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源中学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461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源中学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博源中学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博源中学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博源中学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博源中学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博源中学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

《博源中学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源中学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博源中学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

博源中学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方案

 

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方案

 

定西市博源中学

 

二零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定西市博源中学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方案

一、领会课程目标

  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二、课程结构及课程模块说明

  1.高中物理课程结构

  本高中物理课程由12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占2学分,其中物理1和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其余为选修模块。

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学习后,可获4学分,接着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以便完成6个必修学分的学习任务。

在获得6个必修学分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潜力以及今后的职业需求继续学习若干选修模块。

  在本课程的必修与选修模块设置中,有以下基本思考。

  

(1)在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和物理2中,学生通过对物体运动规律、相互作用、能量等核心内容及相关实验的深入学习,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潜能,为后续课程的选择和学习做准备。

  

(2)本课程不仅通过选修模块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而且还在必修模块中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提供了机会。

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学习后,已获4个必修学分,余下的2个必修学分可以通过选学后续课程获得。

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学习选修2-1,2-2。

理科学生学习3-1,3-2,3-4、3-5。

  (3)完成必修学分的学习后,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选学有关内容。

学生最好参照“高中物理课程结构框图”的顺序选择课程,以便循序渐进,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也可以跨系列选学相关模块,根据需要决定学习某系列模块的先后顺序。

    (4)本课程是为大多数高中学生发展设置的国家课程,为了让学有所长的学生更充分地发展,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开设相关的课程,如“物理实验专题” [1]、“物理专题研修” [2],“生活与物理”、物理学史等,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等。

  2.课程模块说明

  共同必修——物理1、物理2:

这是全体高中学生的共同学习内容。

在该模块中,学生通过学习运动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等物理学的核心内容,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下一步选学模块做准备。

选修系列——选修1-1、选修1-2:

本系列课程模块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选修系列——选修2-1、选修2-2、选修2-3:

本系列课程模块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

  选修系列——选修3-1、选修3-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

本系列课程模块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无论哪一组模块,不仅含有物理学概念、规律和实验,而且含有物理与社会发展、物理与技术应用、物理与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附表:

高中物理新课程共包含12个模块,这12个模块下共有35个二级主题

系列

模块

二级主题

必修1

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必修2

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选修1-1

电磁现象与规律;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

选修1-2

热现象与规律;热与生活;能源与社会发展

选修2-1

电工与电路;电磁波与信息技术

选修2-2

力与机械;热与热机

选修2-3

光与光学仪器;原子结构与核技术

选修3-1

电场;电路;磁场

选修3-2

电磁感应;交变电流;传感器

选修3-3

分子动理论与统计思想;固体、液体与气体;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选修3-4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电磁振荡与电磁波;光;相对论

选修3-5

碰撞与动量守恒;原子结构;原子核;波粒二象性

三、 课程教学实施 

1.切实把握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明确提出并落实了三维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2.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3.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2.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4.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5.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3.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4. 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5.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6. 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学生学过科学课程之后,将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看世界,提高了认识世界的能力。

 2.课程的设置

  由于必修+选修3系列的内容设置基本涵盖了现行教材的必修+选修内容,即高考的理综物理部分,因此,可根据我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我校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可在高一阶段学完必修1、2的教材,高二阶段选择理科的学生可学习选修3系列的教材。

选择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可学习选修1系列的教材。

  3.在课堂上怎样实施探究、科学思维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及课后小实验,突出物理学科的实验性。

物理实验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在学习物理中的重要作用,更主要的是它是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其它事物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按新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合理有效地安排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外(如实验前提出明确的要求,开始的几个实验明确实验步骤,以后逐渐由学生自己设计,在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增加“思考”,后面的实验加强探索等),还应在课文的讲述中、在正式的课文外增加一些效果明显、简单易做的实验,即引导老师、学生多做实验,又不强求统一,具有弹性(如可将课文讲述中提到的实验专门用一种字体排出,引导老师和学生创造条件去做实验);增加简单、易行、说明问题的小实验;在练习题中增加实验思考题;增加物理学史上著名实验的介绍;对一些中学物理中不易做或不能做的实验,要有相应的配套的音像教材等。

  新增设的研究性学习则是最大限度的体现了“生本意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从开题调研到分析最终形成科研成果或论文,对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科研能力都有极大的提高。

给理想插上想象的翅膀,一次成功的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终生。

  物理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尽可能联系起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物理知识与应用技术、人文学科相结合,能使学生获得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能使学生将对现象的理解从常识认识提升到科学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提倡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形成学生自主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

家庭、学校、社会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

教学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充分凸显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丰富和充实物理课程的内容。

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活动,鼓励学生把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研究周围的生活和社会现象。

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增强了用物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在只学物理必修课的学生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将来要从事人文学科方面的工作。

这部分人的心理特点之一是对“人”的兴趣重于对“物”的兴趣。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优势。

