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上课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496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醉花阴上课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醉花阴上课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醉花阴上课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醉花阴上课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醉花阴上课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醉花阴上课版.docx

《醉花阴上课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醉花阴上课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醉花阴上课版.docx

醉花阴上课版

 

 

 

《醉花阴》教案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思路:

《醉花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中《李清照词两首》中的一首,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意境优美,情感细腻。

本节课通过对李清照词《醉花阴》的赏析,疏通其“词”义,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并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情意真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的心境,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重点抓住情感意味浓的字、词、句进行分析,体会作者在创作中是如何建立语言与情感间的联系的,把握词作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感受女词人委婉含蓄、深哀悲戚的精神世界,感受其词作婉约清秀、情味真切、语言清新自然的风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2、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境的好处

难点:

1、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法3、比较拓展法4、情感教学法5、问答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新课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他们,其中有一个是中国古代女性,她的名字叫李清照。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女性,这是一种何等的荣耀啊!

那她凭什么获得如此名誉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词人的世界,感受她的非凡才气。

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称为“易安体”。

创作了许多令人记忆深刻的词作,主要有《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等。

 李清照的生平可根据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

其父亲是李格非,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进士出身,才学之士。

在北宋社会,大户人家选女婿,主要是重才,中了进士的男子都受到尊重。

中了进士后,曾做过山东郓州的教授(相当于教育局局长)。

后来升官,做过太学录、太学士、太学博士(相当于京师大学堂里担任教授)得到苏轼赏识,成为“苏后四学士”之一。

性格刚正不阿,嫉恶如仇。

在郓州时,很清贫,连当地知州都觉得他可怜,劝他私吞,但他不听;在江西上饶做官,当地有个专门妖言惑众危言耸听的道士,有一次,两个人的车碰见,李格非当即叫人把他拖出去,痛打一顿,驱逐出境。

最后进入宋史人物传记。

母亲是王氏。

王氏祖父是王拱辰,宋仁宗时的科举状元,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国家人事部部长)、三司使(财务部部长),王氏从小在诗书世家里长大。

“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宋史》。

李清照:

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比当时的女孩子有着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

古代女孩子应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的生活。

李清照是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

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感受少年时代的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摊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丈夫:

赵明诚。

为人品行端正,情趣高雅,从小喜欢收集金石字画文物,其父赵挺之,与李格非是同乡人,山东,政治上是变法派,与李格非刚好相对。

当时流传这么一个故事,赵明诚和父亲说,做了一个梦,请父亲解梦:

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词女之夫)刚好宋徽宗上位,采取折中政策,政治矛盾暂趋缓和,故赵明诚与李清照得以结为秦晋之好。

这时李18岁,赵21岁。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命运转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婚后不久,新旧两党又开始争斗,赵挺之打击李格非,李清照曾写援书,但没得到帮助。

李格非被贬回老家。

新党内部争斗,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也遭受灾祸。

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期: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

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靖康事变,北宋灭亡。

北方大乱,赵家大多书册文物被焚,逃难到南方。

丈夫病逝。

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曾经改嫁。

一个叫张汝舟的人为骗文物而与她结婚,结果得不到,这次婚姻完全是个骗局。

李清照告他虚报举数,借此离婚。

她也因此坐了两年牢,但获得众人帮助,九天后出来了。

最后一个人在孤独中去世。

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

她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如《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

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明白、节奏急促,情调凄婉。

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

下片写到: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泪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李词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

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生读,这首词的情感是比较明显的,大家在读了之后,应该对此有了一个整体的感悟,下面就请同学们在词中找出一个字来描述这首词的感情。

学生明确:

愁(教师板书)

那词人是在愁什么呢,因何而愁?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词人在写这首词的一个背景。

2、创作背景

(1)词人在写作这首词的时候,已经是结婚十余年了。

她在18岁的时候嫁给了当时的丞相之子——赵明诚。

夫妻二人可以说是鹣鲽情深,恩爱有加。

经常一起研究金石古玩、研究词的创作。

(板书:

相爱)但是,实际上写作这首词的时候,赵明诚正在外游宦。

(板书:

相离)

(2)在封建社会,女子还必须要遵守三条原则,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

从子。

对于已为人妻的李清照而言,赵明诚则是其生活的中心,(板书:

以夫为中心)但是此时丈夫却在外游宦(板书:

