前十位的热点问题中,八个直接事关民生:

医疗改革、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就业问题、环境保护、住房问题、教育公平、社会保险。

二.高考考纲

1.中国古代史:

(1)先秦:

商纣王厚赋税、用炮烙之刑残害人民,还实行“人祭”、“人殉”。

周厉王残酷剥削百姓,并令人监视百姓。

商和西周时期,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接受奴隶主的剥削。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水利工程的兴修,有利于改善民生。

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秦国的度量衡,有利于民生。

老子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正在得民”,反对“虐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2)秦汉:

秦朝的灵渠有利于农业生产,秦长城的兴修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秦朝的暴政(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不利于民生。

西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民生,但编户制度下,田租较轻,人口税和更赋(代役钱)很重,另外还有田亩附加税、杂役和超期服役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3)南北朝:

北魏均田制的实行、江南农业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南北朝手工业的发展等,都有利于民生。

(4)隋唐:

隋炀帝在位时,年年重役、三征高丽、大兴土木、严刑酷法,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天灾严重,民不聊生。

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民本思想,注意引用材料“水舟关系”、“根叶关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武则天和唐玄宗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隋和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使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

从唐德宗时开始实行的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扩大了税源,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赋税转嫁和苛捐杂税等现象,使农民的负担逐渐加重。

隋唐时期水利工程(大运河、江南水利工程超六朝总和)、水利技术(筒车)及新的耕作工具(曲辕犁),有利于农业发展。

(5)宋元:

北宋时期,“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兼并过程,冗官、冗兵、冗费加重了百姓负担。

庆历新政主张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市易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生。

元朝中后期,腐败的政治、沉重的徭役负担和统治阶级的经济掠夺,使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加上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

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它主要是商品经济和封建城市发展的结果,主要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6)明清:

明神宗时,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实行一条鞭法,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驰。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大批农民流离失所。

明朝末年,天灾不断。

明朝政府向农民加派三饷(辽饷、练饷、剿饷),广大农民十室九空,陕北王二起义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李自成农民军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反遇了农民群众反对财产贫富不均和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清朝,康熙帝的“更名田”和“固丁数”,有利于民生;雍正帝实行地丁银制度,完全废除了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驰;明代从国外引进的高产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可以养活众多人口,也能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2.中国近现代史:

(1)半殖半封开始时期:

沉重的封建剥削、清政府的战争赔款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造成的银贵钱贱,使农民的赋税负担增加很多。

太平天国运动的前期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产品分配公有制,虽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由于它的空想性和落后性,根本无法实施。

《资政新篇》在民生方面主张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兴办新式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等,虽然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也根本无法实施。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即核定全国地价,现价归原主,涨价归国家,国民共享,“家给人足”。

由于这种土地交易双方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所以它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农民没有得到实惠,所以辛亥革命没有能够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必然失败。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新三民主义在民生主义方面,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但由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这一方案也没有真正实施。

(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制定并贯彻了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在根据地经济建设中,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并兴办一些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

(6)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强占大量耕地、掠夺农产品,造成农村普遍粮荒;还在沦陷区城市实行既少又差的粮食“配给制”。

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在农业上实行“粮食征购”和“征借”,在商业上实行专卖政策,使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两减两交”的土地政策,减轻了地主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

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7)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收敌伪财产时,大发“劫收”横财;他们还利用政治特权横征暴敛,造成经济崩溃、物价暴涨,广大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

在解放区,中共制定了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并贯彻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一个可靠保证。

(8)过渡时期:

通过建国初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结束了我国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

通过建国初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措施的实施,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一化三改造的进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

(9)探索时期和文革时期:

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自然灾害严重,苏联断绝对华援助,造成了国民经济自1959至1961年的严重困难。

经过“八字方针”的贯彻和七千人大会的纠正,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文革”十年里,按正常发展计算,国民经济损失总计约五千亿元。

这两个时期,民生问题上存在的失误主要有:

在国民经济支出当中积累与消费比例失衡,积累比重偏大;对外封锁,安于所谓的“既无外债又无内债”,国内建设全凭财政开支,人民工资水平长期维持在相当低的水平;在“左”倾错误指导下,农轻重比例失衡,用于农业和轻工业的财政支出相对很少,对农业和轻工业的投入严重不足,食品和日用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极大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1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中共十三大提出“温饱”、“小康”、“比较富裕”的三步走战略部署。

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前20年的目标就是要全面实现小康。

十七大则把民生问题和社会建设提到相当的高度,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再次具体而明确的指出了全面小康的民生目标,一幅“全体国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和“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美好蓝图给中国人民以极大的信心。

3.世界近现代史:

(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新航路开辟后,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隆,物价猛涨,使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封建主势力衰落,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欧洲人开始对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西方的宗教和文化的渗透使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核心,它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当时的科学、文艺、教育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①从阶级利益看民生: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和资本主义自由发展时期,资产阶级的一些民生措施,不是为了切实满足工农的民生利益,而是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或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

比如法国大革命期间,为了争得农民的支持,资产阶级下决心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还颁布有损资产阶级利益的限价法令,对关系民计民生的生活必需品实行最高限价等。

又如美国内战时期,林肯政府通过《宅地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国人民的土地问题,当然它还带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胜利。

②用辩证方法看民生:

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和美国的西进运动等,虽然从长远来看,这些运动最终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力,有其极大的进步意义,但是在当时是以牺牲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民生为代价的。

③从国内到国际看民生:

早期的资本主义剥削基本上是以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恶化工人的劳动条件、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缩减工人的劳动待遇等榨取绝对剩余价值的形式出现的,工人阶级的生活悲惨,民计民生根本无从谈起。

资本主义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把广大的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强行纳入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通过以武力为后盾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等侵略形式,极大的恶化了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民生问题。

(3)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二战”以后:

在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和稳定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民生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不再是以榨取绝对剩余价值为主要手段,而是通过改善生产条件、革新机器设备、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等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相对剩余价值,这一时期,八小时工作制普遍推行,工资待遇有了很大提高,甚至超过了物价的上涨幅度,衣食住行得到稳定保障,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政治待遇明显提高,国民素质因为义务教育而普遍提高,人民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民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有些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出现一片和谐的繁荣景象。

比如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和“二战”结束之后,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计划指导,减轻资本家对人民的剥削;加大基础设施和新型产业的投资和建设,扩大就业机会;推行社会福利制度,改善和保障人民生活;推行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既带来了20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极大改善了民计民生问题。

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民生问题:

在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严生问题:

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消费品供不应求,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东欧各国长期受制于苏联,教条主义地袭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采用片面发展重工业和高速度、高积累、高投资的工业化方针,产生了许多问题和错误,使东欧各国的执政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成为东欧剧变的内部原因。

4.民生问题与科技革命密切相关,应该加大科技发展和进步

从世界近现代历史300余年的发展历程来看,科技革命对于民计民生的发展变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18世纪初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机时代,人们开始告别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封建时代,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城市崛起带来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人们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

19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电气化时代,人们开始享受电灯、电车、电影、电话、电报、汽车、远洋轮船、飞机、化学工业等发明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工业化程度加快,城市发展以更快的速度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兴起,人们的民生民计得到极大的改善。

20世纪40、5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更是把人类带入信息化时代,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科技革命成果日益深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之中,人造纤维使得人们的服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以集成电路为基础制造的家用电器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的距离,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或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民生民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和迈进。

为了推动民生的更快发展,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我们应该加大科技的投入、研发和运用,推动科技创新,让科技在改善民计民生的过程中发挥更好、更大的效应。

三.高考真题

01.(2005江苏历史2)孔于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02.(2005北京春季高考文综12)唐初规定:

“凡水、旱、虫、霜灾害,……十分损四以上,免租;损六以上,免租、调。

”该项规定出自

A.均田制B.屯田制C.租庸调制D.地丁银制

03.(2005广东历史9)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粹主义

04.(2006广东历史6)“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

这首曾在安徽芜湖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的史实是

A.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B.鄂豫皖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C.太平天国农民运动D.北伐战争时期安徽的农民斗争

05.(2006江苏历史14)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合理调整工商业是为了C

A.将全国主要财政经济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

B.实现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C.在国营经济领导下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

D.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06.(2006全国二卷文综18)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

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C

A.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农产品自由贸易

07.(2007四川文综15)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

B

A.官僚B.市民C.皇族D.农民

08.(2007四川文综16)在近代中国,系统阐释了民生思想并把它作为纲领的政治派别是D

A.地主阶级洋务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资产阶级立宪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09.(2007四川文综17)图5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D

A.经济改革体制深化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10.(2007四川文综18)“大萧条”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国都采取了一系列增加就业的措施。

其中美国实行的主要措施是A

A.举办公共工程B.发展军事工业C.调整农业生产D.加紧殖民掠夺

11.(2007天津文综21)“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

这主要取决于后者D

A.同情农民疾苦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抑制贫富不均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

12.(2007广东历史13)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

其主要目的是D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13.(2008天津文综14)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为此制定的新法是D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免役收庸法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4.(2008江苏历史8)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D

A.洋布外观漂亮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D.洋布价格低廉

15.(2008四川Ⅰ卷文综19)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其主要目的是B

A.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B.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C.重新划分根据地的阶级成分D.执行国民政府的行政命令

16.(2008广东文科基础28)到l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

这反映我国当时C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17.(2008北京文综17)“价格革命”给16世纪的欧洲带来的变化有C

①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     ②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暴利

③封建主势力加强         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8.(2008全国Ⅰ卷文综19)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

“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

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

”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A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D.各国间交往密切

19.(2007山东文综27)(15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

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

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遭。

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上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材料三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主救济。

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齐底步《世界经济通史》

(1)材料—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

《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的。

(4分)

(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请选择你认同的—种管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要点:

(1)经济危机发生后,工人失业,人民生活贫困。

(2)内容:

以工代赈;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

原因:

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

(3)国家立法。

(4)同意第一种观点:

以工代贩、发放失业教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同意第二种观点:

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20.(2008重庆文综37)(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炀帝)大业入年,天下旱,百姓流亡。

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

十三年,天下大旱。

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瀑涨,漂六百余家。

……十三日,诏曰:

“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

凡所力役,量事停废。

遭水之家,赐帛有差。

”……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板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二凡有水旱,(清朝统治者)略不怜恤,坐视其饿等流离,暴露如荞,……又纵食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民变迭起,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暴动达100余次,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声势最盛。

——摘编自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

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试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

为了摆脱困境,录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4分)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实有何内在联系?

(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在哪些方案中提出了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各举一条相关内容。

(6分)

(3)根据材料四,说明美英两国社会福利改革各处于什么发展阶段,(2分)归纳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分)

答案要点:

(1)隋炀帝置百姓于不原,仍然征发兵役,徭役;唐太宗关心民间疾苦,重视赈灾。

减省诸司进奉(戒奢从简);减轻徭役;救济灾民;亲临灾区了解灾情。

吸取隋亡教训;具有“存百姓”的思想。

(2)清朝统治者漠视民生,放纵贪官污吏搜刮百姓;这是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各族人民纷起反抗的重要原因之一。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平均分配土地,或实行圣库制度等;兴办保险事业,或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等。

(3)美国开始“福利主义”试验;英国实行“福利国家”政策。

颁布相关法令;成立专门机构。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国家稳定。

(4)略。

四.预测演练

01.“孔子象征着什么?

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

”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

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有教无类

02.下列有关西汉编户制度叙述正确的是:

A.编户齐民编入政府户籍,无独立身份

B.编入政府户籍的人要承担沉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