新课本中将渗透从社会角度对物理学以至对一般科学技术的评价,让学生体会科学和技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科技成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福利以及不恰当使用科技成果对人类社会构成的潜在威胁。

4.如何更好的落实模块教学

物理必修

(1)

1.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及特点

在新课程内容体系中,本模块涉及的内容有两个二级主题:

“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该部分内容包括“直线运动”、“力”、“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

在研究方法上,这部分内容涉及许多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和典型的实验方法,比如质点模型的建立,参考系的选取、矢量的概念、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伽利略研究运动的思想和方法等等,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一般思路和基本操作,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应用这些方法来思考和研究身边的物理现象,进而逐步适应高中阶段的教学要求,为以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学习行为习惯上,通过对《物理1》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实验操作规范、知道如何阅读教材,知道如何对知识内容归纳总结整理,以及在解决具体物理问题时怎样分析、画图、列式等。

逐步经历对物理规律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将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较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实施

(1)本模块的教学要注意与初中物理的衔接。

在教学中要时时注意降低台阶,引导学生从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过渡到高中要学习的新内容,进而逐步适应高中阶段的教学要求。

切不可盲目追求一步到位,否则必然是欲速则不达。

(2)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

要注意帮助学生掌握好本模块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对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要联系现代科学技术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使学生从生动、丰富的背景中,通过思维的升华,形成对概念、规律的认识。

为进一步学习后续模块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中要强调科学探究,重视过程与方法。

普通高中物理教学要实现课程标准所设定的三个维度的具体目标,就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要努力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逐步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4)教学中要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渗透人文精神。

物理必修

(2)

1.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及特点

在新课程内容体系中,本模块涉及的内容有三个二级主题:

“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该部分内容包括“曲线运动”、“万有引力”、“机械能”。

在研究方法上,学生在《物理1》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关于物体机械运动的一些知识,初步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受到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熏陶,物理素养得到了提高。

本模块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学习曲线运动一般规律和研究方法。

对物体机械运动的形式,从直线变速运动扩展到更为普遍的曲线运动形式,学习探究从一维空间扩展到二维空间,体会到由于研究对象的变化,研究方法也随之变化的思维方法;另外,要引导学生从能量变化的角度认识和分析运动,认识能量和能量变化是自然界中一切运动形式变化的根本原因;“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重点不是其中的知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的认识的方法,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看世界,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提高素养。

2.教学实施

(1)按照课程目标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地教学,把相关内容的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与现代科技发展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要以知识为载体和主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杜绝形式主义,追求教学效益。

如:

“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常见机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离心现象”、“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等这些重要概念的教学,要注意在“生活和生产”以及“自然”中的实际体现和应用。

又比如:

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以及相关的航天内容,了解人类探索自然的艰辛历程,进一步体会研究方法对认识世界的作用,认识科学发展对人类的巨大意义,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教育。

(2)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多种探究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的方式和途径是多样的,要注意不要用生硬的标题将学生圈到某个环节中,而是就情就景,及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操作和思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探究。

例如,针对课标中要求的“实验探究:

恒力做功与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可以采取不同的探究方式进行。

如:

组织学生进行一个从经验到猜想、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直至对实验进行评估的完整的探究过程。

也可以先期实验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然后通过理论的探究和分析,得出动能及动能定理的准确概念和规律。

避免通过实验――结论的简单做法,突出探究的过程和气氛,遵循探索的认识规律。

(3)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关注物理学发展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比如:

公路上为什么要限制车速?

汽车的ABS系统、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量子理论的应用等,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和相关技术对社会的正面效应和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合理地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重要性。

物理选修1—1

选修课程是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设计的。

在选修课程中既考虑了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又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既为学生设计了适合其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的不同模块,又考虑了不同模块的相互联系和共同要求。

1.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及特点

在新课程内容体系中,本模块涉及的内容有三个二级主题:

“电磁现象与规律”、“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

在学习内容上,本模块适合选人文学科的学生选修。

相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减少了电磁学部分的学习内容,降低了电磁理论知识的深度和难度,重视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突出了物理的人文特色;本模块增加了社会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密切相关的内容,体现了时代性。

例如:

本模块增加了“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两个二级主题,包含9个三级主题,注重了物理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

另外,虽然知识内容虽然减少了,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知识面变广了。

在方法上,相对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生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关注。

例如,在“电磁现象与规律”内容标准的6个三级主题中,有一处涉及学生自主探究(第5个三级主题),两处涉及探究实验(第2、4个三级主题),充分体现了课标对课程目标的要求。

2.教学实施

(1)选学人文科学的学生,刚从牛顿力学体系的严密推理和复杂计算中走出来,在对本模块第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对选修1—1模块的整体结构、内容要求、学习方式等给予介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学的发展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要求学生在学习物理学内容及其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同时更多地体会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文化、社会的影响,更深入地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2)本模块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突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例如,在“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现代生活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对科学、技术及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三级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条件,能使学生愉悦地、积极地对有关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3)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创设良好的教学条件,应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相关的学习、探究过程。