远离中心),因此,对丈夫的思念和生活的百无聊奈引发出了词人深切的愁绪。

这首词是前期的怀人之作。

婚后不久,感情甚笃。

后来,赵明诚宦游在外,“负笈远游”,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深闺寂寞,生活孤寂,对此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年重阳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这首词寄给赵明诚,本词为相思之作。

3、解题:

《醉花阴》,词牌名。

4、朗读·体悟

(1)播放配乐朗诵录音,教师指导。

(2)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请同学来朗读这首词,让我们从中更好的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PS:

鉴赏诗词的方法之一:

诵读。

(3)自由朗读,说说自己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感情基调:

寂寞、忧郁。

5、疏通词义

《醉花阴》

李清照

【原文】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PS:

鉴赏诗词的方法之一:

诵读。

再次诵读,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内容。

运用想象,勾勒出你脑中的画面。

(自由发言)

明确:

上片重阳思亲;下片饮酒赏菊。

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

赏析文本,具体研读

整首词笼罩着一种氛围,即“愁”。

里面写了很多景,融入了作者的“愁”情,运用了情景交融。

自由选择词中的意象分析,如何体现了“愁”?

(一)上阙分析:

学生齐读上阙,加深感性认识。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1、这一句明确的点明了时间,是什么时候?

明确:

2、这一句写了哪些景?

明确:

雾、云、瑞脑、金兽

3、词人眼中的雾和云是怎么样的呢?

明确:

薄、浓。

很明显,薄和浓是一对反义词,反义词放在一起,会具有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

(明确——对比)稀薄的雾气弥漫在空气中,浓密的云层笼罩在上空。

一个轻,一个重,一个在下,一个在上,这样就直接造成一种很强的压迫感,从而营造出一个沉重、压抑的室外的大环境。

“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

薄雾浓云:

雾气不散,犹如心中绘制不散的惆怅;浓浓的云,给人压抑之感。

PS:

鉴赏诗词的方法之二:

要注意分析一些描写景物的修饰性的词

4、再看看室内,空空的屋内只有瑞脑在香炉里静静的燃烧,逐渐消融,飘起缕缕香烟。

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场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析:

“瑞脑销金兽”,看着瑞龙脑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

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天气阴沉,香已燃尽渲染寂寥无聊的环境氛围。

瑞脑销金兽:

百无聊赖,没有人气,极其凄寂。

PS:

鉴赏诗词的方法之:

炼字析情

“消金兽”的“消”——消失,消融。

为什么想到消融?

它写出了香炉内的香在一寸寸的消解融化,香气却一点点的弥散在房间的每个角落了。

而消失却有灰飞烟灭之感,既看不出过程也看不到效果。

联系《一剪梅》中的情感

好一个消融,冰消融后留下个春天,香消融后留下个相思。

明确:

寂寥、冷清。

室外的压抑、沉重,室内的孤寂、冷清,融为一体,让人无处可逃,在这种环境氛围下,人会不会很高兴,当然不会。

5、在这种凄冷的环境氛围下,词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明确:

愁永昼

PS:

鉴赏诗词的方法之:

炼字析情

“愁”——

天为什么永远都不黑呢——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这是因为心情烦躁和忧愁,所

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亲人久别的孤苦伶仃之感

愁什么呢?

愁亲人久别,不知一切可好。

愁不知何日才是归期,自己何时才能结束这种孤苦伶仃,独守空房的日子。

一个“永”字直言词人愁好似没有尽头,突出愁之深、愁之重。

“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

永昼:

既是真正的白天,也是心灵上的时间,太难熬,太孤单,这一切何时才是尽头!

能想象一下当时诗人的形象吗?

小组自由朗读,讨论

讨论明确:

一个消瘦的女子凄凉地站在窗口呆呆看着香炉内青烟一点点上升,变淡,直至无形。

她站得累了,头仰得酸了,但头顶上的太阳却仍在原处徘徊不前。

小结:

前两句,词人选用了云、雾、瑞脑、金兽这几个常见之景,以寥寥数语构建了一个孤寂、冷清、压抑的环境氛围,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向我们直接诉说了其白天的生活状态——愁。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1、点明时间?

明确:

重阳、半夜。

2、佳节又重阳:

⑴重阳节具体的时间是什么?

(明确——农历九月初九)农历九月初九对应的是哪个季节?

(明确——秋季)这里,词人在点明重阳佳节的时候同时也隐含了另一个特殊的时间即秋季。

重阳节这一天,通常是亲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喝酒的日子。

但是前面我们已经说到,李清照这个时候是独居在家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词人就越发的思念丈夫。

此外,在秋天,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有悲秋的情结。

因此,词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节里越发的思念丈夫而不得一见,就越容易增加愁绪。

这一句即向我们交代了词人愁的原因。

PS:

鉴赏诗词的方法之三:

要特别注意对特殊时间的分析

⑵这一句还用到一个“又”字,“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

“又”:

再一次。

在这个再一次是隐含了前一次的,那这前一次和后一次,一前一后同样也就形成了一个对比,同样是重阳佳节,也许去年和今年一样,词人都是一个人孤单的度过,也许去年我还和丈夫一起赏菊喝酒,谈天说地,吟诗作画,但是现在却是词人独自一人。

这样一对比,就更加凸显出词人独自一人过重阳节的寂寞和孤单。

有“再”的意思,本来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都是全家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的好日子,但在孤独的作者看来,这个重阳无疑再次勾起了自己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真是举世皆乐我独愁呀。

所以“佳节又重阳”这句话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

小结:

这一句一共只有5个字,表面上只是表达了一个时间,但是通过分析,词人仅仅是以5个字便向我们诉说其缘何而愁,向我们展示了其深沉的愁绪,可见词人的写作技巧之高。

3、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这里同样也写到了两个景,是哪两个?

明确:

⑴玉枕、纱橱。

刚才我们说到了这个时候是秋季,秋天的晚上夜

凉如水,这丝丝凉意透过纱橱,渗透到玉枕上,让人感到冰凉。

所以才

是“半夜凉初透”。

⑵词人躺在这玉枕上,无法入眠,感受着这丝丝凉意,她的心情

也仿若受到感染似的冰凉如水。

词人为了传神地写出思念丈夫不

能入睡的神态,假言托词天气“凉”,何其凄婉,又何其澹泊!

(1)“半夜凉初透”,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

【明确】这说明作者思念丈夫,孤寂难眠。

(2)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明确】A表面上:

重阳秋夜,天气转冷。

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

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3)重阳节对这种“凉”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重阳佳节,是夫妻登高求福的好日子,偏偏丈夫游玩不归,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

加深了凉意。

小结:

写秋凉,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情景交融。

这是下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4)炼字——“初”

“初”是有“刚刚”的意思,如“家有小女初长成”,但在这里译成“开始”更加贴切一点。

因为一天中最冷的时候不是在夜半,而是在日出前后,从夜半时起,气温才开始持续下降,还没有真的凉透。

这个“初”表明气温开始下降,还没有凉透,但我觉得这个“透”不仅仅指温度上的凉,更指作者心理上的悲凉,孤枕难眠之时,连心都凉透了。

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

总结:

词的上阙,词人以简练的语言,通过雾、云、瑞脑、金兽、玉枕、纱橱等景的描写,选取特定的时间,营造了一个凄冷、压抑、孤寂的环境氛围,在这种环境氛围下通过对白天、晚上词人生活状态的描写,极力表现了词人内心的空虚和寂寞以及深深的愁绪。

表达技巧: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

(二)下阕分析:

学生齐读下阙,集中学生注意力,加深对词的感性认识。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东篱:

种有菊花的田圃。

语出陶渊明《饮酒》诗:

采菊东篱下。

后泛指赏菊之处。

李清照非常欣赏陶渊明,其“易安居士”也是出自诗句《归去来兮辞》:

依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把酒:

端着酒杯喝酒。

暗香:

幽香,指菊花。

重九赏菊,是由来已久的文苑雅事。

不过李清照没有这种兴致,到东篱把酒赏菊,完全是为了派遣离愁,尽量酒喝了,菊赏了,袖间还沾带了扑鼻的幽香,却更勾引起一腔思绪:

过去都有心上人陪着自己,而今却形只影单,此等良辰美景,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讨论总结句子所包含的情感:

明确:

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

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

宋时,此风不衰。

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

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寂寞无聊的词人独自面对重阳佳节,眼见天近黄昏,词人才勉强移步菊花之下,以酒消愁,结果连衣袖都沾满了菊花的香气。

⑴词人化用陶渊明的诗描绘了其在重阳佳节这一天的生活场景。

(情景再现)

明确:

庭院四周满是盛放的菊花,红的、黄的、白的,将一张小小的石桌和几根石凳围绕,词人独自坐在石凳上,手捧着酒杯,赏着这朵朵盛放的花朵。

⑵同学发挥想象,抽象感知,提出个人感受。

明确:

宁静、舒适、惬意。

2、在这幽美的环境中,同学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宁静、舒适。

但是词人是不是也是如此的呢?