例如,教学中组织学生去图书馆查资料、通过网络检索需要的信息,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收集和整理学习资料,得出结论。

再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科学、技术和社会”为主题的讨论会、讲座、写小论文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

(4)考虑到地区、学校在课程资源上存在的差异,建议我校教师尽可能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在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同时积极开发校本资源。

例如,在学习“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时,除课堂之外,可以让有条件的学生到家里去体验,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交流、讲座等实践活动。

另外,选修1—1涉及了大量人文类知识,比如要求学生从科学技术应用的角度感受对人类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积极搜集相关的实物、模型、视频、图片、史料等资料并加工整理后呈现给学生。

物理选修3-1

1.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及特点

选修3系列课程模块“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选修3-1模块是选修3系列中涉及电磁学的第一个模块,本模块划分为“电场”、“电路”、“磁场”三个二级主题,在知识上包括电场的概念及其描述、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电容器、直流电路、磁场的概念及其描述、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等内容;在方法上,学生通过对电磁学基本规律的学习,比较全面地认识到物理学及其技术应用,体会到物理学知识“与社会发展及人类文化的互动作用”。

本模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对于“场”的认识,学生通过电场和磁场的学习不仅要知道电场和磁场的基本性质,了解电场和磁场规律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要加深对于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多样性的认识。

第二是关于电路的学习。

电路是电能传递的途径,在高中阶段主要是探究电能从电源经导线传递到用电器的路径,也就是闭合电路的规律,同时,要认识电路元器件和电路参数的物理意义等,了解电路的研究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模块是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

2.教学实施

(1)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

教师应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在物理3系列中对于物理知识的系统性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关注,在教学中尽力突出物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

例如,对“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的认识,新课程要求先按电场力→电场力的功→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电场力→电场强度→电势差两条线索分别进行讨论,然后再整理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电场中各个概念彼此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清晰的网络图,明显有别于以前课程中由电场力的功直接定义电势差,由电势差引出电势,再由电场力的功引出电势能,而学生对电势与电势能之间的关系始终认识模糊的情形。

类似的还有“电动势”概念的建立等。

(2)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的科学探究

如课程内容中“多用电表的使用”以及“活动建议”多处提到的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制作的环节,都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过程;而探究过程则不仅限于实验探究,也包含了理论探究,无论是哪种探究,都要求教师给予适时的、适度的引导,使学生在针对不同具体问题的探究过程中逐步体会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新课程选修3系列与旧课程相比,内容上有所增加,如本模块中的集成电路和简单逻辑电路等;在将物理理论联系生活实际上有较高的要求,如让学生了解和体验静电防止的措施、电容器在照相机闪光灯中的作用,“利用光敏二极管和微型话筒制作光控-声控开关”、“利用电磁继电器制作简单的自动控制电路”等;另外还突出了物理学中的科学研究方法(如科学探究的方法、类比推理的方法、等效替代的方法、理想化模型的方法等)和物理学发展中的人文精神(如“我国古代在电现象、磁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内完成这样艰巨而复杂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包括充分利用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广泛搜集资料、合理运用教学媒体、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料和充分开发新型教学资源等。

物理选修3-2

1.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及特点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选修3-2模块是选修3系列中涉及电磁学的第二个模块,本模块划分为“电磁感应”、“交变电流”、“传感器”三个二级主题,在知识上包括电磁感应的规律、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应用、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等;在方法上,强调电磁感应规律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强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与活动来体验探究过程、领悟物理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电磁感应的现象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展示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电磁感应规律则为电能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第二是电磁感应规律的一个直接应用——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中最常用到的交变电流;第三是传感器,传感器是现代生活和生产中各种测量、控制、信息传递所不可缺少的元器件。

本模块是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

2.教学实施

(1)实验和理论并重

电磁感应的现象和规律部分的教学是通过物理学史资料(如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的引入、课堂探究性实验研究(如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等)以及理论意义的讨论(如反电动势的概念、能量守恒的观点等)来逐步深入的;交流电部分的教学在理论上强调周期性变化规律的数学描述手段(函数表达式和图像),而在“电容器、电感器对交流电的影响”、“变压器规律”等内容的教学上则尽可能通过实验引入和加深理解;相对而言,传感器部分的教学在理论上要求较低,只需了解将非电学量转换成电学量的技术意义,这部分内容更应注重学生的实验研究。

(2)注意物理学思想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体会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物理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以及电与磁的内在联系;通过“远距离输电”中技术原理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考虑、直流输电与交流输电的发展和对比、传感器技术的广泛应用等,认识和体会物理学知识在应用于实际时所产生的巨大的社会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渗透STS思想。

(3)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