明确:

不是。

这里有“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味道。

“暗香”还有一个典故,所以它不仅仅指菊花的香气,还暗含了如此良辰美景却无人能共的哀怨之情。

一桌、一椅、一花、一酒、一人、一斜阳,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解词:

(1)销魂:

极喻相思愁绝之情。

(2)帘卷西风:

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

这三句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

意思是说: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西风卷起珠帘,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的消瘦”。

在这幽美的环境中,词人并没显示出一丝一毫的陶醉之情,反而是越发觉得这种环境消损了她的神魂,原因何在?

明确:

睹物思人,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景物激发词人的相思之愁。

(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加深学生对“睹物思人”的理解。

关于这一句,还有个小故事。

李清照由于思念寄给赵明诚一首诗。

赵明诚觉

得这诗写得太好了,自己要“须眉不让巾帼”,写了五十首诗,其中夹着李的诗,给友人看。

友人说,只有三句最佳,就是这三句。

这三句有什么美呢?

大家谈谈。

这三句也是被人们公认为是全词的最精彩之处。

有没有同学可以先说说看对这三句话的理解呢?

学生回答

明确:

⑴西风——从西边来的风,通常喻指秋风,肃杀,冷冽。

西风卷帘,同样营造出凄清的环境氛围。

⑵人比黄花瘦——运用了比较的手法。

黄花,指菊花。

菊花的花瓣狭而长。

再看到最后一个字“瘦”,瘦是一个形容词,其应用的对象一般是?

(明确——人)。

但是词人这里将之与黄花连用,首先对花而言,一个“瘦”字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韵。

对人而言,以花之瘦,又形象的向我们展示了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

词人这里将人、花相较,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赏析“人比黄花瘦”的“瘦”字。

【明确】A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

B描写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

C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婉曲优美艺术情境。

补充: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

”(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

”(秦观《水龙吟》)等等。

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

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用帘外之黄花之瘦比喻人之形体销魂,创意极美。

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画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

李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此为独创。

人称“李三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新来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

下片以“愁”为暗线,“东篱把酒”为了排遣离愁,“暗香盈袖”更触动愁绪,“莫道”提出“销魂”,正是“愁”的表现,最后落到“瘦”字,是愁的深化,与上片的“愁”相呼应。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⑶而词人为何会“人比黄花瘦”呢?

明确:

黄花的意象分析

上阙我们说到了词人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明确——白天愁,

晚上也愁),词人运用比较的手法将人、花相较,形象生动的向我

们展示了词人因愁而日益瘦削的身形。

那可能有些同学在这里就会

有疑问呢,可不可以用其他的比如说玫瑰花、莲花等等来喻人呢?

这就涉及到此人创作时意象也就是景物的选取和整首词内容、情感

的一致性的问题。

同学们,可以用替换的方法,将黄花换成其他的,

认真体味一下就能明白了。

PS:

鉴赏诗词的方法之四:

要特别注意诗词中的特定的意象的分析。

4、小结

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

这三句,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

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

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

“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

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

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的情境。

词人“愁”瘦了,你看思念把人都折磨得比黄花还瘦,可见词人心里有多苦,思念有多深。

词人用“瘦”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具体直观地表现了出来,真不愧为中国第一女词人。

提问:

词人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具体直观地表现了出来,还能说出其他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的诗句吗?

讨论明确:

讨论回答示例: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5、下片写赏菊饮酒,并抒发感受,中间作者本人的形象在内,说说词中作者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多愁善感、孤寂无聊、相思情苦、弱不禁风的思妇形象。

再读作品体会感情

总结:

下阕重在抒发情感。

运用比较的手法,选取特定的意象。

通过叙写词人重阳节赏菊喝酒的生活片段,抒发了词人相思之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痴情的女子的形象。

(三)分析词中烘云托月的手法

【明确】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

但全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